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B產品的需求調研,還真不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 評論 10709 瀏覽 55 收藏 13 分鐘

2B產品經理要深入了解、挖掘出客戶/用戶的真實需求,需要先具備一定的企業業務常識+良好的溝通引導技巧。本文作者給大家提供了三個步驟,來做用戶訪談,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當你打開一款2B產品的工作臺時,是不是會有個困惑:

  • 工作臺上一堆的功能列表,到底是從哪來的?
  • 哪個產品大神能突發奇想,設計出這么一大堆功能?
  • 這些功能到底解決了用戶的哪些需求?

上一篇文章《2B產品經理如何快速準確了解一家企業業務》,我們講了如何對一家企業有個基本的了解,現在我們就可以開始對客戶(買單的人)、用戶(實際操作系統的人)做需求調研了。

小白可能會問,為什么要大費周章地先對企業業務做一番了解?直接做需求調研不就好了嗎?

如果一名2B產品經理真的這么做,大概率會在調研過程中,被調研對象在心中貼上:外行領導內行的標簽。

一個2B產品經理不懂業務,卻要去做一款2B產品,如果你是用戶,是不是會心里發毛?

所以,2B產品經理在需求調研前,一定要對調研內容做到心中有數。這完全不同于2C產品是為了滿足個人日常生活相關的需求,只要你有點生活常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張口就能和用戶聊需求。

今天我們繼續2B產品設計的第二個環節:需求調研。

2B產品的需求調研方式,我個人首推通過用戶訪談。就像之前我們說的2B產品注重流程,2B產品經理要了解企業業務需求,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客戶/用戶訪談,面對面地和用戶溝通、傾聽、交流。

魔鬼藏在細節里。2B產品經理要深入了解、挖掘出客戶/用戶的真實需求,需要先具備一定的企業業務常識+良好的溝通引導技巧。

你可以參考下面的步驟來做客戶/用戶訪談:

1. 向客戶(買單人)了解產品定位?

為什么特意把客戶和用戶分開來說?

2B產品的選型過程更長、更復雜,往往是先在企業內部有過多番討論的結果。2B產品的客戶和用戶常常不是同一類人(這里說的客戶指為產品買單的人,用戶指未來產品的使用人)??蛻舻男枨笠话銈戎仄髽I戰略如何落地,管理制度如何落地,產品能帶來哪些額外價值?

因此,2B產品經理在與客戶溝通時,要有CEO思維,多從商業(通俗點就是:做生意,你關注什么)的視角去理解對方的意圖。

與客戶訪談,有利于產品經理站在更宏觀視角去理解未來產品的定位。

郝志忠在《用戶力》一書中提出,產品設計要先回答產品定位的問題,而產品定位從通俗上來說,要回答:做什么?做給哪些人用?做成啥樣?這3個問題。

2. 向用戶了解應用需求

與客戶(買單人)了解清楚產品定義后,就可以帶上準備好的調研問卷,結合上一個環節了解的企業業務信息,找到企業通訊錄上的核心用戶,來和用戶溝通具體的應用需求了。

注意:事先準備好調研問卷,能讓你更從容、有針對性地進行用戶訪談。

調研問卷,可參照下面的思維導圖作為框架:

調研對象、業務角色:相當于我們在招聘網站上看到的招聘崗位、崗位職責。

背景說明:讓調研對象先熱熱身,可以讓TA先比較寬泛地聊聊自己當前工作中遇到了什么問題?哪些問題希望通過產品來解決?之前是不是有使用其他產品?對新產品有什么期望?

需求描述、業務過程:引導調研對象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場景,描述具體工作細節。產品經理可以初步判斷哪些是產品能解決的問題?一般來說,現有單據(如在用的出差申請單)、審批流程(如根據申請人崗位判斷需哪些領導審批)、業務規則(如根據申請人崗位對應差旅標準)這類可明確、有邏輯、可結構化的的內容都是產品要解決的范疇。這些都屬于功能性需求。

非功能性需求:2B產品用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那么產品經理就需要多一步考慮:除了滿足用戶的功能性需求,是不是有哪些非功能性需求同樣非常重要?

上圖我提到了幾個常見的:

(1)安全性:有的2B產品的數據就是企業的血液。對于數據泄露、丟失等問題,有的企業是零容忍。產品經理就要重視數據安全的相關方案。

(2)易用性:可參考之前寫的2B產品經理的用戶體驗,都值得再做一遍

(3)穩定性:2B產品在設計時一定要盡量做到全面規劃。前面說到產品定位要回答產品做什么?做給哪些人用?做成啥樣?回答清楚這3個問題,2B產品的設計就不會隨波逐流。

這里插一句:我們日常的2C產品比較喜歡刷存在感,時不時喜歡更新個版本,很多改版只是做些小調整,比如做個頁面改版。目的是讓用戶有新鮮感。相反,2B產品因更注重用戶的操作習慣,所以應更注重穩定性,能不改則不改。

白鴉之前在內部分享會上說,有贊的產品自從推出第一個版本后,就沒對導航、頁面布局、交互做過調整。

個人認同:2B產品的每一個設計都要想清楚,不要來來回回不斷調整。每一個大調整,都增加了用戶的學習成本,穩定性是衡量一款2B產品設計好壞的關鍵指標。

(4)性能:這個對一般用戶比較抽象,用戶一般直觀感受是操作時,產品反應速度怎么樣(比如打開一個頁面不能超過3秒)?翻譯成專業術語就是響應時間、吞吐量、并發數這些指標。

(5)可擴展性:這個可理解為產品的靈活性。比如,產品是否需要為管理員提供參數配置、業務建模等高階功能,滿足業務變動、發展的需求,而不需要額外增加開發工作量。

需求優先級:訪談到最后,用戶可能洋洋灑灑和產品經理講了一大堆需求,這時產品經理應要先對用戶的需求做一輪概括復述(目的是確認自己是不是有抓住用戶需求的核心),然后可以適當引導用戶說出其中哪些需求的優先級最高(這是在為后續的產品需求優先級做準備),適當地收斂、聚焦核心需求。

3. 提供、確認需求調研報告

前面我們和客戶/用戶斗智斗勇地展開了一場場的用戶訪談,最終還要通過一個產出物-需求調研報告,讓客戶/用戶了解我們對其需求的理解程度。大家互相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未來的產品設計、開發中不會出現需求理解錯誤的尷尬局面。

需求調研報告的內容需包含前面的2類需求調研內容,需求調研報告的模板可以參照上面的思維導圖。

需求調研報告這類動則幾十、上百頁的文檔,如果直接發給客戶確認,往往會石沉大海。

這有兩方面原因:

  • 一方面,需求調研報告主要就是復述客戶的實際業務和期望解決的問題,并無多少新意,難以引起客戶仔細閱讀的興趣。
  • 另一方面,人們對這種幾十頁的正式文本,往往拿起來就有恐懼感,文字閱讀本身是反人性。

建議解決方案:

3.1 向調研對象現場講解主業務流程

盡量用一幅流程圖講清楚被調用對象的主業務流程,個別需要特別說明的子流程,可以補充說明。

建議通過會議的方式,現場向用戶演示、確認,因為這個過程可能會有不少思想碰撞,現場的效果最好。

主業務流程圖如下:

主業務流程是后續產品設計的主軸,我們可以把它視為未來產品的框架,一旦理解有誤,直接影響后續的產品設計、開發。

3.2 將報告化整為零地確認。

在工作中,我們會遇到一個棘手問題:文檔到底應該按用戶為對象來劃分,還是應該按業務流程為對象來劃分。我的看法是:按業務流程來劃分。

因為任何一個用戶在一條業務流程中,都只參與其中一部分。以業務流程為對象來劃分,一方面可保持業務流程完整性。所有與該業務流程相關的人,可看到整條業務流程的完整信息,不會出現疏漏。

另一方面可減少文檔內容的冗余。如果以用戶為對象,不同用戶在一條業務流程中存在上、下游關系,描述業務時既得先說明TA的上游用戶需做完什么(類似前置條件),又得說明TA做完后的后續流程是什么?導致描述不同用戶的流程內容時,會出現很多重復內容。

舉例,一條業務流程有A,B 2個用戶按順序來一起完成。在描述A用戶負責的業務內容時,需要說明A用戶的后續流程內容。這個剛好就是B用戶負責內容的前置條件。

通過分開確認不同的業務流程,可以降低確認難度。

做完上面的3步,2B產品的需求調研就算完成了。到這里,我們已經理解了調研對象的詳細需求,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進入需求分析環節了。

小結

今天我們講了需求調研時,要做的3件事:

  1. 向客戶(買單人)了解產品定位?
  2. 向用戶了解應用需求;
  3. 提供、確認需求調研報告。

你也可以上手去試試,希望可以幫到你。

 

本文由 @追夢人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2B是業務大于體驗,特別是對業務邊界要有把控。往往員工個人需求和公司整體需求是相背的(在CRM系統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其次以為部分業務出現于跨部門對接中。同一個業務場景需求也是相背的,所以涉及跨部門需求時也需要跨部門評審。

    來自浙江 回復
  2. 2b產品超難搞,特別是一些業務流程上面處理其來,比2c的難多了。

    來自福建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