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決策可以感性,但要形成共識
編輯導語:在團隊做產品時,產品決策時總會遇到一些分歧或者是沒有規避風險等等一些問題;我們在做決策時,一定要注意感性和理性的把控,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本文作者提出了產品決策時會遇到的幾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在做產品或者創業的過程中,不知道你是否也有如下一些困惑:
- 想通過產品改變世界,卻不知道做什么產品!
- 初期規劃好的產品,做著做著就背離了初心,迷失了方向!
- 項目做了很多,但核心的產品卻沒有!
- 業務不聚焦,產品線太多,資源投入不夠,導致產品平庸!
- 我們到底是基于產品找項目,還是基于項目做產品?
- 產品發展過程中方向不清晰,策略不明確,團隊協同很差!
- 產品發展過程中錯誤不能及時糾正,甚至不能及時止損,痛苦的掙扎!
成功的產品總是相似的,失敗的產品卻各有各的不同!我們帶著夢想啟程,卻做夢都沒有想到沒有看見夢想的影子卻已夢醒。
一個偉大的產品往往靠的是天才的引領、天時的照顧,但這樣的產品必然是鳳毛麟角,神一樣存在的產品經理(像喬布斯、張小龍等)也是稀有物種;偉大的產品是一種理想,但是成功活著的產品才是現實的目標。
我一直堅信,體系建設是彌補個人智商所帶來差距的最有效的方式,建設一個完善的合理的產品體系,且能有效的執行;我相信這個產品成功的概率會更大,至少做得不會太差。
從本篇文章開始,我們陸續的討論產品從決策到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指導方法和工具,讓我們的產品研發步步為營,主要內容如下:
- 產品決策可以感性,但要形成共識;
- 產品戰略可以簡單,但要方向清晰;
- 產品規劃可以長遠,但要目標實際;
- 產品戰術可以簡化,但要堅持執行;
- 產品發展可以犯錯,但要及時調整;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做公司,做產品尤其是!
我們經常說,“選擇大于努力!”,當我們決定做什么產品的時候,這是產品過程中最開始也是最最重要的選擇;如果一開始方向就錯了,后面越努力離成功越遠。
我們去看那些失敗的產品,很大一部分就是在做產品決策的時候就錯了,那么我們分析一下有哪幾種錯誤要在產品決策的時候避免。
一、產品決策的幾個錯誤
1. 被單一客戶或合作伙伴的需求誘導
產品研發來源于市場需求,沒有市場需求前提條件,任何產品都不具備成功的基因。
但我們往往把某些客戶的或者合作伙伴所謂的“需求”誤認為市場需求或者寧愿相信這是市場需求,如果在附帶上自身的資源優勢,就更容易輕易讓我們在一個產品方向上投資。
投資企業還需要做盡調,而投資產品就只相信“專家”的經驗,產品失誤的風險大大增加!
2. 盲目追逐所謂的機會
我們之所以做不出偉大的產品,是因為大部分都是機會主義者,我們基于現存的機會投資而不是高瞻遠矚的基于趨勢投資。
比如疫情期間,的確催生了很多線上的機會,但這樣的機會出現時,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機會雖然很大,但很多人都在投資這個方向,參與者眾多。
我們能不能抓住機會,不僅要行動,更要清晰的判斷我們的優勢在哪?參與者都是什么樣的人?他們的優勢在哪?是正面戰場針鋒相對還是尋求側翼戰場快速突破?
我們看那些成功的產品,他們都是基于趨勢的,比如蘋果手機抓住了移動終端的發展趨勢,今日頭條抓住了移動時代信息傳播的發展趨勢,釘釘賭對了移動辦公的趨勢等。
機會是趨勢明朗或者成熟時的表現,而在機會之前看懂趨勢的人才會先人一步,他們是我們常說的有準備的人,機會往往會鐘情于他們。
3. 缺乏風險意識
做任何產品都有風險,因為常常風險越高回報越大,風險反而是產品的推動力;但是大部分風險如果不加以控制都有可能成為災難,比如最近的中美貿易戰,我們過度的依賴美國的技術,缺乏自主創新;在中國強大的過程中,如果我們缺乏風險意識,沒有進行風險的管理和解決,必然就在這次沒有硝煙的戰役中處于被動。
我們引進了一款國外的AI產品,因為數據中心在國外,起初有些人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質疑,但大家輕視了這個問題,最后也造成了不利的影響,損失很大。
4. 拍腦袋、一言堂
作為產品研發部門,我們最難受的事情是什么?不明白為什么做,你卻不得不做!你不認可這件事,你卻不得不做!這樣的事情為什么時有發生?
歸根結底是我們很多決策并不是群體決策,而是少數幾個人的決策,甚至搞一言堂;沒有決策依據,沒有行動理由,甚至都沒有溝通交流,就一道命令,一系列不明就里的目標;當以這樣的心態去做產品,能成功才奇怪!
二、產品決策是感性還是理性
在做一個產品時,產品負責人問老板為什么做這個產品,是否需要大家討論一下,老板說你要相信我對方向的判斷,于是一個新的產品就此誕生了。
也許這個產品因為方向選擇正確能夠成功,但是失敗的風險或許更大;因為整個團隊的工作方向和內容都押注在一個人的感性決策上,而不是理性的調研,群體的討論后得出的結果上。
也許有很多人會拿對喬布斯和張小龍舉例子:他們從來的不做用戶調研,完全按自己的想象設計產品;正如本文開頭所說,一個偉大的產品往往靠的是天才的引領,但你真的是像他們一樣的天才才行,真正的看透人性,預見趨勢。
其實天才的感性決策很大程度上是他們對于市場、對于趨勢深刻的洞察,選擇在合理的時機切入,如果沒有IPOD的嘗試,是不會有IPHONE的巨大成功的;如果沒有移動互聯網的崛起,微信難比QQ更受歡迎。
他們在合適的時間做了合適的事情,這其實就是在理性的認知上做出的感性決策。
《免費》的作者科里森安德森對《如何做出正確決定》這本書做推薦的時候說,我們該聽從直覺,還是分析;答案是取決于情景——產品決策不是簡單的單一情景,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去判斷。
當我們開始創業時,我們更多的依賴的是創始人的個人判斷,此時產品決策更偏感性,但這種感性依賴的是創始人的認知、經驗甚至是理想;而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他還會理性的去進行用戶的測試,著實難得。
當我們產品創新時或者開辟新戰線時,創業者已經不是剛做產品時的個人英雄,此時依賴團隊的力量的推動,理性的決策更容易讓團隊人員接受,從而形成統一的方向和目標。
另外創業、做產品既要把握機會求發展,也要控制風險求生存;我們既要跟著感覺走,也要理性的分析判斷,如何不要陰溝翻船。
所以產品決策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感性讓我們選擇做什么,理性讓我們選擇不做什么!做產品決策真正難得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就意味著你的思維方式,理論框架和落地能力要很強——所以理性一點對于決策沒什么壞處!
三、產品決策要達成共識
一個產品決策不論是偏感性還是偏理性,不論是群體決策還是個人拍板,我們需要充分的了解溝通之后再做決定,這樣相對來說比較靠譜。
心急的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團隊全部默認就非常了然自己的決定,但是這個基本不太可能。
當領導者面臨重要決策時,召集大家定期開會至關重要,開會的首要目的并不是做出決定,而是分析相關數據,鼓勵與會者討論,引導大家達成共識;通過共享分析相關數據以及深入討論,與會者逐步達成共識。
1. 成立產品決策委員會
- 產品決策委員會是公司級別的最高決策組織,委員會成員來自高管、研發、銷售、市場等負責人;
- 任何新產品的立項研發都要經過產品決策委員會進行審批,審批通過進入產品研發流程;
- 對于再研的產品,如果在產品的某些需求、功能、資源、甚至方向上存在巨大分歧,由產品決策委員會仲裁決策;
- 產品決策委員會每季度對所有產品進行復盤調整產品路線。
2. 建立產品決策流程
有些領導者作出決策的手段,總是通過這種方式把持有不同意見的人趕出去,他們不是通過工作達成共識,而是將有共識的人積聚在一起;但是這種做法蘊含了巨大的風險,正如巴頓將軍所言“如果人人想的都一樣,那就是有人沒有思考”。
在決策過程,領導者不要懼怕挑戰,此時的挑戰對后面的執行是有益的,刻意的躲避問題,反而催生未來的風險;所以決策委員會各成員在決策過程中一定要按實出具評估意見。
3. 形成共識,承擔責任
產品決策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一旦形成意味著后面將耗費巨大的精力和資源;不論是老板一人力排眾議拍板決定,還是產品委員會一致通過,一定要形成正式的書面文件,簽字蓋章,讓所有參與決策的人都有一顆敬畏之心,要承擔起今日決策之責任,才能同心協力,一致行動,共渡難關。
否則口說無憑,到最后大家職責不清,人心不一,相互甩鍋;也許一個好的產品,最后卻死在內耗上,那就著實可惜了。
#專欄作家#
菜根老譚,微信公眾號:CGLT_TA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經歷程序員、技術Leader、產品經理、研發Leader等多種崗位。關注醫療,早教領域,擅長企業IT架構及互聯網產品架構。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