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人職業發展:在迷茫時代做個明白人

6 評論 15404 瀏覽 78 收藏 11 分鐘

最近和很多同行聊起職業發展,沒想到不僅我自己,我的前輩、后輩們也一樣各種迷茫。我的前前前老板從容地對我說:迷茫就對了,因為這個行業發展實在是太快了。

行業發展趨勢

是啊,回憶一下從入行到現在出現的各種關鍵詞,發現確實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是把想到的簡單寫寫,錯了不負責哦):

記得剛入行時,還是門戶、內容為王的時代,很多設計師對工具型產品不了解,喜歡設計的很花哨,很豐富……第二年,風向就開始大變,移動端流行起來了,大家瘋狂的從PC轉向移動,認為PC沒有發展,當然很多產品經理及設計師也把PC端的陳舊設計思路帶到了移動端,以至于屢次碰壁……又過了一年,O2O火了,這一年格外的熱鬧,各種補貼、燒錢、搶人大戰,最終只有極個別的公司存活下來,之后又遭遇了市場寒冬,資本逐漸回歸理性……

大概12年或更晚的時間,互聯網+的概念誕生了。傳統線下行業開始往互聯網方向延伸,以前大家常戲虐:什么都不懂,去做產品經理啊。而慢慢的,隨著垂直型產品的崛起,產品經理更青睞于有資深行業背景的人。比如彩票的產品經理多為在彩票領域資深的專家,而金融產品的產品經理則一般要求必須有金融背景。

作為一個交互設計師/用戶體驗團隊管理者/半個產品經理,這些改變對我們的直接影響就是: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理解業務,并且不知道這樣值不值得,是否影響未來發展(比如做彩票,需要對彩票有很深入的了解,但一旦以后換項目了,那之前關于彩票業務的了解就沒什么用了)。

14年的時候來到阿里巴巴,說實話一下子被產品的復雜程度震驚了,那個時候才覺得以前接觸到的實在太淺了。

如果把當時接觸到的產品比作一頭牛,那么之前接觸過的產品充其量就是豬和雞的水平。阿里產品給我印象最深的三個關鍵詞是“生態”、“數據”、“賦能”,這種戰略型公司的視野和高度讓我嘆為觀止。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15年的時候我開始看創業公司機會,也接觸到各種類型的創業者,我感覺怎么外面的好多事情我都不知道,瞬間又變成井底之蛙了。之后就會比較有意識的關注行業動向及比較熱門的產品、融資情況等。

簡單羅列一下近幾年的產品趨勢(由于個人背景原因,比較偏電商角度),結合行業發展,會發現有如下明顯的變化:

  1. 從產品到服務
  2. 從線上到線下
  3. 從網站型(大眾型)到垂直型
  4. 從重視To C 到重視 To B
  5. 從“看數據”到“用數據”
  6. 從廣告引流到IP引流
  7. 從標準到個性 ……

還有很多變化,大家可以自己慢慢體會。

前幾天在在行上見了一個非常優秀的數據產品經理,雖然是找我咨詢,但是我也從他身上獲得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他目前在做一款知名的電影app,以前主要是賣票,但是發現不賺錢,所以慢慢的往上游(發行、制片方向)發展,現在他們公司的大股東是一家知名傳媒公司。一旦把握了上游,app也就沒有之前那么重要了(從大眾性產品轉向有專業門檻的垂直型產品),可能也就相當于傳統行業的一個IT部門而已,這也讓很多人感到不安。但不可否認,這是一個必然趨勢。

平臺變遷

從PC端到移動端,這個就不多說了。然而現實是,移動端風風火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由于app推廣成本高,開發成本大,資本市場不好,所以對現在的創業者來說開發一個app可能并不是很劃算的事情?,F在很多創業公司都是先從微信號、微信群做起,或是直接在微信端開發,有的也拿到了很高的融資。當然,這些對目前還在努力準備做app的產品人、設計師又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帶來了新的危機感。

對職業發展的影響

前幾天見的數據產品經理,他的問題非常有代表性:

  • 我是應該往專業的數據分析師方向發展,還是踏踏實實的做數據產品經理?
  • 我要不要選C端產品?
  • 我對用戶體驗也很感興趣,是不是也可以轉交互設計師?

他訴說了自己目前的迷茫,也問過身邊一些工作四五年的產品經理,他們的現狀讓他更加不安。他們說:剛入行時我沒有專業技能,所以去做產品經理,現在四五年過去了,我發現自己還是沒有任何專業技能,感覺什么都不會。

我說,這是由當時的時代背景造成的。那個時候主要都是普通的C端產品,確實不需要什么專業技能就可以,但是現在行業變化了,平臺型產品和垂直型產品越來越多,需要有專業的技能背景(比如要懂數據、或是一名垂直領域的專家等),但是如果在這幾年,他沒有有意識的去學習,那得到這樣的結果是很正常的。

至于數據分析、交互設計,它們都是基本技能,建議他有意識的加強這些方面的技能。關于未來的方向,他可以把自己定義成一名“會做專業的數據分析、交互設計的數據產品經理”,如果他還能學習電影發行、制作方面的專業知識,那就再好不過了(如果他打算一直做這個項目的話)。

如何定位自己

在聊天的過程中,我們達成了很多共識。比如類似開發、交互設計、用戶研究這些職位雖然是專業型的,比較穩定,但總會覺得沒有成就感,比較難以把握主動權;而產品經理雖然看似主動權多一些,但卻沒有專業技能。我的理解是這些職位其實都比較“飄”,它們很難扎根在某塊具體的土壤中。比如對于用戶研究這個職位,你可以研究金融領域,也可以研究教育領域,但是由于對行業不了解,你可能哪部分都不會研究的非常到位,研究結果自然也比較難有說服力,其它技術型職位也是類似的道理。

所以不管是什么職位,其實都是一個位于中間層的不穩定位置,必須向上靠近業務,向下研究行業,才能鞏固住,也才能應對快速發展的時代。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懂產品業務這個不必說了,還需要具備該行業的專精知識。

比如作為一個金融產品的產品經理,除了具備產品經理的基本知識和能力外,還需要向下不斷精鉆金融方面的相關知識,向旁邊擴展產品經理相關的各種專業技能,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T字型人才”,當然其它職位也是一樣的。

所以,不妨找一個自己喜歡的行業(不是說互聯網,互聯網未來只是個工具),不斷積累,而不要把眼光僅局限于產品經理、交互設計、數據分析等職位本身上(未來它們會是工具中的工具),這樣未來可以更好的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專欄作家#

劉津,個人博客:blog.sina.com.cn/legen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暢銷書《破繭成蝶——用戶體驗設計師的成長之路》作者,阿里巴巴交互設計專家。畢業于北京大學數字藝術系,先后就職于網易、阿里巴巴,積累了豐富的互聯網設計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前幾天的產品大會知道了UGD處于迷茫中的我,決定跟隨劉津姐姐的腳步??,抓住增長黑客的尾巴,讓現在的自己走出迷茫。果然做一只井底之蛙的感覺是相當痛苦的。

    回復
  2. 如果人自我不明白,如何能做個明白人?職場規劃來源于規劃之外。別人的經驗與套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認清自己。

    來自上海 回復
  3. 還是職業不成熟,魚龍混雜

    回復
  4. 深度和寬度都要擴展,職業發展才能深深扎根,不是那么容易被人取代.

    回復
  5. 文章也有點矛盾的地方,自己喜歡的行業不一定是發展趨勢,需大局觀順勢與個人成長兼顧吧。

    來自廣東 回復
  6. 好像說到底還是要找個自己喜歡的工作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