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產品經理應該具備的3種視角

0 評論 9939 瀏覽 31 收藏 11 分鐘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在日常的工作中有很多方面都要了解,需求分析、產品和競品的了解、功能分析等等;產品經理要有產品思維,從多種角度進行思考;本文是作者分析的關于互聯網產品經理應該具備的三種視角,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產品經理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分析各種競品,在生活中,因為好奇心的驅動,也會時不時地體驗各種產品;很多互聯網C端產品經理,手機上通常都會有安裝上百個App,相冊里也會鋪滿很多App的界面截圖。

產品經理在熟悉競品、了解產品的過程中,往往會有不同的視角,可以通過不同角度來拆解和分析產品,使自己的產品設計能力得到提升;同時對競品的功能設計也有更深的理解,從而設計出適合自己產品的方案。

根據筆者的經驗和理解,最常見的視角有產品視角、用戶視角、商業視角,用戶視角有時也稱上帝視角。

因為產品視角的本質就是要有產品思維的洞察力,而產品思維,就應該有為用戶設計,為企業盈利的意識;因此為用戶設計需要有用戶視角,為企業盈利就應該有商業視角。

就如宜家的設計宣傳,“為每一個人而設計”的使命,吸引了很多的忠實顧客,最直接的效果就是顧客的復購率、營業額的不斷增長。

隨著工作內容的轉變,當筆者從事toB產品的時候,又發現了一種產品經理應該有的“平臺視角”;接下來的內容就分享一下,產品經理如何運用這幾種視角來完成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一、產品視角

從產品視角來分析競品,或體驗其他產品時,應該具備基本的產品意識,因此首先需要讓自己對這個產品形成基本的概念:即產品是什么?

產品是什么?服務什么行業或領域的?這個產品的目標用戶是什么樣的?滿足的核心用戶需求又是什么?基本的商業模式是怎么樣的?

接著,就需要進一步具體深入了解了,甚至如果有必要,可以拿個小本本做做筆記,或者用思維導圖來做記錄:

  • 目標用戶與典型場景:可以試著寫幾個目標用戶在使用該產品的典型場景,便于完善自己對產品業務的理解;
  • 深度體驗產品的核心基礎功能,通常是一級界面展示的功能入口;梳理對應功能的作用和這些功能的設計細節;想想這些功能入口的位置層級展示,為什么這么設計,相比較同類競品有什么區別?
  • 在正常情況下,你是怎么使用這些功能的?具體經過了哪些流程步驟?如果你是帶著任務來的,那可以思考下,同樣的目的有沒有其他路徑可以達到?
  • 對于內容數據類的限制,可以做一些非正常的操作體驗,類似于暴力測試,看看產品是如何處理這些異常情況,以及為什么這么處理,可能是基于什么考慮的;
  • 在核心功能之外,產品還有哪些功能模塊,是比較有特色或者亮點?順便思考下,這些亮點功能為這個產品貢獻了什么價值?增強了品牌印象,還是拓展了使用場景,又或者是增加了營收方式等等;

既然是產品意識,自然就不能忘記做競品調研和對比,針對產品特性、定位和核心功能,對比產品與競品各自的優缺點;

最后,產品的商業價值,也是需要產品經理根據市場調研和數據報告,從商業視角去理解這款產品有無商業價值,是短期還是長期,以及是否可持續。

二、用戶視角

用戶視角,也稱上帝視角,是需要產品經理發揮自己的同理心,站在顧客或用戶的角度,去看看當前的產品有沒有滿足用戶的需求;

記住,我們在很多時候成為不了用戶,但依然需要站在用戶角度去思考:

  • 想要完成一個任務需要多少步驟?學習成本會不會很高?如果難以理解,那應該會給用戶什么幫助?又或者,你想要了解更多時,幫助或者規則說明在哪里?是不是很容易找到?
  • 同時,還有要略微“挑剔”的態度去疑問,當前產品的功能為什么這么做?和同類產品的區別是什么?這么做是有什么考慮嗎?視覺體驗如何?有沒有很辣眼睛,或者又和同類其他產品傻傻分不清楚?
  • 最重要的是,目標用戶更希望這個產品是什么樣的?對這個產品的預期是什么?如果是用戶,那么他會希望產品怎么做?如果是目標用戶,那么會不會為它付費或者推薦給好友?

還有值得說的一點,也是很多人在評價一款產品時容易忽視的問題:

如果你在體驗某款產品,發現了很多問題,讓自己覺得很不爽或者不認可,那么應該停下來,問問自己是不是這個產品的目標用戶?

最典型的PDD,幾乎身邊很多同事、朋友都覺得這款產品low爆了,但是作為它的目標用戶,價格敏感性的中青老年人都用的不亦樂乎,砍價砍的熱火朝天。

所以,當站在用戶視角時,尤其需要產品經理需要有很強的同理心,只有這樣,才能洞察用戶的心思,做出符合用戶心智的產品。

三、平臺視角

平臺視角,看起來比前兩者格局更大一些,確實,在實際工作中,平臺視角對產品經理的要求也更高。

產品經理有很多種崗職類型,toC、toB,前端、后臺等等;很多時候,雖然在名義上可能只負責某一塊具體的業務或者功能模塊;但在實際工作中,為了讓自己的需求思考得更完善、邏輯性更完整,我們在梳理需求時,也應該要去梳理相關聯的產品模塊/系統;這時,我們的視角就不應該只是在自己眼下這個需求,而是要有平臺視角。

  • 除了當下需求的這一點東西,還要通過思考這個需求的上下業務流程來閉環整個需求的業務場景,如果需求復雜,甚至會涉及整個平臺的改動;
  • 因此,平臺視角要求產品經理需要經常跳出“點”的需求,來思考串聯“線”業務流,甚至最后匯合達成“面”的范圍,否則后期會因為某些點沒有考慮到而被動;

這種情況在做中后臺的產品經理較多,因為這類產品往往會和其他系統模塊有著不同程度的耦合,甚至是一些表面看不到的邏輯,需要去深究;如果前期考慮不周全,產品提供的需求方案就很容易被推翻。

以上這點,筆者近期有著很深刻的感觸。

同理,當我們在體驗某個競品廠商一個略微復雜的管理系統時,除了看到的這些功能交互,還需要想想,有沒有跟這個系統有對接的其他系統;比如當前系統主數據的來源,是在這個系統上,還是有其他系統在做對接;當前系統的所有業務是否可以在內部閉環,還是有跟其他系統做交互;

平臺產品之所以顯得復雜,是因為平臺上的角色多元、業務場景繁多;不像一款單一的產品,僅需要滿足核心功能即可,而是要平衡平臺上各個角色的需求和利益;所以哪怕是在做一個小需求,都需要認真考慮方案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四、你,怎么看?

往往我們在看待一個事物時,如果只站在單一的角度,就會有盲人摸象的現象,容易產生片面的理解;所以能通過不同視角來看待和體驗一款產品時,對這款產品的理解和結論通常就會更加客觀;

在實際工作中,大多數人包括自己會因為個人或者客觀原因,沒有辦法做到時刻完備無患;那么熟練運用多個視角來拆解產品,得出客觀完備的分析結論,確實可以作為一個目標來刻意練習;最終,我們的產品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設計能力一定會有很大成長。

#專欄作家#

王曙,微信公眾號:曙歐巴,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通俗產品人,分享獨樹一幟的產品思維、職業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