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模擬交易產品,失敗之后的再思考

1 評論 6672 瀏覽 15 收藏 27 分鐘

編輯導語:關于產品成功的經驗,往往數不勝數,其推動者也樂于將其分享出來。然而失敗的經驗卻鮮少見到,在做產品的過程中,只看成功的經驗不汲取失敗的經驗,反而容易踩雷。本文作者結合自身所做的一款模擬交易產品失敗的過程,為我們進行了思考和反思。

前幾年互聯網熱潮風起云涌,為此眾多創業者進軍互聯網,目的是希望能夠得到資本的青睞,然后在這個行業內,成就一番事業。

但現實卻是殘酷的,最終能夠成功的創業者卻是屈指可數,大多數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我打算寫一篇關于自己前兩年做的一款失敗產品的經歷,雖然年深日久,但還是希望能夠再做一次思考總結,或許跟之前有不一樣的感悟,同時也希望給予更多的人啟示。

這款產品,在自己的印象當中算是比較深刻的,所以時常會回顧。

這里包含了自己所做的產品工作,以及對自己產生影響的人,在這段經歷里面,也讓自己得到了成長和歷練,同時希望給自己經歷過的這款產品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一、項目的背景介紹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眾所周知,這句話在股市交易當中,經常會聽到的警語。然而還是會有很多人,在這個圈子里撞個頭破血流,嚴重的甚至會傾家蕩產,很可能一輩子都上不了岸。

因為投資本身就是一個概率事件的游戲,所以會存在些許的博弈性質。

但會隨著自己對這行認知的增多,玩這個游戲的經驗就會越發豐富,那么這個概率事件就會因為自己的認知,而逐漸增長,從事投資這個行業,必須要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并樹立起自己的投資理念。

慢慢的就會找到所謂的 “盤感” ,就像投籃,也要練習手感和基本功是同樣的道理。

新手玩家永遠都是占多數,有很多人都是抱著僥幸心理去做投資,還有的人以為聽幾堂分析師的課程,閱讀幾篇技術指南就懂了,最后的結果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一個完全不懂的人在這個圈子里面,賺錢的幾率是非常渺小的。如果完全靠運氣行走,除非天上掉餡兒餅,不然能做到不虧損已經算是不錯了。

這需要自己不斷去學習一些基礎知識,再加上實踐的練習,經過時間的沉淀之后,才會慢慢的對這行有所認知。公司的Boss和其他幾位創始人原本都是從事期貨、外匯等交易類的工作,本身就帶著足夠多的行業經驗和在這個圈子里面的資源。

當時他們認為這部分市場的想象空間足夠大,并且有著很好的現金流和用戶訴求,所以就打算切入這部分市場,最后創辦了一所投資教育型的公司。

這款產品最開始的定位是 “投資者教育平臺” ,為初入投資市場的新手股民提供一個學習場所,那么在投資學習方面,大致分為兩類:一是提供投資理論課程;二是交易游戲+實盤模擬的練習。

所謂的交易游戲,指的是拿往期的漲跌歷史數據,作為一種K線游戲的練習,而實盤模擬,則是調用實盤的數據進行真實的投資演練,既然是做投資交易,就需要有一定的資金作為投資的籌碼。

所以就在平臺上設置了積分,以此來作為虛擬貨幣。

單從表面上看,從市場到用戶需求,好像并沒有什么問題,理論知識+實操練習,給股民提供一個學習的平臺,增強他們的投資技能。

但實際上真的能夠被用戶接受嗎?

正常的互聯網產品一般都是要經過MVP的初步檢驗,拿到用戶的反饋之后,進行策略制定,以此來確定是否要拿下這部分市場。

特別是針對這種創業型的公司,在資源和能力有限的情況下,以一個核心的需求點,先進行市場的初步探索,才是正確的做法。

而當時完全是根據他們過去的行業經驗,以及對于這個市場的固有認知,從而產生的 “迷之自信” 。感覺這部分用戶就存在這樣的訴求,完全沒有經過詳細的市場調研和形成對用戶的認知,包括連MVP的初步檢驗都沒有,就這么滿懷熱血的立項開展。

二、初期的產品,多功能未必有好處

功能是為了解決某些問題而存在,但如果功能的增多,沒有解決問題,反而給產品增加負擔,那就完全沒有意義了,我相信直到現在還是有很多產品存在這種現象。

其實很多的互聯網創業者在產品的初期就想著能夠一步到位,將整個產品全方位鋪設,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他們自認為所做的功能,就能夠幫助用戶解決XX需求,能夠給用戶提供XX的服務,能夠給用戶創造XX的價值,絕大多數都是帶著自我的感覺來做事情,而感覺所產生的特性就是 “運氣成分”,一旦運氣不好就會付出巨大的成本。

既然整個產品的定位已經明確,那么就該進入到功能落地開發了,前期主要開發的功能,包含以下幾個模塊:內容模塊、商城模塊、交易模塊。

  • 投資資訊:較為簡單的資訊功能,查看投資新聞資訊相關內容;
  • 課堂知識:提供優選課程,學習理論知識,但需要花錢購買;
  • 作業習題:學完理論課程后,提供習題進行答辯;
  • 交易游戲:拿往期的漲跌歷史數據,作為一種K線游戲的練習;
  • 實盤模擬:以積分作為籌碼,調用實盤的數據進行真實的投資演練;
  • 秒殺專區:作為積分的流出價值,通過交易獲得的積分在秒殺專區兌換商品;
  • 奪寶專區:跟秒殺專區類似,只不過在玩法上有所不同。

以上的功能點,看起來在各個方面都能給用戶提供價值。例:投資資訊讓投資者了解市場行情,課堂知識和作業習題,給用戶提供理論知識,模擬交易給用戶做實戰演練,商城給用戶提供商品,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的美好。

而當時老板可能認為,功能越多,給用戶提供的價值就越高,那產品的競爭優勢不就會越大嗎,所以就不斷的疊加功能,一切都在他美好的錯覺當中,“以為的競爭壁壘,實則不被接受?!?/p>

但實際上,功能并不是越多產品就越好,因為功能越多,投入的開發成本就會越高。

例如:資訊、知識、習題,哪個不是以內容為核心,所以在內容的產出方面就需要花很大的心思,如果內容的產出,沒有達到用戶的預期,那么很有可能就會對平臺喪失信心,造成用戶的流失。

并且在商城方面,得找到合適的商品上架吧,需要對訂單做管理吧,需要找到合適的供應商發貨吧,哪個不需要時間跟精力。

不知道你們是否會時常聽到這句話,“先這樣做吧,到時候再做優化”,但到最后哪有那么多時間給你優化這么多功能。更何況在創業公司,資源和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就算想做優化,都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在產品的初期,打磨核心的功能才是關鍵,直到真正觸達用戶的增長點;再根據用戶群體,進行存量分析,做更進一步的調整和優化,適當的對用戶進行定向的推薦和提供個性化服務。

不然只會損耗時間和精力,加速產品的失敗。

三、你所認為的價值,并非用戶所需要

從整個產品的交易鏈路來說明,以購買投資課程的方式來獲得積分,通過積分去做模擬交易,從模擬交易當中獲得的積分,再去兌換商品。因為本身積分是沒有任何流出的價值,但通過積分兌換商品的方式作為資金出口,以此來賦予了積分的價值。

此處的積分,將其區分為 “交易積分” 和 “兌換積分” ,交易積分獲得方式是花錢購買,作為模擬交易的籌碼價值;而兌換積分則是模擬交易的盈利當中獲得,用來兌換商品,作為流出的價值。

以投資學習為核心,兌換商品作為投資學習的刺激點,給予用戶更多的動力沉浸在模擬交易當中。

其中每個節點都是環環相扣,不購買課程就不能獲得積分,沒有積分就做不了模擬交易,不做模擬交易,那就兌換不了商品,購買課程就作為了當時平臺的盈利點之一。

所設想的是先通過課程,學習理論知識,有了理論知識的輔助之后,再通過積分兌換商品增加價值推動,以此讓積分貫穿整個產品的交易鏈路。

是不是怎么看,都有點像積分商城的味道。

后來我發現,就這樣的模式,當時在市面上很難找到一個直接的競爭對手,并且以模擬交易作為核心的產品,更是少之又少,這難道不就是我們的競爭壁壘嗎,我們已經先占領這部分市場了呀。

其實事實并非如此,很多類似的產品,只是將它作為實盤當中的一種個性化服務,幫助用戶增加投資自信心,熟悉交易規則,并學會止盈止損,娛樂性質會更多一點。

我當時也找了很多國外的產品,其結果都是一樣的。

投資其實很重要的一點是心理的承受能力,作為投資人他們是懷著緊張、激動的心理,而這種心理對于新手股民來說更加明顯——跌落能否承受的住壓力,上漲能否繼續持有,還是進行拋售,這種心理其實是很難在模擬交易當中產生。

模擬交易的盈虧,即使作為籌碼的積分存有一定的價值。

但這種感知盈虧的力度是非常小的,而實盤的交易與自身的利益息息相關,只要有了利益的波動,就會有情緒,最終才會產生貪婪和恐懼,這種才是真正的博弈心理。

所以從投資的心理學角度上看,模擬交易很難對實盤產生特有的價值,即使在認知上有所提升,但至少在心理層面不行。

有可能在模擬盤中獲得巨大的收益后,導致自信心過渡膨脹,造成實盤的虧損。

還有些平臺因為模擬操作的性質,放大了資本擴張的隨意性,將成千上百萬的模擬資金給到用戶,其實這并不太適合中小型投資者,因為這些資金在實盤當中,已經足以讓你過一把 “莊家” 癮了。

四、方向的調整,還是沒有改變失敗的結局

當時公司還開了一場產品發布會,但2、3個月過去用戶量并沒有多少增長,其實也是在意料當中,不要說開一場,即使開10場應該都不會有多大改變吧。

前面說了這么多,其實在我來到這家公司的時候項目就已經這樣了,而我的leader也是跟我差不多時間進入這家公司,他在公司的職位是產品總監,當時他是某大廠做游戲出身的,所以在游戲方面有足夠的認知。

也是在這個時候,公司剛好要對產品的方向,做出相應的調整,包括人員組織架構。

到后面老板慢慢的意識到,靠投資教育這條路行不通,但已經投入了這么多的資源,總不可能在這個時候放棄吧。所以還是以模擬交易為核心,但重心由投資教育轉移到了游戲,將模擬交易整體往游戲化方向發展,強化游戲的性質,通過游戲的娛樂性和博弈性帶動用戶的活躍。

當時老板想著:學習投資的最終目的不就是為了賺錢嗎,與其如此,那就讓用戶離目標更進一步。

因為本身虛擬金幣不能直接流出,所以還是以商品作為資金出口,強化模擬交易在平臺上利益點,在模擬交易當中獲得越多的積分,那通過兌換得到的商品就越多,形成對商品的價差收入。

為了強化積分的價值,最后將產品定位由原來的 “投資者教育” 改成了“以積分為貨幣的虛擬交易平臺”,形成以兌換商品為目的的模擬交易。

但其實商品的價差跟實際的金錢相比,在用戶的認知上還是會有相當大的差異,商品往往只能作為模擬交易的禮品饋贈;而金錢才是實實在在的利益感知,如果讓積分商城只作為一種促活的動力或許才是正確的做法。

產品從上線已經過去好幾個月了,即使方向上做出了一定的調整,但平臺上每周新增的用戶不過才3位數,DAU也才4位數,周留存基本上在7%-9%,積分的盈利收入更是慘淡,只有極少部分人愿意去付費購買積分。

而在這段時間里面,公司的資金成本消耗的也是非常大的。

五、想做蓄水池,但沒有充足的水源

前幾年的互聯網產品總是會出現一種現象,一言不合就開始做社區,無論是電商、教育還是某類垂直領域,都會想著孵化社區模塊。

聚集一部分擁有 “共性” 的用戶群體,通過內容輸出價值,提高用戶的粘性,提供更多元化的商業變現手段,所以社區就成為了眾多平臺當中熱捧的流量載體。

例如:雪球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投資+社區型產品,畢竟投資是一個需要極大信息量,以及邏輯推演的事情,很多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決策時,都會面臨思維和信息盲區,從而產生不確定性。

而通過投資的交流,能有效的緩解不確定性所帶來的焦慮,所以投資的互動,能夠有效提高決策的效率。

正因為存在這些優勢和價值,所以我們老板想利用社區做承載,當做流量的 “蓄水池”,為投資者提供知識型問答,并以分析師輸出內容,讓用戶對內容產生持續性的消費(這里指時間占用),內容的產生是由關系鏈組成。

“分析師(內容輸出者)→投資者(內容消費者)”,兩者之間的關系互動,才能使社區形成一種交流的氛圍,那么這個蓄水池才能夠容納更多的水源,而不被流失。

分析師與投資者關系的建立才是核心,而信任的產生才是建立的基礎,分析師與其他內容生產者有所不同,對于分析師的專業性要求更高:

首先需要給分析師提供 “加V” 增強可信度,以及認證資質的信任作為背書;其次得讓分析師輸出一定的優質內容,以此來體現出分析師應該有的專業性。

想法是美好的,但真的有能力做這件事件嗎?

——到后來我發現這也只是資本化故事當中的一環。

眾所周知,社區是非常重運營的模塊,時間周期長,若沒有足夠的運營資源投入,就相當于是一潭死水。

如何構建用戶與分析師的互動才是首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分析師的認證申請,以及對分析師物質上的獎勵和精神上的激勵,讓分析師持續性的產生內容,不過好在公司內部有分析師資源可以引用。

之后我從立項開展、產品規劃、開發推進、直到社區上線,共耗費了將近1個月,完成后反復的進行體驗使用。當時我并沒有立馬上線,而是進行抽樣檢測,盡可能保證1.0版本的可用性。

既然做了社區,總得將流量引流進行來吧,但以我們當時的日活數來看,更是難上加難,“想要做蓄水池,確沒有充足的水源,到最后也只能干涸?!?/p>

六、運營推廣著實差強人意

在運營上我們也是加大力度進行推廣,為提高用戶參與模擬交易的積極性,將模擬交易通過比賽的形式進行舉辦。

在比賽開始之前,需要消耗一定的積分進行預先報名,比賽獲得前3名的用戶可以直接獲得獎品。當時的獎品還是比較豐厚的,甚至推出了幾十萬的現金大獎,不過方案被PASS了,因為確實已經嚴重超出預算。

自從舉辦了模擬大賽之后,在數據上確實提升不少,由每周新增3位數提升到了4位數,日活跟之前相比大概提升了3%-4%,并且積分的消耗上也有一定的增加,但實際還是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確實在資金的投入上也是比較大的。

兩年前短視頻早已崛起,那時我們也借著這個風口進行引流,但我們在這方面并沒有投入太多的資源;也沒有借助平臺進行投放,僅通過自己公司內部的資源進行創作,包括視頻的拍攝、剪輯等,希望能夠積累一部分粉絲。

但實際上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工程,沒有這方面專業的運營團隊,實際上根本就做不起來,到最后也只是造成資源的浪費而已。

除了一些運營活動之外,我們也考慮了 “產品矩陣” 等策略,上架了幾款其他定位的產品,再加上運營ASO等多方面引流,最后的結果也是差強人意。

產品從上線到運營一共花了一年多時間,總共耗費了一兩千萬,到最后還是沒有拿到想要的結果。沒辦法最后我也只能就此離開了,之后沒過2個月團隊最終解散,產品以失敗而告終。

七、工作中對我產生影響的人

當時我所做的產品工作,主要輔助我的leader做獨立模塊的產品設計、資源協調以及項目推進等工作,期間我也找過我的leader聊過很多次,也說了關于產品策略上的一些問題。

但是他每次都會問我:那你的想法是什么?有沒有對應的解決方案?

我:……

產品到了那個階段其實已經沒有辦法再做大的調整,能做的只有繼續完善產品形態,打造出完整的產品生態圈,去積累更多的用戶,走資本化道路。

實際上資本方早就趨于理性,哪有想象中那么簡單,難道單靠 “講故事” 就能得到他們的青睞嗎?

還是得拿出實際的東西出來才行,其實他自己也跟我聊過很多次,包括出于商業層面的考慮,雖然當時的我并不是特別理解。

但是沒有辦法,也只能是硬著頭皮繼續做下去。不過在另外一方面,他也確實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包括在大廠里面產品經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每次完成項目之后,都會讓我去做一次復盤總結。

除了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一些題目讓我去獨立思考,把自己的思考過程與他進行分享,然后他也會幫我梳理跟分析,指出我的不足之處。

跟他共事的那幾個月時間里,真的是肉眼可見的成長,也因此讓我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所以他算是對我影響最深的一個人。

八、產品失敗之后的總結

首先要問自己3個問題:用戶在哪里?到底是什么樣的?他們為什么需要?

產品的初始階段就應該要有所知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抓住核心用戶群體,以一種更契合的方式切入市場,可能當時對于他們來說,只知道從性別、年齡、地區、職業、收入情況等維度來建立起對于用戶的認知。

但往往這種認知最多只停留在數據表面,而沒有辦法深入的了解這部分人的心理認知,同樣對于當時的我而言,在這方面也沒有做過多深入的思考。

沒有用戶數據時,就應該先尋找用戶。

根據自己對于行業的認知,可以先通過公開或非公開的渠道得到某產品的用戶信息,初步判斷用戶到底是什么樣的人,然后再找到類似的人,做深入的訪談和了解他們的工作、生活、收入、社會屬性等;再描述出這部分人的用戶畫像,產生對用戶的全面認知。

這有這樣,才能真正知曉用戶的消費觀念和對事物的認知。

如果只想著堆積流量,對用戶進行全盤接收,非但不能滿足用戶訴求,反而會讓產品失去重心而跌落。

另外一方面:從市場的角度上看,國內期貨交易相對于股票而言,特別是新手投資者熟知程度,其實并不是特別高,熟知程度越低,那么風險系數就會越高。

而這部分市場的用戶基數就會顯得更加渺小,并且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用戶對于產品的接受程度都會有差異,所以市場調研是多么的重要。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模擬交易可能還是有一定的機會,假設還是以虛擬貨幣作為籌碼,整合通用積分,幫助一些企業提供增值化服務,或許是一種可靠的選擇。

至少我們模擬交易的產品形態已經算是比較成熟,并且也有自己的一套交易體系,不過能不能成也不太好說,其實歸根結底還是當時決策上的失誤。

 

本文由 @yku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我早起也做過一款 模擬交易的,不過我們的模擬交易時以比賽為主,用獎金來吸引用戶,最后給平臺倒流開戶。
    從我個人經驗來看,你們公司的領導想做一個生態,前期就沒有評估好市場的規模、用戶的消費需求能力及意愿,后面雖然轉到比賽獲得獎品上面來了,對用戶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力,但本質上說感覺上還是商業模式及整個閉環還不太成立,這種新的模式要想讓用戶主動付費,既要擔負起建立市場新模式標桿的責任,又要培養新用戶的習慣,同時還要提供超出用戶期望的產品需求方案,最終才會導致模式成立

    模擬比賽本質上來說就是吸引新手,新手一旦成為老手,或者新手對你們的獎品失去興趣,那么用戶就會離開,已經培養的用戶價值就消失了,而原本做的商城模塊并沒有起到對這個模式構筑壁壘的作用。如果按傳統模式,把老用戶或者要離開的用戶倒流到券商、或者交易所或者其他平臺去注冊成為交易用戶,倒流的平臺可以獲得交易的傭金分成,那么可以有效解決用戶流出而不產生價值的問題,又為公司提供了新的贏利點,同時,要在前端建立好適合新老用戶活躍和留存的社區,或者適合老用戶回流的社區

    但是一旦想建立社區留存用戶,就又出現和其他股票社區、期貨社區、外匯社區想競爭的情形,到底怎么把新老用戶留存在社區,也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