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產品思考中,如何打破思維困局
編輯導語:洞察用戶的需求是產品經理的核心工作,只有了解了用戶的需求,才能設計出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且合理的產品。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這個循環中,分析問題最能考察產品經理的能力,但也是最容易讓產品經理陷入困局的。現在,讓我們一起通過這篇文章來了解產品經理最常遇見的思維困境以及如何破解吧。
作為產品經理,核心的工作就在于洞察用戶的需求,設計合理的產品來滿足用戶的需求。這其中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問題的循環中。發現問題的重點在于理解問題是什么,分析問題在于找出問題產生的根源,解決問題更重在于評估產品方案的優劣,并執行方案下去。
在這三個步驟中,分析問題最能考察產品經理的能力,但也是最容易使產品經理陷入思維困局中,無法走出來或走上錯誤岔路上。
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產品經理思考產品時會遇到哪些思維困境,為什么會陷入其中,以及如何以“圖”破局來正確地搭建產品思考結構。
一、 何謂“思維困局”
思維困局是什么?產品經理在分析問題中會遇到哪些思維困局呢?
根據個人經驗和教訓,我覺得在分析問題中會遇到三類困境:抓不住本質,思考角度不全面,難以突破和創新。
1. 抓不住本質
大家都知道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我們可以很輕松發現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但它只占冰山的八分之一,另有八分之七隱藏在水面之下難以洞察。在產品經理的工作中,洞察用戶的需求是為了抓住事物的本質,然而這本質就如同“冰山”一樣,隱藏在水面之下而難以察覺。
下面這則經典問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如果我問消費者想要什么,他們應該會說要一匹更快的馬,福特沒有去找更快的馬,轉而生產汽車。
產品經理往往很容易從用戶的言談舉止中找出明確的需求,卻往往忘記探究其中隱藏的未知需求,出現所謂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情況。
2. 思考角度片面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結構和思考方式,由于站的角度不一樣,看到的問題也不一樣。若是無法全面的看待問題,僅從個別角度思考解決方案,最終只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耳熟能詳,這四個盲人都只是從自己的感知來介紹大象長得什么樣,而未從整體面貌上認知大象,得出各種片面的答案。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若只聽到或看到事情的一部分時,不要自作聰明的胡亂猜測,只有對事物全面的了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作為產品經理,更是需要對事物或問題有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否則只能是“南轅北轍”。
3. 難以突破和創新
人的思維很容易受固有思維的影響,這就造成產品經理在思考問題時,自己給自己畫下了“牢籠”,只能在固存的思維框架中想問題。若是無法突破固有的思維框架,就可能陷入困境中而走不出來。
生活中的吸塵器,大家應該經常使用到。早期的吸塵器,是利用壓縮空氣把塵埃吹入容器內,采用的是吹走塵埃的方式。英國土木工程師布斯反其道而行之,為何不采用吸入的方式,把塵埃吸入到容器內,于是用強力電泵把空氣吸入軟管,通過布袋將灰塵過濾,這就是我們現在常用到吸塵器的前身。
早期的諾基亞手機一直致力于如何優化手機上的鍵盤,即使花費了大量時間和資金,也無法平衡顯示屏與鍵盤之間空間矛盾,思維僅限制在手機屏幕與鍵盤之間的爭端中。后來的喬布斯,逆向思維考慮為什么需要鍵盤,最后推出了沒有鍵盤的大屏智能手機——手機iphone,并成功推翻了諾基亞的手機霸主地位。
二、 “思維困局”從何而來
從上文中,恍然發現在產品思考中有著這么多的困局,很容易陷入其中而出不來。那么,為什么我們會陷入思維困局呢?
1. 固有的認知偏差
人們對外界信息的刺激是能動的,不會被動地接受這些刺激,而是能夠主動地探求外界的信息,并把外界的信息進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多次反復加工,從而形成思想、意識、觀念等,并儲存在大腦 “信息庫”之中,形成記憶。
但每個人所生存的環境,家庭關系和受到的教育等都不一樣,我們所受到的外界信息刺激也各不一樣,造成每個人腦海中的記憶各不一樣。若遇到新問題,我們會不自覺運用已有的認知去理解,進行主觀上的拆解、組合,這也就讓每個人的認知存在偏差。
我們經常聽到的黑天鵝事件,就能很好的說明。17世紀之前的歐洲人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因為他們生活的環境中,并沒有發現黑天鵝。然而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黑天鵝,隨之人們的認知發生巨大波動。
2. 心智模式的影響
人腦經過多次認知,會形成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關系構成的某種刺激結構,這種刺激的組合即為認知模式或心智模式。為什么人們對外界事物的判斷來得如此迅速呢?這是因為人們的頭腦中早已形成了對事物判斷的標準,這就是心智模式在起作用。
對產品經理影響最大的仍然是在學生時代形成的思維定式。在長期的學校教育中,學習、看題、做題,這樣的過程高密度重復,在整個過程中,幾乎完全沒有關于“做什么”的思考,所有的學習經歷幾乎都是在思考“怎么做”。
這就造成了我們在遇到問題時,習慣性思考應該“怎么做”,忽視思考“做什么”。如果發現這個問題之前沒有遇到過,就會尋找他人幫助,這幫助也是讓他人告訴“怎么做”。
3. 系統1和系統2的影響
丹尼爾·卡尼曼所著的書籍《思考,快與慢》中把我們的認知系統劃分為兩個部分:“系統1”反應快速、依賴直覺,幾乎不需要我們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務;而“系統2”則懶惰,工作起來就需要我們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確。我們每天都在兩個系統間切換。
也就是說,我們在思考問題時,系統1沖鋒在前,系統1遇到麻煩時,系統2才會出面解決。由于這個原因,有時候會經常按照系統1來進行決策,但往往這決策可能不科學和嚴謹。
不信,可以看看以下例子。
有A、B、C三個人,根據下面的描述,你最希望同誰成為朋友?
- A:自由散漫,有婚外情,嗜煙酒如命。
- B:獲獎無數,品行端正,煙酒不沾,對婚姻忠誠。
- C:不思進取,使用毒品,品行不佳,成績較差。
看到這三人的描述,我想大家第一直覺是選擇B成為朋友。那么我告訴你,這描述的三個人分別是美國的羅斯福、德國的希特勒和英國的丘吉爾,現在你還會一直相信自己的系統1嗎?
三、 如何打破思維困局
要想擺脫以上的思維困局,我們應該怎么辦呢?我建議可以以“圖”破局,利用可視化的方式整理思考結構,分別從以下三個方式破局:站在全局看局部,使用MECE分析,視覺呈現。
1. 站在全局看局部
遇到問題,我們不能直接按照以往的經驗或認知,必須要先對整體情況的有所了解,找出與過往經驗的差異,若是直接針對問題而分析問題,就會忽視外在的因素。
站在全局看局部,重點在于找出問題中的要素及相關關系,任何一個要素的忽視,都會影響整個問題的解決。
例如有一輛裝滿貨物的貨車計劃穿越隧道到A地,由于裝滿貨物高度2.05米,可是隧道只能不允許超過2米,請問怎么到A地。我們在這里全局看待該問題,主體是車,客體是貨,同時我們還要考慮外部環境-隧道。如果你考慮外部環境,該問題的解決方案還可以繞過隧道。
2. 使用MECE分析
MECE分析,全稱?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在這里我們需要拆分問題的要素。
使用MECE分析,可以把雜亂無章的想法整理出來,以便找出更好的方案。上例中貨車過隧道,你也許可以想到很多方法,若不按照MECE原則羅列出來,只會東想一出,西想一出。
我們還是以貨車穿越隧道為例,進行要素的分組歸類。按照是否過隧道,可分為過隧道和不過隧道;若過隧道的話,又可以按車、貨物、隧進行分組,以下圖為例做參考。
3. 視覺呈現
當你已經把問題的要素都考慮清楚之后,就可以考慮以清晰、全面且形象的圖示的方法呈現出來,從而有效地運用于思考、解決問題。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已經把要素都考慮進去,有必要在畫圖呈現嗎?其實畫圖不僅僅是把要素呈現出來,同時通過畫圖的形式也能看出各要素之間的關系。
例如某商品的銷售額中有新用戶和老用戶購買,其中老用戶的占比更大,以下圖方式展示,就可以一目了然知道有新老用戶兩個元素,同時誰占比多也直觀,在思考中也會注意到這一點。
上例中的貨車送貨的思維導圖,也是一種視覺呈現方式。視覺呈現不在于圖有多精美,有多準確,重點還是在輔助你思考。
以上是我個人認為突破思維困局,比較有效的方式,當然還有其他的方式,歡迎大家繼續補充。希望下次大家在思考產品,解決問題時,可以運用其中知識,幫助到大家思考更加全面,思維更加清晰。
本文由 @風鳴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寶藏分享,正好雙周會借用一下你的文章分享一下,感謝。
剛剛開始做產品經理的新人,很需要鍛煉突破思維定式,多思考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
嗯,對的,只有在思維上首先轉變,再去掌握相應的產品技能,才能事半功倍。
想要打破以往的思維定勢,時常進行創新性思考也是一件很有實際效果的事情。
抓住本質,全面思考,突破、創新。不要把自己的思維局限住。
人的思維很容易受固有思維的影響,做任何事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