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人的事,能算抄么?
編輯導語:對于產品經理來說,“借鑒”必不可少,也是“常規操作”。然而,這并不是導致產品同質化的原因,也不能得出產品經理門檻低的結論。那么“借鑒”的原因是什么呢?有哪些好處和注意事項呢?本文作者來為我們回答這些問題。
一、借鑒
產品經理接到需求后,往往需要先去了解一下競品是怎么做的,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鑒”一下。產品經理在策劃時,對其他產品進行“借鑒”,是一個“常規操作”。
有時候,設計師和程序員會開玩笑說:“你們產品經理老是抄這抄那的,就不能有點自己的創新嗎?”
有時候,我自己私下里侃大山,也容易張口就來:“那個產品有什么了不起的?不也是抄某某產品的嘛,都是別人玩剩下的東西。”、“現在市場上的產品,同質化太嚴重了!產品經理只知道無腦抄,沒有一點自己的想法?!?/p>
當然,這都是些玩笑話,并不是嚴肅的觀點。
不過,最近我發現,有一些同行朋友,居然還真的是這么認為的。他們覺得,產品同質化就是因為產品經理只知道互相抄襲。
這說明,產品經理水平太菜,只能抄別人的,沒有能力自主設計。甚至進而引出了對“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產品經理門檻低”等問題的抨擊。
對此,我感到有些詫異。
我覺得,但凡對“產品經理”和“公司運作”有一點了解的人,都不應該會有這樣的認知。
當然,我也一直強調,不同公司、不同產品經理,面對的情況可能非常不一樣。觀點相左,可能只是因為大家所處的環境不同,所討論的語境不同而已。
二、不確定性
“哪個產品抄襲了哪個產品”,這是我們吃瓜群眾喜聞樂見的話題。
首先需要強調,這里所說的“抄襲”、“借鑒”,并不是指“非法侵犯他人知識產權”,也不是指“惡意剽竊他人創意”。這些行為是錯誤的,這點毋庸置疑。
這里所討論的,簡單來說,僅僅只是“你的產品‘像不像’別人的產品”這樣的問題。你會發現,哪怕是經濟實力雄厚、團隊水平高超的大廠,也總“抄襲”。
大廠剛推出一個新產品,馬上就被指出,和國內外某頭部產品非常相像,甚至達到“像素級模仿”。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
不管大廠自己什么公關,明眼人都清楚,抄肯定是抄了。以大廠的實力,完全有條件去做創新,甚至可能做得更好,為什么要出此“下策”呢?
這時候,有人就會把這個鍋推到產品經理身上,畢竟你是“產品”的經理嘛。
我覺得,這就有些荒謬了。
是全公司所有人都那么愚蠢,以至于產品經理這么明目張膽地抄襲都沒發現?還是產品經理已經強勢到了可以完全主導產品,其他所有人都只能“敢怒不敢言”?
顯然不可能嘛。
這肯定是領導層做出的決策——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不確定性”的問題。
眼前就有一套被市場充分驗證過的成熟方案,為什么不用呢?自己再搞一套,可能效果更好,也可能會搞砸了。
這里面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果沒有可預期的超額收益,沒有一個領導愿意承擔這樣的風險。
三、非“創新”的原因
作為執行人,老是抄別人的,我自己多少也會有些不好意思。
所以有時,我也會做一些“掩耳盜鈴”的事情。明明就是抄別人的,非要把左邊的東西挪到右邊去,把圓的東西換成方的,假裝自己在“優化”。
但是拋開感情因素,單從理性來講,大部分情況下我其實不太愿意在策劃上搞“創新”,原因主要有2個:
1. 大部分項目都非常緊急,時間上不允許
舉個例子:曾經,某大廠和我公司,都在做一個類似的項目。
據了解,他們那邊,專門組建了一個團隊,好幾個人在負責搞這個項目;而我這邊呢,整個項目就我一個人負責,全都要我來搞。
但是,公司不可能說,因為我們人員少,就多給點時間,晚一兩個月再上線。所以,可以想見,留給我的時間,是極端的不足。
這樣的情況,并不是特例。一個大需求,今天剛布置下來,明天就要給方案,下周就要搞完上線。
這樣的情況,我想,應該是很多產品經理的日常。當產品經理每天被各種deadline搞得焦頭爛額的時候,“花心思打磨設計”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求。
2. 因為團隊的“協作精度低”,不敢瞎折騰
比如說,產品經理的PRD中,提了5點要求。如果不考慮“要求不合理”這樣的情況,那么,按理說,團隊就應該把這5點要求一一落實。
畢竟白紙黑字寫在那里,大家都識字。
但是,現實中的情況往往是,團隊只做了第1、2、3點,第4點給弄錯了,第5點給漏了。我一時間想不到應該用什么詞來描述這種問題,所以暫且生造了一個詞,“協作精度低”,以方便討論。
在實際工作中,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我不知道大廠的精英團隊會不會好些。面對這樣的情況,產品經理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溝通需求、跟進項目、測試驗收。
即便如此,項目最終能到達預期的80%,就已經算是極限了,可以“驗收通過”了。如果是搞一個新的東西,那將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成本,而且最終的完成度很可能又得下降個20%。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無必要,產品經理一般需要盡量采用常見的方案,盡量復用原來的模塊,避免瞎折騰。
四、“借鑒”的好處
借鑒別人的設計,是有諸多好處的。比如上面說的,對公司來說,這樣可以降低不確定性,減少風險。
其實,從產品經理自身工作的角度來說,借鑒別人的設計,也是很“香”的,這里舉幾個例子:
1. 在一些監管嚴格的領域,市面上通用的做法,往往是監管部門認可的做法
有的時候,并不完全是“用戶體驗”的問題。比如說,一些“確認條款”模塊的設計,單從產品設計的角度,可能會覺得體驗不好,或者影響轉化。
殊不知,這是受限于監管部門的要求,不得已而為之的。如果產品經理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策劃的內容不符合要求,就很可能會暴雷。
這個錯誤,可大可小,有時候可能會非常嚴重。所以在一些涉及敏感內容的模塊,如果產品經理沒有條件進行充分的調研驗證,那么,照抄頭部產品的通用做法,就是一個穩妥、理性的選擇。
2. 借鑒競品的設計,可以提高方案的通過率,減少項目推進的阻力
有時候,其實這樣設計也好,那樣策劃也行,實際上沒有太大區別。更重要的是讓項目盡快上線,讓產品先跑起來。
問題是,產品經理策劃的方案,不僅需要經過層層審核,還要隨時面對團隊各成員的挑戰。這些“你一言我一語”的意見,并不像論文答辯,可以通過邏輯推導來達成一個“共識”。
大家說來說去,其實都是一種“感覺”——“感覺”沒法辯論,眾口難調。
為此,產品經理需要反復修改方案,以滿足各方的要求。這不僅增加了工作量,也耽誤了時間。
但是,如果這個方案是借鑒了競品,情況就會非常不同。自家的產品經理好欺負。但是,想要否定競品,底氣就沒那么足了,需要有更多的依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所以,大家會突然變得慎重起來,也沒有那么多“意見”了。這時候,方案就比較容易通過。項目推進起來,阻礙就會小很多。
3. 如果需求方背負了較嚴苛的KPI,產品經理最好不要“放飛自我”
一個方案效果好不好,可能有很多影響因素。事實上,我們很難定位到具體是哪些因素在起主要作用。
產品經理在策劃時,一般需要借鑒業內那些被市場驗證過的效果好的方案。一般來說,產品經理不會完全照搬,而是需要加入自己的理解,結合公司的具體情況,做一些調整。
但是,誰也說不清,產品經理“擅自”做的那些改動,會不會反而對最終效果產生負面的影響。如果需求方的KPI考核比較嚴苛,那么他會非常保守,不能接受任何不確定性。
這種情況下,產品經理非要“自我發揮”,就是在給自己找麻煩。因為需求方會不斷跟你摳細節,你的任何自我發揮,都很難通過。
這時候,產品經理就應該老老實實,按照已經驗證有效的方案去做,方便你我他。
五、注意事項
借鑒別人的產品,并不像抄作業,可以不用過腦,直接copy。
曾經有一段時間,“聊天機器人”很火,甚至有人認為“聊天界面”才是更自然的、更有未來的交互界面。因此,不少公司紛紛上線了“聊天機器人”項目。
當然,大部分都不是什么人工智能,對話內容都是寫死的。用戶只能在有限的選項中做出選擇,然后根據用戶的點選,調取相應的對話鏈條。
那時候,我公司也要上線這類項目,由我來負責。我接到的要求,很明確,就是“照抄某大廠的產品”。但是“照抄別人的產品”,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
實際上這個項目在各個環節都出現了不少問題,把我搞得焦頭爛額。這里不展開細講,僅結合這個項目,談幾點“抄襲”時候的注意事項。
1. 要細心觀察,有意識地思考每個細節這么做的原因
說是“照抄”,但是我也不可能潛入對方公司偷產品文檔。
我能做的,就是高強度地去使用對方的產品,各種“點點點”,盡量把更多情況試出來,然后構建起完整的產品策略。
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去思考,每個細節這么做的原因。比如說,有一個“回溯”功能,就是用戶選錯了,可以回去改選其他選項。
這個功能的入口,并不是一直存在的。當用戶點選一個選項后,聊天界面開始加載相應的回答時,這個入口就會隱藏,直到回答全部加載完成。這個機制,一開始我沒有細想,覺得沒什么意義,就沒跟著搞。
直到進入測試階段,才發現,如果用戶在回答加載的過程中進行“回溯”,程序非常容易出錯。這時我才發現,原來回答加載的過程中隱藏“回溯”入口,是出于這個考慮。
所以,才不得不趕緊補上這個功能。
2. 要結合公司自身的具體情況
在對話過程中,用戶一般只能進行“點選”操作。而機器人這邊的回答,形式就豐富很多。文字、圖片、音頻、視頻、鏈接等,都是可以的。
比如說,對方的產品在對話中,機器人在某個環節會發送視頻。
這有可能,是因為對方的產品經理覺得,“視頻”的效果會更好。也有可能,剛好對方公司已經有了一些視頻素材,所以產品經理隨手就給用上了。
當我們在“抄”的時候,不能無腦照搬。需要評估一下,使用“視頻”,是否有必要?公司是否有條件去制作這些視頻?成本是否能接受?改成“圖片”是不是效果也差不多?
反之,如果公司自身已經積累了某些可用的物料,我們也要考慮,自己的產品是不是可以加上,充分利用起來。
3. 在吃透對方產品策略的基礎上進行補充,以滿足公司自身的特殊需求。
雖說是“照抄”,但需求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在弄明白對方產品策略的基礎上,我們需要進行各種補充,以滿足公司自身的特殊要求。
比如說,對方的聊天機器人,只有一個固定入口,一套對話內容。而公司的需求,是要在不同渠道分別推廣,每個渠道對應不同的對話內容。
那么,后臺就需要增加“渠道管理”,不同渠道分別配置不同的對話內容??紤]到,不同渠道的對話內容,可能只是部分對話鏈有差別,大體上是一致的。
為了方便配置,需要增加“復制對話鏈”功能。比如:相比對方產品,公司產品的定位更偏向于營銷。那么,就要根據營銷的場景,如各種節日,變換界面風格。所以就得考慮,是不是要加上“換皮膚”的功能。
我并不是想說,“創新沒用,抄襲萬歲”。只是,我一直想強調,初級產品經理是一線的執行者。
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把交付給我們的任務,按時按質地予以完成。只有在能夠很好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再去討論那些自我提高、自我實現的話題,才會有意義。
作者:簡明產品論,個人公眾號:簡明產品論(ID:JianMingPM)
本文由 @簡明產品論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抄襲是創造的基礎。
抄襲是創新的基礎。
在抄襲的路上走了3年的我有一些不成熟的小想法,
產品的功能框架可以看出對方業務的邊界,迭代的方向可以看出對方業務發展的方向,
而具體到每一個功能可以嘗試分析出該功能出現的場景及想要解決的問題,
到了具體交互的環節,能抄就抄,能照大廠抄就照大廠抄
第一步,抄別人的輪子。沒有必要重復發明輪子。
第二步,裝自己的發動機,裝不上自己的發動機抄了也沒用。
哈哈哈
像牛頓一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