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我對圖片社交軟件in的一些產品和運營思考
之前看到過一個特有意思的問題:假如一個中國姑娘和一個美國姑娘的同款手機混在一起,除了看系統語言之外,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快速分辨出來?
其中一個答案可能是:打開手機,看看里面有沒有美顏功能的拍照修圖軟件。中國的女生似乎都愛用一種可以讓自拍照里皮膚變得更白、更光滑,甚至還能把眼鏡變大的圖片應用。
談到圖片應用,自然不得不提到的便是Instagram,哦沒有美顏功能,不能翻墻,以下都是度娘來的——Instagram增加了用戶可基于熱門話題和地理位置來發現或搜索圖片,朝著越來越成熟完整的社交網絡演進。
其實一直以來,國內的圖片社交軟件都有模(chao)仿(xi)Instagram的嫌疑,但是!
為什么一直沒有大熱?
之前有小伙伴討論過這件事,大概有以下幾點吧——
- 目標用戶的需求量不大。男性用戶使用少,而女性用戶多用來美化圖片,而不是作為社交使用,如國內用戶量最為龐大的美圖秀秀,并沒有在社交屬性上發力,而是定位為修圖軟件,大量用戶將之作為工具性軟件;
- 要做社交且追求用戶量,就要被迫放低門檻,但是放低門檻會使得用戶質量較低,難以保證輸出作品質量,尋找兩者之間的平衡非常重要。
- 相較于國外,國內大眾用戶生產與消費高價值圖片的整體需求與能力都偏低,這就決定了國內圖片社交市場中消遣型用戶是主流。
- 用戶留存率較低,沒有運營起自己的垂直領域,前期淪為微信微博等圖片編輯器,沒有強社交關系的捆綁與加持,圖片應用就沒法牢牢鎖定用戶,被替代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其實基于內容的社交平臺,通常都有小部分的內容生產者和大部分的內容消費者,一般生產的內容最常見的有兩大類動機:社會價值(尋找他人的認同感)和娛樂價值(傳播樂趣)。女性在社會認同方面則更多地體現在外表與視覺表達上,同時娛樂傳播上也更樂此不疲于各種生活瑣碎中的小物,所以——
女性會是圖片內容的生產和消費主力
一般而言,圖片的價值在于內容價值和形式價值的結合,也就是說,既可用于紀實性表達,圖片內容展示,比如說標簽、貼紙、拼圖等,也可以進行美感性、情感性的表達,比如美顏、濾鏡等。騰訊大數據也印證了這個觀點,女性對圖片軟件的需求排名:美顏、濾鏡、配文、拼圖。而社交的根基在于,是否能提供一個足夠滿足女性生產和消費欲望的關聯性舞臺。
在這樣一種大趨勢下,以“貼紙+標簽”以及熱門話題切入圖片社交市場的黑馬——in成為國內較為有影響力的圖片社交應用,但目前也依然在發展中,與Instagram相比還有巨大的差距。
in是什么?
in是一款主打美圖、心情和品牌潮物分享的女性移動終端社交軟件,以圖片為切入點,通過穿搭分享、品牌標簽、貼紙、大頭等多種趣味玩法,幫助用戶全方位記錄多彩生活。同時也具備很多社交功能,如分享、關注、收藏、評論、私聊、話題、附近的人等,也有照片打印等額外功能。
由于in有著愛圖購的天然基因,從一開始就專注于女性做社交,瞄準的是女性最熱衷于把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都記錄下來,并且可通過話題等與大家分享其中的趣味與歡樂,所呈現的內容全部都垂直于女人的喜好,融入到女性生活的點滴中。
目標用戶為90后甚至是95后,更看重有趣和好玩,追求個性化,具有較強的想象力,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或者說更偏好于圖片內容的消遣和娛樂價值。
運營重點
總結in的運營特點,就像它的slogan一樣——“我的生活in記”,倡導用戶去關注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在社交關系上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對于in來說,更恰當的是兩個關鍵詞:圖片&社交。
1、圖片
在圖片的處理上,in在運營上不斷創新,一個是幫助用戶進行內容生產,另一方面則是由運營人員進行信息過濾。
(1)內容生產
in在圖片層面上的主要使命是幫助用戶生產圖片,或者更直白地說,幫助很多人,尤其是女生拍出有意思或者美得照片,此時用戶的核心為——
期待自己的圖片被他人圍觀或者自己記錄!
In的切入點主要在工具上,并希望能因此建立社交關系延續產品的生命力。主要在以下幾點:
- 濾鏡。濾鏡主要滿足了廣大女性朋友對于美顏、照片處理的需求。根據目前發照片的場景,似乎“濾鏡”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關鍵步驟。
- 貼紙。貼紙一直是我個人比較喜歡in 的一個原因,不得不說,貼紙方向的運營者也一直在跟著熱點走,比如國慶節期間,推出“國慶快樂”,新學期開始推出一系列開學季的貼紙,裝飾、卡通、文字、主題都配有不同類型的貼紙,不管什么時候,總能找到適合某些特殊時間的貼紙來對處理圖片,表達心情。
- 標簽。文字、品牌、地點,是in標簽的三種類型??勺约禾砑游淖?、地點,品牌或許是in尋求商業化運營的一種方式吧。不過個人認為常用標簽引導太少,這會影響到圖片內容的檢索和分發。
- inDream。在國慶期間寫這篇文章,不得不提到的就是in最新推出的inDream,主打的是照片+自定義濾鏡制作,似乎有點像今年6月極其火爆的圖像處理軟件prisma,不限制風格,可以上傳任何一張普通圖片作為“濾片”來實現自己想要達到的效果。從Apple Store里用戶評論就可以看到它的火爆程度。
(2)信息過濾
信息過濾器的本質是什么,其實社交只是幫助用戶消費圖片內容的一種手段,用戶利用關注或者訂閱關系,在海量內容中篩選出自己所關心的。因為——
用戶的核心需求是消費圖片內容!
因此,用戶更關心的是in的內容,其實關于是誰在提供內容,反而顯得沒那么重要。所以in在信息過濾上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
- in官方號
in本身在APP內注冊了一個官方號,截至2016.10.6晚上7:51,in的官方號有6530w的粉絲,131w的點贊,共發布756張照片。主要內容是in的官方活動,以及推薦一些來自用戶的優質圖片內容。在首次使用App時會引導新用戶關注該賬號。
- 各類目精選
圖片分發的過程離不開編輯推薦。在發現tab下,有美妝、明星、in搭、美男、攝影、美食、旅行等分類,或者可根據附近的人、話題分類、達人分類、品牌專區等各種分類方式,in可依據技術算法和運營人員根據某些指數(比如發布時間、點贊數等等)平臺中的優質內容篩選匯總,免去用戶尋找優質內容的篩選時間。
2、社交
作為一款圖片社交應用,不得不提到它的社交。in的使用場景能更融入用戶生活,通過生活化場景進行連接,社交化更純正一些,圍繞用戶生產內容、消費內容時的諸多需求,營造了很多迎合用戶的”小甜點“,同時通過標簽話題的類論壇功能很好的把用戶聚合在一起。在這里,對于社交,用戶的需求為——
認識人以及和他們交流!
提到社交模式,我一般將其分為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兩種方式,in在關注好友環節——
- 熟人社交。in在熟人社交上做了以下動作,綁定微信、微博、QQ等,查看通訊錄,以及根據共同好友推薦“可能認識的人”。
- 陌生人社交。對于陌生人這一環節,可直接搜索in號,查看明星達人,同時也加入了搖一搖的功能。同時在發現tab下,每個類目下的圖片呈現,可根據自己感興趣或者喜歡的圖片關注陌生人好友,或者查找附近的人。
而在具體的社交模式上,in主要有以下方式:
- 個人in記
類似于個人主頁的模式,可將個人在in上發表過的相片或者故事按照事件流的模式排列,個人主頁是之后關注好友、查看粉絲、點贊數等的基礎。
個人主頁的關鍵點在于,當用戶
- 關注、點贊、評論、轉發等
在這些針對圖片詳情的好友動作上,in采用的是和QQ相同的方式,而非微信朋友圈的封閉式,可以在照片下看到非好友對該圖片的評論、點贊等。當然也可以轉發給in好友或者其他社交平臺,或者收藏。這些都是最普通的社交行為。
- 話題討論
話題模式是in當中用戶主動探索感興趣的內容與感興趣的人的重要途徑,非常好的通過標簽把相似的內容和相似興趣的用戶聚集到了一個平臺當中。同時,相關的管理員/題主制度和精華/置頂/排行榜等形式,很好的激勵了用戶的成就感與內容生產欲望。
- 直播
對于目前大熱的直播,in也增加了直播入口。前幾段時間曝出今日頭條上短視頻內容超過圖文內容,很可能意味著,在信息消費上我們從圖文時代,進入了短視頻時代。對于in來說,嘗試直播模式或許是在圖片社交進入視頻的一個嘗試,最主要目的還是用這種很火的產品功能來提留存吧 結合產品特點做相關的內容,比如邀請美妝達人、in搭達人等開直播,抓住女性用戶的需求痛點。
3、運營
個人認為,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in都應該緊扣定位,專注垂直于女性社交展開所有的功能與布局。慢慢探索適合的商業化模式,比如目前做的品牌定制化互動(將新款商品做出貼紙等模式)等。
- 短期:通過運營維持娛樂性與新鮮感
in在貼紙運營方面,必須要給個大大的贊,運營人員將貼紙庫里的內容隨潮流和話題而更新,如開學季、國慶節等等,同時啟動相關熱門話題,運作粉絲數,持續地滿足用戶的娛樂新鮮感,針對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推出個性化的解決方案,運營人員也要把控好用戶圖片的質量,鼓勵用戶分享優質內容,記錄生活。必要時,是否可以邀請明星、攝影師等在女性市場有較高聲望的名人入駐,提升用戶量。
之后,in會漸漸進入深耕1-2個子類收官擴張器,沉淀優質內容與關系鏈,在穩定期形成粘性與壁壘。將in中的優質內容以專題性質外鏈出去,吸引用戶進入,提升產品辨識度與認知度,探尋并做好適合自己的差異化細分市場。
- 長期:形成競爭壁壘到商業化發展
比較重要的是,要通過大數據的積累把用戶關系鏈沉淀下來,平臺中大量的好友關系、互動興趣點(可形成興趣圖譜,如星座等)、標簽與圖片內容的匹配等關鍵數據進行積累和挖掘之后,所得到的無論是社交關系鏈、信息流商業展示價值還是圖片機器學習價值、用戶興趣分布與預測價值等都是非??膳碌?。
通過大規模的圖像識別和標簽信息化,必將很精準地畫出用戶模型,為各行業品牌、商家、線下服務商合作提供了深度合作空間,具備了開放商業生態圈的能力,既能夠形成最堅實的競爭壁壘,也能為商業化模式的無限想象提供了核心框架。
關于運營的小想法
我使用in的時間并不長,但已經比較喜歡這款App了,在使用過程中也思考了一丟丟它的運營點,和大家分享。
一直都覺得對于圖片社交應用來說,將運營點圍繞生活場景化,讓目標用戶可以在應用內玩起來,更有益于活躍用戶。
雖然,in的貼紙等深受好評,但對于其社交模式來說還是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比如,對于新用戶來說,用戶關注沒有那么多,發出的優質內容無人點贊、評論等,在一定程度會弱化用戶繼續使用的積極性,在這些方面,in是否可以有所作為?
1、關于圖片
- 一段文字+一張圖片
從one一個火了之后,越來越多的文(zhuang)藝(bi)青年喜歡這種簡單的心情表達方式,甚至每天都有去看某些APP啟動頁(一張圖+一段文字)的習慣。
在越來越傾向于個性化定制的時代,in是否可以嘗試這種模式,圖片由用戶上傳,搜索相關標簽,比如開心、期待等等,系統根據標簽推薦相關心情語,也可直接自己添加的方式,定制專屬自己的心情圖文。
- 貼紙
貼紙是in的一大特色,但單靠in的運營人員開發相關貼紙,是否有點浪費用戶的才華呢?鼓勵用戶也參與到貼紙制作中,用戶可用打賞等方式表達對該貼紙的喜愛等。
- 假裝旅游系列
每當節假日來臨,在各種社交平臺越來越多的人說出假裝在旅游系列。In是否可以推出節假日家裝旅游系列,設置一定的旅游景點為背景,用戶可通過在北京下拍照滿足“假裝旅游”的需求。
2、關于社交
- 小圈模式
緊扣in的slogan“我的生活in記”,是否可以利用好用戶的社交圈,打造一個好友間的相片集,一段時間(比如一年等)后制作紀念相冊,可適用于好友、情侶、家人等等。
- 話題領養
不知道目前in的話題模式是誰在維護,個人認為,是否可以嘗試將一些比較小眾的話題交給用戶打理,給用戶在打理自己家的感覺,還能發動身邊朋友一起參與討論。
- 興趣圖譜
基于大數據,可建立用戶模型和興趣圖譜,可進行精細化運營,比如推出“星座秘密”,處女座的女孩都愛看什么等等的話題。
- 中心化(PUGC)
關于在社交應用上是否做“中心化”,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爭議,但個人認為,在in的社交運營上,還是應該嘗試中心化,邀請明星、達人加入,增強它的媒體屬性,更容易找到產品爆點,也有助于品牌運營。
3、其他
總的來說,in其實是一種UGC模式的圖片社交應用,但其中應該不乏優質內容,實時地輸出相關內容專題,有助于促進用戶活躍度,鼓勵用戶分享優質圖片,也有助于提升產品認知度和品牌形象。后期也可做類似“知乎日報”的微雜志,是對優質用戶的維護,和培養用戶的榮譽感和對in的歸屬感。
最后,想說說in的商業化發展。之前有一個很狹隘的想法,覺得圖片社交應用如果摻雜了太多了商業化,會顯得很不純粹。但就我個人使用in的體會來說,在逛in搭、美妝等類別時,很想有一個購物鏈接可以直接購買……商業化或者說廣告有時候也是為了用戶需求存在的,可能會對用戶體驗會有影響,但不是一條不可嘗試的道路。
對于一個產品應用來說,能跨上比較好的商業化道路是多么重要,除非是戰略層面的產品,唔,不能完成自我盈利的產品真的很難生存下去,尤其是創業公司,在完成一定用戶量后,就必須要探索可觀盈利的商業化模式,才能在市場競爭中活下去,否則,恐怕也只能成為歷史了吧。
本文由作者@FB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女人喜歡玩的東西,確實不一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