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正式入市前的三種產品測試方法

2 評論 23939 瀏覽 12 收藏 11 分鐘

一個產品的成功,很少有一蹴而就的,幾乎都是在產品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斷修正,并結合自身的獨特優勢才最終獲得成功的。

按照通常的了解,一個產品能否有機會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只有把這個產品投入到市場上進行驗證后才知道。

這個思路是沒有錯的,但是現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企業資源爭奪的白熱化,必須要求企業正式投入到市場中的產品不能出現方向性的錯誤,所有的策略不能出現大的偏差和失誤,因此,在產品正式入市之前,我們就需要對產品進行必要的測試,從而能夠使產品在正式上市之前就能夠進入到一個逐漸調整、完善和合理化的過程之中。

對于企業而言,這樣做的最大價值在于把產品失敗的風險降到了最低,而企業用來控制風險的投入也相對減少,并且能夠使產品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接近市場真實的需要。

好,接下來我們就一起探討產品正式入市前都需要做哪些層面的測試。

我們基于RPM(資源型產品管理)的三大活動進行說明。

在戰略活動中,我們要做的是“產品概念”的測試。

我們知道,在戰略活動中,我們要解決的就是“要做什么產品” 的問題,也就是要告訴企業,我們希望用什么樣的,與目前市場中的產品(包括替代品)與眾不同的產品來更好地滿足市場的需要。

但是,在這個階段,產品還僅僅是一種“想法”,或者說就是一個“概念”而已。

而我們這時候就需要對產品進行第一次的測試了。

之所以要做“產品概念”測試,主要是出于以下幾個考慮:

1)從多個產品概念中選擇出最適合的一個;

2)基于選擇出的概念,初步思考這個概念能夠帶來的商業價值;

3)這個商業價值能否得到目標和潛在客戶的認可;

4)企業如何來更好地實現這個概念以便商業價值能夠得到體現。

說到底,在戰略活動中所進行的“產品概念”測試就是要解決“哪個產品才是真正有商業價值”的問題。

那么,如何來做這個工作呢?

通常來說,因為現在還僅僅是產品概念,因此,比較適合的方法就是采用交流互動的形式,例如現在一些企業采用的內部“焦點訪談小組”,這種形式的優勢是能夠很好的理解產品概念,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但劣勢是通常樣本量較少,不太能夠全面反映真實的市場情況,準確性差一些。

當然,為了提高準確率,我們就需要增加樣本量,這樣就比較適合采用市調的方式,可以設計一份問卷,然后在認為可能出現目標和潛在客戶的區域進行調查,最終來得到這些客戶對某個產品概念的態度。

但是這種方式費時費力費錢,還需要有專業的人員來支持,一般企業會比較慎重選擇這種方法。

基于以上兩種形式的不足,現在更多的企業采用結合這兩種形式優勢的另一種方法,我們通常稱之為“用戶實驗”。

簡單說,就是召集部分的客戶,然后給他們講述這個產品概念(當然了,概念的講述一定要通俗易懂),并讓他們回答一些問題,然后根據他們的回復來評估產品概念的價值。

這些問題不用太多,一般就是站在客戶所關注事務的角度來設計,例如,你需要問“這個產品概念是否比現有的一些產品更吸引你”,“如果這個產品上市,你希望花多少錢來得到它”等等。

其實這種用戶實驗的方式也不是什么新的方法,但是大部分的企業只是在已經有了產品原型或者樣品的時候才用這種方法,說實話,這個時候再用,如果產品真得不太容易被客戶接受,那么,企業要返工的成本肯定是很高的。

當然,這種方法在樣品階段肯定還是要用的,這就是接下來我們要做的第二個階段的測試:樣品測試。

從RPM的角度看,樣品或者原型測試是在規劃活動中,我們知道,在規劃活動中,我們要實現的目的是”如何來做這個產品“的問題,也就是要告訴企業,我們如何一步一步實現既定的產品戰略目標。

而在這個階段的樣品測試,其目標就是:確定最終的產品做成什么樣子。

我們同樣也是基于以下幾個目的來做這個工作的。

1)找到產品的不足之處;

2)了解產品真正的目標市場在哪里;

3)基于樣品或者原型,開始全面思考后續的營銷策略;

4)進一步評估商業價值。

通常來說,做樣品測試,我們會分為三個階段

1)內部測試階段:就是讓員工參與使用新產品,找到比較明顯的產品缺陷和不足,并進行修改。

但是內部測試并不能保證員工是自己產品的目標客戶,因此,他們只能發現一些顯而易見的產品問題,而無法提供更有力,更深入的觀點。

這就需要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公開測試。

2)公開測試階段:就是用戶實驗的階段形式,方法基本一樣,就是邀請部分客戶進行測試,并針對設計好的問題讓他們進行回答。

3)持續測試階段:這個階段就是提供給客戶一部分樣品,讓他們持續使用,因為我們知道,有些客戶購買產品完全是為了嘗鮮,并不是真正需要,而這種持續性測試,就能夠看出客戶是否真正需要你的產品,而這就決定了他們是否會持續購買你的產品或者服務,尤其對于FMCG產品來說更是如此。

這種測試比較麻煩,不但要持續跟蹤客戶的使用,還要客戶在測試過程中完成必要的記錄以及最終完成問卷,同時,還要避免出現客戶的敷衍,因此,很多時候這種測試是因為客戶的不配合而無法實施。

在樣品測試階段,還有一個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判斷出客戶對于新產品的識別是客觀且小誤差的。

通常來說,客戶在使用了你的樣品后,會得出三種結論:不錯(好于現有產品);等同(和現有產品差不多);不如(沒有現有產品好)。

那么,一個問題出現了,他們是否真的是這么認為的,他們回饋給你的結論是否真的是客觀的。

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這個結論,例如,他們給予你”不錯“的回饋,或許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更喜歡你的產品品牌,而并非這個新產品本身,或許這個新產品是有缺陷的,但客戶因為無條件的品牌忠誠而忽視了這點。

這都是我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樣品測試完成后,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進入到投入生產并全面上市的階段了,在此之前,許多企業還會進行一輪測試,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試銷“階段。

其實試銷就是一種產品的測試,在RPM中,它處于戰術活動中。

試銷的主要目的就是兩個:

1)進一步預測產品的銷售前景和利潤。

2)試運行企業所制定的營銷策略,并基于反饋進行修正,確保正式執行的時候無偏差。

關于試銷就不用多介紹了,很多企業都有規范的流程,這里只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通常來說,我們做產品試銷,需要考慮六個方面的問題:

1)試銷方案:說明我們為什么要進行試銷,以及通過試銷要得到什么數據,和進行后期評估的各類標準;

2)試銷地點:在哪些區域開展試銷,為什么要選擇這些區域要說明;

3)試銷方法:選擇什么樣的渠道,選擇什么樣的媒體等等;

4)試銷周期:大概需要多長時間來完成這個過程;

5)成本預算:大概需要花費多少錢;

6)試銷評估: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傳遞信息,如何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評估等等。

好,以上就是對產品正式上市之前要做的三個階段測試的說明,總結一下:

戰略活動階段->產品概念測試->確保選出符合企業資源和市場需要的產品概念出來;

規劃活動階段->產品樣品測試->確保產品是符合產品概念且有優勢的;

戰術活動階段->產品試銷測試->確保產品能夠實現既定的商業價值目標。

記得曾經和一個資深程序員聊天,他說軟件產品其實不是”code“出來的,而是“debug“出來的,也就是不斷排除故障出來的,現在來看,何止是軟件產品,其實所有的產品不都是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才有可能最終成功的嗎!

來源:UCPM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