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的BUG——信息傳遞錯誤

1 評論 8742 瀏覽 26 收藏 13 分鐘

一個功能的設計并不應該是產品經理單方面的決定,還需要結合用戶的實際使用環(huán)境來進行調整。用戶是一直處在變化階段的,產品的功能也需要結合用戶的變化而進行迭代,否則產品注定走向失敗。

當我們試圖在產品內引入“用戶創(chuàng)造內容”的機制時,務必遵守一個基礎認知:用戶是內容的創(chuàng)建者,內容的數(shù)量是建立在用戶數(shù)量之上的,用戶數(shù)量越大,內容數(shù)量越多,反之,用戶數(shù)量越少,內容越少。

2012年4月19日微信上線了4.0版本,朋友圈也是在4.0版本首次出現(xiàn),當時微信已經擁有1億的用戶規(guī)模,用戶關系鏈更是有數(shù)十億之巨。

隨后,掀起了微信的模仿秀,任何一款社交產品基本都是IM(即時通訊系統(tǒng))+內容社區(qū)(朋友圈)構成。

有的產品,一天僅會產生十幾條新的內容,還有的產品數(shù)天才產生幾條內容。

這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當我們嘗試去體驗一款新的社交產品時,總能通過內容社區(qū)(朋友圈)的功能,直接地判斷出該產品的用戶活躍度。

回顧微信版本更新歷史,在朋友圈上線之前,微信一直致力于用戶關系鏈的建立,每個版本的核心功能,都圍繞用戶關系鏈而打造。

微信1.0 2011年1月21日

  • 基礎功能:設置頭像和微信名,發(fā)送信息,發(fā)送圖片
  • 關系鏈相關功能:導入通訊錄

微信2.0 2011年5月10日

  • 基礎功能:語音通訊,郵箱提醒,手機號注冊等
  • 關系鏈相關功能: 通訊錄匹配微信好友,QQ號查找好友,將我推薦給QQ好友,向我推薦QQ好友,向我推薦通訊錄好友,查看附近的人等

微信3.0 2011年10月1日

  • 基礎功能: 發(fā)送視頻消息,支持繁體中文
  • 關系鏈相關功能: 搖一搖,漂流瓶,掃描二維碼,二維碼名片,支持自定義表情,自定義聊天背景,互動游戲等

朋友圈的成功是建立在整整一年的積累之下,超過一億的用戶,數(shù)十億的熟人關系鏈,奠定了朋友圈的內容基礎。

大多數(shù)用戶都是從眾的,這種從眾心理不僅僅能帶動用戶活躍,也能帶動用戶流失,熱鬧的產品會更加熱鬧,冷清的產品則會更加冷清。

作為微信的模仿者,社交賽道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忽略了用戶規(guī)模的差異,忽略了內容數(shù)量與用戶數(shù)量的關系,盡管實現(xiàn)了類似朋友圈的內容社區(qū)功能,但卻因為用戶規(guī)模嚴重不足,導致社區(qū)的內容極為稀少。

微信的模仿者們向用戶傳達出了一條錯誤的信息:“這里很冷清”,“這沒什么人用”,“這里的內容很少”,“這里沒有內容”。

等同于,讓用戶產生了“這款產品,無法滿足我的需求”的認識。

產品的“BUG”

程序里,將錯誤稱之為BUG,他是程序獲得的一種行為或者結果,但卻與開發(fā)者的期望不符合,是一種意外的結果。

產品當中,也有BUG的概念:用戶接收到的信息,與設計者想要傳遞的信息不符合。

信息可以影響用戶的感知,進而影響用戶的行為,一旦傳遞的信息發(fā)生了變化,用戶的行為就會發(fā)生變化,如果信息的變化不是設計者有意為之,那么用戶行為的變化就是無法推測的。

模仿微信的創(chuàng)業(yè)者原本想要通過內容社區(qū)向用戶傳達出“這里很熱鬧,來和大家交朋友吧”的信息,但用戶實際接收到的信息卻是“這里很冷清,沒有什么人?!?/p>

因為接收到的信息發(fā)生了變化,用戶最終產生的行為不是參與內容社區(qū),而是放棄這款產品。

產品BUG帶來的隱患遠遠大于程序的BUG,從業(yè)者沒有監(jiān)聽器,沒有錯誤日志,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意識到BUG的存在,而修復BUG的成本往往伴隨了功能的下線,功能的重構。

一旦出現(xiàn)產品BUG,需要投入的時間成本難以想象,而時間,恰恰是互聯(lián)網產品寶貴的競爭力,為此,產品從業(yè)人員需要增加自己對功能傳遞信息的意識,敏感性,并以此為基礎,加強對功能傳遞信息的控制能力。

一個功能,向用戶傳遞的信息并不是單一恒定的,跟隨功能使用環(huán)境的變化,所傳遞的信息也在發(fā)生變化,只有將信息約束在設計者想要傳達的范圍內,才算是一個正確的產品設計,一旦信息出現(xiàn)了偏差,也就出現(xiàn)了產品BUG。

以搜索功能為例,通常情況,從業(yè)者認為搜索功能向用戶傳遞出的信息是“我可以幫你尋找你想要尋找的內容”,但實際情況卻更加復雜。

  • 搜索成功時,功能傳遞的信息會變化為“你的需求,我可以滿足”;
  • 搜索失敗時,功能傳遞的信息會變化為“很遺憾,這一次無法滿足你的需求”;
  • 偶爾搜索失敗,功能傳遞的信息會變化為“雖然這個需求,我無法滿足,但卻能滿足你其他的需求?!?/li>
  • 經常搜索失敗,功能傳遞的信息則會變化為“你的需求,我都無法滿足”。

四種信息的變化,將會給用戶行為帶來不同的影響,第一種會增加用戶的依賴性,第四種則會加速用戶的流失。

為了控制信息在實際使用功能時產生的變化范圍,我們會做許多配套設施,有的是增加內容的儲備,像是爬蟲系統(tǒng);有的則是增加關鍵詞匹配的范圍,像是語意聯(lián)想,分詞搜索等;還有的則是減少搜索失敗時的挫敗感,包括內容推薦等。

這些配套設施的核心目的有兩個:

其一,盡可能多地向用戶傳達出第一種信息:“你的需求,我可以滿足”

其二,避免向用戶傳達出第四種信息:“你的需求,我都無法滿足”。

“什么都沒有”的飛聊

2019年5月20日,字節(jié)跳動推出了一款開放社交產品,名字叫飛聊,由于今日頭條極大的市場影響力,產品呈現(xiàn)爆炸式開局,僅僅是上線當日,用戶規(guī)模就突破了100萬。

然而,在隨后的一個月里,關于飛聊的議論越來越少,兩個月后,已經沒有關于飛聊的相關話題了。

我曾在飛聊上線的早期下載并體驗該產品,這段經歷讓我印象深刻。

作為社區(qū)產品,飛聊為用戶提供了搜索功能,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功能,可以幫助用戶更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尋找的內容。

但,搜索功能,對于新上線的“飛聊”而言,卻是一劑慢性毒藥。

搜索的目的在于幫助用戶在信息的海洋當中快速尋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讓大海撈針成為現(xiàn)實,而且極為方便。信息量越大,內容越多時,搜索的價值和意義越高,反過來,當信息量較少,內容較少時,不僅不會產生價值,反而會產生負面影響。

對于飛聊而言,用戶增長的速度極快,一天的時間就獲得了100萬用戶,但內容數(shù)量的增長卻需要時間的沉淀,單純依靠用戶自身的內容生產,難以在1天內生產出足夠100萬人消費的內容。

這就形成了一個必然的結果,大量用戶搜索自己想要尋找的信息,返回的結果都是“很抱歉,沒有找到你想要的信息”。

并且,用戶在首次體驗一款現(xiàn)象級產品時,總是會有更好的耐心,與更多的探索欲,即使得到了搜索為空的結果反饋,也會有較大的概率換一個新的關鍵詞繼續(xù)搜索。

這就意味著,第一批飛聊的用戶,將會在首次使用時,多次得到“搜索為空”的結果。

等同于,讓用戶形成了一個強烈的認知:“這款產品,無法滿足我的需求,這是一款沒有用處的產品。”

而流失的用戶,在向朋友評價飛聊時,總會提到一個信息:“這款產品里,什么都沒有”。

飛聊,也在用戶質疑的聲音中,退出了大家的視線。

錯誤的“期望”

加班也好,熬夜也好,只要自己設計的功能是有價值的,都可以接受,怕的就是已經非常幸苦了,但這些功能卻沒有任何價值,產品從業(yè)者也是夢想的追隨者,不怕苦,也不怕累,最怕的,還是虛度了自己的青春,做了一堆無意義的事情。

每一位設計搜索功能的產品經理,都希望這項功能能夠幫助用戶查找想要查找的內容。

產品經理是功能的具體設計者,對自己所設計的功能都會有所期望,希望這些功能能按照我們所設想的一樣,服務于用戶,并且產生價值。

然而,結果總是事與愿違,很多功能上線后,是無效的,沒有用戶使用,還有一些功能,不僅僅是無效的,更是有害的,加速了用戶的流失。

因為從業(yè)者對功能的期望是錯誤的。

我們將功能的實現(xiàn),功能的作用,與向用戶傳遞的信息畫上了等號,認為實現(xiàn)了功能,就能產生對應的作用,而產生的作用,就是向用戶傳遞的信息。

實際上,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并不如我們想象的一樣緊密。

新的電商平臺實現(xiàn)了購物車的功能,但卻沒有對應的使用場景,用戶并不會使用這項功能。

飛聊實現(xiàn)了搜索的功能,用戶也使用了這項功能,但卻因為連續(xù)多次搜索結果為空,向用戶傳遞了錯誤的信息。

功能的實現(xiàn),功能的作用以及向用戶傳遞的信息,三者之間,并不是相等的關系,而是一種遞進關系,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重點都不太相同。

功能的作用,建立在功能已經實現(xiàn)的前提下,需要考慮一些除功能實現(xiàn)之外的其他因素。

向用戶傳遞的信息,則建立在功能產生作用的前提下,也需要一些除功能產生作用之外的其他因素。

#相關閱讀#

影響用戶行為的視覺設計方法:CST法則

行為導向元素:與時間賽跑

產品經理的視覺設計

做產品,沒有“標配功能”

#專欄作家#

枯葉,微信公眾號:枯葉咖啡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9年經驗產品經理,3年產品總監(jiān)經驗。擅長數(shù)據(jù)增長,商業(yè)模式。曾孵化過千萬級用戶規(guī)模的創(chuàng)業(yè)產品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O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內容不錯,支持下。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