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一個需求變成一個落地的產品方案

12 評論 18072 瀏覽 125 收藏 15 分鐘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做產品方案,而且是可落地的產品方案,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經歷多方的驗證、需求分析等等;本文是作者分享的一個面試問題——如何將一個需要變成一個落地的產品方案,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最近正在面試,面試官問到一些問題,自己做了思考,輸出如下: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拿到這個問題,我的第一想法是:這個需求論證過嗎?

這里假設公司已經有一定規(guī)模用戶,已經建立用戶畫像。

且已經做過需求論證,確定是我們的核心用戶群體的需求。

一、確定關鍵指標——動手之前要先動腦

分析:這個需求的關鍵點是哪些?如何判斷輸出的產品方案是合適的?

所以要在產出之前制定針對結果的評判指標。

要最先擺出來關鍵指標,明確以下幾點:

  • 用戶特征是什么?
  • 在什么場景下用戶有這個需求?
  • 在該場景下,用戶使用的關注點是什么?
  • 在該場景下,用戶的目標是什么?

關于1,不同公司/產品的用戶群體不同,特征也不同,則對于產品好壞的評價標準會有差異;比如游戲公司的用戶多為青少年、學生族、上班族。而古董、房產類電商產品用戶多為中老年。

關于2,用戶在什么場景中會有這個需求,不同場景下用戶的操作行為和要求也會發(fā)生變化;比如打車產品,用戶逛街逛累了、到陌生的地方旅游場景下會有這個需求;比如短視頻類產品,用戶在坐地鐵、等車的場景下會有這個需求。

關于3,在不同場景,用戶的關注點會有差別,關注點不同則產品設計的重點不同;比如在電商類產品中,用戶在瀏覽商品的場景中,關注點是商品的質量、顏值、價格等信息,而在付款流程中,用戶的關注點是地址信息、優(yōu)惠信息、資金安全、消費風險等功能。

關于4,不同場景用戶的目標不同(這里要明確區(qū)分用戶目標和產品目標,是用戶的心理預設目標);比如電商產品中,在瀏覽商品的場景中,用戶的目標是看到自己關注的、好看好玩、性價比高的產品;而在付款流程,用戶的目標是流暢完成購買的操作,并確保資金安全。

在分析并解答這些問題后,對此次功能上線后的數據情況(用戶量、日活、月活 )會有初步的預測。

二、產品方案設計——不是無腦的抄抄

調研市面上是否已有該滿足該需求的功能,在百度、貼吧等渠道尋找競品。

如果已經有獨角獸產品,則需要看該產品的用戶評論和貼吧口碑。

最終選取口碑較好和獨角獸的產品作為主要分析的競品。

1.競品分析

羅列競品的產品關于該功能的產品結構,對比后梳理出共同的功能和差異的功能,即得到“基礎功能”、“亮點功能”。

作為“基礎功能“,我們的產品必然也要有。并且結合用戶的負面評價進行優(yōu)化。

而“亮點功能”則是各個產品的亮點,是運營宣傳和吸引、留存用戶的關鍵;所以我們也要想到自家產品的“亮點功能”。亮點功能的設計就要拿出前文的“關鍵績效”,并結合公司已有資源來思考。

完成競品分析后,腦中已經有了產品方案的雛形。

如果市場上沒有該功能的競品,那恭喜你,你可以做MVP,迭代優(yōu)化后逐漸做大,充分展示產品經理的能力。

2. 輸出業(yè)務流程圖

工作中很多領導要求直接輸出原型圖,但是在我的經驗中,這步操作很考驗產品經理的邏輯能力,因為:

1)做原型圖需要在腦中構建出業(yè)務流程圖,產品結構圖,還需要考慮交互設計、界面元素排布等事情;而原型圖產出后,就會開會討論,這個時候發(fā)現(xiàn)問題,就不只是產品經理復工,還會耽誤大家時間。

2)業(yè)務流程圖可以把流程展現(xiàn)出來,需要合并和縮短的流程一目了然,為后續(xù)功能模塊的劃分和相同頁面的合并(關鍵頁面)設計提供了便利;防止用戶操作總是進入新頁面,造成研發(fā)和設計團隊工作量增大的問題。

3)業(yè)務流程圖可以清晰的梳理、補全異常流程;異常流程的處理也很重要,上線初期會影響產品口碑,看微信的初期用戶評價,有很多異常情況的負面反饋,這樣就造成團隊為了挽回用戶快速迭代優(yōu)化,大量加班。

所以建議產品經理謹慎的輸出業(yè)務流程圖,并反復琢磨;(建議分析競品也采用這個方法,會受益良多)可以按照流程的層級輸出多個業(yè)務流程圖,某些自己閉環(huán)的功能可以另做一張圖詳細梳理,在主圖中直接用模塊替代。

3. 輸出功能結構圖

業(yè)務流程圖梳理后,會很快產出功能結構圖。

功能結構圖的關鍵是各個模塊應用邊界清晰,防止之后迭代產生新功能時功能歸屬混亂,造成用戶理解困難體驗不好。

4. 關鍵數據指標的設計

在產品設計雛形出現(xiàn)后,需要思考:關鍵流程和頁面埋點的設計。

當然需要先想到需要量化的指標,以及指標的計算方法,然后推理出需要埋點的位置和需要統(tǒng)計的字段。

1)關鍵節(jié)點的統(tǒng)計

根據文初的“關鍵點”設計數據指標。比如電商產品的成交量是一個關鍵節(jié)點,則該節(jié)點的pv、uv、訂單量、付款量等數據是需要采集數據;最后根據采集到的數據進行用戶質量、產品質量、ARPU等指標的計算。

2)關鍵流程的統(tǒng)計

比如學習平臺的登錄注冊流程,是拉新指標的關鍵衡量流程,所以在用戶操作的沒一步都需要采集,之后做衰減圖,分析定位造成用戶流失的行為,來優(yōu)化該位置。

數據量化是產品后續(xù)迭代重要的依據,可以量化的展示劣勢和科學的提高關鍵指標,希望大家在產品設計時就開始規(guī)劃。

5. 輸出原型圖

根據結構圖,區(qū)分模塊,根據流程圖梳理出的關鍵頁面,重點考慮交互的流暢度和元素排布的合理性;其中用戶會從多條業(yè)務線進入關鍵頁面,所以關鍵頁面需要重點關注。

我的經驗是,原型圖設計有動態(tài)有靜態(tài),一般給客戶展示(2B)需要做高保真動態(tài)原型圖。

給團隊研發(fā)同事看的需要具體溝通和公司的規(guī)定,有的研發(fā)會喜歡靜態(tài)+描述的原型圖。

6. 輸出prd

prd的輸出根據公司規(guī)定輸出即可,有的公司做原型圖+邏輯說明就可以,但是有的公司后臺的邏輯比較多無法用界面描述,所以會需要prd。

三、產品方案論證——別著急找技術

產品經理拿著方案去找技術,這就走上了一條無法回頭的戰(zhàn)線,所以要慎重。

下面結合自己的經驗,給出此階段的自檢方法。

自檢問題:

  • 設計的功能是否滿足了需求?
  • 這個設計是用戶的首選方案嗎?
  • 用戶選擇使用這個功能有成本嗎?
  • 這個功能會給用戶帶來風險嗎?

關于1,反思是否完成了設計的初衷?;仡^看最初的“關鍵點”中的需求,若解決了用戶的需求問題,則通過。

關于2,需求是存在的,但是用戶有很多解決辦法,不一定要選擇你提供的方法;如果用戶有更加高效、優(yōu)惠的方式,則你的用戶量就會低于預期。

關于3,不少的解決方案是要求用戶使用這個功能,但是沒有考慮用戶的成本;比如用戶需要安裝很多軟件、插件等,這對于部分用戶來說是需要考慮的成本。

關于4,對用戶來說,是否有財務、心理、時間、社交的風險,這個時候就需要結合“關鍵點”中的用戶畫像來逐個分析風險的情況;相信大家都理解,這些問題對用戶來說是會有負面的品牌印象。

四、對接研發(fā)——別用領導的態(tài)度

在工作到這一階段,與研發(fā)同事溝通也是很多產品經理頭大的一件事情。我的經驗是:別用領導的態(tài)度和研發(fā)講需求。

產品經理心里覺得:我忙乎半天終于搞出來產品方案了,直接輸出給他們,他們趕緊干不就完了,為啥老是反問我,搞事情?

然鵝,研發(fā)的想法是:我們研發(fā)是公司的核心,你產品經理憑啥命令我們,我們?yōu)槭裁绰犇愕模?/p>

這樣就發(fā)現(xiàn),研發(fā)同事并不是不認可你的產品方案(排除產品設計的確實很爛的情況),而是覺得產品經理的態(tài)度有問題。甚至有一些產品經理用某個領導說了要做什么來強制要求研發(fā)團隊。所以團隊中研發(fā)阻力很大的產品經理就要反觀自己在與研發(fā)對接時的態(tài)度問題。

回到產品經理的初衷:希望產品完美的落地。奔著這個目標,我們可以更加友好的方式輸出給研發(fā)。結合我的經驗,方法如下:

1)講故事的方式

通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聲淚具下的描述用戶的痛苦、用戶的需求多么的迫切,讓研發(fā)產生同感,由內心產生動力。

2)情商高的給研發(fā)展示的平臺

產品經理拿著產品成果和領導匯報,而研發(fā)作為幕后人員,很少和大領導接觸,所以如果產品經理在匯報時,增加篇幅表明研發(fā)同事的付出,自然而然的一點點建立與研發(fā)的友好關系;當然日常的郵件也要表明研發(fā)的配合工作并表示感謝。

當然,在開發(fā)過程中,異常情況也是產品經理與研發(fā)沖突的一個部分,這里就又要強調業(yè)務流程圖的重要性了,請大家查看上文。

五、測試與上線前的把關——不要忽略細節(jié)

在研發(fā)完成后,需要產品經理在一線測試,除了要注意流程是否走通,還需要注意:

  • 頁面文字、提示語,是否有錯別字。
  • 冷啟動資料是否準備充分。

有可能原型圖沒有錯別字,但是設計師工作很多,沒有注意到錯別字;而研發(fā)直接用工具生成頁面,則上線后這個錯別字就會出現(xiàn)在用戶面前,當然會影響產品的美譽度。

六、數據搜集——比對預期并反思

數據開始時不好也別著急,與運營部門一同發(fā)力,協(xié)作拉新、促活;數據特別好也別激動,有可能是運營活動做的好。

產品的數據在半年后才能顯現(xiàn),之前數據表現(xiàn)多是運營活動的效果,所以產品經理一定要穩(wěn)住,多搜集用戶評價、維護種子用戶,多與第一批用戶接觸、做用戶調研、搜集問題,快速迭代;等到半年到一年,數據表現(xiàn)的才是產品的優(yōu)劣。

對比預測的數據,思考數據出現(xiàn)差別的原因,反思:

  • 自己設計的功能是否有漏洞?
  • 是否對用戶群體特征的把握不夠準確?
  • 是否出現(xiàn)了強大的競品?

到這里,落地的產品方案完成了,可謂路阻且長,行之將至。

產品方案的落地,并不是指產品經理的職責就完成了,建議大家多基于過程思考、基于結果思考,多提有目標指向的想法,自己發(fā)力,找到解決方案和優(yōu)化方案。

如果大神路過,請過目我的思路,如若有激發(fā)您的靈感,歡迎留言評論。

本文由@宇智波冰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alsh, 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很棒

    來自河南 回復
  2. 新產品的落地差不多經歷了這些環(huán)節(jié):
    用戶需求>-產品需求采集 >產品策劃 >產品交互設計 >產品視覺設計 >產品頁面重構 >產品研發(fā) >產品測試 >產品發(fā)布 >需求收集 >迭代

    那從用戶需求到原型生成,是怎么抽象到具象的? 就像生活中 蓋房子,拿到的原材料都鋼筋 混凝土, 產出的高樓卻各不同;
    公司餐廳,廚師拿到的原材料是番茄和面,產出的卻是番茄臊子面,為啥不是湖湯面。
    就像你在設計工作中, 我覺得研究用戶、組織、競品、政策, 這些都是原材料, 經你輸出出原型時,基本就具體化了,我看網稱為具象就也這么說了。 張三拿到同樣的原材料,輸出了臊子面,李四卻輸出了糊湯面,這個過程發(fā)生了什么?

    一段時間里我對這點很是困惑。

    來自河南 回復
    1. 這就是你的“產品需求采集”后面少了很重要的一環(huán):“需求分析”。
      換言之,張三對需求分析后,輸出了臊子面;李四對需求分析后,輸出了糊湯面,而用戶到底要哪種面?這就是在需求分析的環(huán)節(jié)里需要重點分析的內容。
      而需求分析的最終產出就是:“業(yè)務流程圖”,通過這個圖,直觀的展示需求是否對客戶/公司有價值?、需求實現(xiàn)后對客戶/公司的價值有多少?等問題。
      但這個圖只是交給別人看的,pm自己的分析的過程中,還會有很多輔助材料,這個過程需要積累客群畫像、業(yè)務場景等知識和經驗。
      前期可以在輸出上述資料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自己的經驗和方法論。

      來自山西 回復
  3. 希望作者多寫點類似文章??!

    回復
    1. 謝謝支持,積累了很多年的經驗。剛開始會糾結細節(jié),熟悉了就會有建立框架的思維方式,加油

      回復
  4. 寫的太好了,對我們初級產品很有用啊??

    回復
  5. 表示在現(xiàn)實中不可能有這么多時間,把所有流程跑一遍的 ????

    回復
    1. 初創(chuàng)企業(yè)這種流程很多的。我的經歷,一個初創(chuàng)企業(yè)1個產品經理,一個核心產品,多個圍繞這個核心產品的項目。??996熬過來

      回復
  6. 很棒

    來自上海 回復
    1. 謝謝鼓勵

      回復
  7. 有點東西

    來自北京 回復
    1. 謝謝鼓勵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