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需要有層次的分析
編輯導語: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每天要接觸到大大小小不同的需求。要對這些需求進行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問題,從而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那么,怎么做到有層次的需求分析呢?本文作者基于自身經驗,對此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前言
以前我作為一名設計的時候,總有老板或領導對我和我的小伙伴們說:“你們要用產品思維去看待問題!”。
但是我是不屑一顧的,因為我們的產品經理當時除了畫原型之外每天就是在和我們扯淡。因此產品經理在我的眼中,就屬背鍋這個能力讓我佩服了,畢竟畫原型圖在身為設計的我看來簡單極了,不過背鍋這個能力確實是讓我佩服的,畢竟鍋背起來面不改色。
直到有一天我發現我可能真的不喜歡做圖,于是我想了一圈我還能干什么?開發,頭發會加速離開我的,不行;文案,整天想文章熱點,腦細胞死亡,不行;測試,大部分都是妹子,好像可以啊……可是好像不好進??!思前想后覺得好像就只剩下做產品啦!
以上屬于個人經歷的調侃,實際上我還是很感謝我還是設計時候的產品經理的,是他把我帶進了門,讓我對產品有了另一種不同的看法。
而我在立志于做個產品經理之后,開始看產品經理書籍,看其他優秀的產品經理的文章,再后來看系統的產品課程,從散漫學習到系統學習,發現自己好像會點什么了。
但是回頭觀看,我會什么了?連個需求分析都不會,真是屬實夠菜!
雖然不會需求分析,但是有了需求不能說自己不會啊。上網就是一頓找,找到很多需求分析的干貨。一開始只知道SWOT分析、需求三要素等方法時,還是很好用的;后來知道的越來越多后,分析的就越來越混亂,哪個都想用,哪個都合適,但是最后發現還是用自己最常用的。
二、停下的思考
根據我過往淺薄的經驗來看,我對需求分析的理解是:通過用戶的問題,找到用戶需求的最本質,給予最合適的方案,滿足用戶。聽起來好像很準確,但是這個就好像,有人問你,你吃飯的意義是什么?本質是為了什么?我吃飯是為了維持身體機能,本質是為了活著。
還有領導對我說用產品思維去看待問題,什么是產品思維?我以前對產品思維理解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換位思考,把自己放在需求方的角度去看問題,再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去規劃產品方案。
我現在感覺這個理解過于空洞,但是當時我覺得這個很準確,而且這個也指導我前行了很久。
雖然以前一直是這樣的理解,但是用來指導用戶三要素分析也是很合適的,而且從用戶、場景、訴求來分析日常需求是足夠用的,而且反饋到我們這邊的需求也是產品需要改善的地方,在優先級排期的時候用四象限分析一下,然后按照排期等待進入開發就可以了。
而讓我有不同思考是在一次年度戰略會議之后,領導們通過對未來一年的規劃和商討,決定把公司產品的一個重要功能給改名字,改名字原因有幾個:
- 要改的這個新名字申請了商標;
- 這個新名字在上一年的其他資料里面已經先展現給用戶了,也就是說用戶已經適應一年了;
- 改名字是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與市面上其他同類產品做出區分;
- 在公司年度戰略和規劃里這個功能需要改名字。
但負責這個功能的產品經理不想改名字,因為以前其他資料在試行的時候,有很多用戶反應這個名字是錯別字,但是奈何“胳膊扭不過大腿”,拖了幾個月還是改了。
這件事引起了我很大的關注,我是很支持這個產品同事秉持著為用戶負責的態度,向公司極力表達為什么反對改名字,雖然最后被領導的權力狠狠地壓過去。此事我仔細想了一下,這個改名字真的只是“政治任務”么?
不全是,這并不單單是“政治任務”,還是公司戰略的一部分,而公司戰略是企業發展的方向。這改變了我以前對需求的看法,我對需求重新定義為:符合公司戰略發展、用戶期望的、可實現的需求。
戰略發展是要排在第一位的,接下來才是要考慮用戶期望和可實現,當然這個不是絕對的,要根據實際考量,不同公司不同機構對同樣的需求是考慮不同的。就比如腦-機連接技術這種需求,對于馬斯克的Neuralink來說是要考慮戰略,但是我們公司來說真的是需要先考慮可實現的能力。
而既然考慮需求時,大部分是要先考慮公司戰略的,那對于需求分析也是要重新整理的,畢竟需求分析是要用來分析需求的。
因此我對我現在的需求分析方法做一個梳理,不能再只是從用戶、場景、訴求來分析需求,應該有更多的方式去思考。而且經歷了長時間的思維固化,我如果再不梳理一下,可能我就廢了,于是我羅列了一些我知道的需求分析方法。
這一看,我知道的不算太少,但是我平常用的就只有需求三要素和四象限分析。其他的分析方法只是在我的腦海中過了一下,還有的一些分析方法是自知道之后,就沒有再想起過,真是讓它們受委屈了。
三、需求分析的梳理
在對需求分析進行梳理前,需要對產品思維,或者說是思考的方式重新梳理,我覺得思考應該是:從時間維度、空間維度兩方面進行有層次的、有結構的思考。而用這樣的思考方式重新去看待需求分析,首先就是對需求分析的方式進行思考,找到每個分析方式應該在的層次。
分析的層次:這次對分析方式重新梳理,從上層到下層,我把需求分析方法分成了三個層次,分別是上浮層、落地層、游離層。
1. 上浮層
上浮層其實就是宏觀框架,是與政治、經濟、科學、地理都有很深的聯系,是一種從全局考慮的謀劃,以實現目標方向的指導規劃。
1)PEST分析
以前我覺得這個很虛,虛的不要不要的,后來覺得這個才是需求的根本。如果沒有現在的國家穩定和社會繁榮,企業能不能像現在這樣發展這么好,還真挺難說。
而且宏觀方面的東西知道大概框架就可以,過于關注也沒有必要。但是對于特定行業是需要對不同的方向有重點關注,比如教育行業重點關注國家條例和指導文件,外貿行業關注國際環境和國家文件,等等。
2)市場分析
市場分析里面包括市場容量、市場趨勢、市場格局和競爭力分析。市場容量可以分析某一行業是多少金額的體量;市場趨勢可以判斷市場的機會點;市場格局就是分析有哪些巨頭;競爭力分析就是對于優劣勢的比較判斷。
對于市場分析可以讓我們挖掘細分市場,并且判斷我們的產品走什么路線,應該突出哪些功能。如果產品特色很難打造,或者需要投入很大才能打造出超越同行的特色產品,我們是不是應該放棄,轉投另一個方向?
3)公司戰略
公司戰略是公司依據本身資源和實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并通過差異化在競爭中取勝,是公司發展的方向。在我個人的的認知里公司戰略就是讓公司合法、快速且有節奏的搶占用戶和市場,然后賺錢。
所以我們必須對其優先考慮,除非你對公司了若指掌,你的方法比公司的戰略指導還要賺錢,那就聽你的,要不然好好思考公司戰略怎么執行,證明領導的想法是對的,這是戰略級的“政治任務”。而且前面的PEST分析和市場分析,就是讓我們對于公司戰略可以有更好的理解。
2. 落地層
不管多么好的規劃指導,需要有東西(產品、經驗、技術等)可以執行,而落地層的分析方式就是把我們可以執行的東西進行抽取、轉換、分析,然后去實踐、去驗證。
1)用戶分析
用戶就是基本盤,這里的用戶主要是指產品功能的使用者。對于用戶畫像的構建,我們大家都是比較熟的,這里就不贅述了。著重強調一下,用戶故事地圖和心理分析,我們需要從用戶的視角去看問題,聽起來好像是廢話,但是我要說的是,像用戶一樣去親身經歷整個流程。
比如,公司是非學歷培訓公司,我們就自己從買課前的心理活動開始,到最后去考試,自己親身經歷一次。但是如果是幼兒教育培訓公司,沒孩子的可能需要去借一個了,孩子哭了還 Ta 就好了,嘿嘿。
2)需求分析
需求三要素:用戶、場景、訴求。這里的用戶指代范圍很廣,比如老板、產品功能使用者、業務部門、運營部門等。有時候干系人并不是需求提出方,我們需要先確定干系人,然后去分析這類人在什么樣的場景(場景的核心是在空間加時間的點上觸發別人的情緒)下,產生了什么訴求。
然后去構思解決方法,最后反復詢問自己解決方案是不是滿足了用戶人性級需求,如果沒有,那是不是還有什么改進辦法。
3)優先級分析
對于優先級分析,方法有很多種,方法無好壞,我們需要的是在正確的實際用正確的方法。
- 四象限分析:時間管理理論,按照重要緊急兩個維度,分為四個象限,具體方法:時間“四象限”法;
- Kano分析: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為基礎,判斷方法:知乎Kano分析和MBA智庫·百科Kano分析;
- 生命周期:產品策略和需求優先級策略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會有明顯差異,產品生命周期大致可分為初始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在不同的時期側重的是不同的,比如在初始期時,產品/技術要重于運營和營銷,這個時期的策略是打造特色,并且剛需功能要滿足使用,不要掉鏈子。當然這個要根據各自的行業,各自的產品去考慮,別人的經驗只是參考;
- 產品機會點:在《產品思維30講》里梁寧老師講過痛點、癢點、爽點,這些實際上和Kano模型里面的基礎型、魅力型、期望型是想通的,我說這個是因為在《幕后產品》里面有講到導入歌單需求,這個需求在二八原則里面,屬于20%的長尾需求,只有少數幾個人在討論。但是這個功能給網易云音樂帶來了近百萬個活躍用戶,這個導入歌單需求應該算是爽點,是魅力型需求。
3. 游離層
貫穿,是我對這一層次的定義。它貫穿上浮層和落地層,不管是思考宏觀問題,還是考慮執行問題,都需要用這些方法來思考。
1)真偽需求
需求的真偽判斷,在產品的生命周期里,是司空見慣的。我們需要對每一個需求進行判斷,不管是宏觀層次還是執行層次。
而對于真偽需求的判斷總是模棱兩可的,我們需要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當前公司戰略、技術水平、銷售情況等很多情況進行斟酌,同一個需求在不同時期下都有真偽之分。
2)數據分析
從戰略到產品的制定和執行,都是離不開數據分析的。
在《數據資產論》里面,作者定義數據資產為:能夠產生商業價值的數據。而從這本書中我得出我們數據分析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公司的商業價值,我們分析的數據,就是能夠產生商業價值的數據。
3)風險和對策
對于風險,我們平??紤]的主要是項目延期和項目變更。對于宏觀方面的風險預測我們是很少考慮的,畢竟能發生的也很少,但是我們身邊很多產品很大程度上是在和政策搶時間,比如網貸、游戲、教育等。
因此對于風險的預測要考慮更多,不僅僅只是局限在技術的實現難度。而對于可以預測的風險,我要提前想好對策,對于不能預測的,我們需要在遇到時及時想到對策。
4)投入產出
這就是需要我們對于投入和產出做一個平衡關系,而且需要我們對于目標是明確的、量化的。
在需求分析時,這點是需要著重考慮的,公司的目的是為了盈利,而一項在前期投入很大收入預期卻很模糊的項目,我相信對于大多數老板都是不愿意投資的。
四、分析的使用
以前用5W2H來分析需求的時候,總有一些用不完整的感覺,可能是對于產品開發來說,考慮在哪里(Where)和由誰做(Who)總是很多余,因為地點是辦公室,人是研發人員,萬古不變,后來就逐漸放棄了,只用用戶三要素進行分析。
有一次想起高中政治老師教我們記知識點的時候說過,你們記知識點的時候,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來記。就比如,價值規律是什么,價值規律為什么這樣,我們怎么來應對價值規律。
我覺得和5W2H很類似,于是斗膽用2WH(What、Why、How)來簡記。我套用這個公式來分析用戶三要素,發現這個和用戶三要素配合起來十分契合,而且還可以擴展到很多方向。
舉個例子:情人節到了,小張因為工作忙,忘了這個節日,女朋友很生氣。小張想給女朋友準備一個禮物,來讓自己免受折磨之苦。
1. 是什么
- 用戶是誰?
- 什么時間發生的?
- 人物參與都是誰?
- 小張自己的解決方案是什么?
- ……
2. 為什么
- 為什么會發生?
- 小張為什么忙?
- 小張女友為什么生氣?
- ……
3. 怎么做
- 方案一:道歉,買口紅;
- 方案二:道歉,買包包;
- 方案三:道歉,買衣服;
- 方案四:道歉,買口紅、買包包、買衣服;
- 方案五:分手!
五、需求分析的具體使用
上面那個小例子比作一個需求的話,看起來實際上只要2WH就可以了,不需要對需求分析方法進行分層,而且實際用起來確實是如此。這個問題我也想過,為什么我還要對需求分析進行分層,而分這些層次看起就是要寫分析報告才會用的,平常分析很少用到。
因為在平常的工作中,有時候我對需求套模板用2WH和需求三要素分析完后,得到一個初步的結論,然后開始畫原型,原型都畫的差不多啦,突然想起,我這個功能下一步要怎么展開?如果用的人少,沒有反饋怎么辦?
當然這種情況是偶爾的,一般來說,是不會想下一步的,是先做出原型,評審之后,開發上線,看反饋,看其他部門的需求,畢竟需求總是源源不絕的,沒有一開始就完美的功能,總是在不斷完善中改進的。
我很少從整體的全局的角度去看待整個產品,所以用分層是來指導是我到底應該怎么做,分析到哪一步,這么分析是不是合適。
舉個例子:現墨文化公司(希望有生之年我可以成立這個廣告公司)是一個想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錨點,主打傳統文化特色的廣告公司。公司剛成立兩年左右,廣告只是局限在周邊的小公司,輻射范圍很小,于是公司老板想做個小程序,借助互聯網的東風和地推的方式來快速推廣自己的門店,打出自己的名聲,接下巨多業務,成就財務自由。
以下為部分思考:
Q:公司老板想做什么?
——小程序
Q:公司的主要客戶是哪些?
——小公司的老板或者設計部門,大公司的宣傳部門或者設計主管
Q:這些對標的客戶有具體分析么?
——沒有,純粹是按照老板直覺
Q:公司的廣告制作品質質量怎么樣?
——還算可以,對比其他小廣告公司要好點,對比大公司廣告差點
Q:為什么要做小程序?
——借助換聯網的傳播能力,提高自己的輻射范圍
Q:怎么做,用哪個平臺?
——有360、微信、支付寶等渠道,首先以微信為主要平臺進行傳播推廣
Q:規劃這個小程序需要展示什么東西?突出什么重點?
——首先是公司作品內容,需要以什么展現形式來突出重點的特色,畫板,全屏,或者是全景圖;其次,需要加分享獎勵,推薦客戶有獎勵;先上線預約功能。
……
這樣分析是順著思路直線下來,有時候會走入深度誤區,需要借助表格來輔助。
上面是我對于我這個做小程序的需求進行分析,有點粗糙(虛構出來的故事想太深有點難)。
而且對于其中的每一個小問題,都可以進行2WH再度發問,比如產品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為什么要做這個功能,怎么做這個功能等等。模板只是框架指導,探究深度需要看自己的產品,自己所在的行業,是不是需要更深的自問。多層深度發問,借助思維導圖可以更好的分析。
表格的內容是可以按照自己的產品進行增刪的,選擇自己最常用的,然后發散其他,最終選擇出最合適的方案。
六、總結
上面的分析方法,實際就是根據自己分析常態,制定相應的模板進行分析,而且分析的廣度和深度都可以進一步擴展,沒什么難度,難度是需要思考關鍵目標、關鍵行動、關鍵依賴,然后對各方面的進行權衡。
但是怎么判斷什么是關鍵的信息,這個就要大量的工作去鍛煉,需要對整個行業和公司的產品足夠了解。
參考資料
- 《幕后產品》
- 《數據資產論》
- 《產品思維30講》
- 知乎文章:什么是卡諾KANO模型?
本文由 @墨惜白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算是個人經驗總結里面很中肯,接地氣了,很符合個人習慣,但是有一些點不適合推廣開來用,例如2WH那里。
我個人有一些小建議,當然我也是新手,所以僅供參考(免責申明(^○^))。
1、命名為需求分析我覺得有一點誤導,可能是因為大家對需求分析的定義不一樣,但是我個人認為以上內容包含的不止需求分析,舉個例子比如數據分析的一些內容放到需求分析我個人認為有點耦合
2、如果從方法論的角度考慮,我這邊個人想補充兩個:STP和4PS,可能可以在方法論層次上可以有一些拓展
我個人覺得對新人比較大的地方有兩點
1、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羅列了很多方法,相當于了解了一些我之前沒接觸過的方法,對我而言有種目錄的意思
2、了解了您的方法論形成的邏輯過程,具有參考意義
感謝筆者!
內容有點太豐富,需要消化好久
pest這種分析都是扯蛋
說實話,這篇文章太不落地了。每一句話我都讀了很多遍,沒懂,我承認是干貨,但是這也太干了吧,全部看完,啥也沒看出來。感覺這像匯報類的文章,不需要人聽懂,但是大家又覺得很厲害。
您好,您的建議很受用,但是不太理解,我可以加您微信或者您加我微信聊聊么?我想聽聽您的見解,這對我以后寫文章很有幫助
哈哈, 沒啥必要, 畢竟多數人都是參考型產品經理, 能真的理解方法論并付諸于實踐的不多~
哇,全是干貨,十分受用,感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