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節奏的用戶測試:自測、內測、公測
有節奏地測試,才能低成本、敏捷地測試出產品的所有問題,保證產品能夠以一個完美的姿態面對市場。
產品經理有一個不靠譜的領導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小張,我覺得加個聊天功能好一點?!?、“小王,加個視頻吧?!?、“小李,大家都在做直播,我們也加上吧?!?/p>
“X總,這可能不合適,這不符合用戶需求?!?/p>
“誰說了?你不是用戶,做出來就行了,就這么定了。”
最后留下一臉懵逼的你眼淚掉下來。
講真,在座的產品狗們應該經常遇到這個場景。而與此同時,我們也得承認,就算我們是專業的,也一定會經常犯錯,導致產品出現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功能,最終甚至成為產品失敗的導火索。
那么,如何避免不靠譜需求影響產品的發展?同時保證花去的成本最低?
用戶測試!而且是有節奏的用戶測試!
用戶測試大致可以分為三步:自測、內測、公測。
三步測試的進行時間、目標、方式等等都差別很大,接下來詳細說明。
自測:
- 開始時間:產品開發結束即可開始
- 目標:快速發現明顯的產品缺陷和不足
- 方法:讓公司員工測,大概20人(可自行調整)左右,讓大家將發現的問題都放在指定的吐槽池中
- 優點:夠快,成本較低
- 缺點:不一定真實符合用戶場景
- 額外說明:可以試著設定一定的獎勵制度,畢竟同事們又不背這個KPI,積極性很可能比較低
當產品開發結束之后即可開始進行自測的環節,讓20個同事試用產品,在兩天內快速獲取產品的一些明顯問題,包括用戶流程、核心邏輯的完善,各種BUG,功能點的問題,等等,這樣就可以在產品測試的階段就快速優化一次產品。
但這里有一個問題,我們設計的產品大多數時候并不是一個大眾產品,而是一個垂直產品,讓20個同事進行測試大部分時候并不能保證他們都是你的目標用戶,所以這會導致在自測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非常多的盲點,這需要尤其注意。
而與此同時,同事對于產品的容忍度是極高的,就算產品真的很爛,他們都會堅持著把產品所有功能都用一遍,然而你真實的用戶最大的可能是看到一個很爛的點轉身就走,所以在自測階段產品狗經常會低估自己產品的某些缺陷,我們要抱著“只要是同事能發現的問題,都嚴重到會損失大部分用戶”的觀念來看待自測的結果。
內測:
- 開始時間:自測結束,產品第一次優化之后
- 目標:詳細了解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的狀態,行為,找到盡可能多的可優化之處
- 方法:社群反饋+焦點小組+現場觀察
- 優點:直接面對用戶,足夠敏捷
- 缺點:很難顧及到邊界情況
- 額外說明:本身最好就有一個核心用戶社群,根據產品情況選擇人數以及人群
當產品經過自測之后,感覺大問題基本解決了,OK,到核心用戶社群里面說一聲:我們產品出來了,大家用用看~
接下來在幾天內,讓核心用戶在某一個固定時間點在社群內集中反饋,由產品經理進行記錄,將所有產品的優缺點進行記錄,如何進行需求分析就不在這多說明了。
但線上反饋終歸是不夠的,經歷過用戶調研的產品經理應該能夠明顯感覺到,線上的反饋很難將用戶的感知,問題徹底挖出來,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在線下以焦點小組的方式來進行訪談。
社群反饋結束之后一周之內,約5~7個核心用戶進行焦點小組訪談,并且讓用戶在現場使用產品,由大概2人對用戶進行觀察,不僅觀察用戶的行為,手勢,甚至包括表情,聲音,對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的每一個細節進行觀察,在中途也可問一些問題了解用戶在使用時的想法。
公測:
- 開始時間:內測結束,產品第二次優化之后
- 目標:通過大規模的用戶使用找到產品在每一個邊界條件的問題
- 方法:數據分析+建議反饋
- 優點:能夠發現所有問題
- 缺點:找到問題既開心又痛苦,畢竟這都是用口碑的降低換來的呀。。。
- 額外說明:鼓勵用戶多進行建議反饋
公測階段產品已經上線了,在這時候真的是要小心翼翼,因為找到任何一個問題都是以口碑的損失為代價,不過好在這時候再發現的問題都是長尾理論中的那后20%,不影響大部分用戶的體驗。
數據分析用的漏斗模型等辦法很多,在這里不多說明,建議反饋我想著重說一下。如果你的產品在探索期,那么建議反饋的按鈕一定不能藏得很深,要足夠的明顯,讓用戶每當有不爽的時候都能夠輕易找到建議反饋按鈕。并且降低建議反饋的復雜程度,讓用戶建議反饋時所需花去的成本盡可能地低。
不過如果你的產品已經進入成熟期了,產品基本沒什么大問題,那需要在意的是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可以將建議反饋按鈕稍微隱藏一下,避免影響到用戶體驗。
總結
用戶測試三部曲:自測、內測、公測。
有節奏地測試,才能低成本、敏捷地測試出產品的所有問題,保證產品能夠以一個完美的姿態面對市場,在優秀的用戶體驗之下自然會使得產品獲得優秀的口碑,進而通過口碑傳播快速獲得用戶,從一個失敗產品一步步成為獨角獸。
本文由 @Brabant-賤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很有參考價值!感謝分享!
??
有見解,說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