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進階的必經之路:建立價值分析思維

2 評論 10898 瀏覽 28 收藏 17 分鐘

產品經理的進階道路上,需要建立并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分析思維”。本文通過多個角度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建立價值分析思維,以及具體如何分析思考。

一、價值分析:用戶價值與商業價值

產品本身是一種價值交換的集合體,產品為用戶提供用戶價值,用戶使用的過程中又為產品提供了商業價值。

不論是產品本身,還是產品的每一個功能、每一條用戶操作路徑,都蘊含著用戶價值與商業價值。

產品經理在做需求分析時,想清楚需求的這兩種價值,對于需求理解極為重要。

作為產品經理,需求分析時,我們要明晰每個功能的用戶價值、商業價值。

初階產品經理容易進的誤區,就是只考慮用戶價值,而忽略了以商業價值分析。

常常是拿到一個需求后,僅僅從滿足用戶需求、提升用戶體驗上分析,但沒有往該功能能給公司帶來什么商業價值,如何帶來這個商業價值上做任何思考。

這當然不能說是完全錯的,產品的成立首先就是帶來用戶價值,但是作為產品經理,應該要知道它背后的商業價值邏輯,這樣才能對需求理解的更加透徹。

產品經理的進階之路,就是建立起價值分析思維:以能夠產出高用戶價值產品的能力作為基礎能力,不斷提升它;在此基礎上,提升商業價值分析能力,讓自己能夠為產品建立合理的商業模式,擴大產品帶來的商業價值。

如果作為產品的決策者,沒有定義完整的用戶價值與商業價值邏輯,產品本身便會存在問題。

假設產品只顧用戶價值、不管商業價值,會怎么樣呢?

只顧用戶價值,或許能夠做出一款讓用戶滿意的產品,但從公司發展的角度來看存在著隱患。

很多人做產品覺得商業價值可以先一放,先把用戶的需求給滿足掉,這種思維太理想化了。

互聯網創業很多時候如果你不及時變現,可能資金就斷了,團隊就撐不下去了。

有資本融進來讓去燒那是另外一種情況,那種情況其實商業模式已經基本上在前期深入討論并且預判成立,否則資本也不會來投。

產品經理要做的就是在燒錢獲客階段拼命的提升產品的用戶價值,以期最大化地獲取到用戶,但是不代表可以不去理解其商業價值。

假設只顧商業價值,而不看用戶價值,會怎么樣呢?

商業模式的重要一環就是提供用戶價值,不提供用戶價值的產品,不具有可成立的商業模式。也就沒辦法從用戶手上獲得商業價值。

這里要注意的是,“商業價值”最終目的是變現,但是中間環節的存在形態是“流量”,也就是說,有些功能很好的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但是它是不變現的。其實這類功能的商業價值就是“流量”。產品為用戶提供了用戶價值,用戶為產品貢獻更高的DAU、留存率,這就是對我們的商業價值。

另外從需求的角度看,業內也有“用戶需求”和“產品需求”的叫法,其實本質是一樣的:產品滿足了用戶的需求,實現了用戶價值,而用戶反過來滿足了產品的需求(流量、變現等),實現了產品的商業價值。

二、To C與To B產品價值分析的異同

在具體到功能的需求分析上,To C和To B產品存在著一些差異。接下來分別說說這兩類產品在價值分析上的異同點。

1. To C型產品

對于To C型產品來說,任何功能都要考慮其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有了用戶價值,才有這個功能存在的必要性,才有用戶會用它。無人問津的產品無法產生商業價值。

而商業價值貫穿在To C型產品的每個功能和流程上:

要么是免費類功能,作為其他變現類功能的入口,這類功能的商業價值就體現在為產品提供了更高的DAU、留存率,為最終的變現打基礎;

要么是付費增值類功能,使用該功能或者該服務是要收費的,用戶認為這個功能可以很好的滿足需求,愿意付費使用,商業價值就體現在了變現上。

也有很多To C型產品本身是完全免費的,這類產品在設計時就需要完全為用戶著想,思考如何提供更大的用戶價值。這種產品本身就是一個流量入口,它的商業價值就是流量。

這類產品雖然是免費的,但它也是為了最終實現變現的中間環節。

按產品在公司戰略中的定位來看,免費To C產品的變現方式通常有兩種:

一種是當前產品還處在擴張期,當下的首要目的就是迅速圈住大量用戶,為后期變現階段打基礎,等到日活、留存都達到一個不錯的水平,再迭代做出變現類功能;

另外一種情況,當前產品是一個“產品矩陣”里的其中一塊,用以引流、為其他產品輸送流量,再通過其他產品實現變現。

我們以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看一下To C產品的價值分析:

以資訊類APP“是否需要登錄才能使用”的功能設計為例,從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角度來進行分析:

1)資訊閱讀功能

作為資訊類APP,資訊閱讀是首要的用戶需求。

從用戶價值來分析,資訊閱讀最佳的體驗是點進去就能看,無需登錄,這對于用戶來說是最方便的、體驗最好的。

從商業價值上來分析,用戶不登錄,對其他功能的轉化率有所影響。

但是就資訊閱讀而言,不登錄也能實現很大的商業價值,為什么呢?

比如你閱讀的是一篇營銷推廣類的軟文,即使你沒有登錄,但是這篇文章的信息已經傳達給你了,它已經完成了軟廣的推廣作用,讓目標用戶看到了它。

同時,如果資訊里有插入的廣告,即使是不登錄的用戶也能看到,這就已經實現了廣告對用戶的觸達,實現了它的商業價值。

所以對于資訊閱讀而言,不要求用戶登錄,雖然略微影響了其他功能的轉化,但從整體而言,滿足了較高的用戶價值(方便的資訊閱讀體驗)和商業價值(信息、廣告的觸達),所以最佳的策略是不強制要求登錄就能使用。

2)資訊評論功能

資訊評論是否需要要求用戶登錄才能使用呢?

從用戶價值來分析,假設評論功能是要求登錄才能使用的,那么對于看資訊評論的觀眾來說,看到的評論都是有名有姓的用戶發的評論,可以通過這條評論定位到這個用戶,也就是能知道發評論的是誰,那么就可以通過這個用戶的詳情頁查看他過往的動態。

并且如果我們覺得這個人的評論有趣,和自己興趣相投,還可以關注、或者與該用戶直接私信聯系,這對于用戶體驗是好的。

反過來,假設評論功能不登錄就能用,發出的評論都是匿名的,那就無法從評論定位到用戶,體驗上就差一些。所以從觀眾的角度來看,是強制要求登錄才能評論是好的。

但對于發評論的用戶來說,需要登錄操作才能使用評論,會增加一些負擔,略微犧牲了一些體驗。

然后分析商業價值,用戶評論功能本身是不變現的,但是通過用戶直接的互動,提升了產品的活躍度,在轉化率不變的情況下,活躍用戶越多、留存率越高,可以在其他功能上帶來更高的商業變現。

綜上所述,與提升的體驗、達到的商業價值相比,發評論的用戶略微犧牲的一點體驗是值得的,其投入產出比是高的。所以我們選擇用戶登錄后才能使用評論功能的方案。

2. To B型產品

To B型產品在需求價值分析時,側重點和To C型產品不同。

To B型產品,商業價值通常體現在銷售階段。在產品交付給客戶,客戶正式開始使用時,就完全是用戶價值主導了。

所以這類產品在需求分析、功能設計時,著重要考慮的是如何實現更大的用戶價值,所有的功能都是為用戶價值服務的。

To B產品和To C產品一個很大的差異點就是,To B是價值敏感,To C是價格敏感。

什么意思呢,對于To B型產品的大多數企業客戶而言,他們購買這個產品,更加看中的是產品所帶來的價值,看這個產品是否確實能給他們企業帶來效果。相比價值低、價格也低的產品,企業更愿意多花點錢購買能解決他們需求的高價值產品。價格雖然也會影響購買決策,但是遠沒有價值的敏感度高。

而反過來看To C,價格的敏感度比價值更高,你的產品定價高一點,會損失掉一大批用戶。

當然了凡事無絕對,也存在價格敏感的企業,和價值敏感的C端用戶,只是這類群體占比較小。

所以注定在做To B產品時,要非常重點的思考其帶來的用戶價值,用戶價值足夠大了,就能撬動更大的商業價值。

還有一種特殊的To B型產品,是帶有付費增值服務、或者點數消耗類的功能在里面的。

企業以免費的形式或者花了一些錢,獲得了產品基礎功能的使用權,但是如果想使用產品內更高級的功能,就需要再次付費了。

或者說里面某個功能是點數消耗類的,例如產品里有個給客戶群發短信的功能,每發送一條短信消耗1個點數,如果發短信很多,點數消耗完了,就需要再次充值來購買點數才能繼續使用。

基礎功能是在銷售階段由客戶直接買下(或免費)的,對于這類功能而言,我們同樣只需將如何實現更大的用戶價值作為目標。

而對于付費增值服務功能or“點數消耗”類功能,實際上是To B產品里二次變現的功能,我們要同時思考它的用戶價值、商業價值。

考慮用戶價值,以保證這個功能有用、客戶想用??紤]商業價值,保證這個功能客戶能夠付錢購買,為我們公司獲取商業變現。

三、是否剛需、是否高頻

我們換一個角度,可以把需求按照是否剛需、是否高頻來進行劃分,得到如下四象限圖:

按照這個四象限來進行初步分析,需求可以歸為4類:剛需且高頻、剛需但不高頻、不剛需且不高頻、高頻但不剛需。

1. 剛需且高頻

當一個需求即高頻、又剛需,它一定是一個流量入口。對于這類需求來說,用戶價值是相當大的,可想而知,它必然也能帶來強大的商業價值。

但是這里的不建議以變現來作為其商業價值,這會在流量入口上損失很多價格敏感的用戶。這里的商業價值是以流量、活躍度來實現的。

以音樂類產品為例,聽音樂對于喜歡音樂的用戶來說,就是剛需且高頻的,那音樂APP就以大量的免費音樂作為入口,吸引大量的用戶進入,而變現則是以其他方式來實現。

2. 剛需但不高頻

剛需但不高頻的需求,適合作為以變現作為商業價值目標。需求剛需但不高頻,意味著這個需求用戶不會每天需要用,但是一旦到達的特定的時間點時,就急需用到它,比如買房、婚禮。

這類需求的“剛需”也意味著其擁有著比較大的用戶價值。

還是以音樂類產品為例,一個低頻且剛需的場景就是,當你聽到一首很想要聽的歌,但是它卻是VIP才能聽的,低頻、但很剛需,這時候有財力的用戶就會充值購買,給產品帶來了商業價值。

這里要注意的是,“不高頻”里的頻率可以指的是“使用頻率”,也可以指“使用的用戶占比”。

也就是說,不僅僅可以指全部目標用戶的使用頻率不高,也可以是占比較小的部分用戶較高頻率地使用。

這里說的音樂VIP用戶,就是占比較小的一部分用戶,但是他們的使用頻率可以很高,比如每天都需要聽VIP歌曲,或者是每天都要聽無損音質的歌曲。

3. 不剛需且不高頻

不剛需且不高頻說明用戶根本不在乎這個需求,或者甚至沒有這個需求。這類需求很難產生用戶價值,當然也就很難帶來商業價值,這類需求不值得做。

4. 高頻但不剛需

這是個偽命題,一個需求一旦不剛需,那么也不會有高頻使用需求。

 

作者:浩叔產品論;公眾號:互聯網一籮筐

本文由 @浩叔產品論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好抽象呀

    來自北京 回復
  2. 1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