分析測評方法論:你所分析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1 評論 6925 瀏覽 57 收藏 11 分鐘

某天,一大學同學跟我吐槽他的面試經歷:“那變態面試官居然問我什么叫做方法論。他干嘛不問原子是怎么組成人類的呢?”他一臉無辜狀時,我脫口而出“很奇怪嗎”。接下來暴力等級五顆星的場面就忽略了。

不知道是否很多人也認為面試被問到什么是方法論覺得很扯蛋,覺得方法論是理論上的知識,與公司招聘入職實打實地工作是完全兩碼事,就算方法論理解深入透徹對提高KPI有任何用處嗎。實踐出真知、理論指導實踐也不是一句空話,如果把這幾個字當成空話,當然對方法論是很排斥的。我并不是有意高舉理論知識旗幟,只是日常生活工作方式養成了特定的思維方式,就是凡是多問個為什么。這就是我對方法論的理解。

從現象當中自發生成疑問,不斷深挖事件發生的線索,慢慢地事件內在的邏輯關系就會浮現在腦海里,從而對這事件的出現不感到冒昧和更有效率地處理相關問題。諸如:為什么有的人酒量很好而有的人一杯倒,細想下去查閱相關資料,就會知道導致醉酒主要原因是血液里酒精含量過高,而這是酒精在人體的消化代謝結果引起的。大致了解這邏輯關系后,就容易明白體胖的人為什么能喝、有些人為什么喝酒容易臉紅等,無非都是從這條邏輯鏈去探索。

只要理順事件內在邏輯,就會對其從出現到發展至今和往后趨勢有個比較靠譜的判斷。而指導事件發展的邏輯,可以稱之為“方法論”。方法論是大體行之有效的計劃,理解它能讓看清事件的真面目,根據外在信息和內在表現掌握事件發展的趨勢。若自身并無心得思考,便會片面盲目去看待和處理問題,見風就是雨。

回歸到互聯網產品分析測評的方法論(互聯網產品特指移動端app),要從產品的出現說起。

移動互聯網產品是基于移動通訊技術和智能手機基本設施完善而興起的,它具有移動互聯網的優勢: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生成信息、傳輸信息的便捷性。各種產品天生便擁有了這類型基因,他出現的驅動力是利用這些優勢去滿足用戶的需求。好比最初的微信滿足通訊需求、微博滿足發表內容獲取信息、淘寶構建買賣雙方利益的平臺等,這些需求都是產品誕生時想要解決的問題,或者說當時市場迫切的愿望。

用一句接地氣的話說,滿足基礎需求是產品的根。后面的不停迭代,擴展功能、優化交互設計、提高視覺審美,這些都是在根不動搖的前提下,提高所謂的用戶體驗,若無商業模式談何用戶體驗。故在分析產品時,首先得看清該產品的基本需求和市場定位是什么,才能給分析文章定準確的論點,以此為核心試圖解釋產品功能設置、交互設計等是如何實現產品之所以能出現在市場的基本需求。

從產品迭代可以看出,初始的版本都是粗糙但都是能用的,因為大多數具有強烈需求的市場都會引來很多虎視眈眈的狼。只有快速相應基本需求,推出市場搶占先機獲取用戶,在不太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步;后面實行的快速迭代,是為了完善基礎需求、提高用戶體驗,其目的是增強用戶黏性和DAU,實現產品商業壁壘。在規定時間的公主招親活動里,首先人必須得先到場,化妝得再漂亮被拒絕在門外公主也看到你一眼。目前在某些細分市場尚未形成煙火燎原的戰場,明確用戶需求快速迭代尤其重要。而在戰爭中的市場,若像切入瓜分蛋糕,則裝備若干用戶體驗武器上陣,不然瞬間被用戶鄙視下來,永劫不復,因為這時用戶已經有了其他競品的對比,你的衣衫襤褸不是更讓人印象深刻而長時間遠離你嗎?

若在最初的用戶獲取中無法快速形成大多數的優勢,后面的競爭無疑是激烈的拉鋸戰,比拼的更多是資金鏈或者妥協。好比百度外賣、餓了么、美團外賣都是為了滿足用戶足不出戶獲取飲食服務的需求,最終的目標用戶都是相同的。若說餓了么定位學生群體只不過是短期swot形勢下的運營策略而已,這市場只是很小塊蛋糕,一不小心就被切掉了。故明確了分析產品的戰略訴求,才不至于對產品現有功能魯莽下定論,需要從整體的運營規劃角度去看待當下版本所執行的是戰略部署的哪一段,分析方向就能清晰地指向現階段運營的目標,包括搶奪目標人群、市場份額等。

獲取用戶后通過版本迭代,鞏固基本需求、拓展產品功能、優化交互等,可以概括為提高用戶體驗,其目的是快速筑造壁壘,表現為用戶留存高、日活躍高。既然已經有用戶進來了,根基必須更加牢固,基本需求在粗糙的原始版本上必須打磨得更加順心。同時,深挖用戶內心需求,以有效地基于基本功能的設置上獲取用戶的更強烈地認知與認同,這也就是常說的期望需求與興奮需求。如深挖微博用戶的需求,個人認為用戶擺脫紛擾的現實,無需面對在利益爭奪下的妥協選擇,可以在虛擬網絡上通過內容自由地塑造個人“真實”的性格。故微博在功能設置上可以順暢去關注價值觀相同的普通人或者大V,這可以說是滿足用戶的期望需求。而興奮需求是能夠滿足與自己關注的人私信聊天。版本地迭代而完善的功能設置都是在滿足用戶內心需求,讓用戶用得爽,提高留存和DAU。(btw:個人認為用戶最本質的需求是獲取社交貨幣,不管是微博的個性塑造、知乎的自我提升、咕咚的運動記錄等都是用戶意圖建立一個更強大的個體以便在社交活動獲取尊嚴(虛榮))

同樣地拿微信舉例,其根需求是通訊。故在產品的主頁面顯示的就是最近通訊的對象,其他拓展功能如朋友圈、購物、搖一搖等都設置在其他頁面,讓用戶一下子就明白這app是用來干嘛的,清晰明了的主功能深刻地定位到用戶的心智(推薦《定位》)。版本地迭代,先后增加小視頻、定位、公眾號、搖一搖、紅包等功能,目的都是在通訊功能下不斷提高用戶體驗。故在分析測評中,非基本需求而設置的功能應以如何使用戶用得爽、愛上產品、離不開產品等用戶體驗的角度去分析。用得爽:語音小視頻快速高效通訊、附近的人可以認識陌生人;愛上產品:定位、購物等功能齊全卻不復雜混亂;離不開產品:表現為離開后利益受損,朋友圈的生活記錄,社交關系地捆綁等讓用戶舍不得放棄產品。公眾號、朋友圈等內容生產模塊同時豐富通訊(社交)的談資來源??梢娫谝酝ㄓ嵒拘枨鬄槌霭l點的微信,在其他功能的設置上無不為了強化通訊定位、提高通訊體驗。

Less is more ,在可形成蝴蝶效應的用戶體量,微信功能很克制地增加,而且并沒有因為商業利益將非通訊功能入口放到主頁面上。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騰訊機密—張大神如是說),在微信里能讓用戶好好去聊天,高效去處理社交關系就是用戶價值。故不必過分去解讀每一個功能的設置,迎合“貪嗔癡”人性需求的功能設置旨在用戶用得爽,提高用戶體驗,目的是留存日活躍高。

總結:

  1. 明確分析產品的基本需求;
  2. 產品如何去滿足基本需求;
  3. 現階段產品的運營策略;
  4. 產品的功能設計、交互設計、視覺表現等如何提高用戶體驗,吸引用戶留存并且常使用;
  5. 在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增加其他看似不相關的功能,這問題可以從第三點的方向去分析

123

 

作者:Tony(微博:這梨不甜) 電商運營兩年 ,藏著一顆產品的心。好奇、洞察、邏輯、本質 ,求勾搭(有意加入中小型互聯網創業公司)

本文由 @Ton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沙發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