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的職場人,是思考N種出逃方案,還是繼續挖井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年紀大了怎么辦?不少人因為這個問題焦慮,其實有很多辦法可以解決,可以選擇轉型別的領域,選擇學習更多知識等等;本文作者詳細分析了如今三十多歲職場出逃的現象,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對于三十多歲職場出逃的現象,多數人想必是迫不得已的。為啥?
四周黑洞洞的,你一個油膩中年,往哪里跑?
那怎么辦?終極歸宿在哪里?
本文結合多名大佬的觀點,說一說如何不焦慮度危。
一、你還是吃瓜的你,焦慮依然在
“焦慮”這個詞在我視線里被畫上著重符號,是2018年的事情;那一年,是“毒雞湯”迷蒙體高更猛進的一年。
- 《某某如何如何,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 《你所謂的穩定,不過是在浪費生命》……
- 《如果讀書不功利,我還讀個頭啊》……
- 《2個月考上博士,我是如何做到的?》……
- 《北上廣深的年輕人已經和你不一樣了》……
販賣焦慮像渦輪一樣,攪動著原本就不怎么平靜的職場人群。
焦慮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其實是悶燒狀態下的安全感缺失。
這兩年,不少產品經理朋友離開北上廣深,回到老家;問起原因,差不多都是壓力太大;加班加不過90后,眼界又高不過小鮮肉;從體力、智力和個人魅力方面都很吃力。
殘酷的是,如今90后都奔三了。
是不努力嗎?
不是,刻苦是大多數八零后的態度,并且我們有比他們優先的地方;但是總是缺了一些先天的氣質……大約就是時代緊迫感。
于是回到了那個由來已久的話題,產品經理年紀大了怎么辦?2020年初,不知道是疫情隔離壓抑出了閑情,還是就業困難旁生了枝節,總之,一個有趣又討嫌話題出現在圈子里。
你可以認為這是一種啟發,但也給人一種感覺:仿佛上岸的人,曬著太陽對水里的人說:小伙子加油,你的面前是整天森林,上來了可以橫著走。
羨慕之余,你還是吃瓜的你,焦慮依然在。
事實上不僅互聯網行業,年齡在任何行業都是硬傷;我之前所在的是傳統醫藥行業,對外而言可能是門檻高一點的;事實上除了需要的基礎知識比較扎實,和成長周期較長之外,和互聯網行業的問題差距不是很大。
比如,互聯網加班掉頭發,背鍋挨噴變抑郁;而做藥的,常年用的是二氯甲烷、氯仿、疊氮化合物、吡啶、四氫呋喃,動不動就是爆炸,或荼毒性別。
我就曾兩次中毒,導致兩三個月記憶力才恢復。
所以也存在一個問題:哪一天,主動或被動遠離這些致癌物質,然后我們能做什么?
所以回到這個話題上,其實不是產品經理還能做什么,而是:今生今世,你能做什么?我們看下這幾個講課的人,其實都是幸存者定律。
這門課程告訴我們的是,假如經理如果干不好,或干不了了,是有這些榜樣可以模仿的,但是絕對不是說要我捫要心馳旁騖。
二、大齡,不是產品經理準備逃跑的理由
記得中學時候看過有一插圖:此處無水。
這個圖影響了我很久,但是我畢業之后依然安定不住,依然是跳來跳去的;直到走進互聯網產品經理的大門,一旦找到就該認真做下去。
對于產品經理而言,尤其是三十多歲的,其實我們考慮更多的不是隨時準備逃跑,而是專注與如何提升自己如何拉近與前人的差距。
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古人以“奴、徒、工、匠、師、家、圣”七個層次演繹行業的進階之路;而每個分水嶺,也都是差一點,就兩極分化了。
更因為,擇業和擇偶一樣,其實是一種信仰;從大環境看,如今產品經理沒有以前那么偉大了,并沒有涌現出一批像張小龍、俞軍那樣的偶像人物;也沒法一言不合就改變世界了,甚至連找份工作也變難了。
就連馬化騰都說:越來越不懂年輕人了。
從縱向年齡來看,大齡這一現象,意味著新的困難到來,新的分水嶺和突破口會產生。
- 如果你現在還是在做基層的工作,而對自己能力感到滿意和自信,那么你就去挑戰更高一個層級的職位和平臺;
- 如果你還在做基層的工作,而對自己能力感到不滿意,那么你就去努力提升。然后參考上一條。
- 如果你還在做基層的工作,而感覺自己被年輕人的思維碾壓,那么試試轉到后端產品,轉產業產品,轉到技術型產品,轉到項目經理。
在通用的產品能力模型中,可以參考騰訊產品經理能力模型:
產品經理能力模型的關鍵點在于對自身能力的認知,從而更好的清楚自己的職業目標和努力方向。
我根據自己做產品的經驗,將產品經理能力模型分為:商業化能力、分析能力、產品能力、管理能力、運營能力等。
三、有哪些較小成本的轉型方式“續命”
以上內容,說起來似乎有道理,但你會發現,人人都這樣,是沒有區分度的。
如何有區分度進行改變,我認為可以參考下面的:
1. 結合氣質,轉后端產品經理
我認識一個三十開外的男子,大腹便便;仍在做著與之不對稱的C端,靠想象完成小鮮肉使用產品的場景;而下了班,也不是打開手機擼各種新應用,回到家里,也不看各種綜藝流行節目。
終于有一天,被領導懟了APP各種的毛病,最終轉崗到了的后端產品經理崗位上,反而踏實了;因為他的邏輯性很強,又有開發背景,很容易就以做事的思路理解了業務,所以BUG就少。
這就是不跳出行業,在細分場景找到新的發力點。
2. 結合專業背景,轉工業互聯網
過去我們認為,一個比較聰明的人,哪怕沒有專業背景;只要憑著對互聯網產品的熱愛,愿意深入用戶需求,結合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就有機會設計出用戶喜愛的產品功能。
但是在互聯網+提出的這些年里,只有真正懂的產業背景的產品經理才是賦能產業經濟的核心。
基本上,流量紅利是歷史,在科技加持下,產業互聯網似乎一個是坦克和破冰艦的組合體;產業互聯網,就需要慢慢深耕到行業里去。
需要“產業思維”,產業思維更提倡“供應鏈、效率和資本”,是用互聯網的技術和資本去打通和鏈接產業上下游。
今天我們需要以產業思維視角,去關注整個產業鏈的邏輯關系,關注整個產業鏈里面的供求關系以及實現的細節,關注資本、技術、流量對這個產業的助推作用。
如果我們不能做好產業,不能理解新的產業需求和產業共同成長,并和這個產業形成一個共生體,我們會輸的很慘。
很多產品經理本身就不是計算機信息類的,因此可以重新拾起自己在傳同行業的知識;做跨界精英,得天獨厚。
3. 結合技術,轉技術型互聯網
一些互聯網公司相對而言,不需要那么多技術的,比如滴滴的第一個版本是外包的,淘寶網的第一個版本是買的源碼修改的,也不太影響它們成長到目前這個體量。
而另一些模式是需要技術驅動,需要技術創新的,比如搜索、云計算等。疫情催化“宅經濟”、“無接觸經濟”、“智能經濟”的需求,這些需求需要SaaS、PaaS、IaaS的云產品和服務作支撐。
而我國目前云滲透率低,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整個云經濟未來將迎來持續增長。
科技互聯網時代,技術本身就是壁壘,先掌握技術的人就會有著先發優勢。
對人工智能、AR、5G帶來的顛覆,無疑是一個維度新高;技術本身就是壁壘,先掌握技術的人就會有著先發優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優勢會被逐漸的拉平;當大家技術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拼的就是產品了。
這就是技術成熟度曲線:
不少產品經理是技術出身的,于是就可以發揮自己在行業和技術方面的優勢;引領新的互聯網賦能方式,繼續在這個領域深挖,挖出不一樣的事物,讓這個職位不再是加班和即興演講的能力。
4. 結合統籌思維,轉項目經理
這個就不說了吧,做產品時候被項目經理管,久病成醫;還有HRBP、擺地攤什么的就都不再說了。
四、結語
高曉松一個寫書寫歌的可以入阿里五年;馮唐學醫學的,成了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馬云一個做生意的去做老師……雖然有點幸存者偏差或者夸張,然而也反映一個現象:行業有相通的地方。
常常不是你選擇職業或逃離職業,而是這個職與你交互后,積淀出了什么樣的財富和衍生品。
有朝一日真的從行業出來了,依然可以自信滿滿被返聘做顧問;可以躬耕南陽,到隆重定策。
優渥,不可麻痹;窘迫,不必焦慮;不斷學習和變更,是終身事業。
#專欄作家#
唧唧歪歪PM,公眾號:唧唧歪歪PM(ID:jjyypm),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書籍《后端產品經理寶典》作者,藥學碩士轉行互聯網產品多年;熟悉跨境電商業務,醫藥領域;擅長大型后臺體系,社交APP。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挖十個井 不如一口深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