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我是如何拿到騰訊和阿里的產品實習offer的?

8 評論 9568 瀏覽 26 收藏 24 分鐘

騰訊和阿里巴巴都是許多人最期待去的大廠,當然難度也很大。本文作者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后,細致分析,及時總結,最終成功拿到了兩家的offer,本文是他對面試過程的回顧及總結,與大家分享。

準確說,我拿到的是騰訊CDG事業群和阿里螞蟻金服的暑期實習offer。

其實在今年春招中,拿到的offer還有美團、快手、平安科技、富途證券等。

當然,最后還是從騰訊和阿里的offer中選擇。

能拿到騰訊和阿里的暑期實習offer也算是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節點,所以想通過這篇文章總結一下應聘中的經驗和思考,同時也回顧一下自己從事產品工作以來的職業發展過程。

也希望自己的產品之路能對想要做或剛開始做產品經理的人有一些啟發。

01 職業規劃

先說一下個人背景。

  • 學歷:內地某985本科、香港某大學碩士
  • 專業:本碩都是計算機
  • 成績:能過就行,至少順利畢業了
  • 比賽:基本沒有參加過,唯一一次還是在工作時參加的黑客馬拉松比賽,很幸運拿了第一名
  • 上學時我都干了啥:本科時天天泡圖書館看書,讀研時則天天在公司實習
  • 工作與實習:一年工作經驗、兩段實習經歷

其實,我本科畢業后,選擇先工作一年,然后才去讀研的。

這也是為什么這次自己拿的都是實習offer,而不是正式offer。

那我為什么這樣規劃呢?

其實這也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在大四時,擺在我面前的是一條看似“理所當然”的路:6月份本科畢業,9月份緊跟著研究生入學。

但我最終選擇了改變、選擇了走另一條不一樣的路——先工作一年,再去讀研。

現在再回想起來,原因有三個:

一是隱藏的風險

雖然有“讀研”這個明確的選擇,但是那個時期依舊很迷茫也很惶恐,因為不知道自己以后該做什么、自己又能做什么。

我也不想把讀研當做逃避的手段,因為研究生畢業后,依舊會面臨這樣的迷茫。

我經常會自己問自己:如果我現在就走出校門,我能不能靠自己活下來?我該做些什么工作養活自己呢?

我也經常會想象這樣的場景:雖然現在有父母供養自己去讀研,但是假設家庭遇到變故,無法給我任何資助了,我該怎么辦呢?

這一切看似穩定的背后,其實存在著巨大的不可控的風險。

當時的我,根本沒有任何應對風險的能力和準備。

所以我覺得自己需要盡快進入社會,存下一些能夠安身立命的能力和資本。

這樣,我才能真正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而不是完全依托在父母身上。

二是認識自己

讀了幾年大學,在圖書館看了幾年書,若問我留下了什么,那只這一句話: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

一個是向內的探索,一個是向外的體驗。

自己到底一個怎樣的人?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許這些問題根本沒有答案。

不過最終的答案其實并不重要,不斷體驗、不斷經歷、不斷尋找的過程就是答案本身。

最終,這些不斷的體驗和經歷,塑造了真實的自己。

而這些,坐在那里空想沒有任何用,需要去做事,在做的過程中才能得到不一樣的東西。

工作,對當時的我來說,就是一種不一樣的體驗和經歷。

三是實踐

如果對一個職業的理解只停留在書本課程層面,或者說理論層面,那一定會充滿各種誤解。

產品經理本身就是屬于一種實踐性、經驗性的工種。

如果只是了解一些所謂的產品方法論,沒有實際業務經驗的支撐,不僅會缺失很多細節,也并不符合實際的業務需要,最終導致難以落地。

產品經理的成長,一定是一個一個項目親手做出來的。

在大學期間,自己嘗試過很多方向,包括前端、UI、交互設計,但后來接觸到“產品經理”這個職業,發現似乎更符合自己的“預期”。

但這種預期是真實的或只是誤解,需要自己去實踐才行。

所以后來,自己就去工作了一年,然后讀研期間又參加了兩段實習,再然后拿到了騰訊和阿里的實習offer,這個過程就像打怪升級一樣,一步步走到了現在。

如果有同學覺得自己學歷不夠亮眼,或者過往經歷不夠豐富,因此去不了頂尖的互聯網公司,那不妨嘗試一下這種打怪升級的職業路徑,從小公司做起,一步步向前即可。

02?關于實習

實習是一種成本極低的職場快速試錯方式。

而且也只有在校大學生才能實習,所以要珍惜這樣的機會。

但自己在本科時沒有這樣的意識,工作了一年之后才了解到這些,既然自己有了重新選擇的機會,那么就在研究生階段瘋狂彌補了。

首先科普一下春招和秋招。

企業招聘員工分為兩種:社招(社會招聘)和校招(校園招聘)。

社招針對有工作經驗的社會人士進行招聘,校招針對應屆畢業生進行招聘。

校招分為兩個批次:春季招聘(春招)和秋季招聘(秋招)。

其中,秋招主要針對應屆畢業生,也就是大四或研究生最后一年的同學。

秋招一般在9月到11月,被錄取后,可以在第二年6月份畢業后正式入職,要是大四沒什么事的話,也可以提前入職。

春招一般在3月到6月,主要是招聘暑期實習生,同時會少量補招在秋招沒有錄滿的崗位。

實習基本分為兩種:日常實習和暑期實習。

其實很多人會分不清日常實習和暑期實習。

那什么是日常實習呢?

一些公司的部門比較忙時,需要“廉價勞動力”幫忙處理一些重復性、繁瑣性的雜活,因此會不定時放出一些“日常實習生”名額。

日常實習錄取難度要低于暑期實習,一般情況下,日常實習沒有筆試,只需要業務部門負責人進行一輪面試即可,最多再加一輪HR面。

既然難度低一些,那么日常實習生比暑期實習生的福利也要少一些,而且一般也沒有轉正名額,其中字節跳動公司比較特殊,日常實習生還是有機會轉正的。

但也正是如此,日常實習生其實非常適合非大四或非研究生最后一年的同學積累工作經驗,會有很多機會進入大廠工作。

簡單概括,關于日常實習生,公司的需求是找人分擔雜活,學生的目的是積累工作經驗,也算是各取所需。

那什么暑期實習和日常實習有什么不一樣呢?

首先,暑期實習生,也叫做校招實習生,是在春招時進行招聘的,公司的目的是提前鎖定人才,可以利用暑期時間提前對實習生們進行觀察和培養,然后再經過轉正考核篩選出適合公司的同學。

也就是說,暑期實習就是一場提前秋招。

由此可見,日常實習和暑期實習最核心的區別是轉正難度:日常實習基本沒有轉正名額,但是暑期實習通過轉正考核后就有機會直接入職。

因此,暑期實習的錄取難度也要高于日常實習:暑期實習需要經過筆試和3輪以上的面試,比如騰訊和阿里暑期實習都是需要經過1輪筆試+4輪面試才能拿到offer。

總結一下:

在選擇實習時,目標不一樣,手段也不一樣。

如果核心是為了積累工作經驗,豐富自己的簡歷,則建議在大學期間多參加日常實習。

如果面臨秋招,建議先提前參加春招,通過暑期實習盡早鎖定公司的崗位空缺,可以減緩秋招壓力。

03 應聘流程

1. 內推

騰訊和阿里都是在三月份啟動春招,開始線上投遞簡歷。

像騰訊、阿里,這樣比較大的公司,一般會劃分不同的事業群進行管理,每個事業群下又有不同的部門。

騰訊是以事業群為單位接收簡歷,在騰訊官網上可以選擇自己想要投遞簡歷的事業群,但是沒法選擇具體的部門。而阿里不能選擇事業群,也就是說自己簡歷的接收部門完全隨機。

這里就要非常感謝我的學長,他是在阿里工作,因此可以幫自己內推。

他在投遞前看了我的簡歷并詢問我了對部門的意愿,然后直接將簡歷投遞到了和我匹配度非常高的部門——螞蟻金服。這就大大增加了后邊自己能通過簡歷篩選和面試的概率。

而且內推人可以看到自己每一輪的面試結果,官網系統的狀態反饋是有延遲的,但自己的內推人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面試結果。這樣就可以幫助自己減少焦慮等待的時間,讓自己及時止損或及時跟進。

所以,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應聘原則:自己和所應聘部門的匹配度越高,獲得最終offer的概率也就越大,而獲取部門信息和精準投遞的關鍵就是要找一個內推人。

不過我應聘騰訊沒找內推,但是由于自己可以選擇事業群的原因,提前收集好信息,選擇合適的事業群,也可以提升一定的通過概率。

因為我自己的過往經歷和興趣偏好都是金融領域,所以我針對性地應聘的業務部門就是騰訊的CDG事業群和阿里的螞蟻金服。

即使有內推,也一定要投遞簡歷前做好信息收集。

關于騰訊CDG事業群,其核心業務有4大塊:金融+廣告+投資+海外業務。

關于螞蟻金服,其實是從阿里巴巴集團拆分出來的,核心產品是支付寶,業務可以分為4大塊:支付+消費金融(花唄&借唄)+財富(基金)+其他(網商銀行&保險&芝麻信用)。

2. 面試

在投遞簡歷的1到2周后,自己便接到了面試電話。

騰訊和阿里的流程相似,都是一輪筆試+4輪面試。

筆試題主要是邏輯思維測試,和行測接近,包括常識判斷、言語理解與表達、數量關系、判斷推理和資料分析等部分。

建議先去找幾套行測題熟悉一下,并學習一些做題技巧。關于筆試,也不需要太擔心,基本不要太差就行。

4輪面試主要是:業務leader面+部門主管面+其他部門主管交叉面+HR面

因為今年的疫情影響,沒有往年常見的群面,而且所有面試都是視頻或電話面試。

其實不管幾輪面試,不管問什么問題,脫離不了之前總結的框架:

3+3面試模型:3輪面試(業務面+boss面+HR面)、3類問題(基本素質+過往經歷+開放性話題)

具體的細節和詳細敘述可以參見之前的文章:快手產品經理面試實錄:聊聊短視頻,我這里也就不贅述我在面試阿里和騰訊時的面試問題了。

騰訊和阿里,我都是在3月就投遞了簡歷,越早投遞簡歷,機會自然越大。

騰訊面試的節奏基本是一周一輪,每次面試前會有電話或者短信預約面試時間。

但是阿里面試節奏非常不確定,其中有一輪的面試間隔近兩三周,而且每次都是“突擊”電話面試,不會提前預約時間,接了電話直接面試,比如有一輪面試就是在周六的早上10點。

從投遞簡歷,到最終拿到兩家公司的offer,都持續了一個月以上。

04 offer選擇

拿到offer后,接下來就面臨怎么選擇的問題了。

生活中的許多場景,一般到最后,常常會剩最優的兩個選項。而這兩個選項會非常接近,或者說各有優劣,放棄哪一個都會覺得可惜,難以割舍。

就比如我這次拿到的騰訊和阿里的offer,到底該選哪一個呢?

自己一直對騰訊有一些“向往”,畢竟這是產品經理的“黃埔軍校”,但是自己因為要做金融業務,螞蟻金服在金融科技領域內是頂尖的,自然也不愿錯失這個機會。

但是難以選擇的原因,常常是因為自己的目標不明確,這時候應該問問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雖然有很多因素會干擾到自己的選擇,但是一定要抓住最重要的那個因素,那么答案也就明確了。

接下來再具體聊一聊自己對選擇工作offer的理解。

關于工作的選擇,首先應該分不同的職業階段。這也就是經常說的“用戶群分群“,不同的用戶群體有不同的需求。

應屆生、有2~3年工作經驗的求職者、5年以上的求職者等,自己的需求截然不同,面臨同樣的offer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選擇。

對于5年以上的求職者,其考慮的可能是發展空間、職業的穩定性等。曾和幾位有5年以上產品經驗的同事溝通過,他們更看重自己能不能利用過往的經驗發光發熱,能否有機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而對于缺乏工作經驗的應屆生來說,考慮更多的是有沒有快速學習的機會,有沒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綜合來說,選擇offer的核心要素有三個:直屬領導、業務和平臺。三者的優先級是:直屬領導>業務>平臺。

也就是說,對于個人成長,領導的重要性大于所做的業務,業務的重要性要大于公司平臺。

但是判斷三者優劣的難度是:直屬領導<業務<平臺。

1. 直屬領導

關于直屬領導,好的直屬領導標準是既有能力也有人品,還愿意教你。

但是也只能在面試階段和直屬領導有所接觸,短短的幾十分鐘只能獲取單一且淺層的了解,而且非常主觀,因此遇到一個好領導可遇不可求,同時你還要有識人的能力。

好的伯樂能辨別千里馬,但好馬也要能識別出伯樂,跟對人非常重要。

當然,最起碼的底線是:不能跟一個和自己合不來的領導,不然上班就如上墳了。

雖然自己的直屬領導是怎樣的人難以掌控,但業務和平臺的選擇空間很大。

不過,也要區分不同的群體:

對于工作了好幾年的求職者,因為自己不愿舍棄過往的業務經驗,也就很難再轉變業務方向了,

但對于應屆生,或者沒多少工作經驗的職場新人,則有非常大的選擇空間,也有相對更多的試錯機會。

過往經驗,既是優勢,也是束縛。

2. 平臺

關于平臺,第一原則是:首選大平臺。

大平臺的判斷標準大體有三個:資金、人才、社會影響力。

所謂大小,也是相對的,如果兩家公司有明顯的體量差距,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這里推薦優先選擇更大的平臺。

為什么首選大平臺呢?

核心有三點:

  1. 學習大公司更加規范化、標準化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方法,像騰訊、阿里這樣數萬人規模的大公司,其管理經驗相對來說是非常先進的,這對自己持續性的成長非常有幫助;
  2. 平臺越大,公司越知名,人才密度也越高,自己可學習和借鑒的空間也就越大;
  3. 長期的光環效應,不可否認,當別人并不了解你的過往和能力時,就只能通過幾個簡單的標簽對你建立一個基本的認知,而且這種認知是先入為主的。

比如從BAT出身的人相比一些不知名公司的人,給人的感覺“似乎”大公司的人能力更強。

這種大公司的光環效應和學歷類似,因為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通過一些硬性標簽判斷,準確的概率要大很多。

我當初就是聽了面試官“畫大餅”,然后就去了一家不知名的公司。

雖然這家公司在細分領域實力較強,產品也在快速迭代,自己的能力提升了很多,但是真正再找工作時,自己過往做了再多的事也打了很大的折扣。

3. 業務

再說一下業務的選擇。

首先應該選擇一個處于上升期的行業,雖然對于未來的發展難以預判,但是至少應該避開已經是夕陽的行業。

當然,如果考慮長遠發展和長期積累,就不要去不穩定性因素太多的行業了,比如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可以去一些發展相對穩定的行業,比如金融(P2P除外)、電商、文娛等。

這也是為什么自己一直在“有選擇”地工作,過往經歷基本都和金融相關,但也沒有局限自己,自己也嘗試了金融行業的不同業務。

這些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加聚焦,同時在一細分領域內保持競爭力。

很多已經工作多年的產品經理總結過往經歷時,多次提到自己沒有足夠聚焦,做過很多業務,但沒有一個做得很精。

這直接導致自己沒有足夠的業務經驗和行業經驗積累,也就沒有足夠高的壁壘,缺失競爭力。

因此建議有意識的向T型人才發展:既要做寬做雜,也要做精做細。

05 總結

上面說了這么多,其實核心的思考脈絡非常清晰,根據整個應聘流程,可以分為三大部分:應聘前的職業規劃和信息收集、應聘過程中的面試經驗,以及應聘成功后的offer選擇。

總的來說,有以下幾點經驗和體會:

1. 簡歷與面試技巧

怎么寫簡歷、怎么面試其實是最基本的技能,也是所謂的臨門一腳,最重要的還是應該放在自己能力的提升上,多實踐、多積累、多思考。

2. 經歷匹配度

最好是找內推,直接把簡歷推到自己想去的或者更匹配的業務部門,這樣可以提高最終的通過率。

而且自己在規劃自己的職業路徑時,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在某一領域的積累,即可以嘗試不同業務,也要足夠聚焦,實現可累加式發展。

3. 從小公司到大公司

這就像一場打怪升級,先打小怪積累經驗,等到自己能力足夠時,再去攻克大boss。

我過往的經歷就是這樣,先是去一些不知名的公司實習,等自己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和能力,才去沖擊騰訊和阿里這樣頂尖的互聯網公司。

最后,還是開始的那句話,這次能拿到騰訊和阿里暑期實習offer只是一個節點,或者說是一個新的起點。

但只去看這個結果沒有任何意義,這也是為什么自己沒有單純去聊騰訊阿里的面試經驗,而是剖析了整個應聘過程,還聊了應聘外的一些東西。

因為這個結果背后的東西更加重要:整個應聘過程中的經驗和總結,以及自己從事產品工作以來的職業路徑思考。

功夫應在詩外。

 

本文由 @岳小魚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優秀!

    來自江蘇 回復
  2. 更多產品思考,歡迎關注個人微信公眾號:岳小魚

    來自浙江 回復
  3. 看到學歷我就知道我敗了 ?

    來自浙江 回復
  4. 面試一眾人來說,騰訊系的產品最優質,有系統化培訓,其他大部分pm 能力思維中庸

    回復
    1. 接觸過 并不覺得哪里厲害 騰訊云的,合作一起做項目

      來自四川 回復
  5. 感覺好難,也想去大廠,現在有個內推的機會,但是一直擔心自己水平達不到要求,然后就一直在猶豫,因為相當于換職業發展方向了,所以之前的經驗作廢,那么我就很懷疑自己,

    回復
    1. 邁出第一步,不要把大廠想的那么高大上,其實進去會給你充足的學習和實踐時間,所以大膽的去往前沖,不要不自信,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才是人生真諦

      來自湖北 回復
    2. 謝謝!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