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張小龍的演講,學習人人必備的產品思維
編輯導語:產品思維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綜合思維,是進一步把問題解決方案產品化的過程。不僅產品人在工作中需要擁有產品思維,在日常生活中產品思維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問題。本文作者從張小龍微信公開課的演講出發,對其產品思維進行了梳理總結,與大家分享。
做為一個在運營領域摸爬滾打的新人,也需要有一些產品思維。近期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以視頻號為例,分享了微信十年的產品思考。
在讀完演講全文后,我發現這可能是最好的產品入門課,因為這其中包含了產品從需求到上線,再到后續迭代的全過程。為了加深理解,我重新梳理了這篇文章,共同學習~
01 挖掘需求
情感宣泄也是社交聯系中的一個環節。朋友圈是私密的基于好友圈的圖文分享,而公眾號是公開的基于好友鏈的長圖文分享,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寫長文的能力。所以,微信缺少可以讓用戶公開發表短內容(短文、照片和視頻)的區域。
隨著抖音、快手的流行,短視頻也逐漸成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通過微信用戶發送視頻消息和朋友圈視頻的數量增長也可以看出,視頻化表達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所以,微信選擇了以短視頻為主,開發公開領域的短內容平臺。
02 產品定位
在確定需求后,要對目標產品進行一個定位,可以理解為產品定一個主線任務,后續所有的更新均不會偏離主線。
微信將視頻號定義成一個人人都可創作的短內容平臺。
03 產品構思與迭代
在完成產品定位后,這里就衍生出幾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1. 用戶以什么身份進入視頻號?
用戶在視頻號中扮演了兩種角色,一種是內容的生產者,一種是內容的消費者。如果說生產者以現有的微信號去發布視頻,那后續互動就都要以微信號作為基礎,這不符合社交的私密性質。但如果又要求所有的視頻號用戶都去創建一個新的身份,那對于內容的消費者來說,又缺少了基于好友點贊做內容推薦的機制。
所以,微信在這里為視頻號用戶分拆了兩種身份:生產者以新的ID發布視頻,消費者以微信號與內容互動。
2. 用戶進入視頻號之后看什么內容?
微信在這里,給內容分了兩類。一種是需要花腦力理解的知識性信息,是學習,一種是不需要花腦力的思維舒適區的消費類信息,是娛樂。
最初版本的視頻號,好友匿名點贊、自己關注和系統推薦的內容都混合在一個信息流內。雖然微信也組建了算法團隊,但是推薦的質量卻一般般。
為什么呢?這個時候要考慮到推薦算法的機制了。好看的內容可以引發用戶的互動,互動又可以提高內容的流量,從而刺激內容生產者貢獻更多高質量的內容,而且也可以完成用戶標簽的建立。
所以,對于內容平臺,一定是要有一批好看的內容來啟動推薦算法的。
視頻號早期雖然也邀請了一些明星大 v 進來,但由于 0 簽約費門檻,初期的優質內容作者的數量可能不足,大家都在和平臺一起去摸索運營規律,導致并不能很好的完成推薦算法的閉環。
通過對比信息流上不同來源的視頻表現,發現好友點贊的視頻要優于系統推薦,所以內容側重點轉化到了實名點贊的社交推薦。
在拆分信息流的內容類型后,又分為:關注、朋友、推薦,三個版塊。然后重新定義三個板塊的內容類型和消費比例 —— 1:2:10。
- 關注的東西,用戶已經知道大概會是什么了,反而不會太有吸引力,因此是1;
- 朋友贊雖然看起來累,但是錯過了會覺得可惜,所以是2;
- 而系統推薦,符合懶人原則,是大多數人都更容易消費且獲得舒適感的信息,所以是10。
所以,在后續的迭代中就可以監控三個模塊的內容消費量,從而為迭代方向提供參考依據。
3. 視頻號中的內容以什么形式展示給用戶?
在這里,微信提出了一個展示形式與命中率的關系。
命中率是指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內容條數的比例,一屏里的內容條數,應當跟命中率成反比。
早期平臺建立時,內容不夠豐富,如果早期就采用全屏(類似抖音)的形式,那命中率其實很低,就極容易造成用戶的流失。所以視頻號在早期選擇了半屏式的信息流平鋪展示,來增加每一屏向用戶展示的內容條數,借此來提高命中率。
上面說到,視頻號拆分了信息流中的內容類型:關注、朋友點贊、推薦。那么如何決定每一種類型的展現形式呢?通過灰度部分用戶進行 A/B 測試,來觀察不同類型下不同展現形式的效果,在此不再贅述。
4. 如何激發用戶成為內容生產者,產出優質內容?
視頻號是平臺屬性,平臺要做的是內容的流通、創作者與消費者的鏈接。視頻號的目標是成為個人和機構的官網。
對于內容生產者,在內容發布的平臺上面會受以下兩點影響。
最直接的是變現,現階段,微信為視頻號提供了外鏈、小商店和直播的變現能力。隨著粉絲數的增長,變現的能力是不需要質疑的。所以,現階段的方向是讓好的內容能夠被更多的人看到。微信為此組建了視頻號的算法團隊。
還有一點是內容的展現形式。視頻號的目標是成為每個機構的官網,所以未來視頻號會承接一個機構的很多服務內容,并不局限于視頻。
04 總結
基于以上,一個產品的誕生的路徑是:先挖掘需求,通過需求去決定產品定位,通過定位去決定產品架構,通過MVP 版本的表現去驗證產品定位,通過反復的數據監控與灰度測試來驗證迭代方向。
對于運營來說,無論是操盤一個活動亦或是運營一個功能,我覺得這套產品思維同樣適用。以我自己為例,當團隊內部去討論一個活動的文案和規則時,常常會被“這里為什么要用這個文案?”或者說“這個規則為什么這么復雜?”所難住。
一方面來說是自己沒有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設計的活動規則用戶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就會導致活動的效果差強人意;另一方面來說是沒有做好活動整體的規劃,每次活動也相當于一次產品設計,對于起引導作用的文案也要仔細的去思考。
我們也可以用這套產品思維,去對我們操盤的活動進行迭代。通過數據監控和問卷收集,在活動結束后總結活動效果、驗證活動形式、思考本次活動可復用的點和迭代方向。
期待更好的微信,同時也期待我們成為更出色的運營人~
本文由@白說運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