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需求管理機制」的流程和要點
編輯導讀:需求,是戴在每一個產品經理頭上的緊箍咒。產品經理每天要面對大量的需求,建立需求管理機制能夠幫助產品經理更好地工作。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產品經理每天都需要面對大量需求,很多朋友會通過“需求池”對零散需求進行統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但需求池只是需求呈現的載體和工具,并不能包治百病,實際操作中會出現各種意外,比如:
- 無效的需求記錄:不是指需求記錄的不清晰,而是指明顯不符合產品定位、場景不明確的需求未經篩選就被記錄。
- 超量的高優先級:需求方都認為自己的需求更重要更緊急。面對多方的各種催促,出現了大量高級別需求,導致等級制度失效。
- 短視的版本規劃:將迭代周期內的需求塞滿即可。把需求、設計、上線做成了下意識的循環,缺乏產品整體層面的發展規劃。
為了避免需求管理的效果打折扣,接下來根據需求的流轉,依次講解需求處理過程的管控要點。
01?需求的有效采集和過濾
需求是產品的源頭,產品是需求的解決方案。所以,有效采集需求是需求管理的第一步。雖然每個產品所處的環境存在差異,但是為了不在需求階段迷失其中,需要從全局角度對需求來源、采集方法、需求篩選(初步)有整體的認知,便于后續對不同需求采取更合適的應對策略。
1. 需求獲取渠道
不同產品的適用場景和使用角色都不一樣,造成了需求來源較為復雜的現象??梢酝ㄟ^渠道通用屬性的方式進行分類。
分類目的在于全面了解產品的相關方,避免遺漏。畢竟不是每個角色都會主動反饋問題和需求,更多情況下需要產品經理主動溝通和挖掘。產品經理不要忘記“沉默的大多數”。
渠道分類的維度也多有不同,本文以內外渠道區分為例:
- 內部同事:組織內任何和產品相關的角色都有提建議的權利。比如:Boss、銷售、運營、技術等。
- 外部客戶:客戶通過對應渠道反饋產品需求或問題。在項目中客戶也區分決策人、使用人等多種角色。
- 產品經理:基于對產品、用戶、發展戰略的觀察、分析等行為,進而得出需求。
2. 需求采集方法
需求獲取的方法是多樣的,有的是產品經理通過設計進行獲取,有的是客戶主動進行反饋。具體方法如下:
- 產品方獲?。河僧a品方主動獲取需求的方式。如:行業研究、調研問卷、實習輪崗、數據分析、現場訪談……(詳見:B端需求調研:客戶訪談操作詳解)
- 客戶方反饋:由客戶方主動反饋需求或問題的方式。如:客服咨詢、用戶投訴、意見建議、公開渠道的評價(微博、垂直社交媒體……)
客戶主動反饋時,產品經理并不能改變采集方式。針對產品經理主動獲取情況下,采集方式應當如何選擇?我們知道每種方法各有優劣,要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選用。影響選擇的關鍵因素有哪些呢?我認為至少考慮以下3方面:
- 用戶是否接受此方式?面向不同角色,或同一角色的不同場合。用戶對各方式的接收程度都是不一樣的。有時我們希望面談,但客戶總是沒時間……
- 資源是否支持此方式?公司的時間、人力等資源都是有限的,產品經理需要在合理資源限度內完成采集。比如實習輪崗,可以較深入的了解現場,但耗時太長,通常采用的比較少。
- 能否達到采集的目的和效果?如果調研后沒有達到目標,意味著采集無效以及投入資源的浪費。
3. 需求初步篩選
通過各個渠道獲取需求后,就進入的記錄階段。會發現需求總是源源不斷的過來,但是產品經理的精力以及公司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所以要辨別需求的真偽和潛在價值,把不符合要求的需求剔除,不計入該產品的需求池中,避免后續資源的無效投入。
篩選的過程是“砍需求”的過程,是對需求潛在價值判斷的過程。除了要對產品本身有所了解,也需要專業能力的支撐才能更加準確的判斷。事實上,從需求收集到研發上線之間會經過多次“砍需求”。
此時作為初步篩選,要求并不嚴格。只需要做2件事:需求場景還原,需求屬性分類。
1)需求場景還原
需求有對應的完整場景是篩選的第一步,如果還原不了場景,則認為需求是假需求。場景還原只需要問幾個問題,能回答出來且邏輯自洽即可——誰(角色)在什么情況(背景)下,遇到了什么問題(需求)?當前的處理方法是什么?
場景還原時需要將相關的場景進行窮舉,避免因場景遺漏導致后續產品設計時出現漏洞。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需求場景還原完整,但不符合本產品定位,此類需求對本產品無價值,但需求本身沒問題。建議記錄在另一張需求池表單中,作為外延產品的需求儲備。
2)需求屬性分類
除了需求基本的信息記錄,還要判斷需求的類型,為后續的需求評級和需求分析提供支持。比如:核心需求,基礎需求,衍生需求,技術需求,運營需求,體驗需求……
需求分類同樣沒有標準答案,存在多種維度的分類方式。重點在于你定義的需求類型,在后續分析中是否存在對應行動策略,如果僅作為需求池的統計查看使用,意義不大。
存在潛在價值的需求將被一一記錄在需求池中,等待下一輪的篩選和價值分析,直到被某個版本選中……
02??優先級的制定和維護
初步過濾可以把部分需求排除在外,剩余需求將被納入到需求池中。至于選擇哪些需求進入實現階段,則根據需求的優先級來排序。每個團隊都應該有自己的優先級評估標準——你的優先級評估標準是什么?評估標準又是怎么維護的?
1. 區分需求所屬類型
在制定具體的優先級規則之前要先區分需求類別,不同類型的等級制定策略存在差異。可以基于“產品管理權”和“需求確定性”來劃分需求類型。
1)基于“產品管理權”劃分
在公司內部,一款產品的管理權限通常是由多個角色共同組成。不僅有產品經理,還有運營、上級領導等其他角色也具備管理權。
- 響應性需求:對應角色行使自己對產品的管理權限,產品經理沒有拒絕的權利,根據具體要求排期和執行即可。比如運營同事策劃了一場活動,需要在產品中實現。此時產品經理沒有拒絕的權利,只要建議的權利。
- 自主性需求:當產品經理在處理自己管理模塊內的需求時,其他角色也不能拒絕(領導可以拒絕)。其他人同樣可以提供建議。并不是要產品經理剛愎自用。
2)基于“需求確定性”劃分
針對自主性需求也要區別對待,首先是判斷需求實現結果的可控性,面對可控和失控的需求要制定不同的策略來應對。
- 不確定需求:對需求實現的結果預測精準度過低,不具備參考價值。常見于全新業務情況,沒有過往數據和歷史經驗作為參考。面對此類需求通常采取MVP策略。
- 確定性需求:對需求實現的結果預測相對準確的,可以將需求代入制定好的優先級等級,進而找到優先級順序。(本文針對此類需求的優先級進行講解)
2. 制定優先級標準
優先級標準是判斷各需求實現先后的依據。比如Bug優先還是需求優先,實際上當然不會如此粗獷??梢杂贸R姷闹匾o急程度、KANO模型等方法幫助我們建立和細化等級標準。
1)重要程度:以產品目標為中心
假設有2個需求,實現需求A可以帶來新用戶10000人,實現需求B可以提高活躍用戶10000人??墒褂玫馁Y源有限,只能實現1個需求。你會選擇那個需求實現呢?選擇依據是什么?
需求重要程度的判斷依據是“產品目標”,契合產品目標的需求就是重要的需求,偏離產品目標的,不論能夠帶來多大的收益,都不能稱之為重要。
產品目標是根據公司戰略、產品定位、發展規劃、領導決策、用戶反饋(KANO模型 – 期望型需求)等綜合因素制定的。產品目標落實到執行層面,會反應在某項數據指標的變化上。比如:產品/某活動/某功能的拉新;產品/某功能的促活;某環節/某功能模塊轉化;商業化指標……
需要注意區分用戶目標和產品目標。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優化體驗等以用戶視角提出的訴求都是用戶目標。需要把用戶目標轉化轉為為產品目標。比如,在滿足了提升效率的用戶目標后,會達成產品目標數據指標A的變化。
2)緊急程度:以嚴重程度為中心
假設產品目標是提升拉新數據,現在有2個需求,需求A可以帶來新用戶10000人,需求B會帶來新用戶1000人??墒褂玫馁Y源有限,只能處理其中1個。你認為那個更緊急呢?
很顯然,多個需求都滿足產品目標時,效果越好的越優先(緊急)。
假設產品目標是提升拉新數據,現在有1個需求和1個Bug,需求可以帶來新用戶10000人,Bug會造成流失用戶5000人??墒褂玫馁Y源有限,只能處理其中1個。你認為那個更緊急呢?
處理Bug時不考慮產品目標(重要程度),只考慮緊急程度。把需求和Bug的緊急程度放一起對比,之后再根據各自評估的嚴重程度來決定先后順序。通常采用如下的緊急程度標準:
P1:處理需求,獲得良好的正面效果
P2:處理Bug ,避免持續的嚴重損失
P3:處理需求,獲得一定的正面效果
P4:處理Bug ,避免持續的輕微損失
3)其他代價:關聯指標的變動
經過重要緊急程度的篩選,我們可以得到重要(符合產品目標)的需求和Bug,并根據緊急程度進行排序。實際操作中還需要注意需求實現后的其他代價!
這里的代價不是指實現需求的成本,而是指需求實現后對產品目標之外的其他數據的影響。正面影響也就罷了,需要格外注意負面影響,負面影響會改變需求的價值。
假設產品目標是提升營收,現在需求A是向用戶端投放廣告,預測能夠獲得50萬營收,但是會造成3萬名用戶的流失。這時候需求A還是高優先級的需求嗎?
3. 需求等級的動態調整
產品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產品目標變更后對應的優先級標準也同步變化。標準變更后,各需求的優先級也要重新評估。
比如:產品目標從原來的提升“活躍”數據,變成了現在的提升“拉新”數據。對需求A的結果預測是能夠拉新1000人,促活100人。需求A對拉新顯然價值更大。結合產品目標來看,需求A的價值隨著產品目標變更而同步變更,從低優先級轉變成高優先級。
產品目標的變更有什么規律?變更的影響因素和建立時一樣,此時更關注目標變更的觸發點?;痉譃?種:定期變更、臨時變更。
- 定期變更:通常以1個季度為周期,定期檢查產品所處環境和發展進度是否符合計劃。出現脫節時要及時調整,避免發展偏航。
- 臨時變更:通常是因為市場、政策、競品、產品自身發展突然出現重大變化,所以需要及時關注產品相關的重大事件,便于及時應對。
03?契合優先級的需求序列
當我們獲取了有效需求,建立了優先級規則。各個需求具體的優先級順序如何排列呢?大部分公司都有自己的優先級制度,但是為什么執行總是不如人意?可能是因為執行力松散,也可能是因為對需求價值的判斷失誤。
一旦實現的需求選擇錯誤,會造成數據結果不能滿足產品目標。意味著投入的時間,人力等資源的浪費,也可能導致產品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上失去競爭機會。所以要建立更加細化的規則,進而量化需求的價值。
1. 判斷需求屬性
對“確定性需求”的優先級排序,首先根據“優先級”的重要程度判斷需求屬性——即:需求是否符合產品目標。
需求的實現會影響產品的多項數據表現,列出受需求影響程度較高的數據項和產品目標進行匹配。選取匹配程度更高的需求進入當前版本的“待定清單”中。
比如:產品目標是提升拉新數據;需求A有效提升活躍數據,拉新數據影響不大;需求B有效提升拉新數據,活躍數據影響不大。所以會選取和產品目標更匹配的需求B。
通常1個版本中只有1個產品目標,更有利于增強目標的實現效果。如果設立了多個目標,則需要先對各目標本身做優先級排序,并分配對應的權重。估算需求的對各目標的效果后,結合目標權重再重新進行需求排序。
2. 量化需求價值
假設需求A、B、C都進入了本版本的待定清單中,現有的資源有只能夠實現2個需求。那么淘汰誰?剩下的誰先誰后?只有對需求價值或Bug的影響進行量化,才能夠得出較為客觀的結論。換言之對產品所帶來的正向數據變化就是需求的價值所在。
需求價值的計算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關鍵影響因素。公式表達:需求價值 = 潛在用戶數 x 轉化率 x 使用頻次 x 用戶價值 – 關聯指標負面影響
1)潛在用戶數
- 評估需求會影響的用戶類型,再估算對應類型客戶的數量。
- 用戶類型根據企業內部對客戶的分類。比如:普通用戶、會員用戶、活躍用戶。
- 估算對應用戶數量時,注意用戶的存量數據和增量數據。
2)轉化率
- 預估潛在用戶使用該需求對應功能的轉化率。
- 轉化率一般按照活躍度來計算,不同類型用戶的活躍度不一樣。
3)使用頻次
- 估算目標用戶一定時間內使用該功能的次數。針對不同類型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時間長度計算。
- 見效快的需求,計算時間周期短,如1~3月;見效慢的需求,計算時間周期長,如3~6月。
4)用戶價值
不同類型的用戶價值需要分別計算。比如:普通用戶和VIP用戶對產品的貢獻是有巨大差別的。
5)關聯指標的負面影響
- 考慮效果時不僅要考慮正面收益,也要考慮需求實現對關聯指標的負面影響。
- 計算收益要減去需求關聯bug負面影響。比如:需求A可促活3000用戶,bug可導致1000用戶流失。所以預估效果應是促活2000用戶。
- 特別需要注意需求實現付出的其他代價。比如:添加廣告可以提升收益數據,但是會降低活躍等數據。
3. 需求的性價比
計算出需求價值后,按照價值高低排序就是我們要的需求優先級了嗎?這樣的想法依然過于片面。做決策不僅要考慮收益,也要考慮成本和性價比。
1)需求成本估算
這里的成本是指實現需求所需要投入的人力成本。同時為了計算方便,一般會將不同崗位的人力成本設定為同一個價格。用公式表達:人力成本 = 所需人天 x 單位人天費用。
比如:需求A實現需要產品設計3天、UI設計2天、研發測試5天,人力成本是500元/人天,則需要A的人力成本是5000元。
2)實現的性價比
最后一個步驟就是計算需要實現的性價比。根據性價比排序,性價比越高則排序越靠前。到此,完整的需求優先級才算制定完成。用公司表達:性價比 = 需求價值 / 人力成本
比如:需求A的需求價值50000元,實現需求的人力成本5000元,則性價比是10;需求B的需求價值20000元,實現需求的人力成本1000元,則性價比是20。綜合來看,雖然需求A更有價值,但是需求B的性價比更高。因此需求B的優先級高于需求A。
附:“需求池”概況介紹
1、創建方式
需求池的創建方式并不固定,團隊內保持一致即可,使用Excel或項目協同軟件都行。比如:Teambition、禪道……
2、表單字段
需求池的具體字段可根據團隊關注的要素自行調整,也可以把部分字段轉移至關聯文件中,比如在“產品版本”文件中記錄各環節的負責人、計劃用時和時間段、實際用時和時間段等信息。主要包含以下:
- 基礎信息:需求方、提出時間、需求編號、需求概述、需求詳情
- 需求屬性:所屬模塊、所屬功能、需求類型、需求狀態、重要程度、緊急程度、需求等級、產品負責人、產品版本
3、補充說明
- 需求詳情:完整需求的描述較多,通過圖文等形式呈現,不便在excel上呈現。通常會用獨立文檔記錄。通過“需求編號”檢索查看“需求詳情”。需求詳情同時會記錄需求方、提出時間等信息。
- 所屬版本:版本規劃屬于項目管理內容,在對應“項目管理”表單中會標記需求實現各環節的負責人、交付物、計劃和實際用時、開始和結束時間等信息。
本文由 @耳目不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感覺挺有用噠,愛了!這就收藏了慢慢看哈哈哈
哈哈 歡迎交流~共同進步
寫的不錯
感謝認可,希望有幫助~
畢竟不是每個角色都會主動反饋問題和需求,更多情況下需要產品經理主動溝通和挖掘。產品經理不能忘記“沉默的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