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做產品經理后,應該學什么?
很多人決定做產品經理后,總會問:我應該學什么?這篇文章或許能給你個不錯的答案。
不得不說互聯網行業是造富行業,這里說的造富不單指讓一群大佬成為富豪,也指互聯網從業者的高薪酬和高福利。
在高薪酬高福利的刺激下,一群行業外的人紛紛涌入互聯網行業,沒有技術背景做不了物質回報較高的技術崗怎么辦?那就退而求其次,找一份產品經理的工作,待遇好還體面。在互聯網發展初期,行業內對產品經理的能力模型沒有統一的考核標準,就出現了懂一點產品操作工具和產品知識的幾乎都能被產品崗錄用的現象。
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許多公司對產品經理的考核有了一定的參考指標,在選擇產品經理時也更加理性,目的是從龐大的產品從業者隊伍中挑選出優秀的產品經理。
行業對產品經理逐漸趨于理性,產品經理的從業門檻也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想從事產品經理工作的同學也應該對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計劃作出針對性的調整。
決定做產品經理后應該學什么?
許多人決定從某項工作之后,在工作前的學習準備中往往存在一個很大的誤區:先學或者只學工作過程中需要用的工具,好一點的會了解一下工作內容,其余的一概不學。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許多可供學習轉崗知識的平臺大多數講的都是工具的使用,而對別的方面卻很少涉及,這是個很大的誤區。
我們學習的正確邏輯是:了解工作內容之后,先學習整體思維體系,也就是先掌握做事的思路, 再去學習工作工具,任何工具都是為了做事服務,目的是做事而不是掌握某項工具,切忌本末倒置。
許多文章對產品經理日常工作工具都有介紹,我在《我的產品經理之路:從門外漢到一線互聯網公司產品經理一文》也有所涉及,在這里就不過多闡述。今天主要講一下想從事產品工作的同學應該如何培養自己的整體思維,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應對具體的工作。
學習前準備:找到最有效的學習途徑
要想了解或者從事某個職業,有兩個最快的成長方式: 一是業內大牛的指導,二是讀書。
對于產品經理的崗位來說也是如此,如果有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在指導你走向產品之路,那是再好不過的 ,?但許多人都沒有這種獨特的資源,但社交的便利性使得我們很容易接觸到一線產品經理的產品理念 ,他們文章中對產品的解讀,我們可以關注他們的專欄或者社交賬號,從他們發的文章或者動態中來學習他們對產品的理解。
但是我們的時間精力有限,那么應該向哪部分人學?學什么呢?
這個問題涉及到我們篩選學習內容的問題,我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把精力放在那些濫竽充數的內容上,?求上得中,求中的下,求下不得,國人都有好為人師的特點,所以在選擇時一定要擦亮眼睛,認真聽聽頂級的產品大牛都說了些什么,仔細看看專業網站發的文章到底寫了些什么內容,追尋你信任的作者(比如我)看他最近在做什么,思考了些什么,直到它們層層纏繞形成了你思想的枝干,你再通過不斷的思考和實踐探尋到知識體系的根。
行業大牛輸出的內容有兩點是區別于一般產品經理的:一是思想,二是干貨。例如周鴻祎的《我的互聯網方法論》,張小龍的八小時演講稿,Jesse James Garrett的《用戶體驗要素》等大牛的著作都是經典作品,手邊常備一本,時常翻閱,每次看都有新感悟。?這些大牛是能夠高屋建瓴地傳授產品經理思維,他們提出的一些概念往往成了行業效仿的對象,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一定是熱愛學習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往往處于一個比問題更高的層面上,閱讀能極大地擴展我們的知識域,使我們在面對產品工作時能做到游刃有余,所以平時一定要多找一些大牛的經典作品來閱讀。
明確學習渠道之后,接下來闡述一下學習的內容。
學什么?
講之前,先來了解一下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內容,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以最合理的方式把用戶需求轉化為產品功能,同時保證產品能正常運轉。這里面主要涉及到三個要素:
- 用戶
- 開發團隊
- 成本概念
明確這三個要素之后,我們學習內容也就有了方向性。
1、學習用戶思維
鍛煉這種邏輯能力,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多做產品分析,自己在用產品時多想幾個為什么?把自己當成一個體驗產品的用戶,我用這個產品目的是什么?這個產品滿足了我什么需求?這款產品有沒有什么亮點?有沒有什么體驗不好的地方?從這個方面了解產品設計的初衷。
如果身處一家互聯網公司的話一定要和多和用戶泡在一起:多關注用戶在說什么(用戶反饋),做什么(數據分析),還可以和用戶溝通交流了解他在想什么。
互聯網產品的的最大特征就是永遠都是Beta版本,永遠都沒有最終定版那一天。產品經理收集、判斷需求 ,然后不斷地打磨產品。這些源源不斷的需求并不是來自于產品經理的天才構想,而是來自于用戶,有的是用戶主動反饋,有的則是產品經理觀察得出,一般的產品經理滿足的是自己的需求,優秀的產品經理滿足的是用戶需求和業務訴求,一流的產品經理在引領著用戶需求。
(1)目的導向思維:多關注用戶的目的
即用戶需要這個功能的目的是什么,產品功能不是用戶需求,目的才是需求。比如用戶需要個手機,有的是為了拍照好看,有的是為了彰顯身份,一定要區分不同的目的。
(2)在罵聲中找到產品改進的方向
任何產品都是不完美的,對于滴滴來說也是如此,所以有時候某項產品功能會引發用戶的吐槽,有的甚至是罵聲一片,如果能被用戶罵,說明還是一件好事情,用戶還是希望你變好的。如果用戶壓根都不想反饋,直接棄用了,這才是一個失敗透頂的產品。
(3)數據分析思維:關注用戶行為數據
這里的分析指的是通過數據來分析用戶在產品內的使用行為。數據是最客觀的,在做產品工作時,一定要關注用戶使用產品的目的,有的用戶目的是不可見的,這時候就要對用戶行為數據進行挖掘,產品經理也要有一定的數據思維,知道用數據來驅動自己的日常工作。
我們決定一個新功能是不是該上的時候,也可以觀察用戶的行為數據反饋,來決定是不是該增加新功能。
2、學習溝通的技巧
溝通就是把自己想說的轉化成別人能聽懂的語言。對產品經理來說,很多時候是在和設計以及程序員打交道,所以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學會有效交流,交流和講話不同,交流是有目的性的,是要完成信息傳遞,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把交流理解成了談話 ,交談雙方往往是你在說你的,我在說我的,兩者毫無關聯,大家都說的很熱鬧,最后效果卻很差,進行正確的交流之前根據交談對象的不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和設計師溝通
產品小白在理解一個產品時往往是抽象思維,比如有的時候在提設計需求時,會說我想要清新的界面。這時候,設計師心中往往會不知道該說什么!
最好的方式把自己想要的效果找一個案例給設計看,對于設計作品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如果是為了產品,那么最高效的溝通就是找一個別人的案例,用實實在在的作品來講述自己想要的效果,這樣才能做出大家都滿意的作品。
不要寄希望于有一個完全能理解你意思的設計師,只有你能清楚表達了,產品的最終呈現形態才不會跑偏。
(2)和程序員溝通
和程序員溝通時, 千萬不要說“這個很簡單的,你改一下就好了‘’, “這個明天要上線,快點做好”等一些諸如此類的話,這樣的話往往會給自己打上一個“不靠譜”的標簽。我們做產品時一定要有技術成本以及以何種技術實現的概念,如果有條件的話,盡量多學點計算機技術方面的東西,自己判斷某個功能能否實現以及復雜度。關于產品經理可以學習的基本技術,我會在微信平臺更文說明。
(3)和上司溝通
要明確kpi考核標準和業務需求,明確產品訴求,把用戶需求和產品訴求結合起來,一定要尊重對方的領域,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除此之外,在交談前一定要明確交談對象和交談內容,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對交談內容進行精簡明確并排好優先;明確交談方式:當面還是網上;交談過程中切忌題外話,交談結束快要結束時復盤了解目標是否已達成。
3、掌握成本概念
所謂成本概念,也就是考慮投入產出比,盡可能降低投入產出比,投入產出比可分為兩部分:一,時間精力的投入,二,金錢的投入。
(1)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
放在產品工作中的意思也就是要知道做事的次序和需求實現的優先級,劃分方法可以參照下圖:
分清主次還提現在在產品工作中要先跑流程,其次是反饋時長,最后是界面呈現,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你看看市面上哪款產品是因為界面比較丑而丑死的?恐怕沒有,同樣,也沒有哪一款產品會因為只是界面精美而擁有大量用戶的,用戶是很理性的,喜不喜歡某個產品首先是好不好用,最后看的才是界面美觀程度。
(2)培養“金錢思維”
所謂金錢思維也就是要在產品工作中以高性價比的方式來滿足用戶的需求,同時也要對業務指標負責。首先在產品工作中,應明確一些產品形態是不是可以復用,新功能能否cover成本,是不是有更低成本可以滿足用戶需求的方式。
除此之外,產品經理也應對業務負責,不能變現的產品是在耍流氓,高段位的產品經理應該考慮的已經不僅僅是用戶需求,而是用戶需求和用戶價值相結合,同時兼顧商業價值。
以上三個方向的學習多涉及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如果想成為一個大牛級的產品經理,一定要多實踐,多把玩產品,多畫一下別的產品的形態,想背后的邏輯,商業目的,同時也要進行輸出,我們的學習成長,不是做了多少事情,而是從這些事情中得到多少經驗,在日常工作中要多梳理,把經歷慢慢消化成經驗,并且通過文字與更多人分享交流,通過輸出來讓更多的人糾正自己的思想偏差。
作者:王豫強,95年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王豫強
本文由 @王豫強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通過文字與更多人分享交流,通過輸出來讓更多的人糾正自己的思想偏差。這就是你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嘍~
要知道每個公司的規模不一樣的,這些都是書上的,但任何都要根據實際情況,產品所屬領域的市場情況來出發
抄的知乎上的還是知乎上就是你的回答?
嗯嗯收獲的是做事的方法和思想,思考問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