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行動培養產品直覺
編輯導語:產品人對于一個產品需要培養產品直覺,比如我們在面對一個產品時,需要從產品的多個維度進行分析,找到產品的價值,進行思考;那要怎么樣培養產品直覺呢?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培養產品直覺的思考,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先對“產品直覺“下個定義
對產品的相關維度的直覺。
是的,這個定義只增加了一個有意義的詞:維度。
哪些維度呢?
無法回答,因為維度也是產品直覺的一部分,且不同產品維度不同,不同產品階段維度不同,不同的產品目標,維度也不同。
但產品直覺的直覺并不是一個憑空想象的感覺,我們在語言學科中叫他語感,音樂學科中我們叫他樂感或音樂感。
1. 一個幾乎每個產品人都聽過的關于“產品直覺”的小故事
日本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到70多歲還在做壽司。有一個記錄片講了他怎么帶徒弟,他的徒弟一般要做10年才會被允許煎雞蛋,10年期間會做很多很基礎的工作和練習;如擰熱毛巾,切生魚片等。
一個徒弟說:我練習煎蛋很久了,以為自己沒問題。但在實際操作時卻不斷搞砸,他們一直說“不行,不夠好”;后面這個徒弟又花了四個月多,煎了幾百個雞蛋,才做出了第一個小野二郎覺得合格的煎蛋。
這里小野二郎對煎蛋是否合格的感覺,就是產品直覺。
2. 另一個幾乎每個產品人都聽過的關于“產品直覺”的小故事
Sony準備推出Boomboxes音箱,他們召集了一些潛在的消費者,組成焦點小組,來討論這個新產品應該是什么顏色:黑色還是黃色?
經過這一組潛在購買者的討論,每個人都認為消費者應該更傾向于黃色。 這次會議后,組織者對小組成員表示了感謝,并告訴他們,在離開時,每個人可以免費帶走一個 Boomboxes音箱作為回報。他們可以在黃色和黑色之間任意挑選,結果每個人拿走的都是黑色音箱。
問:關于這個真實的故事,作為產品經理的你,有什么感覺。
你的感覺,就是你產品直覺,感覺源于深入的觀察、思考與分析。
我的第一感覺是,這個用戶調研是非常成功的,成功的地方在于將音響作為謝禮,此環節可以得出近乎100%與真實購買意愿相同的答案。
關于這個用研現象的進一步分析拆解。
人一般基于感覺做出判斷,此處導致消費者口是心非的本質原因是,他討論時感受的場景和離開挑選音箱時感受的場景不一致。
用戶回答時,的確更喜歡“黃色”,因為黃色更鮮艷,更吸引眼球,代表陽光,年輕,活力等感覺。
用戶挑選音箱時,會自然的去想我拿回家放在哪里,怎么放,放在那里會是什么樣子,家里誰會喜歡,誰會反對,喜歡的人會因為什么喜歡,不喜歡的人是因為什么。
雖然上訴問題有很多個,但現實是你會在一瞬間想到其中的一個或幾個。
有人分析說“這是因為用戶的回答是現場編的”,這種結論是很低級的。后面解釋為什么。
做用戶調研的核心不是問答案,而是將用戶帶入到他實際決策的那個場景,比如最終讓用戶免費帶走一個,就是把用戶帶入實際的決策場景。
我們有了定義,也通過了小故事對產品直覺有了朦朧的感覺,進一步了解“為什么要培養產品直覺”。
3. 為什么要培養產品直覺
因為產品直接讓你在方法論意外,快速定位核心問題。是高手與低手的能力差,是產品人的核心價值,所以你需要培養產品直覺。
二、回到正題-如何通過行動培養產品直覺
通過幾個小的場景,相信你對直覺都有一點點感覺了。
我把這些直覺的來源歸納為:
- 長時間的訓練和感受。
- 有價值的觀察和思考。
1. 第一個行動方案
豐富的訓練與深入的思考。
比如:
- 5Why分析法提出問題并分析,好的產品直覺應該是在第一個W時就問出核心要素。
- SWOT分析法分析態勢,此方法陷阱頗多,不建議使用。
- 3W:Who、What、Why
- AARRR模型對產品服務流程,轉化邏輯,用戶行為等分析。
對以上每個一個問題的分析及維度的分析,進行新場景應用舉例。
用新場景的適用程度評價分析結果的價值。
- 如用5W分析SONY用研的例子。為什么出現言行不一致的情況(1Why)。
- 因為用戶投票時和挑選音箱是腦子里想的事情不一樣,為什么(2Why)。
- 因為大腦是懶惰的,僅根據顏色的感覺判斷比思考拿回家放哪里,誰會喜歡等問題更節省能量,為什么大腦是懶惰的?(3Why)。
這對于我來說已經是常識了,我再簡單回答一次。
大腦相對于人體的比重只有大約2%,但能量消耗占整個身體的大約20%,所以思考是能耗很高的活動,人類僅在最近幾十年解決溫飽問題;如果進化出喜歡使用大腦的個體,這些個體在食物潰泛的生存環節中更容易死去,導致基于無法延續;此答案是基于對現實世界的觀察,自身的感受,以及合理的分析得出的。
為什么僅根據顏色選擇,用戶會更喜歡陽光,年輕,活力的感覺?(2Why-分支)。
我理解這是人的本能;分析到本能或者基本社會現象就可以結束了,但是你也可以再問下去。為什么?(3Why-分支)。
因為包含這些因素的事物一般代表著更強的生命力,而生命力是物種進化的必要元素;如果人類喜歡生命力弱的事物,可能會在擇偶環節選擇較弱體制的對象導致無法生產下一代,也可能進食等環節吃了不健康的果實導致死亡,導致基因無法延續下來,所以這可以理解為是基因篩選的結果。
以上分析結束后,然后呢?我們可以有以下結論。
用研不要直接問用戶答案,最好問已經發生事實,基于事實去分析。
如果的確需要直接問答案,也盡量不直接使用用戶的答案,要去解析答案形成的原因。
可以應用到其他場景中的分析就是有價值的。
如果你的結論是:“SONY的用研用戶,回答問題是現場編的?!敝挥械慕Y果就無法應用到其他的場景,就是無價值的,所以我認為是比較低級的。
如果經驗錯了怎么辦?
經驗錯了就重新分析,可以把上一次的復盤記錄拿出來。
基于經驗“錯了”的問題做一次問題的拆解,分析與價值評估。
一般不需要總結,分析原因得出結論即可;總結往往會將問題和答案抽象,這會丟失所需要的信息細節;但如果需要和他人對齊理解,可以通過總結去輔助確認是否對齊。
非常重要:方法只是思考的手段,思考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記住:“盡信書,不如無書”。
比如沒有問到第5個Why可以嗎? 可以,問到你問不出來即可。
我分析不出來某個維度的信息可以嗎?可以,很多問題只需要1個維度就能解決問題。但也有很很多產品,需要解決多個關鍵因素才能實現閉環。
不知問哪些問題怎么辦?
在各平臺搜“產品經理面試題”;多看文章,看其他人是從什么角度的去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的。
2. 第二個行動方案
將思考輸出。
輸出的價值在于具體化,細節化思考的結果。沒有輸出,你的思緒是天馬行空,你是看不到你這些想法的存在的問題的。在輸出時,你需要寫清楚每一個細節關聯關系,每一個結論的推導;你會看到你思考未能考慮的細節。
如果是入行小白,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制定輸出方案:
熟悉產品人經常需要使用到的工具,方法論。
在自己沒有宏觀視野的情況下,需要給自己安排執行類的目標,即不要注重目標結果,要注重執行過程。
選擇一個APP/網站做產品分析報告,原型復刻,功能解析等內容。
質量,準確性在這個階段并不是最重要。先把能做的做了,關于質量和準確性的問題不是現階段該考慮的,把分析報告的維度講全就行了,寫不出來就空著,能寫的盡量寫。
閱讀相關文章,書籍時寫自己的思考或點評。
不要寫“好”,“不好”,“解析的很到位”,“學到了”這種無意義的評價。
要寫自己的想到的贊同的觀點,拿這邊文章舉例。
點評示例:文章提到的用戶在回答和選擇時感受到的場景不一樣,這讓我想到很多人放假前信誓旦旦的說,這個假期我每天要做多少作業,看多少書,結果實際放假卻沒有做到那么多,甚至完全沒做;這也是說話時考慮的場景和實際決策時場景不同,導致說的內容與做的內容不一致的情形。
也可以是反對的觀點:比如我最近看的《華為工作法》,里面說不要做太瘋狂的計劃,舉了”銥星計劃“導致公司被拖垮的例子。
我的評價是:Elon Musk火星移民也很瘋狂的計劃,但目前來看這個計劃依然在順利的執行。最近Space X的一個瘋狂的計劃是,將成本300W美元的火箭發動機成本降到5W美元。在專業的業內人士看來,這些都是幾乎不可能的,但是把這些不可能做到了,產品就有了很高的商業壁壘。
Steve在研發Apple I的時候提出的目標在當時也看似很瘋狂。他想要做圖形化界面,所以需要造鼠標用于操作圖形界面中的圖標,他自己的研發團隊說研發鼠標至少要5年,成本不會低于300美元;但他找到David Kelly設計公司,對方90天后設計出了質量穩定的鼠標,成本只要15美元。
這些都是瘋狂的計劃,世界就在就因這些瘋狂的計劃才這么精彩,而那些公司也因為這些瘋狂的計劃而偉大。
思考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對于《華為工作法》案例中,我對自己上述評價的新思考:
華為作為全球10多萬人的企業,最需要的是“可控的目標管理”;所以“不要做太瘋狂的計劃”才是適合華為的。
入行一段時間的產品人的輸出方案參考。
當方法論已經無法滿足你時,你就進入這個階段了。
對自己所在公司產品,搜集更多的信息,完成以下活動。
- 用戶畫像分析。
- 用戶需求分析。
- 市場分析等。
關注大廠應用版本更新內容的解析,解析功能取舍點。
- 朋友圈為什么不能看見好友以外的人的點贊和評論。
- 朋友圈為什么不能編輯。
- 聊天為什么不顯示已讀。
- 為什么可以選擇3天、半個月、一個月可見。
- 為什么用戶不可以制定可見天數。
有些問題的答案可能很簡單,比如“朋友圈為什么不能編輯”。我的答案是——微信的產品經理不喜歡這個功能。
編輯這個操作不符合微信整體“簡約”的感覺。
我看過別人的通過方法論去分析,分析了編輯和不能編輯的區別以及各自的優劣勢。
不能編輯代表這條朋友圈的內容是確定的。其他人看到的是什么,證明他發出的時候就是什么樣子的。
不能編輯相對可以編輯修改時會比較麻煩。
我覺得這兩點解析的都對,但都不對。不展開討論了。
所以回到前面提過的:盡信書,不如無書。
此處通過方法論得出的答案幾乎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所以還不如不用方法論,所以你更需要產品直覺。
是的:你需要產品直覺。
持續學習:我一開始寫了很多應該如何持續學習,但我在修改幾個版本后認為,學習的核心應該是你喜歡什么,你喜歡什么你就學習什么;小事情,小目標靠目標管理,靠方法論。大是大非,人生決策還是要靠你底層的感覺。
你喜歡的才是你的人生。
三、總結
簡單來說,產品人培養產品直覺的三項基本操作:閱讀,思考,輸出。
本文由 @魚鮮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產品直覺是什么?
通過觀察、思考與分析,所沉淀下來的可以對產品進行合理解釋的通用范式。
產品直覺如何培養?
1、豐富的訓練和深入的思考
(1)5why分析法,不停的問‘為什么’,直到找到真正的原因;
(2)搜索‘產品經理面試題’、多看文章,觀察其他人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角度;
2、將思考輸出
(1)閱讀文章或書籍時,寫自己的觀點與點評(贊同/反對的內容+理由);
(2)入行小白:注重執行,選擇一個產品做分析報告、原型復刻、功能解析;
(3)初級產品人:
a.輸出公司產品的用戶畫像分析、用戶需求分析、市場分析等;
b.關注大廠應用版本更新內容,解析功能取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