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火車票:我們與卓越產品經理的距離
編輯導讀:產品經理作為產品的“親生父母”,不僅僅只是將它帶到用戶面前,還要關心它的發展狀況。如果發現問題,要第一時間出現在現場,及時對產品進行優化。本文作者從自身工作經驗出發,對此發表了一些看法,與你分享。
做了15年跟農藥產品相關的事情,對產品經理有著固執的鐘情與熱愛。
在2013年寫完《產品經理是怎樣煉成的》之后,總覺得關于產品經理的話題還有很多沒有說出來,是什么卻又一時間如魚刺在喉發不出聲來,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四年。這四年間,在與之前完全不同的一家公司:遇到了不同的人,面臨著不同的企業戰略,需要解決不同的產品和市場問題,過程中那無法表達出來的部分開始漸漸清晰。
產品是手段,“人”是我們的目的。
很多偉大的產品經理都曾經希望用產品去改變世界,社會或者說人是他們的目標!在農藥行業中,從最早進入中國的“來福靈”的那句廣告語“正義的來福靈”,到“愛家鄉,用康寬”,都是從“改變”的視角宣傳自己的產品。他們的對象都是“人”——使用來福靈的用戶是正義化身,使用康寬的是熱愛家鄉的,用戶才是我們的目的,產品是我們走進客戶的手段。
雖然“產品是手段,不是目的”被產品經理們經常掛在嘴邊,但實際工作做,我們卻往往把產品做為目的,尤其是國內企業的產品經理們。想一想我們在產品策劃的哪個階段結束之后,第一次有如釋重負的感覺——是在產品完成了瓶型、品規確定,標簽設計定稿,價格審批公布之后?還是在第一批貨到達市場被用戶使用并有了好的反饋?還是在銷售季節結束之后,業務員回到公司對你的產品大加贊賞之時?
產品首先應該是給自己的,然后才是給用戶的。所以對待“產品骨肉”不能夠說生下來就不管了,而是應該像對待“親生骨肉”那樣喂養他長大,讓他成為有用于社會(用戶)的人才。其實中間還有一層,就是公司業務人員,公司的業務員是把產品經理們有潛力的“產品骨肉”像人類社會中的人才中介或獵頭那樣把這些“骨肉”帶到用戶面前,告訴用戶這些“產品骨肉”擅長的,讓它對用戶有用、被用戶感知。
產品經理必須將自己策劃的產品視為“骨肉”,必須對自己的產品產生情感(不是讓我們的心砰砰跳的戀情,而是讓我們用心呵護的親情),有人詆毀他你必須和那個人拼命,這樣才能夠策劃出偉大的產品。
試想想這樣一個場景:你在外地出差,你的親生骨肉生病住了院,你會僅僅通過電話詢問老婆情況,在電話那頭安慰生病的幼子呢,還是會立刻買一張最早的、最快的火車票(機票不能買,延誤太厲害),趕回來握著孩子的手,輕輕的撫摸和安慰呢?另外一個場景:你接到公司業務員的電話,說你的“產品骨肉”在市場上出了問題——藥效不好,被客戶投訴了,而且還要退貨讓公司包賠損失,你的反應會是怎樣的?是在電話里質疑業務員,還是會放下電話買一張最早、最快的火車票,與客戶面對面進行詢問和溝通交流,并且到田間地頭實地看看你的“產品骨肉”?
卓越產品經理的回答是:一張最早、最快的火車票。其實我們與行業里卓越產品經理的差距就是那一張火車票。
- 產品登記立項需要一張火車票——去調查將來登記產品主要銷售區域的競品情況,去了解當地的用藥習慣和接受成本,去傾聽種植者的聲音。
- 產品策劃需要一張火車票——去調查目標市場的用藥情況、市場容量,去了解競品價格和前三名品牌的銷售情況,去傾聽渠道的聲音。
- 產品規劃與市場布局需要一張火車票——去傾聽市場的聲音。
- 產品問題處理(不管是藥效問題、串貨問題還是藥害問題)需要一張火車票——在市場上解決市場問題。
而現實情況呢?產品經理太多的忙于公司事務性工作,而導致有些產品經理,策劃產品、處理問題不是一張火車票,而是在辦公室里打一個電話,在郵箱里發一張表格:
首先,給銷售部門一張表格,做公司產品的整改調查,做產品規劃的信息收集,做新產品策劃的市場摸底。
然后呢,
- 給業務員一個電話,了解當地市場;
- 給經銷商一個電話,了解競爭情況;
- 給零售店一個電話,問問利潤和賣點;
- 給種植者一個電話,問問病蟲害發生和用量。
- 最后,做出市場結論和產品策劃方案。
但是,大多數銷售人員是不能做出正確判斷的,也就不能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尤其是在新產品策劃上,還沒有深入了解市場、沒有賣過如何讓業務員做出新產品的銷量和市場預測呢!
這樣的操作是不能策劃出偉大的產品的,產品經理也不能由平凡而成為卓越,產品經理們需要市場的滋養,需要一張火車票。
記得我做產品經理時的第一張到市場火車票是去安徽阜陽的,那是2015年的3、4月份,當時我是負責公司選擇性除草劑的產品經理,剛剛接手的一個產品就出現了藥效不好,產品的名字是可以的——“大可以”,但是效果卻被用戶說“不可以”,一開始我也是拒絕的,覺得自己的“產品骨肉”沒問題,是使用方法不當、是天氣干旱,差一點和當地的業務員打起來(記住這個時候產品經理應該是和公司業務員在統一戰線上的)。還好當時的領導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產品大咖,一個命令讓我馬上買票去阜陽,雖然不理解,但還是去了,后來的情節就有點狗血了,問題并不嚴重,通過免費送了一遍除草劑解決了,并且帶回了珍貴的技術信息——為什么“大可以”除草效果“不可以”,于是在標簽上對使用技術和注意事項進行了修改(那時候還沒有電子標簽,標簽上的文案還是可以自由修改的,也正因為如此當時的很多標簽在產品功能和使用技術上都有所夸大)。
從那以后不管是產品登記、產品策劃、還是產品藥效和藥害問題,都成了一張票——汽車票、火車票、飛機票、住宿票。
- 一張火車票能夠把“十年積淀,銳寧品質”這樣的空洞無物的辦公室語言,變成“用一遍,頂兩遍”這樣骨感有型的市場語言;
- 一張火車票能夠把“粒子細度好”變成“兩遍粉碎,細度1000目”;
- 一張火車票能夠讓一個普通的客戶成為你產品的標桿客戶;
- 一張火車票能夠讓一個平庸的市場成為你產品的樣板市場;
- 一張火車票能夠讓一個問題產品成為經典,能夠讓產品經理變得卓越。
不僅僅是產品經理,做為市場部的負責人,其實距離也是一張火車票。
2010年9月成了公司的殺蟲劑部長之后,不再負責具體產品的策劃,也就很少為一個產品而買一張火車票了。直到2011年的一次產品藥害問題:
當時一個種子處理產品在花生上進行推廣,那一年在花生播種期遇到了連綿春雨和持續低溫,花生出苗受到影響,在產品經理處理一個月后,在時態發生已經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我才買了一張飛機票趕到事發市場。雖然最后比較妥善的進行了處理,但是已經失去了最佳處理時機。那件事讓我知道,只要是在市場部,不管是產品經理還是做了產品經理的領導,都不能變懶、不能遠離市場。
那一張火車票與職位無關,與產品息息相關。
產品不是一維而是多維的,產品經理必須要有耐心、有敏銳的觀察力、有良好的市場調查基礎、有洞悉一切的智慧,隨時能夠購買一張通往基層的“火車票”,這樣才能夠找到產品差異化,完成新一年的市場規劃和產品策劃,才能做到“產品是手段,不是目的”。產品策劃是表現產品經理本身素質,在產品中打上自己烙印的手段,也就是讓產品具有產品經理的基因,成為產品經理的“骨肉”。
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在產品經理頭腦中出現不健康的產品觀,就像現在很多產品其實是用常識想來都不正常的產品,但是靠著產品經理們以“講故事”的方式給自己和別人洗腦而成為一時的爆品,這也是為什么農藥產品的“爆品”都與時間有關,都是瞬間爆炸產品的“爆品”,失去了產品生命周期的意義(想想在市場上存在10年以上的那些產品:藍銳、銳寧、掃飛、大生、愛苗等等,都不是一個電話或一張表格策劃出來的,都是一張火車票直達市場終端的成果)。
“一切知識,無外乎常識”產品經理們不能忘記了常識,產品經理們需要“平常心,異常思;異常心,平常思”,不能帶有偏見,不能在辦公室里天馬行空,不能沒有那一張火車票。
本文由 @時間簡史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有點現地現物的意思
乍看這個詞有點蒙了,后來想起在豐田管理中好像有用到這個詞;腦補了一下,“現地現物”的評價比較貼切,現在把這個意思貼過來:現地現物是一個談問題只許用“我”,而不許用“我們”,“我”的問題,永遠是現地現物的問題,因為“我”的問題的責任在我,要由我自己解決。但我們的問題,就找不到負責的人了。豐田“改善”或“建議體系”為什么能夠做得好,我覺得,現地現物是個前提,有了這個前提,提建議的人,自己就是實施這個建議的責任者,這就使公司的改良進入了責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