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如何分析互聯網產品?

0 評論 7217 瀏覽 5 收藏 11 分鐘

編者注:抽象化的互聯網產品給產品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產品經理和開發人員的角度來闡述如何分析互聯網產品。雖然是去年的文章但是其中的方法很值得借鑒。

現在的互聯網產品層出不窮,作為產品經理應該如何正確的分析其價值和定位,成為國內社區日益關注的主題之一。知乎社區里的產品經理、開發人員針對“如何分析互聯網產品”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徐乙

衛哲的3+1思考法

3:

需求是從哪里來的?目標客戶是誰?

有多少人有這樣的需求?這個需求緊迫嗎?

他們的痛是什么?場景是什么?(用產品之前/之后)

+1:

解決之后在網站數據上會有什么表現?

 

黃而慧 Kent

這是一個我個人覺得很好的例子——作為產品的方便面。

解決了什么用戶的什么需求?方便面解決了宅男快速填飽肚子的需求。

產生需求的場合是什么?某天半夜,玩網游,剛和隊友殺掉一個終極大Boss,忽然感到餓了,需要吃點東西。

產品的主要功能有哪些?撕開袋子,用開水泡3min,達到能吃的狀態。

技術基礎是什么?有一種面,可以用開水短時間泡到能吃的狀態;有一種調料,讓這個面不那么難吃。

沒有這個產品的時候,用戶是怎么解決問題的?開水加餅干。

競爭對手是什么?各種能做主食的速食,擴展開,外賣也算,高能壓縮食品也算,會做飯的宅女也算。

順應了什么趨勢?部分目標用戶越來越宅,越來越懶,自己開火做飯變得很奢侈。

 

鄭麒軒

  • 這個是什么?
  • 它好用嗎?(有沒有:哇噢~它很精彩?。?/li>
  • 其他用戶是怎么看的?
  • 它真正地做到它要做的事了嗎?
  • 還有什么其他應用價值?
  • 能否跟我的產品整合?有沒有合作機會?
  • 整合(合作)會很有價值嗎?

……

  • 對了,我是怎么知道它的?其他人呢?
  • 它值得介紹給其他朋友使用嗎?
  • 我要不要付費使用?他們呢?
  • 我會一直用下去嗎?
  • 它是在圈錢還是圈人?
  • 它現在會很值錢,還是將來會非常值錢?
  • 它燒錢嗎?每個月要燒多少錢?
  • 這樣的模式劃得來嗎?
  • 誰投資過它了?多少錢?
  • 團隊有明星在嗎?

……

  • 同行朋友們知道它了嗎?他們怎么看?
  • 如果我在做同樣的東西,我會漏什么?它現在缺什么? 真的是缺嗎?
  • 我需要和他們競爭嗎?如果boss們要做呢?

江洋

是否有用?即是否有用戶需求,滿足哪部分市場?

對誰有用?即滿足什么樣的用戶人群。

有什么用?即可以創造什么內容,創造什么價值,會有什么樣的商業模式。

是否好用?該產品是否有自己特色的feature,設計細節及用戶體驗是否有可學習借簽的地方。

 

喬不弒

請回答前先注意問題是:分析一個互聯網產品的思路,類似與市場調研中的競品分析,而不是產品評估。所以你不可能準確了解它的目標用戶,產品原則。請勿答非所問。

我談談自己看法:

 

  1. 行業分析。分析行業中存在的主要競品情況和優勢,行業格局,發展前景和機遇。
  2. 產品優勢。包括產品潛在優勢和顯性優勢。
  3. 產品邏輯及策略。包括截面與動態分析。產品獨特優勢,或未來市場價值,或產品的未來發展路線及預測。
  4. 用戶體驗評價。這個應該和產品評估是一樣的。

李幸

分析一款產品,得根據實際環境來決定如何分析。先看戰略方向,看投入程度,預估項目本身所能達到的目標。這些都有了,就逐漸縮小范圍,開始考慮用戶需求、市場需求和數據結構。

如果這個產品是已經存在的,分析時就可以從現有的優勢與不足做起,然后看離目標有多遠,或超過了多少,未來規劃怎樣,競爭對手或同類產品所能達到的高度或不足有哪些。緊緊圍繞用戶的需求——這里,不是單純地指網絡用戶,比如一款數據運營型產品,還得考慮內部編輯的感受;比如商業能力高的垂直產品,就得結合“地面客戶”的需求。

分析產品不太有定勢可言。但是大致能有一些規律可循,就是思考這樣一些問題:分析這個產品來干嘛,分析的作用是什么?對你整個規劃有什么幫助?在了解這些前提條件之后,制定分析方案,就好做多了。

拿我現在做的事情做個例子:我不用考慮產品戰略層面,比如到底怎么走移動互聯網的路子,怎么把產品跟電子商務結合,那我一上來的分析,肯定是原有產品數據形態、功能設置、交互和體驗、包括視覺一些因素啦,這些不涉及到大的轉型,分析起來稍微容易些。

余德光

    1. 盡量先找該產品的原型(最類似的產品),這個原型可能是國外的,也可能是其它領域的。在這里實實在在已經存在的這些原型是最有借鑒意義的,同時抄襲是人類的共同財富。
    2. 如果是我,我會再找行業內的人問一圈,問問大家對這個產品的看法,總結這個產品的核心所在。
    3. 如果需要更為詳盡的分析,可能需要建立一套嚴密的分析框架,比如會運用商業模式模型分析、五力模型、SWOT等等各類框架。比如這篇《深入解讀Groupon新型團購》。在運用這些分析工具進行分析的時候,有數據的時候盡量用數據說話,沒有數據的時候靠邏輯。

總之,在分析一個產品的時候,我覺得需要找到這個行業內的關鍵人,總結這個產品的核心要點,并對這個核心要點進行關鍵分析。要重視二八法則。

王宇鵬

頂樓的衛哲的方法,不是很適用于互聯網, 例如觸摸手機,,這個需求緊迫嗎? ?當然不緊迫,在Nokia的塞班平臺統治鍵盤的手機世界有誰會去用觸摸屏?

但是當觸摸手機出來以后一切都變了。

還有很多例子,例如很多軟件,沒出來之前肯定沒有需求,出來之后大家大呼感嘆原來還可以這么用。

我覺得Facebook的工程師驅動文化是最值得推薦的,只要有一個人認為覺得有用或一個小團體幾個人覺得有用,而且非常想把它做出來而且也可以做出來,即使是只滿足自己的需求,那么就開始做吧。所謂需求有多少,市場有多大,用戶有多少都是扯淡。

請注意,我們是做互聯網行業,互聯網一個不變的方法論就是“變”,那么創新是最重要的,只要是創新的就一定有市場(主要創新肯定是縱觀目前市場沒有的東西,不是微創新),而且,市場、用戶、需求都是直接由發起方定義的,不是用戶定義的。引用魯迅一句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變成了路。

 

ChaoFung

我是學心理的,我想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來說。首先這個產品有沒有讓人一眼看上去很舒服,或能解決實際問題,解決用戶的生理需求。其次,這個產品有沒有讓用戶感到用的簡便、踏實,無需耗費或多時間精力,產品要考慮的周到細致、秩序井然,滿足用戶的安全需求。第三,產品有沒有讓用戶與其他用戶產生良好的互動或與產品本身產生良好的互動,產品有沒有考慮到大眾的行為習慣,是否具有較高的用戶黏性,滿足用戶的歸屬需求。第四,產品能否帶給用戶提升價值的能力,產品提供的服務是否提升了用戶價值,能否讓用戶感到在使用該產品的過程中自己的價值得到了提升(本身價值+心理價值+學習所得價值,這一點知乎就做到了),滿足用戶的尊重需求。最后,該產品能否讓用戶成長,實現自身的價值并成為產品的無形建設者,滿足用戶的自我實現需求。

來源:鈦媒體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