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學指導下創造產品,該如何把握這股力量?

1 評論 6640 瀏覽 51 收藏 16 分鐘

人們談論的大部分是產品科學,而少有人談論產品哲學(也有人說是玄學)。哲學是科學的母親。把哲學掌握牢固,自然就能駕馭科學了。

產品哲學

在現實中,人們是怎么做的呢?有些朋友一說自己要做產品經理,先花幾周時間學習一下Axure,再了解一下怎樣寫各種文檔、格式是什么,如何套模版等等,然而這些只能算是產品科學,不屬于產品哲學。

那么什么是產品哲學呢?舉個例子,張小龍研究性和暴力在人性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從而做出微信這樣偉大的產品,這就是哲學。 最近一直在宣揚的 “Facebook開始抄微信了”以及“這一次,中國領先了”等等現象背后都隱藏著這樣一個事實:中國人由哲學指導行為,外國人由科學指導行為(中國人真牛逼)。那怎樣才能像張小龍一樣把自己的產品做到極致呢?首先要像他一樣信奉哲學的力量。

在哲學指導下創造的產品是差異化的、持久性的、可支付的、規?;?,且是滿足自我實現層需求的。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到底應該怎么樣把握好這股力量?我們直奔主題,懇請大家牢記以下幾個關鍵點:情感共鳴、解決煩惱、構建背景、激發購買、曲線迭代、去平均化。

關鍵一:情感共鳴

首先,要為產品賦予情感化設計,在人群當中引起熱議,效果參考風靡全球的Prisma,人們經常使用并四處跟人談論它;其次,要為產品賦予強大的功能和強烈的情感訴求以提高產品吸引力,比如kindle能夠提供無線網絡連接并因此戰勝索尼的電子閱讀器,還有那句讓人心動的slogan——“Kindle在,書未老。讀書正是好時候!”用一句話就能抓住用戶的情懷訴求,簡直了!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為顧客提供當前不具備的選擇,比如海底撈為等待的客人提供免費擦鞋服務,這種為用戶和客戶提供超出預期服務的精神和做法都值得我們學習。

除了以上三點,我們還要明白:左右我們做出重大決策的,通常是不起眼的小事,這其中孕育著我們的情感訴求。比如人們會因為停車帶來的麻煩而拒絕去一家電影院。此外,一些小技巧可以調動顧客的興奮度,比如理發店中的任何一個員工都會稱顧客為美女帥哥。然而,一個人再牛也是分身乏術,英明之處往往就在于把整個團隊都變成充分利用才華的需求創造者,比如很多飯店的服務員都有權為客人免單,一些飯店的高級經理具有30萬元的進購權之類等等。這樣的團隊在打造過程中,需要讓員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比如為員工提供住的地方,為員工的父母提供補助,為員工的兒女提供上學的地方,同時也要把顧客當成家人一樣,多和顧客進行交流。

關鍵二:解決煩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strong>對于一個需求創造者來說,首先要學會的就是化解生活中的麻煩??梢韵朕k法讓自己凌亂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變得井井有條,也可以讓經常性地對你抱怨的那個人停止抱怨??傊?,別忽略生活中的麻煩,仔細思考造成麻煩的可能因素。假如租借的書籍到期未還,結果罰交10元,這時要冷靜下來認真思考原因,如果有心的話可以為他們設計一種新型的租借方式來,這等于是解決了顧客沒有開口告訴你的困擾。

說到這里,要明白客戶不是需求分析師,他們需要引導,在和客戶談話的過程中往往可以發現問題,。比如,醫生詢問病人當前在用的藥以后再給病人開藥以防止藥效沖突;更有甚者,比如眼科病人的腿腫了,原本她是來看眼的不是來看腿的,可醫生出于好心帶她去看了,結果發現她腿里有血塊,再晚來些命就沒了,這并不夸張,在我們不了解的別人的生活中屢屢可見。

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麻煩以外,還有一些很要緊的問題在深刻影響著用戶的體驗。為了提高用戶體驗,我們應該消除每個沒有必要存在的步驟,就像喬老爺子將iPhone下載歌曲的屏幕點擊次數從很多次下降到5次一樣。不僅如此,我們還應該盡全力改善每個引起用戶失望的結果,比如“12306”的驗證碼。

總而言之,在人們實際得到的與內心的真實需要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而在鴻溝之中,正醞釀著創造需求的大好機會。

關鍵三:構建背景

人們往往很難認識到產品的完整性,完整的產品包括完美的背景因素和基礎設施。中國人辦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也就是背景因素。

在許多偉大的人和偉大的產品成長過程中,真正起作用的往往是那些不容易看到的東西,舉幾個成功的例子:當今以app為主要產品的公司的崛起首先要依靠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不然不可能有他們;此外一些大型公司強勢進軍新興行業靠的是他們多少年積累下的資源;還有今天許多成功的電影靠的是幕后多少未成功和成功的交易以及制音人員等所有人付出的共同努力,如果沒有這些,演員的演技再好都沒有用武之地;偉大的足球明星梅西講過這樣一句話:“我用了十七年的努力才換來了今日的一夜成名?!?/p>

前面這些都是正面典型,接下來再介紹幾個稍微不那么光彩的:比如陌陌的崛起靠的是金錢、性和險惡江湖(沒有諷刺之意, 有一本書就是這么寫的,我想這只是看問題的一個角度罷了);還有江湖傳聞說比爾蓋茨永遠不會告訴你他的第一桶金是怎么來的。其實,好多公司的業務我們都想不到是怎么來的。比如在亞馬遜推出kindle之前,索尼公司曾推出過一款電子閱讀器,但是因為合作出版商在暗中下套而失敗了,這才有了kindle 的崛起(事實上kindle這款產品本身也比索尼的好)等等。

總之,看不到的才是關鍵。

關鍵四:激發購買

有了背景,解決了用戶的煩惱,融入了情感化設計,客戶還不買賬怎么辦?尋找激發力??!刺激顧客購買??!提高轉化率?。?!假如讓人們在去影院時享受周到的停車服務(一年350個小時用來have sex,420個小時用來找車位。究竟哪里出了毛???),結果會什么樣呢?當然還有在網購閉環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快遞發貨速度和產品受損率無疑是影響用戶評價的兩個重要因素。

除了這些還有哪些小技巧可以激發用戶的購買力?還是舉例子來說明:當年生產了果凍沒人買的時候,當事人的做法是事先免費發放產品使用說明書。然后往近了說,2007年推出的kindle竟然能夠實現圖書的即時訪問、下單即看,試問有誰還想去網上買那種三五天才到貨的書?再者說,蘋果推出3Dtouch功能之后,再用支付寶付費的時候都不用打開app了,只要按屏幕的時候給點力就行,這樣一來人們不僅愛用蘋果手機了,支付寶的支付流水也上去了。

上面談的都是成功的情況,而且還是別人家的,低頭看看自己家的產品,感覺現實殘酷多了。在現實中有可能會遇到以下狀況:歌劇院請了大牌明星來演奏,可是用戶光顧一次便不再回頭;用戶第一天剛下載了app,第二天就刪了;辛辛苦苦做了一個網站沒人訪問;某個用戶在購物網站上頻繁瀏覽一款產品卻遲遲沒有下單等等。

遇到這些情況怎么辦?這時候就要用老辦法了——用戶調查。這可以有多種形式:在線網絡調查、街頭民意調查、觀察用戶操作等。調查完以后出結果,這個結果很重要,但接下來采取的行動更重要。調查結果往往指示我們去除用戶的惰性、多疑、習慣和冷漠心理,簡直是一場心理戰,就像醫生在詢問病人狀況之前最好先取得他的信任一樣,對事情的發展態勢都有決定性影響。

關鍵五:曲線迭代

產品成型后,用戶也購買了,就要考慮將來的發展了。為了產品的可持續化發展,要打造出類似45°產品迭代曲線,并確定好對產品進行改進的速度。不能像MySpace一樣, 沒有持續迭代就被Facebook擠下去了。在這一點上要向運動員學習,教練會為運動員規劃科學的訓練,有時只為了成績提高0.1秒。即便產品天生不是出色的運動員,我們也要扮演好教練的角色。

看互聯網圈內,在線教育平臺會為課程規劃檔期并且會不時推出新課程,上市的軟件在每次更新版本時也會包含一些新增功能,而這都是有計劃的。再看國外的, 紙牌屋的拍攝節奏是根據用戶點擊暫停按鈕的時段來進行調整的,他們這一舉措不僅讓產品有了曲線迭代,還讓每個人都成為需求的協同創造者,這就像公司內部員工分享會上大家相互交流心得以提升整體服務水平一樣,就像促進公司內不同職能部門間交流以把握項目進度一樣,就像有計劃地讓用戶定期反饋軟件的使用心得一樣,強調的是大眾參與和集體智慧。

有了這些計劃,就要不斷地提高產品各項標準,這可以像淘寶網店不斷提高顧客的好評占比一樣,但不能通過類似刷單的手段來實現。說到高標準,就要講用戶體驗,我們在用好奇心日報app的時候發現這款app利用動畫讓用戶在頁面間跳轉時不再有焦急的等待心理,這就很可以。還有一些網絡的培訓課程,是由某某某公司的大牛親身授課并帶領項目實戰,這和兩年前的各種MOOC視頻比起來就上了一個層次。層次再高一些的可能會使用深度學習算法來提高精準化推薦效果等。這些都是針對大多數用戶的,然而有時適應不同用戶的需求也是必要的。這就涉及到了下一個概念——去平均化。

關鍵六:去平均化

去平均化就意味著覆蓋多用戶、不同場景、不同時期,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先說用戶,用戶可以分為不同的角色,要實現用戶角色的轉化就要搞明白用戶真正在乎的是什么。舉個例子,騰訊使用尊貴身份展示讓普通用戶升級為QQ會員用戶。 還有的保險公司通過視頻短片引起人們擔憂以讓其為父母買保險。全是套路!但這都是別人的成就,等輪到我們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在大部分元素保持一致的情況下,為不同用戶創造產品的不同版本。在這一點上,kindle可以是一個比較好的例子,他們針對不同用戶推出不同版本的kindle附帶不同級別功能,這讓他們可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還有一個類似的,那就是火車票購票窗口分為高鐵票、全國火車票、學生票???、殘疾人專用購票窗口等,以滿足不同乘客對時間和體驗上的不同需求。

那么在不同場景下呢?我們可以創造一個帶有補充服務的平臺以滿足個人客戶的具體需求,比如說一些軟件設置普通用戶版和企業專業版來適應客戶在不同場景下的需求。那如何理解不同時期呢?想想看喜馬拉雅FM剛推出的時候有收費的課程嗎?一個也沒有!現在呢!懂 了吧!除了這些之外,還要善于利用個性化信息決策,就是根據用戶畫像來為用戶提供精準個性化服務,如果有必要,可以成立新團隊為特定客戶服務。

總之,去平均化的本質就是講究差異。

總結

講了這么多,其實就在講一個問題——“創造需求”。這個問題歸根結底是要歸結到 “創造”上來。需求只是一種不同尋常的能量形式,它由人性及一些復雜的相關因素共同組成。因此,要想發明創造它,就得了解這些基本元素(我上面都已經介紹 了),然后通過對其進行排列組合產生新形態的能量形式,也就創造了新的需求。如果掌握了具有普世價值的創造方法論,再結合需求的定義,像張小龍一樣創造出微信一樣令人驚嘆的產品也就不足為奇了。以張小龍為代表的中國產品天團的騰飛指日可待!

最后一問,以結束此篇文章。

明天的需求從哪里來?

 

本文由 @巴戈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