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的產品經理要給自己的產品主動“設限”

2 評論 4899 瀏覽 5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語:隨著互聯網和科技的發展,更多智能產品深入我們的生活,比如我們可以在酒店和餐廳看見智能機器人;隨著這些技術的發展,為之發展改變的方式也有很多,機器人產品經理要給自己的產品主動設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做互聯網和移動端產品的時候,我們從來沒主動想過什么時間、場景、條件下是產品必須不能用的;我所強調的不能用不是類似斷網、沒電、網速慢這種被動性的不能用,我所指的是由產品經理自己所定義的哪些場景不能用,是由產品經理主動設限的部分。

這么表述很難讓人理解,尤其是剛剛轉行而來的產品經理;每次在開產品評審會的時候,我會先聽產品經理各自充分表達這方面的意見,然后再開始正式評審;后來經驗慢慢總結下來,這套方法也可以作為方法論適用于其他領域的產品經理工作中。

那么,為什么機器人產品經理要不得不給自己的產品主動設限呢?設限的目的不是縮小產品功能、適用范圍、降低性能,而是讓產品經理清楚知道在哪些條件、場景、因素下,要對產品做額外的功能設計,才能保證正常的使用。

一、現實中的技術制約

無論是行業內的技術還是自己公司的技術,本來就有一個瓶頸限制;這個限制一方面是由于整體技術有待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是本家研發團隊力量有限所致,這在互聯網產品中可能具體表現為視頻加載慢、播放卡頓,高并發時無法及時響應用戶等等;但是無論如何軟件類技術一定會有破解之道,bug或問題可以通過更新、上線、迭代的方法一個版本一個版本的修正。

但是機器人產品因為是一個硬件本體,如果問題或隱患是存在于硬件中,則很難通過遠程的方式升級和改進問題,嚴重的話則需要召回產品或派駐工程師駐場維修;但礙于成本問題,無論是召回還是派駐都是解決方案的下下策。

這時,需要產品經理在PRD中,根據自己對目前研發團隊所能實現的程度調整功能定義;比如,研發團隊目前只能讓機器人在室內地面自如移動,那么產品的PRD中就不得不對使用場景做限制;同時在產品使用說明書中也要添加場景使用的約束條件,必要時還需要在機器人的外殼上、屏幕APP上、機器人語言表達上都需要做使用條件的提醒。

例如,我們可以在使用說明上添加一句話“本產品僅在室內平整地面使用”——在外殼的某些部位絲印類似的語句表達出場地要求,當機器人正在走出室內房間時,讓機器人自己主動報警異常位置并做語音提示,方便用戶知曉。

這些工作都是互聯網產品經理不常接觸的,有益之處在于:可以規范和教育用戶的使用規范,延長產品壽命,降低產品后期故障率。

諸如此類的添加條件限制的聲明,按照國家法規規定,這也屬于企業產品免責手段,在日后如果造成產品傷害消費者的情況,也可以在法律層面維護企業和產品利益。

在機器人等硬件產品中,產品更偏向保守而不是激進。能用成熟的可靠的技術,則不會使用實驗室最新技術;通過產品經理設計的一句話、一個提示符號,就可以讓成熟技術優先使用,那是產品最好的研發路線。

二、現實中技術實現的效能0

假定我們的研發團隊現在擁有了一套可靠的技術方案,接下來是否可以由產品經理基于它設計產品功能了嗎?還是要等等,我們要看看這套技術方案所能實現的效果如何,使用范圍如何。

例如,我們的移動技術方案在周圍人多的時候就會大打折扣,而且短時間內技術有很難捅破天花板。

產品經理就需要在PRD中增加對這種情況的功能定義;比如,我們可以讓機器人在遇到人多無法正常通行的時候說一句求饒的話,“我最近又變胖了,求求你給我讓讓路”;我們姑且把它成為求饒功能,這個功能可以在80%的場景中解決移動的問題,設計這個功能的效能比就很劃算。

再如,我們的電池電量正??梢允褂?小時,但是溫度如果低于-30度時,電池就只能工作2個小時。

那產品經理有什么好方法嗎?不知道你現在是不是能想到什么好方法?第一個方法,如果我的用戶中只有2%是這種情況,那么我就不管他們了,為了2%的用戶做大量研發工作不劃算。

OK這樣也合理,可是還有更好的方法嗎?我可以在軟件上設計任務拆解功能,把原先的長任務分解成多個2小時以內的任務,再接上天氣預報的數據,讓機器人在氣溫低于-30度時,會自動拆解任務,并且還會自動繼續之前的任務往下做;這樣帶給用戶的體驗是不是就會改善很多,這樣的機器人功能設計是不是更合理。

三、現實中技術實現的范圍

在互聯網和移動端產品中,研發出的成果需要做測試,才能最后發布、上架和上線;在機器人領域中,這一過程需要做些調整。

產品經理需要在測試工程師和質量工程師的配合下,對功能指標做集中調研和摸底;調研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國家或行業是否對此已經有具體的標準和規范,可以讓產品經理設計和定義出更符合時代和現狀的產品;摸底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現階段可用的技術能在各種條件、因素下,所帶來的使用效果的最大性能區間。

例如,經過嚴格測試,我們掌握了機器人攝像頭能夠采集識別的最遠人員特征是5米;如果產品經理認為這個距離不符合產品要求,可以對研發人員提改進要求,研發人員對應改進和提高性能。

這部分工作為什么要在之前做?還是因為硬件條件限制,影響性能的未必只是軟件、算法,也有可能包含硬件的更換和優化;如果都放在產品研發的最后階段再測試,一旦發現問題屆時再想修改調整,就工程量巨大,難上加難了;那時候產品硬件接近定型,模具也可能已經做好,產品回頭代價太大;同樣,國標行規的使用范圍約束也是此類原因,早掌握、早定義,保證后期少走彎路。

四、現實中生產工藝的條件限制

互聯網和移動端產品研發完成后,經過測試就可以上線發布使用了。

對于機器人產品而言,還有一個重要的一步——生產,生產中的風險有供應商、OEM廠家、裝配工藝、物料檢驗等等;作為產品經理,其實并不需要你知道、掌握和擅長生產中的每個環節,這部分由具體的項目經理來負責,但是還是建議你參與生產部門的例會,哪怕只是看看會議紀要。

你需要了解生產中關于供應商和裝配之類的問題,這樣可以提前了解未來產品上市后的潛在故障和隱患,這為你下一步的產品版本優化提前規劃好方向;同時,跟供應鏈的同事經常溝通,也可以讓你更加清楚目前產品的成本、性能、使用上潛在的不足和隱患、生產周期、供應商物料的短板等情況。

對自己產品了解的程度越深入,越完整,越有利于競品調研中更準確的對比分析行業同類產品,找到己方產品的優勢和不足,同時也方便在后期運營階段提前編制好運營手冊。

 

本文由 @孛兒只斤的馬蹄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機器人的原型設計,需要產品經理會3D建模嘛?

    來自浙江 回復
  2. 我理解的機器人產品經理所負責的東西跟您表達有些出入,在機器人本體上要懂機器人的4大系統(執行機構、驅動系統、傳感系統、控制系統),ID、結構設計、適當的情況下可以設計一些小模塊的硬件系統架構、軟件系統架構,在應用層面上懂前端應用、后臺配置。對行業場景理解與需求要有把控能力,這樣才能在機器人行業里混得下去,要不然路太窄,容易邊緣化。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