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設計師的敏捷用研之道

0 評論 4696 瀏覽 15 收藏 8 分鐘

編輯導語:近兩年的B端業務不斷崛起,不少從業人員也傾向于從C端轉向B端,設計師也不例外。對于剛入門的B端設計師來說,快速上手的核心是打造自己的可遷移能力,從不同業務中找到適合的方法論。作者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方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隨著近兩年B端業務的崛起,關于B端與C端的差異性探討也越來越多,疫情常態化以后,企業對內部降本增效的愿望也越來越迫切,有不少行業人員開始從C端轉戰B端,設計師也不例外。

對于一個剛入行不久的B端設計而言,如何更好的做能力遷移,高效投入到項目很是關鍵。本文想要探討的是B端設計師如何用敏捷用研手段,給業務創造更多價值。

用研作為B端設計師了解業務的重要途徑之一,似乎已成必備。

B端與C端不同,C端用戶的行為動機主要來自于內在需求,面對常規的C端產品,設計師共情起來會比較容易,因為自己可能就是目標用戶,比如投資理財、打車外賣O2O等。

而B端用戶行為動機主要來自外部壓力,如組織運作目標和KPI,且在業務邏輯、流程、多角色配合、組織內外的協作溝通上,要遠比C端復雜,如果僅僅只從他人口中了解,很可能會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

因此,設計師如果想要快速理解業務,除了需要沉浸到日常工作、和合作方及時溝通之外,還需深入一線,了解業務場景下用戶真實的目標、工作行為方式等,才能提出更全面、更系統化的解決方案,再結合設計師常用工具包,如利益者相關圖譜、業務關系圖、體驗地圖等,讓整個業務體系更加清晰可視化。

當然,這個過程對于有調研經驗的設計師來說會輕松一些,而沒有相關經驗的也無需擔心,目前關于一些常規研究方法早已發展成熟,如問卷、深訪、焦點小組、可用性測試等,在各大書籍和網站上都有詳細介紹,學習起來也很方便。

這里主要分享一下,在B端產品調研中的重要注意事項和防坑指南。

一、調研階段

首先在調研的準備階段,尤其要注意三件事:

①你是以什么身份去的,這決定了你和用戶的對話方式;

②你是否已有解決方案?這決定了你的研究范圍和深度;

③你是否讓對方覺得有安全感,對方是否會擔心因為對你說的話而影響到他。B端用戶通常因為受組織目標、規則約束,在表達上相對謹慎,因此前期建立信任感很關鍵。

二、訪談階段

然后,在訪談中,我們通常會區分三大類B端用戶角色:高層、中層、一線員工。

①高層:如CEO、高管等,對高層做訪談,關注的是戰略協同,且訪談時間較短,通常時間不超過10分鐘。所以不需要相信5個為什么這類技巧,老板們都時間寶貴,需要提前準備好與他聊全局的態度,并且不懂就說不懂,一定要抓準時機追問。

②中層:中層訪談主要關注降本增效,圍繞企業的運營成本、績效目標、人效等對方關注的核心指標來討論。

③一線員工:一線員工關注的是個人體驗與價值,他們不關注業務目標,而是關注個人存在感、價值感,能否通過這款產品,讓他感覺到自己的時間是被尊重的

三、訪談內容

有這些常規且必要的訪談內容:

①用戶所在系統內的組織結構,以及他在系統中處于的節點和作用,這里可以使用利益相關者地圖,來呈現用戶和系統的完整關系,以及他們的上下游關系等,比如在不同的組織架構里,調度員有的隸屬于中心,有的隸屬于車隊。不同架構里,工作范圍也有差異。

②不同角色的工作目標,B端用戶的行為動機主要來自于組織用作目標,所以組織結構、運作方式、合作關系、業務目標都是早期首要關注的內容,它可以解釋角色的行為。這里可以使用業務關系圖,來表示系統和關聯系統的關系,以及業務指標。

③工作中的主要任務,工作中有哪些模塊、工作量多少、工作時間、任務類型、有什么KPI,對關鍵業務活動做更詳細的了解,可以按照時間線梳理出完整的工作任務,了解其一系列活動,包括系統內和系統外,然后找出規律并簡化。

這里需要注意,梳理過程可按照“用戶-場景-路徑”的方式,尤其是路徑,即用戶在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所有流程,可使用“泳道圖”清晰的表達角色之間的任務流程和相互關聯。如果項目比較復雜,可以用流程圖再進一步詳細描述各個子流程。

四、調研中其他注意事項

①B端用戶在工作行為模式上更具有一致性,并不是一定要進行大規模的調研。

B端用戶本就沒有C端用戶分布廣泛,尤其是企業自建類系統,或者還處于起步階段的第三方系統,能提供調研的機會不多,而且可供選擇的用戶也較少,但好在基于相似的組織目標和業務邏輯之下,B端用戶的工作更具有相似性,對少數6-8個用戶進行深入訪談,仔細觀察用戶行為思考工作方式在場景中的痛點,進行多次交流,也能了解80%的問題。

②問卷的方式不適合調研較為復雜的痛點需求。

除了受限于樣本量之外,問卷的方式會讓用戶難以清楚的理解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當然,如果在深訪過程中,適當輔助問卷,比如填寫一些量表或給任務優先級排序等,還是能幫助我們獲取更多有用信息。

最后,任何研究手段都只是一種信息收集方式,研究后的整理和輸出,以及洞察后的解決方案才更具價值,這適用于大多是B端產品的研究邏輯,本篇文章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給你帶來更多啟發。

 

作者:Nina,公眾號:娜寫觀點,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本文由 @nina咩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