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道、法、術”——我心中的產品之“道”

7 評論 7296 瀏覽 19 收藏 18 分鐘

編輯導讀:?道與術,是飽具爭議的話題,又是一個比較宏大的話題。本文作者以產品經理的角度,發表了自己關于產品之“道”的說法,與你分享。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主題——我心中的產品之“道”,把自己的理解一一道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我將依次從怎么理解產品之“道”、“道”之無處不在、我心中的產品之“道”三個層次開始展開解說。

一、怎么理解產品之“道”

提到“道”,你會想到什么呢?是道路、道理、天道,還是什么。

其實,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道”的解釋和理解,早已有之,古人先賢一直都在尋覓中,有著各家的說法。

1. 老子之“道”

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至今仍為大家所拜讀。

其中《道德經》開篇第一章這句話,想必我們都不陌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處的道是指宇宙的本體跟起源,而且是不可名狀的,一種抽象化的概念。

在這里是從哲學角度尋找“道”的真義,尋求萬事萬物的起源,可以總結為哲學之道。

2. 孫武之“道”

孫武是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圣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圣”,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他所編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在《孫子兵法》的“計篇”中就開始講到戰爭勝負的五事七計,其中五事分別是“道、天、地、將、法”。

這里的道是政治,即指人民大眾支不支持戰爭,君主與百姓是否同仇敵愾,可以總結為兵家之道。

3. 我的產品之“道”

那么對產品而言,產品的“道”是什么呢?

是解釋萬事萬物的起源嗎?是闡明勝敗之學說嗎?我個人理解,這些都不貼切,也不符合現在產品的理解。

我心中的“道”是各行各業都必須遵守的、有理可據的本質和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這“道”就像無形之手,它推動著行業及產品的發展。

二、“道”之無處不在

作為產品人,在我的過往經驗中都是琢磨怎么滿足用戶需求、設計產品功能、更好的產品交互及視覺效果,覺得做好這些就足夠了。

然而,不斷的產品挫折和失敗,讓我發現做好這些是萬萬不夠的。我所經歷的公司,就產品而言,都滿足立了用戶的需求,都有著友好的用戶體驗,但是最后都沒有繼續走下去,或中斷或宣告失敗。

心中存在疑問,為什么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有的成功,而有的失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原來這一切的原因都有著一條隱藏的手在推著我們的產品成功和失敗。

1. 行業的更迭

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會帶來新興行業的崛起,老舊行業的衰敗。

在目前全球公司市值的排行榜中,你會發現早期排在前十的石油、鋼鐵等產業,已經一步步被現在的互聯網行業所取代,隨著現在人工智能、5G時代的到來,這一排行趨勢還會有一場大調整。

隨著數碼相機的出現,以前遍地大街的柯達膠卷沖洗店,現在已找不到它們的身影;隨著智能手機的到來,曾經的巨無霸諾基亞、摩托羅拉等手機品牌在市場上不見,取而代之的是蘋果、華為、小米等手機品牌。

世界不斷發展,技術在不斷推進,且帶來的每一次生產力的變革,都會引起產業、行業的巨大波動,這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正如小米總裁雷軍提出“飛豬理論”——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

2. 產品的興衰

你是否還記得騰訊微博、天涯社區、人人網、快車等這些產品?

新浪微博打敗了騰訊微博,從此人們提到微博,腦海里首先想到的是新浪微博;曾經風靡校園的校內網早已經消弭,只能存在記憶之中;國內最老牌的音樂播放器——千千靜聽,你還能找尋到它們嗎?

以上的失敗與沒落,你可以理解為是戰略調整失敗、資本運作失敗、市場布局失敗等原因所造成,但其實質是他們的產品已經不符合當前時代的需求,這是產品興衰的一種必然。

3. 思維的升級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領軍人物,人才的變革都在不斷重構和打破固有的知識體系。

早期的產品經理的崗位隨著行業的發展,從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走向更加專業化、職業化的方向,公司對產品人的要求更高,而不是僅僅是畫畫原型、整整文檔而已。

產品經理的崗位區分由開始分為C端產品經理和B端產品經理,到現在又細分為增長產品經理、人工智能產品經理、大數據產品經理等,崗位更加細分,職業更加專業。當然,這對于產品人的技能、知識儲備,尤其是產品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產品人才供給變化來說,普通的產品經理變得供大于求,而專業的產品經理,仍然還存在供不應求的情況。

對于我們產品人,更需要依據行業的趨勢,產品的演進過程,重構自己的產品思維,以適應這個時代的需求。

三、我心中的產品之“道”

那么你理解的產品之“道”是什么,每一產品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底層思考。

下面根據自己在實際工作中所體察到的產品之道,和大家一起討論,也許有說得不對的地方,望大家提出建議。

1. 等價交換原則

在初高中的政治課上,大家都應該有學到過經濟學里商品的等價交互原則。

在產品中,這里的等價交換原則是指產品為用戶提供的使用價值,和從用戶中獲取的商業價值,在整體上應該是平衡的,也許在某一時段內是不平衡,但拉長時間線,最終使用價值和商業價值會相等。如果我們的產品打破這一原則,最終是會走向失敗之路的。

當初的韓國三星手機長期霸占我們的中高端手機近90%的市場,可現在你還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嗎?由于三星手機的電池問題,以及對中國用戶的不尊重,其使用價值已經遠遠低于商業價值,甚至威脅用戶的生命安全,最終中國用戶用行動證明這一原則,把三星手機趕出了中國市場。

當然,如果一款產品并沒有給用戶帶來使用價值,其實際沒有解決用戶的問題,該企業及產品是無法獲得商業價值的。

2. 生命周期理論

萬事萬物都有開始、結束,沒有長盛不衰的事物。

產品也是如此,每一個產品經理都知道產品生命周期,它們分別是進入期、發展期、成熟期、衰落期,在這一點上,我們并不能主觀否認這一規律。

那么該如何應對這一規律呢?那就是連續性創新,找出第二增長曲線。

QQ是騰訊的王牌產品,在PC互聯網時代的社交產品的寵兒,龐大的用戶量和市場價值。在移動互聯網趨勢越來越明顯的情況,若是騰訊直接對QQ進行移動化,在有效控制資源投入、規避不可預見的風險,是一個比較穩妥的路線。

但是最終結果是,騰訊推出一款新的移動化社交產品——微信,從而帶來的騰訊的再次飛躍。

當然還有阿里巴巴當時不惜余力地研發阿里云,在淘寶一統江湖,賺得盆滿缽滿的時代,仍然在尋找新的突破點,吃力不討好的研發阿里云,最終阿里云為阿里巴巴帶來的巨大營收,找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支撐點。

3. 供給與需求的原理

在經濟學理論當中,有供求平衡的概念,它是指消除供求之間的不適應、不平衡現象,使供應與需求相互適應,相對一致,消除供求差異,實現供求均衡。

我們在考慮產品的時候,不僅需要考慮需求方,還需要考慮供給方。例如電商產品要考慮供應鏈上下流;內容產品要考慮內容提供方和內容消費方之間的平衡;線上課程產品要考慮誰來授課、誰來聽課等等。

我們在設計內容產品的時候,如果僅僅考慮用戶閱讀內容,沒有考慮內容從何而來,這款產品必然失敗,因為內容供給側都沒有保障,又有什么內容可供用戶閱讀,最終用戶會因為單薄的內容而離開。

4. 能量守恒定律

物理學中有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并且在它的傳遞過程中間,總量保持不變。

從產品的角度來說,用戶在產品的中交互行為是一種能量輸入,包括用戶在產品使用中所消耗的信息輸入、視覺焦點、手勢動作等;對于產品系統而言,隱藏在產品之中的計算、算法邏輯等,可以理解為能量輸出。

在整個用戶使用產品中,能量總和是不變,我們要追求用戶的輸入與系統的輸出保持平衡。一方面為了減少系統的輸出負擔,而增加用戶的輸入成本,這會造成用戶體驗的不佳;另一方面為了減少用戶的輸入成本,則必然會增加系統的輸出負擔,兩者之間必須保持一個平衡點。

早期支付寶的商品交易,如同傳統的銀行卡支付一樣,需要用戶主動輸入一串密碼才能完成支付;而現在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指紋支付或人臉支付都在大大減少了用戶的操作,但這前提是系統可以提供的龐大計算支持。

產品人在設計產品的時候,需要不斷追求,在產品技術及成本可支持的情況下,盡量把復雜留給產品系統,把簡單交付給用戶,提升用戶產品的體驗。

5. 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想每一個產品人都不陌生。其理論把用戶的需求從層次結構的底部向上劃分,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

人只有在滿足了衣食住行基本生理需求后,才會去考慮更高層的需求,也就說先滿足客觀的需求再滿足主觀的需求

洞察用戶的需求,是產品經理的必修課,要分析產品的需求,必然繞不開馬斯洛需求。產品經理在分析需求的時候,要往本質需求方向深挖,從產品需求,往下到用戶需求,再往下到馬斯洛需求;同時又要用馬斯洛需求反哺產品需求,從馬斯洛需求,往上到用戶需求,最終到產品需求。

可以說,目前所有的互聯網產品需求都可以延伸至對應的馬斯洛需求,若是每一次需求都可以延伸到馬斯洛需求,這樣的需求分析才會更加全面、立體,實現的需求更有可能打動人心。

在沒有線上打車產品的時候,我們往往需要在炎熱酷暑或冰冷寒天的戶外環境中等車,但是在嘀嘀打車出現之后,就受到用戶的喜愛,因為它滿足了用戶底層的需求,包含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6. 環境-行為關系

行為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的行為受當時所處的環境影響,且環境的影響是不知不覺的,我們只需要改變用戶所處的環境,是能夠影響用戶的行為。

回到在互聯網產品中,用戶所處的環境可分為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外部環境是指產品所處行業背景,社會環境,這是大環境;內部環境是指產品的價值觀、產品的架構及功能,甚至可以細化到頁面層級。

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我們所設計的頁面上各個元素,包括的文案、顏色、按鈕、布局、交互流程等,都可以有效影響用戶的行為。在某種意義上,用戶行為在一定范圍內是可控的,是可以被產品經理所精準控制的。

我們在研究人性、心理、需求的時候,最終目的是要影響用戶行為,影響用戶判斷,達到我們所期望的行為,實現產品價值。我們可以為用戶構建一個“環境”,或者植入一些環境因素,以達到我們的產品目的。

我們以設計抽獎活動頁面為例,具體在實踐中該如何做。我們可以通過調整頁面元素,營造各種微環境影響用戶的判斷。

例如可以在頁面上凸顯有多少人參與其中,利用從眾心理,讓用戶覺得這么多人參與,活動一定不錯,自己應該參與其中;可以在頁面上顯示倒計時,突出顯示時間緊迫性,通過時間的變化,暗示用戶馬上行動起來;可以在頁面上把獎品呈現出來,標明金額價值,通過看得見的物質獎勵來吸引用戶行動…除了以上,還有其他各種方式等待大家的各抒己見。

以上是我覺得需要理解和運用的產品之“道”,希望這些知識可以幫助大家在設計產品中有幫助。當然每個人對“道”的理解都不一樣,沒有對和錯,只要可以指導我們設計正確的產品和正確設計產品,那就是你應該遵循的產品之“道”。

 

本文由 @風鳴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產品的生命力首先是源自對“勢”和“道”的深刻洞察,其次是整體架構的合理規劃(法)、產品體系的搭建與運營(術),最后是通過產品的“器”來獲得感知用戶反饋。

    來自山東 回復
  2. 受教了

    來自廣東 回復
  3. 總結起來好的產品就是支持更好享受人生的一個媒介。

    來自廣東 回復
    1. 贊,其實一款產品就是產品經理的人生價值觀體現

      來自浙江 回復
  4. 道個人認為就是萬物發展演變的規律

    來自浙江 回復
  5. 來自浙江 回復
  6. 從哲學角度尋找“道”的真義,尋求萬事萬物的起源,可以總結為哲學之道

    來自湖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