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現有功能背后的需求點

3 評論 4496 瀏覽 14 收藏 10 分鐘

導讀:要基于現有基礎邏輯功能進行優化或改造,我們必須先要知道他原始設計的初衷,才能盡可能得避免動到其潛在的關聯邏輯以及功能點優化時的合理性,在原始方案上進行推翻、優化、回退或消亡。那么,如何了解現有功能背后的需求點呢?一起來文中看看吧~

昨夜北風吹盡寒,執筆不見深思來。

又到了新的季節點,最近腦袋中總是出現一團黑黑的亂麻,就像似在白紙上用黑色鉛筆不斷攪動的涂鴉,理不清剪不明的感覺,這種感覺在處理需求時尤為強烈。

經常遇到一些功能,在換了一個又一個接手的人時,曾經的邏輯與需求追溯已不可見,只留下一個軀殼平靜的躺在軟件里,在產品長河中也會時不時有人拿出來又將其繼續優化,然后變成如今的模樣,多次優化下來,初始的需求已經不可見。

基于現有基礎邏輯功能進行優化或改造,我們必須先要知道他原始設計的初衷,才能盡可能得避免動到其潛在的關聯邏輯以及功能點優化時的合理性,在原始方案上進行推翻、優化、回退或消亡。

那么如何找到曾經的需求場景呢,歷史追溯通過文檔總是可以從現有零星的記錄中追溯到70~80%的內容,可見文檔信息保存與共享的重要性。

一、從需求工具中追溯功能點和提出對象

在需求處理工具中,我們常常使用5W1H描述我們的需求,一對一的需求里都盡可能詳細的描述了需求的來源、使用者、場景及期望實現的內容,一個需求不見得特別的有說服力,所以我們會橫向對比,從通用化場景中獲取對應的需求并證明其有效性,故我們在進行修改時需要考慮到之前的需求存在的設計邏輯及其衍生內容,能根據類別搜索對應的模塊及功能點最好。

但是并非每一個需求都會被采納,關閉時的原因也是可以作為一個可參見的意見,判斷當時未做以及推斷出現在又被提出的原因。如果一個需求被多次提出且非同一客戶提出的,那么他的場景在一定情況下是可信的。如果在現有方案無法滿足的情況下,技術方案即使較大改動,也是應該參考入內的。

此外,非常個性化的定制如果也能從它指定行業中剝離出標準的一方面,那么其實也可以做到復用。

比如生鮮、冷飲、食品等運輸的存儲要求和服裝、圖書等類目區別較大,但是依舊可以從多家生鮮中獲取共同點取名為該行業的軟件特性作為通用性功能,當后續有類似項目進來之后,也能大致滿足他的基本需求,這樣便能大大節省了重復梳理的時間,提高效率。

然而,也是因為這樣的做法,后來者接手時,就需要整理之前的需求與場景,才能嘗試著是否能改動到。需求處理工具較為實在,能夠清晰的描述出功能點的前置條件、后置條件、邏輯限制、業務流程等,比較適合1:N迭代的(在0到1的時候,需求點可能較為粗糙),但是這樣卻也有可能打破了整體的數據流轉,僅限于局部內容,且不同產品經理風格不一,在描述時未必能那么詳盡。

所以在產品改動時,若是能即時更新,在整體上增加描述對應的邏輯,那對后來者會更為友好。軟件隨著不斷迭代會更為笨重,前期設定的功能和技術框架,如果擴展性跟不上的話,那么發揮的空間也會極為有限。所以處于中間階段的需求,需要考慮到承上啟下。

二、親自跑完現有軟件的功能流程和細節

既然處于迷糊階段,看到需求無法下手,就盡量先將軟件邏輯整明白,親自將現有的軟件功能親自跑一遍,作為文檔描述不夠詳盡的補充。不管歷史如何變化,功能總是以當下的功能最為準確。想象你是你的客戶,作為一位沒接觸過該系統的人員,你在執行作業時,是否能夠順暢理解該功能,這個功能是否能夠解決了你的痛點。易用性總是客戶滿意度最高的一個吸引點,有些軟件功能隱藏的很深,有些配置限定太死,在初次接觸軟件常常會把自己弄的很痛苦。

后續軟件的優化點,詰取某一部分進行研究時,可以綜合軟件實操與反饋同步進行,明確方案的目的,分別可從總體的功能、產品架構列舉,從細分的流程、使用者畫像進行描述,從市場定位和功能比對中記錄不同,從同個功能不同方案的枚舉眾比較,才能更好的了解現有軟件的不足,將復雜的需求轉變成簡易的流程,可謂是智者見智了。

三、與人討論,頭腦風暴

不管是產品老人還是研發老人,從討論中都是能窺探出些許設計邏輯的,后臺代碼是最有說服力的工具,代碼注釋挺重要的。另外,測試同事有不斷給軟件試錯的用例中對不同的功能觸點,測試用例也是很不錯的一個參考文件。

四、分析客戶本身及上下游對接

如果能從所提需求引絡出其他的痛點,當獲得充分信息時,大概也就能知道該需求是否能夠去滿足了。

經常說到要深入需求的核心,不拘于淺層,一般是指客戶提出一個需求僅僅是針對當下這種情況而提出的問題,深入點就是需要理解出為什么他會出現這個問題以及這個問題的有效性,再深入點就是客戶日常作業時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問題出現的頻率以及真實的、全面的、客觀的場景,分析客戶本身業務以及他上下游是如何進行對接和過渡的,以至于我們可以提供多種備選方案。

雖然也有很多需求就是為了滿足某一個簡單的想法而已,深挖倒也是大可不必了,這種一般是用戶體驗型的需求。

五、產品架構圖

從整體的視角去看軟件也可能事半功倍,模塊間的數據流動體現在應用層面的具體表示。看著每家公司給出的產品架構圖都十分相似,看不出“端倪”,這里的架構圖不建議看別人畫,而是自己畫的,加深理解,可以加上一點自己的“個性”,才能將整個行為進行閉合,總-分-總的方式百試百靈。

六、上線跟蹤

跟蹤上線后的使用情況,能證實該需求是否存偽,用的話是否用的順暢,不用的話原因是什么,業務調整還是未達預期,若是未達預期那么可能開始的方向就錯了。

寫在最后,當我們處理需求的時候,常??紤]到他的開發量、各種投入產出比、用戶性格、收益率等等,但這些顧慮也有可能固化了我們的思考,從而記不得我們為用戶解決問題的初衷了。衡量取舍好像已經是各大公司產品經理取之有道的共識了,不過還是想說,若可行,先行莫后折,易折為假,繼續摸索吧。

 

本文由 @謝星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開發量、各種投入產出比、用戶性格、收益率確實固化了我們日常的想法和切入點,像一種舒適圈的感覺。這篇文章給了一種新角度,期望自己不要固化思維,不斷修煉

    來自福建 回復
  2. 當我們處理需求的時候,常??紤]到他的開發量、各種投入產出比、用戶性格、收益率等等,但這些顧慮也有可能固化了我們的思考,從而記不得我們為用戶解決問題的初衷了。

    來自湖北 回復
  3. 我們必須先要知道他原始設計的初衷,才能盡可能得避免動到其潛在的關聯邏輯以及功能點優化時的合理性,在原始方案上進行推翻、優化、回退或消亡。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