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從0到1做問答社區的
編輯導語:問答社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從以前的貼吧到現在的知乎,問答社區可以幫助人們快速的獲取滿意的解決方案。本文作者通過設計企業內部問答社區的經驗,為我們分享了從0到1構建一個產品的想法與過程,希望看后能夠對你有所啟發。
前段時間,我做了一個問答社區,做的過程中驗證了許多以前的想法、還做了一些新的嘗試,整體效果和數據都蠻讓我驚喜的,自己也有了些啟發。
我想用3篇左右的篇幅,記錄一下整個思考過程,這三篇沒有什么方法論,是按照我的思考路徑寫的。所以你在看的時候,會感覺好像在聽一個人自言自語,看完這幾篇你可能就摸清了我的思考和做事習慣。
這是第一篇,先聊聊:我為什么要做社區?我對社區的定位和定義是如何思考的?
一、我為什么選擇做社區
做一個業務問答社區,讓用戶提問,再讓有經驗的用戶來分享經驗和解答問題,看起來確實是個不錯的方案。
遇到問題的用戶可以在相似問題下,查看和學習其他人分享的經驗和解決思路,以此來提升問題的解決效率和優質經驗沉淀,未來還可以把這些內容做成案例庫。
但是,有了做問答社區的想法之后,我并沒有馬上去做。為了防止自己陷入“自嗨”情緒,我重新思考了當下的痛點,以及社區可以帶來的價值。
1. 于用戶而言
- 增加了一個解決工作中問題的渠道;
- 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經驗分享,而不是1個2個;
- 可以在線上和更多人探討問題,尋找解決方案,突破了線下工作圈的限制;
- 基于問題查找“答案”,學習更精準、高效。
2. 于企業而言
- 促進了「鼓勵交流和分享」的企業文化;
- 讓學習更高效:用戶通過相互交流分享,既解決他人問題,也可以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既能讓用戶和用戶之間產生直接的知識流通,也能讓知識的傳遞更精準、更高效,讓學習更高效;
- 可以更多、更快的暴露業務問題,用戶頻繁訪問某個問題(頻率高)或多個用戶訪問某個問題(熱度高),可暴露出大家更關注的問題(工作的難點和痛點),然后針對性的制定解決方案;
- 通過社區可以沉淀優秀的業務案例,讓優秀的經驗可以流動,同時從個性問題中找共性形成方法論;
- 鍛煉和培養用戶發現問題、拆解問題、基于問題去尋找答案的學習能力。
這些價值看起來值得一試,我初步構想了社區的形態:場景化的問題(話題)+場景還原(話題描述)+用戶分享自己的故事/經驗(回答)。
二、我眼里的社區是怎樣的
雖然定位是業務問答社區,但我不希望大家都在里面聊方法論。我希望呈現給用戶的社區是:由真實問題+真實經驗構建而成的。
這里面最關鍵的一點是:還原。
我希望所有問題都是用戶真實遇到的問題,問題下的所有回答,是每一個人的真實經歷,而不是升華后的總結。
我希望這個問答社區帶給大家的價值是:我帶著具體的問題來,看到了N個人針對這個問題的真實經歷和處理方法,我受到了啟發,工作更有思路了。
對于產品來說,有一個小閉環(社區內),一個大閉環(產品內):
1. 小閉環
我們引導用戶「還原式」的分享,其他用戶看到這些分享產生了「共鳴」,自己受到了啟發,然后去實踐。實踐后他可能會回到社區來「分享」自己的經歷,社區內內容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身份是循環的。
2. 大閉環
分享者還原個性的經驗,學習者從個性中找到共鳴,平臺從所有的分享和數據中找到用戶的共性問題,提煉成方法論、組織系統化學習。學員可以通過系統化學習再次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激發新的創造力,然后回到社區再分享。
這樣看可能有點迷,拆解后看下:
- 還原:有經驗的用戶把自己真實故事的發生過程分享出來,比如如何拿下一個客戶,把跟客戶對接的細節過程還原。
- 共鳴:其他用戶在問題+N個故事中找到共鳴(認可故事中的做法)、受到啟發,從啟發中獲得工作靈感。
- 實踐:直接復制其他用戶的經驗,或是在啟發中獲得工作靈感,激發自己工作的創作力,也許會使項目推進的更加順利。
- 共性:平臺利用數據,從用戶的分享中找到共性問題,再提煉、抽象為方法論,根據具體情況組織系統化學習,比如做成課程、或是組織培訓。
- 創造:用戶學習了優秀的做事、解決問題思路,再加上系統性的專業知識學習,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眼界更為開拓,即有可能激發自己的創新思路,提高新價值的發生幾率。
三、我在做的事
我在做的是一個企業內部的學習產品,這款產品的主要用戶是企業的員工,早期成立團隊做學習平臺的目的有兩個:
- 希望通過學習平臺承載一些學習資料、課程,從線下學習轉移到線上學習,借助產品提升學員的學習效率;
- 希望在產品找到創新點、促進大家的分享和交流,把更多的優質經驗留在學習平臺上,讓信息流轉更高效、也要盡量保證用戶的學習效果。
學習效率是讓用戶學的更快,學習效果是讓用戶學的更好,我的職責就是盡可能實現這兩大價值。
四、團隊在做的事
為了實現上述兩大價值,團隊做了三件事:
- 組織專業的知識培訓;
- 定期邀請優秀員工進行直播分享;
- 把所有的分享內容和培訓資料上傳到學習平臺。
這三件事,并沒有很好的解決前面提到的兩個目標——提升學習效率和保證學習效果,反而還暴露了三個新的問題:
- 學習未形成閉環:我們只承擔了內容傳遞的角色,在用戶對內容的吸收程度、學后實踐效果、后續經驗交流等環節是缺失的,也無法保證我們的內容分發后是否對用戶產生了實際的價值。沒有閉環的學習行為,是無法保證學習效果的。
- 個性問題無法被解決:分享者一般是提煉了自己“成功”的方法論,盡量適用于每個人、才讓大家都可以拿去用。實際上,每個人遇到的情況不同、問題不同、影響因素也千差萬別。分享結束后沒有后續的答疑通道,大家聽了之后有些個性化問題,也難以被解決,分享的效果也難以監測。
- 更多經驗被忽略了:分享一般邀請的都是業績極其突出的用戶,實際上每個用戶都有自己的經驗和方法論。但因為業績不夠突出、或太過于低調,處在我們的「關注」盲區,沒有邀請到他們來分享,也就導致很多優秀經驗未能沉淀。
想到這些問題,我覺得我們要尋找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解決“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的問題。
五、我如何思考團隊遇到的問題
在思考如何解決“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的問題時,我只思考了一個問題:影響用戶學習效率和效果的核心因素是什么?也就是解決哪個環節的問題,就可以讓學習效率和效果有明顯的提升?
我的答案是:提供怎樣的學習內容。
對于一個學習平臺而言,「學習內容」是影響用戶是否愿意來學習最根本的因素;「內容質量」的好壞和「教學方式」是影響用戶能否學完、能否理解的關鍵;產品只是為用戶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而已。
就好比一個家:人就像學習內容,房子就像學習平臺,沒有人的房子(沒有內容的產品),即便房子裝修的再豪華(功能齊全),也終歸只是個房子而已,不能稱之為家。
可能有的人會說,你明明是做產品的,即便是“內容驅動”,也不應該是你的職責范疇,你做好產品支持就好了。
這話不對,產品不一定是軟件,它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內容有三種生產方式:
- PGC平臺生產內容;
- PUGC專業用戶生產內容;
- UGC用戶生產內容。
我們現在做的“官方制作專業的課程”就是PGC,“優秀用戶分享經驗”相當于PUGC。顯然,無論是PGC還是PUGC,解決效率都不夠高:它們的制作周期和成本高,用戶學習效率會受內容更新周期影響。
除非我們提升做課的效率和用戶分享的頻次,但執行成本也不低:
- 做更多的課:需要依靠更多的專業做課人員,但人才的篩選和培養都不是短周期可以實現的——即便招到人,也需要時間熟悉和了解我們的業務。
- 提升用戶分享頻次:要么增加分享人數、要么提升每個用戶的分享次數。前者需要有人去尋找和挖掘,溝通成本高;后者增加了分享者的分享成本,別忘了,我們的用戶都是企業用戶,分享并不能直接提升業績、但還要占用額外的精力。
想到這里,我判斷讓用戶解答用戶的問題會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也就第三種我們沒有嘗試過的內容供應模式——UGC用戶生產內容。
最后:
今天的文章主要是講了我自己「為什么做社區」和「如何思考社區定位」,還有一些細節沒有放在這里,比如:我是如何評估做社區的難點以及資源盤點的?如何構建社區氛圍?如何做冷啟動?社區內數據指標如何提升?
后面幾篇會講這些,也是“自言自語”式的敘事風格,不講方法論,還原我做事的過程,非常值得期待。
說了這么多,最想說的一點是:無論我們決定要做什么事,都不要因為它多好而做,一定要想清楚自己面臨的問題是什么,想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專欄作家#
燒包鹿,微信公眾號:燒包鹿(hishaobaolu),所有的文字都為了傳遞如何思考,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作者,這個人是抄襲你的嗎?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33479172866295
有多少人愿意把經驗毫無保留的分享出來,這是個問題。這個不知道數據怎么樣?我看了你寫的第三篇,挺贊的
想問下:咱們社區有線下培訓班嗎?想轉行產品經理,報個專業靠譜點的培訓班學習一下,好入職。
希望哪位前輩能幫忙解答下,對于您的慷慨,十分感謝,不盡感激!
暫時想到很多你做這個的難點,但等你后面的分享,看是否有提到如何去解決。
請問,文章中的圖片使用什么應用制作/繪畫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