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社區冷啟動的三個階段和四個小心機

6 評論 16950 瀏覽 75 收藏 19 分鐘

編輯導語:問答社區創建好了,那該如何開始啟動工作呢?又如何擴大用戶量、提升活躍度呢?本文作者結合自身的實際啟動經驗,為我們講述了她進行問答社區冷啟動的幾個階段,并且分享了幾個與用戶互動方面的小心機,快來學習經驗吧。

這是社區系列的第二篇文章,第一篇聊了我為什么要做社區,以及是一個怎樣的社區。這篇會聊下我如何是怎樣做冷啟動的、以及如何設置冷啟動目標。

對于一個問答社區而言,冷啟動首先要關注的問題就是:如何挖掘優質回答。

這也是我的冷啟動目標,為了達成目標,我拆了三步:

  1. 找到25個回答;
  2. 找到300個回答;
  3. 找到1000個回答。

和常規文章不同,這篇文章沒有方法論,還是和上篇一樣,用自我對話的形式,去展示我是如何思考和推動一件事的。

一、25個回答

上篇文章介紹了,我做的是企業內部的學習平臺,業務問答社區只是學習平臺里的一個模塊,很多用戶對產品更新是無感知的。

所以冷啟動的第一步就是:通過生產“樣板房”式的回答,讓用戶理解我們在做什么。樣板房式的回答——就是建立幾個回答示例,讓用戶一看就懂,減少解釋成本。

于是,我開始思考怎樣完成冷啟動的第一個目標:找到5個用戶,邀請他們每人貢獻5個代表性回答,發布25個回答。

之所以選擇數字25,是因為:用戶進來,至少有5-8個問題可以看,每個問題代表的場景不同,有5-8類問題可以看;每個問題下至少有3-5個回答,可以看到更多樣的思考和經歷,不會把某一個人的“回答風格”作為社區的初始印象。

如果有25個回答,不會讓社區看起來太過于干癟。

1. 我如何找到5個人

我對這5個人的要求只有2個:

  1. 愛表達
  2. 業績還不錯

所以找起來也比較好找,找到三個業務團隊Leader,讓他們提供兩三個人名。拿著將近10個人的名單,挨個去溝通,排除近期沒有時間和意向不高的,最終確定5個人。

2. 我如何保證25個回答的質量

我原本的計劃是:把問題扔給他們,告訴他們如何回答,他們寫好后發給我,我進行二次編輯,再用他們的賬號發布在社區。

但在執行的時候發現有問題:大家知道我想要什么樣回答,但不知道怎么寫,致使我在計劃回收時間截止時,顆粒無收。

然后我采取了“人工智能”的方式,給他們挨個打電話。他們在電話里講自己在每個問題下的真實經歷,我們錄音并整理成文字稿,再進行二次的校對,最后發給他們確認。他們確認無誤后,我們再“幫”他們發布。

結果效果非常好,他們在電話中毫無負擔,每個人都分享了很多超預期的內容。僅一天,就完成了5個人的電話溝通、內容整理和發布。

2. 為什么不是我自己寫25個

為什么我要花幾天的時間去找這5個人?而不是自己去寫幾個官方回答?

我畢竟還是官方視角,我找的問題在我看來是問題,我寫的東西也是“我覺得最好”的回答,但這個是真的用戶視角嗎?真的是用戶關心的問題嗎?回答真的是用戶能聽懂、愿意看的嗎?

另一方面:我對社區的定義就是必須是真實的工作案例,這些真實案例構成了這個社區存在的價值,如果官方給示例明顯違背了社區的初衷。

所以我必須要找真正的用戶,找到他們關心的問題,以及他們對問題的思考和案例。

二、300個回答

第一個階段25個回答的目標完成后,我開始完成第二個小目標:找到300個回答。

300個回答的目標,不能用1對1的「溝通生產」方式,人工成本太高、生產效率還低;在冷啟動需要快速驗證的階段,速度太慢。

為了達成300個回答的目標,我拆解了幾個小目標:

  1. 招募到100個用戶;
  2. 人均貢獻2個問題,共200個;
  3. 人均貢獻3個回答,共300個。

1. 我如何找到100個用戶

我的用戶都是公司的同事,我觸達他們的方式也很簡單:用學習平臺的機器人給每個人發一條活動推送。

所以,對我而言最難的不是找到用戶,而是怎么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怎么讓他們參與并完成活動?

2. 我怎樣讓他們貢獻200個問題

讓用戶回答會很難,但讓用戶提問就很簡單了。尤其是我們需要的問題,是他們自己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每個人都能發言。

唯一的難點在于:他們是否愿意暴露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說實話,我不知道,我想先拿獎品“戳戳”看。雖然目標定的是200個問題,但當時我覺得能收上來50個就不錯了。

活動規則很簡單:晚上10點推送的,格式必須是「什么場景+遇到的問題」,必須是當下工作中遇到的真實問題,提交有效問題數量排到Top8就可以獲得禮品。

當天晚上,有100多人提交,累計收到了580個問題,人均5個問題,這個數據讓我有一種“躺賺”的感覺。

最后,在跟用戶調研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做對了一個判斷:用戶一般十一二點到家,睡前會有看手機的習慣,有些還需要寫日報;晚上10點多推送,他們剛好要做當日工作記錄,在工作環境會有很多問題浮現,不需要額外思考,活動的參與成本就會很低。

3. 我怎樣讓他們貢獻300個回答

想要300個回答,僅僅靠一開始的5個問題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大家遇到的問題都不同,即便有心回答但也無力。

所以在做回答之前,我們先從前面收上來的500多個回答中,篩選了50個問題,在社區發布。

而此時此刻,除了前面邀請的5個用戶,其他人根本不知道業務問答社區的存在。在用戶對產品既沒有認知也沒有印象的時候,只能通過活動+激勵來吸引他們的眼球。

于是,我做了個活動:6天思考挑戰。

  • 堅持6天每天回答1個問題,獲得我愛思考獎;
  • 回答數量Top3,獲得最強思考獎。

獲獎的同學,會得到一份定制禮品。

有些人是沖著禮品進來的,有些人是帶著好奇進來的。活動做了6天,收到了800+回答,人均回答4個,超20萬字。

除了上面簡單的規則,我也用了一些小心機(在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

三、1000個回答

完成了收集300個回答的目標后,我做了一個復盤。

在數據中發現一個問題:沒有互動數據,也就是說參與回答的人不會給其他人的內容點贊、收藏、評論,整個社區也幾乎沒有互動行為(除了我,6天點了700多個贊)。

一個完整的社區,不應該只有內容輸入,還應該有互動、有交流、有碰撞,才能有氛圍。

于是,我馬上開展了第二期6天思考挑戰活動,并在原有的激勵規則上,增加了兩條互動激勵:

  • 堅持6天每天回答1個問題,獲得我愛思考獎;
  • 回答數量Top3,獲得最強思考獎;
  • 被贊數量Top3,獲得最有啟發獎(新增);
  • 評論他人數量Top3,獲得我最積極獎(新增)。

這兩個規則看起來平平無奇,實際上我用了心機在里面:看似堅持6天、每天回答1個問題的難度最大,實際上三個Top才是最難的,每天乖乖的回答一道題反而是參與門檻最低的。

Top3是不具備確定性的,除非每個問題你都回答了,或者把每個人的回答都看一遍、評論一遍,可能跟別人并列Top。

但這里又有一個規則是針對回答內容必須符合規定、評論也不能是滑水。那么你發布的內容,你不能確定它是否符合參與標準。

所以只要你想參與,門檻最低的就是6天了,而其他三個Top的價值其實比堅持打卡6天還要大。

1. 為什么要回答數Top

回答數量Top,有兩個要求:

  1. 每個內容的質量都要過審
  2. 完成6天的打卡

這種方式可以幫我們挖掘出既有內容生產能力、又有很多經驗儲備、還有極強分享動力的人。未來在做用戶分層運營的時候,他們就是我們的KOL、更是社區的中堅力量。

2. 為什么要被贊數Top

被贊數量Top,有三種獲取方式:

  1. 一是你的內容真的好,別人給你贊;
  2. 二是你為了獲得贊,邀請你身邊的人給你點贊,也就是你幫社區拉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帶新;
  3. 三是你跟其他選手互贊。

二和三,都是在促進社區互動,是正向的??赡苡腥藭P心:有人刷贊怎么辦?

實際上我沒把它當作是一個應該被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 如果你是參與者,你會給回答質量很低的人點贊嗎?如果他贏過你,你會心里平衡嗎?
  • 即便你的贊刷到最多,前提也是回答質量過關。如果回答質量過關,找人刷贊也是在幫社群拉新,早期多一些這樣的用戶也沒有什么壞處。

3. 為什么要評論數Top

肯定有人好奇:為什么要加一個評論Top?評論數量Top,相對沒那么容易理解,其實它有三個價值:

  1. 鼓勵不擅于生產內容的人,去消費內容;內容能夠持續被消費,也是社區價值的重要體現;
  2. 讓創作者受到鼓勵和支持,通過消費者的鼓舞和提問,讓內容活起來;
  3. 從平臺的角度來看,內容生產者和內容消費者建立了關系,而這種關系會成為支撐社區發展的關鍵。

這么來看,是不是三個Top的設置比每天回答一個問題價值更大呢?

但反過來說,兩類規則(基礎打卡和Top)又是互相約束的:

  • 回答了,才有資格沖刺Top;
  • 認真回答,認真學習才能拿到Top。

社區建立的初衷就是為了提供給大家一個高效、有用的學習渠道,還是需要有機制讓生產者和消費者互動起來,真的形成學習氛圍,社區的價值才能起來。

這次新增的活動機制,不僅收到了1000+的回答、人均貢獻回答也從4個提升到了5個;還收到了500+的評論、累計2萬字,單個評論40個字。

四、我的小心機

我在做活動時還有一些“心機行為”,雖然每個都很小,但對整個活動效果的達成卻有很大的貢獻。

1. 搞事情

我建了臨時活動群,因為很多互動在社區做不了,但是社群里可以做,比如調侃和高頻激勵。

大家剛剛掃碼進群的時候,群里只有活動信息,沒有人說話。我“求”大家滿足我個“私人請求”,支援我幾個表情包,群里馬上活躍起來,還有人在發圖的時候“認領了熟人”。

差不多氛圍起來的時候,我及時制止“包包裝不下啦”,然后再發一下活動信息。

看到有人拉了一個人進群,我馬上艾特他:你居然幫我搖人,我哭了,xx(城市)人民太熱情了;其他人看到后,表示不能給自己城市“丟臉”,紛紛拉人進群。

最終的效果是:被邀請進群的人占了活動的3/4,實際掃碼進群只占了1/4。

2. 制造Bug

我給自己立了一個人設:一個智能機器鹿。

活動是晚上10點推送的,推送當日就是第一天打卡,活動第二天上午還有人狂拉人進群。新進群的同學就表示看到消息晚了,好遺憾;也有人抱怨晚上12點才看到消息,想回答也過時間了。

為了防止大家參加不到活動而退群,進而不去社區互動,我在群里回復:都是機器鹿的鍋,機器鹿晚上不睡覺也以為大家不睡覺,給機器鹿一個將功補過的機會吧。晚上20點之前可以補一個,如果原諒我,就帶著回答來找我。

剛進來的用戶就會有“失而復得”的感覺,萬分珍惜此次活動的參與機會。后續我去看數據,第一天補發的人,最后都完成了活動。

3. 地下交易

活動結束后,我們一個個審核,給每一個回答做了標記和備注:是否合格、不合格如何引導他修改。

有很多不認真回答的人、滑水滑了6天,最后統計完成6天打卡的人中,有40多個因為個別回答不合格,而不能拿到最終的獎品。

我找到這40個多人,1個個私聊,話術大概是:有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我準備先說壞消息——你的內容有x個不合格,不滿足6個回答的條件;好消息是可以私下跟我達成交易,今晚6點前修改回答,符合要求我就把你加到獲獎名單上,然后把內容點評截圖發過去(為了讓他心服口服)。

幸運的是,私聊到的每個人都答應了,并且提交回來的回答,質量都非常的高。更好的消息是,這些用戶在后續第二期活動中也非常積極的參加,并且回答質量都不錯。

可能你會好奇:為什么要花這個時間?他們沒過就沒過,還節約了活動成本,而且既然不好好回答,何必在他們身上花時間?

我是這么想的:我做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收集優質的回答,如果他們愿意寫、也能寫,那最好不過了。

其次,他們既然每天堅持來社區打卡,本身就是一個“活躍用戶”了。本著長線運營的角度來看,可以培養他們成為長期的活躍用戶。

再次,私聊會讓他們有一種“我被特殊關照”的感覺,無論說對產品還是對我,信任度都會變高。多一個人信任我們,怎么看都是賺的。

4. 含糊其辭

在設計有獎征集業務問題時,我不確定大家是否會來暴露問題,也不確定什么獎品能激勵他們,而且篩選禮品也需要時間。

綜上,我玩了一個小心機:讓禮品激勵部分變得神秘。

當然,這也是一個冒險,很可能會讓用戶覺得反感,覺得是“虛假營銷”。但最后的效果不錯,沒有玩砸,現在給大家展示一下活動海報的重點部分,見下圖。

我怎么做社區冷啟動

最后:

看到這里,可能你會想問:你通過冷啟動驗證了社區是成立的嗎?

我做冷啟動的目的就是征集內容,做的運營動作也好、使的小心機也好,都是為了回收內容。而我通過最后的人工審核和地下交易,把一些不合格回答拯救到及格線、甚至是優秀線,則是為了保證內容質量。

至于如何建立長效的運營機制、建立社區氛圍、話題篩選機制、內容審核機制以及如何保證優質內容的持續生產,下一篇值得期待。

#專欄作家#

燒包鹿,微信公眾號:燒包鹿(hishaobaolu),所有的文字都為了傳遞如何思考,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這是參考《精益創業》里的例子嗎,總感覺非常像

    來自浙江 回復
  2. 方便透漏下獎品具體是啥嗎?

    來自北京 回復
  3. 厲害厲害

    來自北京 回復
  4. 這么好的文章竟然沒有評論,太意外了,而且這種實操的文章真的很棒,感謝作者

    來自天津 回復
  5. 想問下:咱們社區有線下培訓班嗎?想轉行產品經理,報個專業靠譜點的培訓班學習一下,好入職。

    希望哪位前輩能幫忙解答下,對于您的慷慨,十分感謝,不盡感激!

    回復
    1. 有了踢我下~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