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 | 如何做好To B的產品?
編輯導語:因為所處的行業不同,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也會有所不同,比如B端產品經理需要面對企業客戶相互矛盾、經常變更的需求,以及產品推廣過程中的重重阻力;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To B產品經理的一些思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本篇文章適合3-5年左右的To B產品經理,并擁有部分的產品決策權。
有些產品經理,在做B端產品時,會經常感覺有心無力,不知道從哪里入手。
因為B端產品涉及流程長、角色眾多,如果一不小心,做出來的方案,可能會引起各方的吐槽和不滿。
所以,要想做好B端產品,必須有著清晰的思考框架,我總結為三步策略:
- 梳理核心業務流程;
- 模塊化分析,提取出業務痛點;
- 針對業務痛點,制定出靠譜的解決方案。
一、梳理核心業務流程
為什么要梳理核心業務流程?
因為要建立全局觀。
只有這樣,才能夠為接下來“發現業務痛點”和“制作解決方案”兩個環節,提供指導。
有了核心業務流程,就像是帶著GPS去叢林探險,永遠也不會迷路。
舉個例子:
我曾在一家人力資源公司任職產品經理,公司有一塊比較獨立的業務線:RPO業務。
(RPO業務可以理解為:企業雇傭人力資源公司,幫助自己招聘人才。)
以下是我梳理出來的業務核心流程:
有了這張圖,就能給需求分析起到很好的“導航”作用。
而想要準確的梳理出核心業務流程,卻沒那么容易,因為不僅要有清晰的結構化思維,還需要篩選大量的信息。
經過長期摸索,我總結了三條路徑,可以實現準確梳理業務流程的目標,供你參考。
1. 查找行業資料(成本:低)
如果你已經在一個成熟的行業里面,其實已經有非常成熟的資料,這個時候可以大量借閱。
搜索資料,表面上很普通,但實際上,能夠真正做到的人卻很少。
究其原因,就是所謂的行業資料魚龍混雜,而且一般都是高大上的全局資料,宏觀數據等等。
而3-5年左右的的產品經理,很少通過全局來思考問題;大多數人,都只想要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NLP里面,有一個規則:當前的問題,需要更高維度的認知去解決。
所以,3-5年以上的產品經理,一定要學會站在全局的角度,去思考局部問題的解決方案。
這樣不但能更準確的抓住問題,更能鍛煉全局視野,為自己的下個職業階段做準備。
2. 多請教公司優秀業務人員(成本:中)
公司多年的優秀業務人員,對自己的業務非常熟練,是很好的老師;自己可以畫一個初級版本的核心業務流程,向對方請教指導。
如果你真誠的去請教,對方一定能給你很多有用的建議。
更重要的是,還會告訴你一些隱性知識,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說,候選人評估。
每個人對人才的判斷標準都不一樣,優秀的業務人員,都有一套自己的評估方法;而這樣的方法,是經過實踐后總結出來的,非常值得鉆研和借鑒。
想要理解一個行業,是需要時間的。
說實話,我離開人力資源兩年后,才真正的懂了些什么叫做“人力資源”。
切記要敬畏專業,向優秀的人請教,不要總覺得自己什么都會了。
3. 業務輪崗(成本:高)
梳理核心業務流程,其實辦法有很多,但這里面性價比最高的方式,那莫過于“業務輪崗”了。
演習,永遠沒有實戰來得快。只有到真實的業務中去實戰,才能讓人迅速掌握業務核心流程。
更重要的是,能夠提升對業務的敏感性,而業務敏感性,是發現業務痛點的基礎。
經常說,產品經理要擁有換位思考思維,但有時候即使同理心再強,也沒有辦法真正感同身受。
例如,我剛入職公司時常常聽到獵頭交付人員抱怨,被候選人放鴿子。
這時候,哪怕你再換位思考,頂多是有些遺憾罷了。
但,如果你真的經歷了:花費大量時間去尋找簡歷,辛辛苦苦向企業推薦了一個人才,悉心輔導好不容易通過了三次面試,候選人決定離職;眼看分成獎金就在眼前,但老板決定加薪挽留,最后人才決定不走了。
以上流程,需要重新來過,這時候才是真正的絕望。
也許業務人員的一聲普通嘆氣,但背后卻是無盡的辛酸,而這只有通過實戰,才能切身體會。
二、如何準確提取業務痛點
發現業務的痛點,首先自身要有足夠的敏感度,否則根本無法發現業務痛點;但是,敏感度又是很虛的東西,每個人的回答又不一樣。
比如說,輪崗是一個答案;但也有人說,要多觀察多、思考;甚至我的老師跟我說要熱愛生活等等。
這些答案其實都對,但有沒有更加具體的判斷B端業務痛點的方法呢?
有。我總結了三個大的方向:
1. 觀察業務人員,在哪個環節花費時間最多
觀察你的用戶(一般是業務人員),在使用你產品時,結合業務流程圖,看在哪個環節花費時間最多?
原則上來說,花費時間越多的環節,提升的潛在價值就越大。
你可以在業務輪崗的時候,大概畫一下業務流程,然后去留意自己的時間使用情況。
或者,你也可以著意觀察其他業務人員每天的時間分配。(最好讓工位離業務非常近)
繼續人力資源的例子。
上述環節,發現交付人員每天的核心時間,都用在了三個模塊:
而花費時間最多的兩個環節是:
- 查找簡歷,業務人員每天需要拿出大量時間用于找簡歷;
- 錄入簡歷,找到簡歷后,還需要錄入到公司的人才庫,填寫資料花費大量的時間。
而這兩個環節,其實可以轉化為2條業務痛點:
- 如何能快速的讓交付人員找到想要的簡歷?
- 如何快速的將其他平臺的簡歷,錄入到自己的人才庫?
時間,是一種很好的測量工具,是發現業務痛點很重要的手段。
2. 業務人員的吐槽(抱怨)
仔細留意業務人員的吐槽,也是發現業務痛點非常重要的手段。
吐槽得越狠,說明越有價值機會。
而產品經理,必須跟業務人員搞好關系,因為他們有時候的吐槽,只有關系到位了以后,才會說出真心話。
例如,公司曾經頒布了一個制度,要求交付經理,盡量的填寫更多的職位信息,以便更好的服務客戶。
而要求填寫的表格,居然達到了幾十個字段的信息。
當然,從公司的角度來說,也是好心,畢竟收集到的信息越全,效果可能就越好。
可由于是制度性的東西是領導拍板決定的,很多人會私下里抱怨,但卻很少公開說。
后來跟一個交付經理搞好關系后,他把這件事,從天上吐槽到了地下,差點噴我一臉口水了。
所以當時就在想:吐槽這么嚴重,說明很有價值,能不能針對性的提出一些優化方案呢?
團隊內部,后來從兩個角度去討論:真的有必要使用這幾十個字段的信息嗎?于是我們刪除了一些非常不重要的字段。
第二個角度是:有哪些字段,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自動填入的?
比如說,輸入公司名字之后,自動去調用企業查詢接口,獲取公司的一些行業、簡介、網址等等。
吐槽,對業務來說也許是發泄情緒,但是對于產品經理是很好的信息判斷入口。
3. 產品功能的重復使用率
可以通過自動數據埋點采集,或者功能熱力圖的方式,去觀察功能的使用頻率。
然后,仔細的去思考,那些經常被使用的功能:使用者(用戶)的目的是什么?屬于核心業務的哪個流程?有沒有進一步的優化空間?
我舉個另外的例子吧。
我曾在中搜網絡負責過搜索業務,我發現內容運營人員經常使用一個必備功能:制作詞條,而一個詞條背后,又需要添加N個欄目。
例如,如果是個“人物詞:楊冪”,那就會有“人物介紹”、“個人經歷”、“典型作品”等欄目。
后來我就想,添加欄目有沒有進一步的優化空間?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只要是同類詞條,那么欄目的相似度是極高的。
那根本沒有必要一個個添加欄目,而制作一個人物詞的模板就好了,這樣就達到了批量添加欄目的效果,大大節省了添加時間。
存在,并不一定合理。頻繁的使用,也不一定真的有價值,也有可能是習慣了。
三、如何制定出,靠譜的解決方案?
想要制作出靠譜的解決方案,就一定要考慮:需求的可行性。
換句話說,實現產品方案的難度有多大?難點在于技術,還是人?
你可能提出一個產品方案,但發現技術水平達不到而放棄;也有可能需要跨部門推動,但自己的權利不夠而放棄。
所以,當你發現業務痛點后,可以先制作一個大概版本的產品方案,然后去分析:
要想實現這樣的方案,最需要破解的難關是什么?
如果是技術問題,通常的做法是,跟技術Leader溝通,讓他評估給出解決方案;如果需要技術攻破,那么一般會派出一個技術尖兵去做技術預研,或者是通過外部招聘來解決。
如果是人的問題,那么你就需要想辦法如何搞定“關鍵人”?而解決方案無非就三種:
- 之前的信用積累:如果你之前經常幫助對方,那么對方肯定欠你人情,在加上你是一個靠譜的人,一般來說對方基本都會同意。
- 利益互換:如果你們私交不好,那么就需要考慮能夠給對方帶來什么利益?是能夠幫助對方完成KPI,還是能給對方帶來獎金?否則別人為什么幫助你呢?
- 領導壓制:可以考慮采取調動更高級別的權限,去壓制對方跟你配合。但其實這條是萬不得已才要采用,因為很有可能會得罪人。
回到之前的例子。
前面說過,通過觀察業務人員時間分配,發現2個業務痛點:
- 如何能快速的讓交付人員找到想要的簡歷?
- 如何快速的將其他平臺的簡歷,錄入到自己的人才庫?
很明顯,第一條實現的難度非常大。
拋開法律責任不說,每個招聘平臺,都會拼命的保住自己的簡歷(哪怕沒有聯系方式),會有十分強的反爬蟲機制。
哪怕就算能夠避開對方的爬蟲限制,也需要不斷的變換IP和消除驗證碼,成本非常高。
而針對第二點,需求可行性就非??孔V,技術Leader評估后發現,只需要針對其他平臺的模板,提取出關鍵信息,然后導入到自己平臺以后就好了。
于是,團隊內部做了一個針對不同平臺,一鍵錄入簡歷的瀏覽器小插件,大大的提高了導入簡歷的效率,節省了很多時間。
所以,一個靠譜的方案,在拉研發評審之前,其實你已經掃清了“關鍵障礙”。
就像傅盛所說,“開局便有了8分勝算?!?/p>
四、總結
- 3個方法,幫你梳理出公司核心業務流程;
- 3個方法,讓你準確提取出業務痛點;
- 2個方法,要么搞定技術,要么搞定人,讓你制作出靠譜的解決方案。
以上內容,就到這里啦。
本文由 @Che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總結到位!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