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下半場:產品經理將面臨更多挑戰
編輯導讀:互聯網進入下半場,流量紅利逐漸見頂,產品同質化嚴重,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這樣的環境下,對產品經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
一、曾經的輝煌——產品為王的美好時代
進入安卓時代后,大約在08年~20年,這十年里從搜索,到社交,到電商,到流媒體,到O2O…
每一個領域的所有產品,幾乎都需要產品經理核心主導。我們可以簡單粗暴的分類總結下:
第一類:工具型產品:搜索工具,社交工具,理財工具,拍照美圖,媒體咨詢工具等等。
本質上:洞察出某類人群,在某個特定場景下,存在未被滿足或者未被高效滿足的痛點/癢點,通過技術手段+人機交互的設計,更高效的滿足需求?!@件事當然得仰仗產品經理。
第二類:平臺型產品:電商,打車,團購等等。
本質上:洞察出某類人群,在某個特定場景下,存在未被滿足或者未被高效滿足的痛點/癢點,通過規則設計/策略制定,動態平衡多方權益,優化交易成本,實現多方收益的“交易平臺”?!@件事當然得仰仗產品經理。
第三類:內容/服務型產品。
UGC:知乎,豆瓣,bilibi,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質上:通過技術手段,策略設計,以產品的形態,鏈接優質資源/服務的生產者和需求者——這件事當然得仰仗產品經理。
PGC:得到,愛奇藝….
本質上: 如何低成本的產出滿足用戶需求的 優質資源/服務。——這件事…..仰仗產品經理?….你自己想想吧。
曾經產品經理的主要工作或許可以簡單粗暴的總結為:
- 洞察某類用戶群體,在某場景下,存在的痛點或者癢點。
- 依賴互聯網和技術手段,通過規則/策略制定,人機交互的設計,更低成本(用戶獲取成本/內部生產成本等)的滿足此痛點/癢點。由此產生用戶價值并實現企業價值。
產品經理的核心技能關鍵詞:用戶,場景,洞察,策略,技術,人機交互,低成本,用戶價值?!@些在當今時代還夠嗎?
二、此時的尷尬——【產品驅動】的時代已逝
互聯網下半場,兩大趨勢:
- C端戰場:同質化競爭,需求幾乎被挖完。流量已經不是紅利,轉化留存才是王道。
- 互聯網+戰場:企業信息化建設大流行,垂直行業解決方案進入紅海競爭。
這兩大趨勢下,產品經理曾經哪些引以為豪的技能,還能支撐得企業的需求嗎?我們逐一分析:
1. C端戰場
1)現狀
- 產品嚴重同質化競爭,需求幾乎被挖完。負責任說:你能做出的產品別人都能做出。你能想到的idea和解決方案,都已經有人替你想好了。不信,有任何idea請首先在百度搜一下,保證至少有100家已經在做了。
- 流量只會帶來更高的成本,流量的質量才是核心競爭力。
2)帶來的變化
其一:“好酒”和“巷子”的關系變了。
想當年“好酒少”“釀一壺好酒”是王道。而如今滿大街的“好酒”,前所未有的“好酒也怕巷子深”。
生孩子變的簡單,養孩子才是王道?!F如今,很可能已是 “運營為王”,或者說“精細化運營為王”的時代。產品經理?呵~生完孩子就一邊待著去吧,聽“養孩子”的安排即可。
其二:“好酒”越多,“釀酒”的需求越大,“釀酒”的原材料及供應鏈需求越大,很可能帶來一些行業的生成成本越來越高。此時,“供應鏈優勢”“成本優勢”可能比“好酒”本身還重要。而這些..大多數產品經理也只能“一邊待著,聽從指揮”。
2. 互聯網+戰場
- 傳統企業信息化建設——例如公司的業務流程線上化,組織管理流程線上化等。
- 垂直行業領域解決方案——例如教育行業,醫療行業,智慧城市等。
當然,這些非常依賴產品經理的“工具”設計能力。深入企業/行業內部,了解先有流程,高度抽象盡可能的設計“標準化解決方案”。這些都需要 產品經理扎實的基本功。
只是,和以前不一樣的地方有兩點:
其一:這是一個ToB,甚至ToG的生意。
其二:這可能是一個面向“垂直且專業領域”的解決方案。
沒錯,就是這兩點,讓產品經理們 再也“硬不起來”了?!爱a品為王”變的有點虛了!
為什么這么說?咱們來聊聊:
ToB/ToG的生意,產品非常重要。但是很可能多數情況下(我說的是多數不是絕對哈)企業的價值并不是【產品驅動】,而是【銷售驅動】。為什么這樣說呢?如果你做過這樣的產品,你可能會發現,很多時候“銷售真TMD牛逼”——說起來有點可悲,但事實就是這樣:牛逼的銷售,屎一樣的產品都能賣出去。銷售不行的公司,產品再好也只能干著急。
【銷售驅動】都是小場面,更牛逼的是【政商關系驅動】,有ToG(政府)的經歷的讀者,你一定有共鳴。
單這兩點:曾經的“產品驅動”,“運營驅動” 變成【銷售驅動】【政商關系驅動】,對于企業價值來說,產品經理…可能真的不那么重要。
舉個栗子吧:
“某公司在某個市成交一個“多產品組合解決方案”大單子,而成交背后的根本原因,不是產品好用,不是內容優質。是什么?
兄弟別想了,你能想到的一切都不是。
是這個城市的某個區想打造“人工智能示范區”,因為城市規劃中“人工智能人才引進”是未來幾年一項重要指標。 所以需要和一家牛逼人工智能公司合作。 兄弟,這個需求你覺得你從產品經理視角TMD怎么滿足?”
更有甚者,聽起來可能更可悲,但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銷售拿著未來的產品Demo,一通忽悠,“產品”賣出去了。? 一年后,產品還沒上線…..
你們說咱們之前的那些所謂的“產品基本功”,再這樣的局面里,重要嗎?很重要。但是…還是企業的第一驅動力嗎?——用戶體驗差點,不影響大局的。
說到這,這種To大大大客戶的生意,建議小公司不要碰——即使你的產品非常棒。但是你有牛逼的銷售團隊嗎?你有過硬的政商關系嗎?這是大佬們的戰場。
原因很簡單粗暴:買不買單不是曾經的用戶說的算,是校長,院長,局長,區長,市長等說的算(當然這背后還有一系列復雜的,利益交錯的決策鏈)。而這些人最關心的可能不是“產品是否好用”,他們甚至都不用產品。——他們的需求小公司滿足不了,滿足了你也搞不定他們。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是靠“產品為王”來驅動的。
我想我該說清楚了,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只是部分或者短暫的現狀,并不是絕對的哈。還是有很多情況下是靠【產品驅動】【服務驅動】【效果驅動】的,且無論什么生意,最終的終局肯定都是靠【產品驅動】【服務驅動】【效果驅動】。我寫的可能會很悲觀,但確實是部分現狀。但是最終勝出的肯定還是“好的東西”。
只是這決勝終局的“好的東西”——好的產品,好的內容,好的服務,好的效果。很可能和產品經理 也沒多大關系…… 不好意思,產品經理們,我還要繼續澆冷水了。
咱們再聊聊“面向垂直且專業領域的產品”,比如:醫療,教育,金融等。我們拿最近比較火,也是我所從事的行業——教育行業來說。
直接上結論:教育,終局是“效果驅動”,現狀是“優質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驅動”。而這些與產品經理曾經練就的那一身技能,好像沒什么關系….簡言之:“產品”做的再好,用戶體驗再完美。不好意思,對于你的客戶/用戶來說 最核心的是“教育內容”“教學理念”是“教育本身”。
身處教育行業的產品經理們,或許你也發現了——你根本沒有同等級的教研工資高。因為你沒他們重要。
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很多產品經理并不是“行業專家”出生,你可能還是當年給老百姓“做產品”的你。而現在你要給專業領域的用戶們做產品。
如果你給教師做產品,而你不是數學老師。
如果你是給醫生做產品,給不是骨科醫生。
如果你是給公司財務做產品,而你從未接觸過這個崗位,不具備財務知識。
兄弟,請問你如何“3秒變小白”?給你3周,你變給我看看?
哎呀,太“悲觀”了。怎么辦,怎么辦? ——持續升級打怪唄,還能怎么辦~
三、何以解憂?——困境也是機遇
市場變化的時代,也是造就“英雄的時代”。既然以前“產品經理”積累的技能和認知,已經不足以支撐當前的企業需求,那對能支撐此需求的人才就會出現缺口。你快人一步意識到,就能快人一步升級裝備。
以下幾點,是自己總結,也是我對自己的要求。——認知和能力,不僅要做深,更要做寬。
1. 必須要是懂運營的產品
此處我說的運營,是泛指:市場,運營,營銷。
以“產品經理”的角色,關注業務全鏈路:拉新,觸達,轉化,留存。
在常規的產品基本功:需求/場景/用戶心理/邏輯/抽象/用戶體驗設計等的前提下。還要橫向拓展:
精細化數據運營思維:
精細化分析每一層用戶,每一條鏈路上的用戶數據。我這里說的是“精細化”。
舉個栗子:教育領域,你的數據分析要精細化到:某個地區,某年級,某學科下,不同成績水平的用戶,在每層漏斗下的數據現狀。以及數據與用戶具體哪個“屬性特征”“行為特征”有相關性?為什么有這樣的相關性?
市場營銷學知識儲備及運用:
- 4P,4C等經典營銷學理論等搞明白。
- 與用戶傳播/購買相關的“心理學”基礎需要掌握。
- 歡迎讀者留言補充~。
舉個栗子:通過數據發現,某三線城市,高三年級,中等生用戶,在某個產品頁面停留時間很長,在另一個產品頁面流失很大。? 為什么呢? 很可能就是你的頁面內容設計,沒有戳中“用戶購買”心理。此時的產品方案或許就是修改文字,調整圖片。但是你不具備相關知識,你可能永遠都發現不了。
(當然以上本人也還是小學生階段,努力升級中~)
2. 一定要從經營視角審視“業務”
其實這一條,是包含第1條的。 經營視角即:產品的定義,生產,傳播,售賣全流程。包含:產品,內容,成本,供應鏈,市場,運營,銷售等所有與業務相關的事情。? 比如:
1)營收來源渠道:你真的很清楚,你的產品是怎么賺錢的嗎?
ToB模式:是招投標,還是“私下交易”?招投標的“灰度”的操作空間你了解嗎?客戶購買的決策鏈以及其中的利益關系你清楚嗎?如何和渠道商結算的你知道嗎?
ToC模式:是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還是薄利多銷,還是高客單件? 是家長給孩子買的,還是老婆給老公買的?是剛需購買還是沖動消費?….
搞清楚這些,先不說有其他什么作用,最基礎的:每一種模式對于“CRM系統”“商品/訂單系統”的設計邏輯可能都不一樣。
2)成本組成結構:你真的清楚,你的產品錢都花在哪里了嗎?
步入成熟期企業或者業務(創業公司-C+輪,業務線-穩定的營收),已經邁過粗放增長的門檻,接下來“效率”“成本”和“增長”同等重要。
那么組成業務的成本結構有哪些? 這里單獨說明一項幾乎被所有人默認為:“重要不緊急”甚至直接默許無視的——組織效率成本。
你是否也在被公司內部的各種協同對接,人人交互,人機交互整的疲憊不堪?
組織效率成本嚴重低下,內卷,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領導層也很清楚,但是大多都選擇了沉默。為什么呢?因為領導層的無能為力~因為領導層永遠不可能知道具體問題出在哪里,因為這都是從組織最底層滋生起來的。何況“每一家公司都這樣,其他家的肯定比我們更嚴重。反正還能正常運行~”
這個問題,負責任的說:只有產品經理有可能能發現本質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因為產品經理要與所有人,所有系統打交道。 問題出在哪里,哪里可以優化,通過流程優化還是系統工具優化,只有產品經理能獲取最全面的信息,提出最靠譜的解決方案?!绻銢]發現,說明你很可能和很多人一樣還沒有此意識。
針對這個話題就不打開說了,大家可以閱讀我的另一篇文章《不見天日的后臺產品-組織效率的基礎設施》(鏈接在文尾)
——其實經營視角,本質上就是:企業的三張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 你能給你所在的業務建立并動態維護這三張表嗎?
3. 儲備“行業知識”
不用多做解釋了,不懂教育,不懂醫療,不懂金融,你憑什么做這些行業的“產品經理”?除非你就是一個“工具人”,給教研做工具,給醫生做工具,給財務做工具。
我比較喜歡一個詞:“行業鑒賞力”。
首先,我們得承認,如果我們不是教研出生,醫學出生,財經出生。 那我們永遠不可能升級到這些領域的“行業專家”。不然咱就不干產品經理了。 而我們要做的是補全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能和這些“行業專家”同頻溝通。 對他們的方案和行業內的產品具備“鑒賞力”和“判斷力”。
比如我是做教育的,我不可能去把初高中每個學科的知識都再學一遍。但是最基本的:
- 不同地區的教育現狀,所用教材。不同學科的學習路徑,不同學生的學習訴求,有哪幾種主流教學方式等,起碼需要盡可能了解。
- 《教育心理學》《布魯姆分類學》《教育測量學》等行業經典基礎著作需要整明白。
- 教育政策,高考變革趨勢和理論基礎,素質教育產生的背景和發展現狀等需要深入了解一些。
當然其他行業的你可能需要:懂人工智能,懂醫療,懂金融,懂管理…..
——你完全不需要也不可能成為“行業專家”,你只需要具備“行業鑒賞力”。
四、咱們總結一下
很久很久以前:你可能只需要一個好的idea(洞察用戶需求)并具備實現的基本技能。
很久以前:你可能只需要是一個玩轉“用戶體驗”,抽象業務,制定策略的高手。你可能只需要扎實的數據意識和功底,敏感的用戶洞察能力——“三秒變小白”。
現在:你可能永遠都變不了“小白”。
現在:你可能一不小心就淪為了“工具人”。 為銷售做工具,為運營做工具,為行業專家做工具…
升級吧,產品經理們。帶著你的“產品思維”, 站在業務甚至站在企業的高度,審視產品全鏈路。與此同時,你的相關技能需要擴展。曾經的那些“產品基本功”完全不夠用了。
其實這些嚴格來說并不是因為“互聯網后半場”才需要,任何時候產品經理都需要這些認知和能力。只是不同階段的產品經理因為經驗和能力所具備的認知和能力不同。高階或者產品總監不管什么時期都應該具備這樣的視角。
只是在當下,對這些能力的要求格外明顯。不然你最多只是一個工具人,不能稱之為“產品經理”。
本質上,我們只需要轉變一個思路:這個世界上沒“成功的產品”,只有“成功的事兒~”, 產品,技術,供應鏈,市場營銷….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把:“事兒做成”。
所以親愛的產品經理們,咱們的目標不是“做好產品”,而是“成事兒~”,好產品只是成事的必要條件,不是充要條件。
祝大家在身體還沒垮掉的產品生涯里都能早日“成事兒~”。
相關閱讀:
《從閱讀、交流場景的功能設計,對四種閱讀類APP進行競品分析》(此文章年代已久,相關內容數據早已過時)
本文由 @樂樂(教育產品經理)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說的很真實
感謝筆者解答了我一直以來糾結的點:ToB/ToG業務里,單個產品在決策鏈中只是參數,產品經理確實只是個擰螺絲的人。
但教育行業已經走過從0-1普及軟硬件的時期,走向應用成效的階段,產品成功的定義除了傳統的利潤、活躍外,還包括“成效”,這就要求產品經理有“行業鑒賞力”,才能深度了解用戶的心理發現問題
是的,TOB/TOG領域,產品經理一定要拔高兩層看產品,從“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的層面做產品。
教育行業已經過了粗獷增長的階段,客戶和用戶也都被各種“互聯網+”完成一輪普及了,從追求方案概念逐步回歸教育本質。
接地氣!滿屏干貨,贊!
劃重點,行業鑒賞力!但是現在行業變化太快,在信息遠多于智慧的時代背景下,很難在某一個領域深耕。。。。。各方面都在高速發展的今天,使我有了選擇困難癥。。
在B端醫療行業 就是個工具人。。
樂樂,昨天那個同學反應 他購買的課程學了一半 系統提示不能學了, 你去處理一下這個事 。
唉唉唉, 好的, 這就去。
(大多數產品經理日常工作場景)
所以換行業真的是費勁啊,少則兩三月,多則半年起才能很明白行業的很多細節。
是的,產品經理也進入了隔行如隔山的時代。
我咋感覺分析的這么對我口呢,哈哈,本人從事B端醫療行業,文中提及的真的感觸頗深
醫療,教育,智慧城市等面向垂直專業賽道的生意,傳統的產品經理思維很難行的通????。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