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的優先級應該怎么定?

5 評論 9850 瀏覽 22 收藏 11 分鐘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通過各種渠道接到產品需求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對需求進行分析和處理,對需求的優先級進行評估。具體怎么做?需要遵循哪些標準?本文作者從自身工作實踐出發,對此展開了分析討論,一起來看看~

先說下產品經理的職責是什么?

我理解產品經理要為以下幾點負責:

  1. 挖掘需求;
  2. 排列優先級;
  3. 產出產品化方案;
  4. 推動需求上線,解決業務問題

這4點,我認為排列優先級是最玄學的。一千個人排列優先級,就有一千種排列方式。

那為什么是玄學呢?或者說為什么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先級排列方式,因為這是一個程度判斷,且影響因素太多,例如項目階段、實現成本、提出人、收益情況、緊急情況、重要與否,每個人對于這些維度的感受程度是不一樣的。

拿我之前做的一款內容產品來講,當時我負責一塊科普模塊內容,當時我判斷的優先級是持續產出優質的內容,所以會把焦點放在秩序持續的放在輸出的內容品質,與輸出內容的人身上。雖然項目剛開始啟動的時候,這么做沒有問題,但是當我們有了部分內容的累積,重要是擴大影響力,通過相同類型的內容平臺,投放我們的內容,曝光在更多的用戶面前,獲取更多的影響力,從而獲取更多的資源,幫助優質內容的輸出,形成良性循環。

因為錯誤的判斷,錯過時間窗口,產品影響力沒有做起來。

所以為什么要有優先級?

優先級其實是聚焦目標,有了目標再去拆解實現方法,沒有目標,就不知道終點是哪里,不具體也不可衡量。

排優先級,我們在排什么?

我之前的理解是產品需求的優先級,例如我現在手上有幾個需求,根據現在的業務訴求,階段目標,來排下序。

最近通過實際做業務和閱讀一些大佬的文章,有了一些新的認知。

一、對產品目標進行排序,而不是需求排序

我現在在做TOB產品,所以簡要以TOB產品的工作方式,進行舉例。需求的主要來源方為三個渠道,業務方提出的需求,產品自己提出的需求,來自老板提出的需求。

需求疊加在一起,我們到底應該優先實現哪個?

為自己的業務目標、產品目標建立一個清單,例如:線索量、交易轉化率、完成最小交易閉環、解決打印能力,根據業務目標倒推我要實現的產品需求。

這個有點像制定OKR,有了O才有KR,即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標與關鍵成果法。

所以我們有了第一個判斷維度,也就是底層判斷,當前的業務目標是什么?

二、評估每一個需求的潛在收益

這個模塊應該是大多數運營同學的夢魘,因為運營提需求給產品,產品必然會靈魂一問:這個需求的收益是什么?當然收益是判斷產品從立項到上線后,投入使用的全流程,項目初期只是表達收益、然后論證收益、最后產品上線需要追蹤收益。

這個模塊,核心關注的是量化收益,例如可以提高xx轉化、節省xx小時、打通xx業務流程、降低xx出錯率。這些數據量化,我們按照邏輯閉環表達即可,并不是非常精確,不允許出現偏差。

那第二個判斷維度:需求收益是什么?

需求收益怎么寫?

因為需求收益大概率是產品要不要現在做的主要決策,所以這里列舉一些方法,幫助大家量化收益。

(1)是否阻礙業務發展

此類需求主要存在于業務初期,搭建產品能力階段。簡單說就是是否這個功能不滿足,業務就推進不下去。此類需求等同于線上BUG,應該為最優級項目,具體描述清楚業務問題,及緊迫程度即可。

(2)影響面

功能預計影響用戶量,越多的用戶使用,意味著功能越重要,也應該更早的優化或被解決。

當然有一個重要點不能被忽略,就是頻次。化學界有一個順口溜:不談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產品功能也是,不談頻次談影響面,也是耍流氓,一個功能一天用十次和十天用一次是有本質的區別的。

計算公式:影響用戶量 x 用戶日使用頻次

(3)效率/體驗提升百分之**

此類需求重點解決業務相關方的提升效率訴求,在業務模式跑通后,業務開始進入增長期,業務對于「降本提效」的訴求會越來越迫切。

通常采用對比的方式,原業務流程需耗費時間xx小時,新的功能投入使用可減少xx小時,相對提效百分之x。

我們常忽略的點,聚焦功能本身的提效,忽略的新的功能/事物,需求業務相關方新增的其他成本,例如學習成本、培訓推廣成本、額外付出的金錢成本。

舉例說明,為了讓商家/騎手/用戶便捷的分辨外賣信息,推出小票打印機,商家可將小票打印機貼在外賣包裝袋上。

但是帶來了幾個成本,商家如何在電腦上操作小票打印功能?(學習成本);打印機的購買(額外付出的金錢成本);業務方在全國推廣使用(培訓推廣成本)的等等

三、產出實現需求的產品方案

具體的需求摸清楚了,下一步要產出可以實現需求的產品方案,實現目需求可能對應多套的產品方案,一個主需求里面可能存在多個支線任務,這時候也要考驗產品經理的優先級排序能力。

我比較推薦的是加強與業務方和研發同學的溝通頻次,產出初版的產品需求后,優先與業務方溝通一輪,確定產品方案是否滿足預期。同時與研發同學溝通實現成本,根據研發成本,有的放矢的迭代產品方案,然后進入需求評審,技術評審,測試用例評審,產品驗收、線上回測等環節。

因為有時候,確實沒有成型的產品方案能夠滿足需求,這個時候,就要判斷,是否前期使用人工跑通,或者其他技巧性動作滿足需求。

所以,第三個判斷維度:確定可實現產品方案

四、預估每個項目的成本

這個模塊是經常被我忽略的,最近半年才慢慢有意識到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模塊。我的領導經常說:產品是業務的錢包,在一個周期內是限額的,要精打細算的花。

首先為什么會被忽略?主要原因在于不同階段資源調動的能力。

之前在創業公司,找到一個快速增長的賽道與匹配的業務模式,所以產品做出來,均會有較大的收益,所以唯一的目標就是,產品上線快些、再快些。

現在在美團,由之前負責外賣的一個成型業務的產品,業務模式已經跑通,需要的是提效,且在大的業務部門下,也不會太有資源的控制。

現在在孵化業務中,負責一塊業務的產品,孵化業務,需要考慮的是投入最小的成本,驗證業務可行性。所以就需要主要成本的投入情況。

這里的成本主要表達的是產研成本(產品+研發),部分項目涉及運營&維護成本,這些統稱人力成本,部分還有硬件成本、資金成本等。所以成本也囊括這些。

那第四個判斷維度也出來了,項目成本是多少?

五、給每一個產品目標排列優先級

優先找到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需求,快速、高質量的實現產品上線。然后切換到下一個項目。

也可利用成本&收益四象限來幫助判斷,高收益且低成本、高收益且高投入、低收益且低成本、低收益且高成本。

  • 高收益且低成本:這個需求有多少,就做多少,越快實現越好。
  • 高收益且高投入:需要考慮業務階段級和團隊人員配置,主管和HR需要重點判斷,重點解決
  • 低收益且低成本:有多余的資源,投入解決即可。
  • 低收益且高成本:我們要做的就是識別此類需求,然后盡力的避免。

到這里,我整理了我目前的處理優先級的理解,分享給大家??赡苡械牡胤酱蠹疫€有疑惑,這也可能是我沒想明白的地方,歡迎大家討論。

 

作者:周天將,微信:zw88667

本文由 @周天將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真棒,最近剛好在這塊很焦慮,是很好的思路引導,謝謝~其實關鍵不是流行什么模型,關鍵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底層原理是什么,一旦底層核心確定了,再具體用什么模型方法就是結合實際業務情況來看

    來自北京 回復
  2. 總結的不錯哦~不過現在比較流行的是用KANO模型結合收益產出預測做優先級哦。

    來自廣東 回復
    1. ok

      來自北京 回復
  3. 寫的真好,學習了

    回復
    1. 抱拳了 烙鐵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