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無限游戲
編輯導讀:產品經理在這幾年成為炙手可熱的互聯網崗位,但很多人其實對產品經理的崗位職責和能力要求只是一知半解。本文作者梳理了產品經理的發(fā)展歷程,并對此進行了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要真正體驗生命,你必須站在生命之上!
為此要學會向高處攀登!
為此要學會——俯視下方!
——尼采《生命的定律》
產品經理并不是一個新興職業(yè),其出現時間甚至早于1969年互聯網誕生。
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產品經理,是美國寶潔公司的尼爾·麥克爾羅伊(Neil McElroy)。
【尼爾·麥克爾羅伊,還做過寶潔總裁、美國國防部長】
1931年,尼爾·麥克爾羅伊為解決寶潔新產品銷路不暢的問題,提出了“一個人負責一個品牌”的構想,推動設立了品牌經理(Brand Man,產品經理的雛形)這一職位,單獨為一個產品/品牌負責。
在那個以寶潔為代表的消費品時代,新品的研發(fā)漫長且艱難,產品經理的KPI是產品的銷售和利潤,工作也相應地側重在“4P營銷理論”的后3P,即價格(Price)、渠道/地點(Place)和促銷(Promotion)之上。
【4P營銷理論】
20世紀70、80年代,“一個人負責一個品牌”的理念,擴散至計算機軟件領域。
這一時期,也是計算機行業(yè)的群星閃耀時。英特爾發(fā)布了“現代計算機的基石”8086處理器,IBM推出了“定義了計算機行業(yè)標準”的個人電腦(PC),蘋果則實施了“工業(yè)史上最嚴重的搶劫行為之一”,推出了第一款具備圖形用戶界面(GUI)的商業(yè)化產品麥金塔(MACINTOSH)。
【8086處理器/PC/MACINTOSH】
計算機行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帶動了市場對于軟件的需求。由于軟件更多的是由腦力勞動而非物質要素構成,現實中合格軟件工程師的短缺,使得軟件市場始終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tài)。就比如1980年的微軟,雖然只是一家40來個員工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但既要為巨無霸IBM開發(fā)PC操作系統(tǒng),又要為年輕的蘋果編寫Apple II的軟件。
【青年微軟/中年微軟】
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計算機軟件產品經理(Title可能是項目經理、市場經理,或BA(Business Analyst,商業(yè)/需求分析師))不用再憂心產品銷路(軟件供不應求),也不用糾結產品的設計細節(jié)(客戶多為企業(yè),需求較為明確)。產品經理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可以提高效率的生產管控之上,如溝通協(xié)調、版本控制、按時交付等。
20世紀末21世紀初,隨著電腦的普及、網絡基礎設施的鋪開,世界步入了“到處是陽光”的互聯網時代。一些如今耳熟能詳人盡皆知的互聯網巨頭,如美國的亞馬遜(1995年成立)、谷歌(1998年成立),中國的騰訊(1998年成立)、阿里巴巴(1999年成立),均是在這一時期登上歷史舞臺。
不同于傳統(tǒng)企業(yè),互聯網公司提供的產品服務大多是免費的,如新浪的資訊、網易的郵箱、百度的搜索等等,不一而足。在互聯網發(fā)展的早期,許多人對互聯網公司的免費模式持強烈懷疑態(tài)度,有人甚至認為互聯網就是場編織精巧的騙局,因為在大眾的認知中,天下并沒有免費的午餐,互聯網公司也沒有理由做賠本買賣。
實際上,互聯網公司的免費模式,非但不是無利可圖,而是賺得盆滿缽滿。
互聯網產品虛擬化、數字化的特點,決定了互聯網公司很容易實現經濟學意義上的規(guī)模經濟效應,即分攤到單個用戶身上的總成本,會隨著用戶量的增加而降低,尤其在用戶量達到一定臨界規(guī)模后,新增一個用戶所帶來的成本不僅是遞減的,而且實際上很可能接近于零。而與成本相對的收入層面,每一個用戶都可能在使用產品過程中,通過點擊廣告、購買增值服務等方式,為互聯網公司貢獻收入。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只要用戶貢獻的收入超出所分攤的成本,公司就能夠盈利。
為了更好地“對齊”,這里對規(guī)模經濟效應稍作展開。
西方經濟學中,企業(yè)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兩部分組成。固定成本是不隨企業(yè)產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可變成本是隨企業(yè)產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
互聯網語境下,“產量”可理解為互聯網產品的“用戶量”?;ヂ摼W公司的固定成本,主要由研發(fā)、服務器等成本構成,可變成本有服務器帶寬成本、電費等。
企業(yè)的規(guī)模效益主要取決于成本結構。固定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越高,單位成本隨用戶規(guī)模擴大而下降的幅度越快,規(guī)模經濟效益也就越好。在互聯網企業(yè)的成本結構中,固定成本占的比例普遍較高。
另外,從邊際成本遞減的角度考量,互聯網企業(yè)的規(guī)模效應和傳統(tǒng)制造業(yè)其實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只不過互聯網公司的邊際成本更低,邊際收益更高,因此規(guī)模經濟效益更為顯著。諸如富士康,增加一臺iPhone的生產,會有屏幕、芯片、傳感器等成本,而互聯網產品增加一個用戶,幾乎沒有成本,也就是邊際成本近乎為零。)
【互聯網公司用戶數和成本、收入、利潤的關系,除了規(guī)模經濟效應,還有梅特卡夫效應、雙邊市場效應及協(xié)同效應作用其上】
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采用了上述免費模式。以騰訊為例,根據騰訊上市時披露的招股說明書,騰訊在2003年,僅研發(fā)費用一項支出,就有2600萬人民幣,總成本更是達到了2.30億元,不可謂不高。但騰訊研發(fā)的產品,如QQ、QQ秀、QQ游戲等,卻免費提供給用戶下載、安裝和使用。憑借這些免費產品,騰訊的用戶規(guī)模迅速擴大——僅QQ,在其上線初期,用戶量就以“每90天翻4倍”的速度指數式增長,上線20個月后,用戶量更是達到了1億的里程碑。在用戶量暴漲的同時,騰訊也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通過在免費產品中植入網絡廣告(QQ門戶廣告、系統(tǒng)消息廣告等)、提供互聯網增值服務(QQ會員、QQ秀道具等)、移動及電信增值服務(移動聊天、音樂/圖片下載等),騰訊在上市前的2003年,營業(yè)收入就達到了7.35億元,凈利潤達3.22億元。
【騰訊2001-2004年收入結構】
(免費的能量其實遠不止此。早年,360憑借免費殺毒,實現了對整個殺毒軟件市場的顛覆;如今,米哈游的《原神》,依靠“免費游戲+付費抽卡”的模式,上線當月就刷新了中國手游出海單月收入記錄(上個記錄的保持者,是同樣免費的騰訊《PUBG Mobile》),吸金能力遠超只能先買再玩的《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如果對免費模式感興趣,可以擴展閱讀克里斯·安德森的《免費》)
免費模式下,用戶規(guī)模(也即所謂“流量”)成了互聯網公司發(fā)展的根基,決定了公司未來發(fā)展的好壞以及收入的高低。產品經理作為產品的設計者,決定了產品實現的用戶需求,也決定了產品體驗是否足夠優(yōu)異,可以獲得、留存足夠多數量的用戶,支撐起免費模式的正常運轉。對于產品經理這個職業(yè),也因此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作為一名產品經理,既要懂業(yè)務、懂設計、懂技術、懂管理,還要承擔起產品定位、需求調研、競品分析、產品規(guī)劃、原型設計、需求撰寫、評審交付、開發(fā)跟進、測試驗收、發(fā)布上線、運營推廣、數據分析、迭代優(yōu)化等各方面工作,更要對公司的核心經營指標負責。
俞軍曾如此解釋他在百度的工作:
“在那個時代的互聯網行業(yè)和在那么?。ㄎ壹尤霑r30多人)的百度,其實大家也分不清產品經理和產品市場經理的區(qū)別,當時百度內部也普遍直接叫‘產品經理’,我也一個人做了除研發(fā)外的所有搜索引擎產品相關工作,并無其他人分擔搜索引擎產品工作。”
這一時期,產品經理在互聯網公司內的話語權和決策權迅速提升,工作價值也得以更多體現。但在互聯網行業(yè)之外,產品經理這個職業(yè),依舊沒有獲得太多關注。
直到2008年,馬化騰開始強調他的產品經理角色。在新京報一篇頗為知名的采訪(《馬化騰:我和太太也是QQ認識的》)中,小馬哥說到:
“我是騰訊最大的產品經理,任何一個產品我都會去看,要不然怎么能知道一個產品或者服務到底好用不好用,要不然怎么知道問題出在哪?中國市場上這么多款IM產品,你不可能全部用過吧?我就差不多全部用過,他們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有問題,我都得了解。”
之后,周鴻祎也開始標榜他的產品經理身份。
“我要求自己首先是個大產品經理。事實證明,丁磊也好,馬化騰也好,他們到現在都不脫離產品崗位,你搞所謂抽象的管理,你就容易失去所謂的方向感。所以我們還是要靠一個產品團隊在做。”(騰訊科技《周鴻祎產品秘笈:小版本成就大產品》)
再后來,iPhone聲名鵲起,《史蒂夫·喬布斯傳》熱銷,喬布斯逐漸被媒體和大眾塑造成了“產品經理之神”(實際上,喬布斯從未以產品經理自居),使得產品經理這個職業(yè)在更大范圍為人所知。
【李開復關于產品經理的著名論斷】
2012年,是中國互聯網的萬歷十五年,也是產品經理的萬歷十五年。
朱時雨曾提到2012年一個看似末端小節(jié)的事件。2012年春節(jié)后,百度的互聯網流量并未像往年一樣,在春節(jié)的低谷之后重新恢復增長。起初,百度并未太在意。直到春節(jié)一個半月后的3月上旬,互聯網流量仍舊低迷未見起色,讓百度不得不緊張起來。于是,百度的分析團隊介入,對流量的變化進行歸因,但在將慣用的十來個因子用光后,分析團隊還是沒能得出合理解釋,最終只能接受一個一直以來被有意無意忽略的因素,即移動對PC的替代開始了。
【2012年,用戶使用智能手機接入網絡的比例(74.5%)首次超過了臺式電腦(70.6%)】
“2012年,看起來只是互聯網上平淡無奇的一年,卻是PC和Mobile握手交匯的一年,移動接過來PC的接力棒,讓互聯網重新回到快車道…2012年之前,除了少數公司一頭扎進移動大潮外(以在野的公司為主),不少公司(尤其在位的公司)對于移動互聯網的未來都是將信將疑的…2012年之后,互聯網公司幾乎統(tǒng)一的提出了移動優(yōu)先或者向移動轉型之類的戰(zhàn)略,沒有人再懷疑移動是不是未來,是不是泡沫?!保ㄖ鞎r雨《2012:互聯網的萬歷十五年》)
移動相較于PC,并不只是設備屏幕大小、是否可移動等外在的差別。馬歇爾·麥克盧漢曾在經典的《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對媒介下過定義:媒介是人的感覺和感官的延伸或擴展,如輪子是人的腿腳的延伸,文字是人的視覺能力的延伸。而手機,“手機是人的肢體的延伸”(張小龍語),是我們加長的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感知周圍的環(huán)境,觸達更廣闊的世界。例如,手機可以幫助我們通過社交軟件隨時隨地與人連接,也可以支持我們隨時隨地掃描二維碼,所見所掃即所得,還可以讓我們“隨時隨地發(fā)現新鮮事”、“記錄美好生活”。而固定的PC,并不具備上述能力。
“以我們的過去統(tǒng)計來看,大概每個人平均用PC互聯網是每天2.8個小時,現在移動互聯網,怎么用呢?除了睡覺8個小時,16個小時是清醒的,跟它在一塊,不太容易丟開它,未必是每分鐘、每秒鐘在看,但是有消息到達,就會使用它,這樣的話就是16個小時,再加上設備本身,比PC多出十倍以上的使用時間?!保ā恶R化騰:打敗微信的會是什么?》)
移動互聯網爆發(fā)之后,新App如雨后春筍般大量涌現,產品經理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一方面,產品經理的機會大大增多。移動互聯網催生了海量的新的用戶需求,如移動支付、移動購物、移動社交等等,需要大量的產品經理承接產品的設計。另一方面,產品經理的成事概率處在歷史最高水平。移動互聯網一片藍海的市場環(huán)境,使得一個產品只要能填補上某項需求空白,就有生存下來的可能。
這一時期,新一代創(chuàng)業(yè)型產品經理奮楫爭先鋒芒初露,打造出令人驚艷的移動互聯網產品,有的甚至還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用戶需求(“人們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擺在他們面前”),如抖音的張楠、網易云音樂的王詩沐等等。
只不過,黃金時代往往都很短暫。
與我們的認知相異的是,市場上已經很久沒再出現令人印象深刻的新產品——微博、B站上線于2009年,微信、美團2011年,滴滴2012年,拼多多2015年,最近的抖音則是2016年。
2016年之后,隨著我國智能手機出貨量觸及歷史最高點、網民規(guī)模增速放緩,以及更為重要的——基于移動互聯的基礎需求大多已經得到滿足,移動互聯網步入了競爭更加白熱化的存量博弈階段,也即王興口中的“互聯網下半場”。
在互聯網下半場,一方面新的可以改變市場格局的關鍵技術尚未出現。5G不是——4G和3G是“好用”和“勉強能用”的差別,而5G和4G之間的差別,只是“更好”和“好”;人工智能也不是——基于大數據歸納的弱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已經挖掘得大差不差,而可以進行演繹推理的強人工智能,尚未迎來tipping point;最近常被提及的元宇宙也不是——如果你看了前段時間輿論熱議的英偉達數字人,就會意識到真正的元宇宙離我們還很遠。另一方面,互聯網細分領域的格局也已大體確定,經歷殘酷競爭幸存下來的公司,商業(yè)模式大多跑通,擁有各自的現金牛業(yè)務,考慮到外部愈發(fā)凜冽的市場環(huán)境,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傾向于守著自己手中的一畝三分田精耕細作。
【英偉達數字人】
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品經理群體的發(fā)展如同細胞生長一般,既存在單純的細胞分裂,又有基于不同分工的細胞分化?;ヂ摼W行業(yè)越來越精細的分工,使得越來越多的職能型產品經理只能從事一些基礎的產品螺絲釘工作,出現了大量僅負責一個后臺或一個前端頁面的產品經理。對此,王慧文曾分享過一個數據:“以美團為例,全公司有2000個產品經理,外賣業(yè)務上有300多個產品經理”。
2020年以來,新的技術變量仍未出現,但行業(yè)迎來了成群結隊漫天飛舞的黑天鵝,王興一語成讖——“2019可能會是過去10年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10年最好的一年”。許多產品經理都感到自己的努力和時間在目所能及地通貨膨脹,身體和精神也不知何時陷入到了“內卷”的陷阱之中。
(內卷原本是人類學意義上的術語,指一種“既無突變式發(fā)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復”的結構性格局。而我們現在所講的內卷,更多的指代一種非理性的內部競爭現象。根據項飆的解釋,“今天的內卷是一個陀螺式的死循環(huán),我們要不斷抽打自己,讓自己就這么空轉,每天不斷地自己動員自己。所以它是一個高度動態(tài)的陷阱,所以非常耗能。在小農社會里面,它體力上很累,但是不會有這種在精神上的這種折磨的?!保?/p>
對于具有一定經驗,或者達到一定職級的產品經理來說,困境在于深陷瑣碎工作無法抽離的同時,還要強打精神應對無休無止的政治斗爭,做產品的熱情在日復一日的瑣碎重復中消磨殆盡,但始終沒有辦法離開?!俺隋X多,一無是處”。
而對于經驗較少,或者剛入門的產品新人來說,從0到1的機會只存在于傳說之中,從1到10的項目鳳毛麟角排不上隊,可接手的,往往只有從10到100的工具人任務。即便是面對這種“多做或少做,對核心指標影響并不大”的螺絲釘任務,產品新人還是避免不了表演型加班(領導不走不能走,同事不走也不能走)的囚徒困境,以及工作PPT化(匯報變得異常重要,再普通的需求,也要強行挖掘價值)的尷尬處境,甚至有卷王立出“要么我卷死各位,要么我被各位卷死”的flag。
產品經理這個職業(yè),誕生至今剛好九十年。產品經理的工作,從一開始側重廣告營銷,到注重項目的管理,再到統(tǒng)籌兼顧產品、市場、項目等方方面面,最后到現如今內卷空轉背景下主做PPT,其間變化滄海桑田,如同一場永久延續(xù)的無限游戲。但有些東西,一直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比如產品經理不可或缺的邏輯思考能力,這一點,我們放到下次討論。
主要參考資料:
[1]《商業(yè)的本質和互聯網》,許小年,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免費》,克里斯·安德森,中信出版社
[3]《俞軍產品方法論》,俞軍,中信出版社
[4]《微信背后的產品觀》,張小龍,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5]《王慧文清華產品課》,王慧文
[6]《創(chuàng)新者》,沃爾特·艾薩克森,中信出版社
[7]《愛因斯坦傳》,沃爾特·艾薩克森,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8]《2012:互聯網的萬歷十五年》,朱時雨
本文由 @許昕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 CC0 協(xié)議
打敗移動互聯網的會是元宇宙,元宇宙硬/軟件產品經理走起。
手動點贊,好文
寫得好
內卷真叫人痛苦,但是又沒辦法只能被迫一起卷。美名其曰:共同進步
????????????
這篇文章對新手小白了解產品經理這一職位還是很不錯的~
希望也能激起產品大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