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文產品課的學習心得 | 聊聊職業PM和創業PM
編輯導讀:產品經理可以根據行業分為B端、C端和G端,也可以根據產品功能細分,但是職業產品經理和創業產品經理又是根據什么標準來分類的呢?本文作者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了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學習王慧文的清華產品課時,看到老王提到了兩個概念:職業產品經理和創業產品經理。當然關于兩種產品經理的具體區別,老王沒有明說,但我卻覺得深入思考這兩種概念的區別很重要。
因為思考這個問題,能幫助我們想清楚很多問題。
比如到底應該是去大廠還是創業公司,比如選擇什么樣的人作為你的老板。
甚至在更高的層面上,你需要去思考,如何看待機制和數據的作用,如何看待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這些問題在我看來,都可以從思考這個命題開始。
01
先說一個我們可能遇到過的疑惑吧。
在我的第一份產品工作里,我所在的組就叫做Growth Hacking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增長黑客。我記得第一次看到組里的周報里,就看到老板做了一份詳細的分析,去看某個版塊的DAU和用戶關鍵行為之間的關系。
我至今記得那份PPT非常有邏輯,詳細分析了當什么樣的用戶,做了什么行為之后,他們的留存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提升。
半年之后,各項實驗都推進下去了,短期留存等核心指標也有了比較明顯的提升。這時候我們再去看大盤關鍵指標,發現——
紋絲不動。
原來局部的持續增長,并不一定會帶來整體的增長,因為還有很多不可控或者無法被線上化的因素。
但這并不代表著,這個組的工作是失敗的,因為對于這個局部來說,至少方法是正確的,執行是有效的,在單個產品經理的角度,他們的工作成果應該被認可。
但站在公司的角度,個體的努力可能并沒有什么作用。
02
老王說,美團有約2000個產品經理,外賣業務就有300多個產品經理,不同的產品經理差別很大,負責整個業務線的頭頭是“創業產品經理”,下面具體做細分功能的是“職業產品經理”,而大部分產品的職業生涯都是從職業產品經理開始。
既然我們大多數人很難成為那個頭頭,很難擺脫具體的執行,去思考戰略層面的東西,那為什么還是要去思考職業產品經理和創業產品經理的區別呢?
首先要說,無論哪種類型的產品經理,有一些優秀的品質是共通的。也就是說,無論你想要成為哪一種類型的產品經理,這些優秀的品質都是你所要去培養的。
比如,基于數據做出推論的能力。
比如,根據實際的資源、收益、成本等約束條件,做出優先級判斷的能力。
比如,扎實的基本功,文檔、原型、溝通、思考等。
再比如,對所從事工作的熱情。
但是在這些優秀的品質之外,為什么我們要關注兩種不同類型產品經理的差異點呢?
既然大多數人的職業生涯都以職業產品經理開始,既然很多產品經理都以進入大廠為自己的目標,在一個體系里做一個稱職的產品經理,那為什么他們要了解創業產品經理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思維呢。
我覺得答案在于,讓我們跳出崗位視角的局限,以更完整的視角去看待這個商業世界。
03
在我看來,職業產品經理更關注: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解決短期內已經出現的問題,并拿到自己所負責范圍內的結果。
比如對于C端產品來說,平臺產品,需要去考慮功能本身的使用體驗;業務產品,需要跟業務一起拿到營收結果;增長產品,需要去拆解增長路徑,并逐個擊破。
對于這些職業產品經理來說,最有效的辦法可能是兩點:拿來主義和數據說話。
職業產品經理很少有機會去解決一個行業里從來沒有遇到的問題,他們一定可以從這個領域本身去拿到一些成熟的解決方案,然后用在自己的問題上。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每年校招的時候,大廠總是想籠絡更多的優質生源,因為學歷和學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答案就在行業里了,足夠聰明,足夠有方法,就可以找到它。
用數據說話,代表了大多數職業產品經理都追求的一個東西,叫做確定性。比如很多公司在用的AB測試,就是用一種工具來消除人的判斷中的片面性,用數據來說明事實。
只要不斷設計實驗,不斷讓我關注的指標呈現顯著正向,那么我的工作就是邏輯自洽的。
系統需要這樣的人,且分工越細,就越需要這樣的人,去保證系統的確定性。
04
而創業產品經理,老實說我也不知道他們是一群什么樣的人。在我的職業生涯里,幾乎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
但通過學習老王的產品課,我大概能理解這部分人的幾個特質:能夠掌握的信息更廣泛、緯度更高;對簡單問題有超乎常人的思考;會思考并探索與方向相關的問題。
創業產品經理,不會把自己局限在角色里。他們不會因為自己是產品經理,就放棄跟銷售的溝通機會,也不會因為自己有一手的數據,就放棄思考人在模式中所起到的作用。
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需要更多的信息。
無論是參與論壇,還是找不同領域的人去交流,還是主動找比自己牛逼的人去請教,都是為了擴大自己的信息來源。沒有足夠的信息,也許就看不透數據背后的本質。
其次,他們對于簡單的問題,可能都有超乎常人的思考。
老王在他的產品課中,提到的第一個結論是:生活中90%的需求是無法被滿足的,這個想法一度讓他很郁悶。
初看不理解,細想很驚艷。長生不老是很多人的需求,喝不醉是很多人的需求,走路能飛是很多人的需求,能滿足么,不能啊。
所以當一個需求無法被滿足的時候,并不總是人的問題,基礎設施達不到,認知條件達不到,那需求就是沒有辦法被滿足的。
再者,創業產品經理一定會考慮方向性問題。正確的方向,加上執行帶來的結果,才是商業世界里真正有價值的增長,恰如一個坐標系中,純粹的執行是絕對值,方向對了,才是一個完整的向量。
做出正確方向的判斷,是一種很高級的能力,我也沒有辦法給到一個體系化的方法論。但我能從《零售的哲學》這本書中大致總結出一些值得關注的東西。
鈴木上世紀70年代,鈴木敏文去美國考察零售市場的時候,發現與日本遍地的大超市不同,美國有很多小的便利店。他判斷這種零售模式將會非常適合日本,因為那時候的日本已經逐漸顯現老齡化趨勢,那些獨居的老人并不需要每次都做大量采購,他們需要的是更近的門店,更便利的服務?;诖?,鈴木敏文做出了將便利店引入日本的判斷,后來逐步壯大為著名的品牌:seven eleven
這種對方向的判斷,就是基于宏觀信息的獲取,以及對“零售到底對普通人來說意味著什么”這樣簡單問題的思考,所做出來的。
05
毫無疑問,創業產品經理是稀少的。
即使一個普通人想要成為一名創業產品經理,也會有無數的外部因素將他們的這一想法扼殺在搖籃中。
比如,如果你的老板是一個出色的職業產品經理,那你在這樣的環境中,會不自覺讓自己首先成為一個職業產品經理,然后爭取到有利的成長條件。
比如,如果你所在的公司并不能夠讓關鍵的信息像新聞聯播一樣被廣播出來,那你同樣很難基于信息去做一些思考。
比如,公司的整體目標就是業績增長,那短期內可以帶來爆發式業績增長的需求,總是占據著更高的優先級。結構性調整,方向性問題,對你來說,可能短期內都是在做無用功。
既然這樣,對我們來說,什么是最好的狀態呢,如果不能成為一個創業產品經理,那我們應該做什么呢。
老王給出的答案是:具備職業產品經理的技能+創業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
再次回到開頭提到的那個問題,如果局部的指標增長并沒有帶來大盤的增長,那創業產品經理應該做什么呢?
去思考方向性的問題,去思考簡單的問題,去在你目前的圈子之外,獲得新信息。
當你思考得更多,了解得更多時 ,你也會更加客觀的看待工作中的成功和失敗,做更準確的歸因。而不是用職場里培養出的邏輯和詭辯技能,去邀功,去甩鍋。
06
最后,從這個問題出發,聊聊那個被很多人回答過的經典問題:年輕人,應該去大廠還是去創業公司。
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在于大廠和創業公司是什么樣的,而在于你對于自己的期待是什么。
你可能想要做一個職業產品經理那樣的角色,也可能希望培養創業產品經理那樣的思維方式,以后可以自己創業,無論如何首先明確你對于自己的期待。
其次,你必須要知道,無論大廠還是創業公司,絕大部分人都是職業產品經理式的人物,分工,拿來主義,數據說話。
一個高效率的組織必須有職業產品經理去把事情做好。
但如果,你想要培養一點創業產品經理的思維,你可以怎么去選呢?
看你的老板,看那個對你直接影響最大的人。
判斷那個人的身上,有沒有一點創業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有沒有廣泛的信息來源,對簡單問題的深入思考,以及,對方向性問題的思考與探索。
與君共勉。
#專欄作家#
大力哥呀;微信公眾號:大力哥求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正年輕的產品經理,關注新零售、用戶體系,擅長問題抽象及拆解。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作者你好啊,看了你的筆記之后想再認真學習下老王的產品課,可以發我嗎
可以加我的微信拿哦13262273630
對這個還挺感興趣,想換職業換成這個,但不知道自己具體適合哪一個,可以推薦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