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邏輯結構和工作流程看問卷調查
小沙做問卷調查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準備工作上。60%準備工作+20%問卷設計+20%結果回收。準備工作完成,就相當于問卷調查的主干已經出來,剩下的只是執行而已。
一看到問卷調查類文章,出現在你們腦海中的問題是不是:
- 問卷調查怎樣設計題目?
- 在哪些渠道投放?
- 如何讓用戶自愿填表?
不好意思,我說的不是這類技巧性的知識,這些只是錦上添花的皮囊。很多人做調查問卷的時候一上來就考慮具體的技巧、方法,而不是對工作進行拆解,導致做出的問卷看似「金玉其外」,其實「敗絮其中」。我今天說的是隱藏在這些皮囊之下的內核——邏輯結構和工作流程。在這里,或許你會看到不一樣的答案。
一、邏輯結構
先來歷數一下問卷調查中毫無邏輯的幾個工作方式:
- 不做市場調研,直接根據經驗設計問卷。
- 營銷人員腦暴會,拍腦袋想出一系列問題,沒有具體流程。
- 問題浮于表面,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其實每個優秀問卷背后都有一個完整的理論架構,這種抽象而宏觀的理論能夠指導具體的實踐工作。
在拿到任務的時候,先不要著手去做。第一件事就是問自己3個問題:
- 問卷調查目的是什么?在現階段營銷工作中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 我們針對的人群是哪些?如何獲得精準的人群投放?
-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需要怎樣分解工作?
1、目的
調查問卷所有工作都是為「目的」服務的,在調查之前停下手中的工作仔細想想:這次調查問卷的目的是什么。
- 這份問卷將要解決營銷工作中什么問題?是為了增加老客戶粘性,還是為產品研發提供意見。
- 想通過問卷調查獲取哪些信息?是用戶使用新產品的意愿強度,還是定位新產品人群結構。
目的,有且只有一個,請清晰地用一句話來表達目的是什么。
2、人群
你的問卷調查是針對某一類人群,而不是上街隨便抓一把。想想你曾經在街上被調查的經歷,是不是挺滑稽的,你甚至不是這種產品的目標人群,對這一類型的產品根本不感冒。這種問卷調查只是充數而已,沒有任何意義。
確定了目標,接下來需要確定樣本群體。是否有地域/職業差別,是否有年齡/性別差別,如果調查人群有不同的特性,就需要對人群進行劃分,設計不同的問題和話術。
那么如何確定樣本人群呢?
- 市場相關資料。在互聯網上有很多免費的數據報告網站。比如艾瑞網、易觀智庫等。根據市場相關資料來確定樣本人群的大致范圍,他們有可能就是此次調查的潛在用戶。
- 競爭對手。把自己當做消費者,體驗競爭對手產品,通過直覺判斷競爭對手的樣本人群。
- 運營數據。把歷史數據調出來,這個樣本人群是再精準不過的了。
在調查之前需要給人群做一個大致的用戶畫像,比如年齡、性別、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喜好等。
有人問,我做調查本來就是為確定產品消費人群?。?/p>
我說的樣本群體是一個虛擬用戶,就像小說中的人物一樣,不是真實存在的,是通過市場分析、資料分析總結出來的某種角色。你可以通過「猜」來完善這個角色,目的不在于有一個準確的結論,而是為問卷設計的一個大方向。所以不要害怕確定的樣本群體是錯誤的。
3、分解
知道目的和人群后,根據目標分解影響因素,對影響因子進行層層梳理,整個工作流程的脈絡就會很清晰地展現在你面前。之后的問卷問題就可以圍繞分解出來的影響因子來設計。以一個為了增加客戶粘性的例子。
二、工作流程
邏輯結構確定以后,工作流程只需要根據這個結構來進行分解就行了。小沙做問卷調查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準備工作上。60%準備工作+20%問卷設計+20%結果回收。準備工作完成,就相當于問卷調查的主干已經出來,剩下的只是執行而已。
1、準備
了解市場
如果是有關行業、新產品的調查問卷,小沙還是建議先研究一下有關本行業的相關信息。包括專著、文獻、報告等。這些準備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儲備相關行業市場環境知識,二是提供設計問題的思路。但是千萬不要以這種廣而泛的報告作為自己的可用數據。
預設結果
所有調查問卷設計者在設計之初都會對調查的結果有個預估。預設也有兩個目的:一是讓問卷設計有一個大致的方向,二是是驗證結果,看自己當初預設思路有哪些正確的地方,有哪些失誤的地方。
但是我要強調一點,這里的預設結果只能作為結果,不能影響設計的問題。比如你的預結果是「年輕人使用直播平臺的主要目的是用來消遣和娛樂」,而設計的問題有「你平時使用有使用哪些直播平臺打發時間」。這種問題有明顯的引導性,調查中的年輕人不一定全都使用直播平臺。
頭腦風暴
這里的頭腦風暴不是在問卷設計階段,而是在問卷準備階段。團隊發散思維,把目的拆解為幾個大板塊,即問卷要獲得什么信息,包括哪幾個方面。然后團隊在策略層面達成共識。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避免設計者在方案制定的初期出現思維漏洞;二是為具體的問題設計提供相應的思路。
2、執行
執行方面只說幾個注意事項。
小范圍預調研
問卷發放并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個發放——回收——修改——再發放的過程。
設計者在設計的過程中很容易“思維固化”,難以考慮到其他問題。小范圍預調研是打破思維固話的過程,可以把遺漏或者考慮不周的問題直接呈現在設計者面前。
先找小部分人群填寫問卷,針對填寫中發生的各種問題對問題結構和內容進行調整,比如刪除無效問題,修改隱私問題,深入挖掘用戶關注的問題。
數據化代替主觀性
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問卷:
什么叫非常關注。也許A非常關注是每個月關注1個,B認為是每個月關注10個,兩者對非常關注的程度都不一樣。模糊性的問題會讓人產生歧義。我們在設計選項的時候,越清晰越好。
比如上面的問題我會設計成這樣:
您近三個月關注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方案有幾個?
A:1-2個 B:3-10個 C:11-20個
用數字來代替“非常關注/一般/不關注”這種模糊性詞來表示頻率要好得多。
用過去行為預測未來
先來看個例子:在一次調查中,公司將要推出上門中醫理療服務,判斷當地人對中醫理療的認知程度,設計者提出三個不同角度的問卷問題。
- 你平時會注重中醫養身嗎?
- 有上門的中醫理療,你愿意付費嘗試嗎?
- 在過去一年中,你做過幾次中醫理療?
1是理想型問題。用戶腦海中未來自己的樣子,并不代表現在的狀態。
2是引導型問題。對于陌生事物,很多人的判斷都是隨機性的。
3是事實型問題。事實型問題比理想型問題、引導型問題獲取的答案更具真實性,因為用戶過去的行為,做出的選擇很大幾率會成為以后的行為。所以在問題設計時多采用事實型問題。
3、統計
一般工作量不大的數據我們直接用excel解決,如果遇到比較復雜的數據則需要用到分析軟件,如SPSS、STATA等。不過現在很多在線調查問卷都能直接生成各種圖表數據,使用很方便。
4、報告
報告需要具有指導意義,重要的不是如何直白地把數據展現出來,而是數據背后的意義以及解決方法。聰明的人讓自己的報告有利于觀看人閱讀。如果你的報告要發給老板看,最好不要用excel,要用PPT。excel數據詳細,是你自己用來分析的。PPT則是用來呈現結果的。
用圖表的形式展現此次調查的數據,寫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并用調查的數據進行佐證,針對解決辦法對應相關的業務部門,提出自己的意見。
做網絡營銷,調查問卷最常用的投放方式是頁面或者EDM。目前網站上提供調查表設計的免費工具特別多,說幾個常用的。
調查派:http://www.diaochapai.com/;
百度云問卷:https://cloud.baidu.com/product/qss.html;
金數據:https://jinshuju.net/plan;
作者:小沙(個人微信ID:17722639839;微信公眾號:七橋沙漏)
本文由 @小沙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謝謝!????????
您好!我是理工科的產品-1歲小白,有一個疑問,文中例子用數字代替主觀性詞語對于調查者來說肯定是有利于獲得更客觀的數據。但是換成直白的數字,不可避免地會讓被調查者警覺于選項隱含的評價意義吧?比如關注的創業項目個數,被調查者覺得選1-3個好丟臉,多選幾個吧,這樣會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嗎?
我覺得看你問卷調查是有針對的人群還是普通的,有針對的可以問的專業些,你要是網站隨機發布的,數字化就會增加用戶很多思考時間,用戶就不會去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