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款前所未有的產品

4 評論 9532 瀏覽 33 收藏 18 分鐘

編輯導讀:當你在做一款前所未有的產品時,心里不免會發慌。因為沒有前人的幫助,沒有同行的借鑒,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本文作者也有過這樣的經歷,他將自己的工作經驗分享出來,希望對你有幫助。

大概一年半以前,我進入了一家創業公司擔任產品總監,做一款細分領域的產品,這個領域我不了解而且沒有競品,在這之前我也做足了心理準備,但實際操作的難度還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在這中間走了許多彎路,也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

最后的結果還是很不錯,僅用了一年時間,我們就走到了行業前列,成為行業內的領頭羊,同時也為公司帶來了經濟效益。

回顧這一年多的經歷,從剛開始的不知所措,到現在可以跟行業內大佬談笑風生,做為產品經理的我自己認為還算是成功的。經過復盤,我總結出了一些方法論,供大家參考。

本文不僅適合產品經理閱讀,也適合業務、市場、品牌、運營等,畢竟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底層邏輯是相通的。

一、如何定義“前所未有”

我所理解的“前所未有”,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沒有前人的基礎,是一片藍海;二是產品確實能解決用戶的難題,推出后有行業級的影響力。

第一層很好理解,很多toB/G的產品經理在做產品的時候應該都會遇到,我拿我自己一年半前的情況舉個例子吧。

當時我遇到的難題,是根本找不到任何的前人基礎工作,什么都基本為零:

  • 找不到競品,當時的行業內甚至都是以項目制,就是客戶有需求,就輸出方案然后定制,交付周期基本都在半年以上;
  • 現有解決方案不成熟,我們這塊業務實際上是用大數據去變革傳統的園區招商模式,我們進入的時候,行業內有很多公司都提出了“XXX解決方案”,但是全都不成熟,都是點上的東西,沒邏輯,無體系,當然這些解決方案也基本沒有賣得出去的,都是在拿著個PPT賠本賺吆喝;
  • 找不到相關人才,行業內的人才基本都在咨詢公司,但是這些人才并不了解怎么去做一個產品,能給到的建議非常有限,而且咨詢公司偏務虛,我們偏應用;
  • 公司內沒人懂行,當時恰逢公司轉型,之前公司的人才梯隊都是為之前的業務搭建的,小伙伴都是沒有相關經驗;
  • 行業信息化水平低,我們的很多客戶甚至連信息化都沒有完成,很多工作都是人工來做,突然去給他們講大數據,很少有人會在意。

當然,凡事都是雙刃劍,沒有基礎也意味著行業是一片藍海,有藍海才有變革,這也引出了第二層意思:

一款“前所未有”的產品,一定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變革行業的。iPhone就是一款變革行業的產品,小米手機也是,ASML的EUV光刻機也是。但是你說你推出了一款造型新穎的剪刀,這個就不能叫“前所未有”了。也就是說,至少你所變革的行業會因為你的產品而動一動。

小米創始人雷軍在發布會上

好了,說了這么多,那么為了一款前所未有的產品,要做哪些事情呢?

二、不擇手段了解你的行業

做產品一定要不擇手段了解你的行業,當你成為行業內專家了,你做的產品就有很大概率可以成功。

了解一個行業,我一般習慣了解以下幾個內容:

  • 行業容量:這個行業有多少客戶,能容納多少企業,有多少的業務量;
  • 發展階段:這個行業發展至今,是屬于什么階段,既然都打算轉行了,那一定要轉一個處于上升期的行業;
  • 關鍵變量:影響行業/公司發展的變量,通常有政府政策、運營商政策、自然氣候、經濟周期等,找到關鍵變量才能知道適不適合進入,比如19年的電銷行業,就受政策影響非常大;
  • 參與角色:行業內有多少種參與角色,他們都在干什么,最簡單的分法,上游/中游/下游,分別都是哪些公司,掌握著哪些資源,是通過什么賺錢的,也就是盈利模式,最好是要去做行業內核心的那一部分;
  • 痛點/癢點:服務客戶的痛點和癢點,客戶是會為痛點埋單的,大部分客戶是不會為癢點埋單的;
  • 行業競爭:搞清楚行業的競爭態勢和壓力,同時也要考慮大公司進入行業的可能性和對策。

當然,評價一個行業究竟好不好,以上指標可能找不全,或者只能找到一些模棱兩可的答案,我這里一些其他指標可供參考:

新聞曝光頻率:如果你經常在新聞上看到行業相關的資訊,或者資訊比以前更多了,說明這個正在蓬勃發展,有些人可能會說現在新聞不都是個性化推送了?這個并不影響,因為一個行業如果發展得很不好,新聞推送也沒有足夠的素材,尤其是細分行業,如果你經常收到非常精準的內容推送,那參與到這個行業的人或公司一定不在少數;

投資筆數/額度:IT桔子、36kr上面都有,可以看相關領域的投資筆數和額度,筆數越多,額度越大,說明資本越關注這個領域;

IT桔子官網上的融資事件

微信公眾號數量:如果你能在微信上搜到大量相關的微信公眾號,說明這個行業的人才和公司多起來了;

大公司布局:大公司對很多領域都有前瞻性的布局,比如最近華為推出的智慧養豬解決方案,那是真的任總頭腦一熱就做的么?你如果去查,你會發現智慧養豬現在已經有很多公司在做了,這個行業也在蓬勃發展。

華為段愛國發布的截圖

知道了這些關注點,又有哪些方式讓我們去尋找我們的答案呢?

  • 深入一線,一定要跟一線的人聊,跟行業內各個角色聊,知道他們平時都在干什么,都需要什么?閉門是造不出來好車的,尤其是你還不了解這個行業的時候。每種角色還不能只聊一個,要聊很多個。我們的業務甚至還有南北差異,同一角色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想的都不一樣,所以我們甚至要跑不同城市跟同一角色的人聊天;
  • 看各種方案,只要跟你這個行業沾一點點邊的,都要拿過來看,這些方案能讓你快速建立起來對一個行業的認知;
  • 看相關新聞,每天早上我都會花半個小時左右去百度/今日頭條/36kr等網站去搜索行業相關新聞,確保我能掌握行業最新動向;
  • 建立人脈圈,產品經理一定要有自己的人脈圈,這個圈子要有客戶、同行、專家等,你自己沒有可以找業務端介紹,找老板介紹,通過脈脈,各種社群等。

三、基本盤:產品值不值得做

在我們公司,我一直堅持產品經理要直面客戶。產品剛出來的時候,經常會面對質疑,我自己也挺苦惱的,經常懷疑自己的產品到底有沒有用,導致自己面對客戶時心里會發虛。

后來我發現其實是基本盤出了問題。

工作了這么多年,我的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凡事先看基本盤,很多事情的結果從一開始就注定了。

這不是迷信哈,舉個例子,之前老板安排我給一個事業部下達明年目標,這個目標有多不靠譜呢,目標值是今年完成量的1萬倍,事業部經理毫無反抗的欲望,直接就簽了,因為他知道這個事情的基本盤就是做不到,注定完不成,同樣,根據他對老板的了解,再去扯目標也是沒有結果的。

做產品也是一樣,我其實也不知道這個事情的基本盤是不是能做好,好的產品的基本盤無非就是:你手里有資源能夠低成本的解決客戶的痛點。

于是我就花了一些時間,好好去理了一下思路,當然也跟我熟悉的一些客戶/市場聊了,我最后確定了這個事情的基本盤是能做好。

后來出去我的心態逐漸變成:這個產品即使有人說他不好,我也知道他一定會變好。

因為看見,所以相信。我看到了心中的那一座大廈,我在一步步將它搭好,剩下的就時間問題。

這個自信,就是來自我對基本盤的判斷。

讓我們把一個好的產品基本盤關鍵詞抽離出來,看看一個產品值得做的特征有哪些(只討論產品,不討論其他的):

  • 有資源:包括研發資源、技術資源、數據資源、業務資源等;
  • 低成本:這個低成本是相對的,核心是客戶買得起而且保證公司能賺到錢;
  • 解決痛點:解決的一定是客戶的痛點,如果你只解決了癢點,那這個是沒有多大意思的。

四、執行好:產品設計要點

當一切都確定好了,那產品要如何去設計呢?

關于產品設計,網上有大量的方法論,或者翻我之前的文章,也有一些說明,這里不對流程做詳細的說明。我提一些要點吧:

  • 流程化:產品不是隨便設計的,作為產品經理,一定要能抽象出來業務流程,這個沒有很簡單的方法,只能多看產品,多總結;
  • 低耦合,高內聚:模塊跟模塊之間的聯系不能太過于緊密,不然對后期的運維和流程調整都會帶來很多麻煩;
  • 重視權限/組織架構:第一版產品就需要足夠復雜的權限和組織架構系統,這是一個一勞永逸的事情,對后面產品的升級有很大的好處;
  • 考慮OEM:產品要為后面的OEM的需求做好準備,留好接口,做好租戶中心,不要等到需要的時候,再用一些笨方法;
  • 體驗不是第一優先級:做產品是一個平衡,很多人都覺得產品經理是一個追求極致體驗的崗位,我認為不是,體驗只是我們考慮的一部分,如果體驗極致是以增加很多成本為代價的,那可以后面再考慮了。當然,這不是說體驗不重要,我們之前的版本是研發用miniUI框架做的前端,體驗已經極大影響到使用效率了,這個時候體驗的提升優先級應該上升了。

五、迭代:產品核心的業務閉環

當然,一個前所未有的產品的成功,并不是一個部門的努力就可以達到的。尤其是一款全新的產品,沒有市場的參考,后續的迭代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的第一版反饋不是很理想,但是我們通過一個很好的機制去迭代產品,我們用每周一次的更新頻率,僅用了不到3個月,就讓90%的客戶都滿意了。

為了能將產品打磨好,我提出了一個以產品為核心的業務閉環機制,也得到了CEO的支持,得以在公司推行下去,效果也很不錯,主要措施有以下兩點:

1. 產品為核心的業務閉環

我們公司的產品原始文檔輸出全都由產品經理做,不僅包括產品文檔,還包括市場文檔、解決方案、市場話術等等,甚至官網的文案都是我自己寫的,也就是說產品做為整個公司的內容大腦。

各方拿到自己的使用反饋后,將需求反饋到產品經理,再進行一輪又一輪的修改。這讓我們像八爪魚一樣搜集到了大量的一手資料,然后就可以立馬用到產品的迭代里面,效率非常高。

當然,這個里面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點,做為leader一定要把控好。

  • 產品經理的能力問題:市面上大部分的產品經理其實是不具備這種能力的,那么對這一塊就要做好準備,我們是一家在細分領域的創業公司,我們找不到很懂我們業務的,我們愿意給我們的產品經理一些成長期,這是必須經歷的陣痛;
  • 工作分配問題:這類工作要在產品出來之后再讓產品經理形成常態化,不然沒有時間和精力;
  • 各方利益權衡:如果公司內部有很嚴重的權力壁壘,那這個制度是肯定推不下去的,不能搶了別人的蛋糕。

2. 產品經理往前推

我們要做的產品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產品,那我們就需要產品經理非常了解市場,所以我一直在干一件事,就是把我們的產品經理往外推,往市場推,把產品經理都放出去跑,回來思路就開闊了。

舉個例子,我們產品經理里面有一個剛畢業沒多久的小胖子,我讓他負責CRM模塊的迭代,CRM在我們業務中不是很重要,所以我們的CRM做的很簡單,但是這個小胖子就是沒有思路,去看了很多市面上的精品,也還是提出來了一些不痛不癢的升級點。然后我把他派到外地跟市場一起去談了個CRM的項目,回來之后收獲頗豐,大手一揮提了幾個迭代需求,做出來之后客戶都很滿意,后來又屁顛屁顛的去跑了幾個CRM項目,現在他對這個行業的CRM的了解已經超過我了。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出去跑了幾圈之后,他人也自信了,抗壓能力也強了,說話也有條理了,出去跑跑包治百病。

出去跑項目的產品經理小胖 ,很開心

當然,這種情況下打造出來的產品經理很寶貴,同時他看到了市場端的利益,可能未來也不滿足只做一個產品經理,公司要為他們留好通道,保證自己培養的人才一直為自己服務,不然為別人培養人才,可太虧了。

創業是一個持久而艱難的過程,以上僅是我個人的經驗,我也在探索中,如有問題可在評論區留言。

 

作者:王撼宇;公眾號:pmhenry

本文由 @王撼宇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我們公司的產品原始文檔輸出全都由產品經理做,不僅包括產品文檔,還包括市場文檔、解決方案、市場話術等等,甚至官網的文案都是我自己寫的,也就是說產品做為整個公司的內容大腦。

    各方拿到自己的使用反饋后,將需求反饋到產品經理,再進行一輪又一輪的修改。這讓我們像八爪魚一樣搜集到了大量的一手資料,然后就可以立馬用到產品的迭代里面,效率非常高。”
    –這個模式可太棒了。

    來自重慶 回復
    1. 感謝魯總的認可

      來自重慶 回復
  2. 公司內部孵化的團隊,看這個文章感觸頗多。B端產品是市場跑出來的,感同身受?。?!

    來自湖南 回復
    1. 哈哈,加油

      來自重慶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