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師角度拆解,可用性該怎么玩?(一)

3 評論 6155 瀏覽 18 收藏 10 分鐘

什么是可用性?一句話總結便是:Don’t make me think!做到讓一個頁面不言而喻,實現頁面的自我解釋。

一、寫在前面

《Don’t make me think》這本書鼎鼎大名,是一本關于Web可用性的經典之作。作者讀過這本薄薄的冊子后,覺得腦海中很多不系統的想法,得到了戰略層面的印證,簡而言之,就是升華了。

不知大家有沒有參加過拆書幫活動?我曾有幸參與及組織過幾次,深感一本書如果不拆解,將所學運用于工作,那么讀過與未讀,實在無異。

這篇文章的目的即是在此:拆解經典,獨立思考。受限于篇幅原因,也受限于作者的智商問題和時間成本(什么鬼···),對這本書的拆解將分為兩部分:

  1. 今天的論述集中在理論層面,對文章內涵進行結構化解讀與思考;
  2. 下一篇文章中,作者將結合自己不成熟的小想法,設計可用性評價體系,對目前的熱門Web、移動APP進行拆解,敬請期待。

拆解再整合的過程,難免有思慮不周,甚至領悟有誤的地方,還望各位帶著挑剔的眼光看待文章,歡迎拍磚。

二、什么是可用性

首先要解決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什么是Web網站和移動應用的可用性?其屬性應包括如下要素:有用、可學習、可記憶、有效、高效。千言萬語匯成第一準則:Don’t make me think!如果你不能做到讓一個頁面不言而喻,那么至少應該讓它自我解釋。

總綱

Steve Krug從四個方面來講述其可用性設計的思想:指導原則、必須正確處理的幾個方面、確定沒有做錯的幾件事、大的方面和外界影響。這種結構是否似曾相識?看來SWOT和PEST分析法百試百靈。接下來讓我們一一細品。

三、指導原則

Steve Krug從用戶的習慣入手,剖析用戶心理,制定了若干必須遵守的準則:

1.尊重習慣用法。

要做到顯而易見,無需思考,別去貿然挑戰用戶的習慣用法,創新要有度,確定你的創新,能夠為用戶帶來更高的價值。

關于這一點,作者曾在某篇文章中讀過一個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很喜愛日式風格,覺得登錄界面的“登錄”兩個字一點都不酷,堅決要使用“登入”,結果造成了一系列人員的一系列困惑與茫然。最后主人公醒悟了:也許“登入”確實比“登錄”更cool,但是毫無疑問,它挑戰了用戶的慣性思維,make them have to stop and think a minute。

指導原則

2.建立有效的視覺層次。

邏輯相關,視覺相關;邏輯包含,視覺嵌套。確保內容的外觀能夠很好體現內容之間的聯系。

劃分區域,讓用戶很快決定關注點和忽略點。

明確標識可點擊處。某種形狀(按鈕)、某些位置(菜單條)、某些格式(文字顏色、下劃線等),通過這些視覺元素,讓用戶秒懂。

降低視覺噪聲,讓頁面便于理解。可通過“有罪推定”的方式,先假定所有內容都是噪聲,去除任何對頁面沒有幫助的內容。

創建清楚的內容格式。通過良好的格式,讓用戶掃描起來更容易。

  • 充分使用標題,設置友善的格式,提供用戶內容大綱;
  • 保持段落簡短,不要讓用戶丟失閱讀位置,喪失耐心;
  • 優化可讀性,使用符號列表,干掉分號和逗號;
  • 突出關鍵詞,幫助用戶定位焦點。

四、必須正確處理的幾個方面

導航和主頁是整個Web、APP的門面,它告訴用戶這里有什么,如何使用這些東西。規劃得當的導航和主頁,無疑是給用戶留下最佳第一印象的好機會,為用戶和網站、APP之間,創造繼續溝通交流的可能性。有以下幾點必須注意:

必須正確處理的 幾個方面

1.保持全局導航

全局導航包括站點ID、欄目、實用工具、搜索,保證用戶能夠隨時回到主頁,隨時知曉自己在網站中的層次。個人覺得這一項,適用于Web端,移動端空間寶貴,時刻維持一個全局性的導航系統實在過于奢侈。通用的做法是,在最底層的空間收起全局導航,通過“<”返回鍵,回到上級頁面。

2.設計簡潔、清晰的主頁界面,讓每一個起點看起來像是起點。

如果用戶想搜索,應該點擊搜索框輸入關鍵字;如果用戶想要登錄,應該點擊“我的”頁面進行跳轉···總而言之,無論用戶下一步的動作是什么,給他毫無疑義的指示和入口。

五、確定你沒做錯的幾件事

針對可用性產生的爭論總是無休無止,運營、產品、開發甚至管理層,站在不同的出發點和角度,總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想要終結爭論的唯一方案就是進行可用性測試,驗證特定場景下的特定設計是否能帶給用戶良好的體驗。

1.什么是可用性測試

可用性測試的理念很簡單:如果你想知道一樣東西是否好用,那么就在一些人試圖使用它的時候觀察用戶,記下用戶遇到的問題??捎眯詼y試在過去是昂貴專業的,但其實大可不必,簡易的零成本可用性測試也具備很高的價值。

確定你沒做錯的幾件事

2.可用性測試的關鍵要點

可用性測試關鍵點列表

3.測試過程

一個1小時左右的測試,可以劃分為如下幾個部分進行,需要注意的是,核心任務測試問題應精心制定,確保測試能夠達成預期目標。

測試過程

4.問題總結

要始終明確,當次可用性測試的目的,是找到最嚴重的問題,在本月資源許可范圍內,處理掉優先級高的條目。不要試圖解決用戶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也不要太過關注用戶提出的新功能(雖然有的時候這些功能的確令人心動,但大部分時候并非如此)。

六、大的方面和外界影響

設計的本質即是妥協,在各種相互矛盾的約束中達成平衡。在用戶看來,可用性是基本禮貌,是初次相識時的第一印象,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百花爭鳴的時代,用戶切換一個同類APP幾乎是零成本,如何跟他(她)保持良好的關系,繼續深入的交往?關注可用性,是逃不過、躲不掉的重要一環。

大的方面和外界影響

七、總結

Steve Krug的這本書經久不衰,通過簡單通俗的語句,構建了一套完整的Web可用性邏輯架構。最新的修訂版本中,號稱加入了整整一章的移動APP可用性設計內容,但作者私心覺得,針對移動端的解讀尚在淺嘗輒止階段,并未形成具有針對性的架構與方案。Anyway,這仍是一本極具指導意義的好書。

 

作者:小水betterme,IDC運維攻城獅,15年東北大學計算機相關專業碩士,-1歲產品經理,一分一秒學習,一點一滴成長。微信公眾號:小水BetterMe,歡迎關注。

本文由 @小水betterme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Don’t make them have to stop and think a minute~

    來自四川 回復
  2. 用戶不介意點擊的次數?這句話有問題吧,求解

    回復
    1. 用戶不介意點擊的次數,前提是每一次的點擊都是有效和必須的。這只是一條準則中的一個要點,單獨拎出來討論沒有意義,只會陷入無止境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之中。一定要結合具體情境具體的看,不然要可用性測試干嘛?您說呢。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