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3個不建議做的產品崗位

15 評論 9882 瀏覽 21 收藏 9 分鐘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也需要進行崗位選擇,而不同的產品崗位,可能帶來的成長幅度、經驗積累等都會有所不同。那么作為產品經理,有哪些崗位是不那么“討好”的?本篇文章里,作者就該問題發表了他的看法,一起來看一下。

做產品7年了,見過無數領域塌房。

中間完整經歷了AI、中臺化、PAAS服務等浪潮,看他們一個個回歸平靜。

也見過TOC、TOB領域各個團隊產品經理的狀態,看見了一些個人成長速度、業務能力上的差別。

好的項目就是產品經理的食物,沒有好的食物,很難有好的發育。所以想總結幾個成長難度較大的產品崗位類型,供大家參考。

一、沒有方法論的工具產品

早年我做過很久的工具產品,服務的用戶是銷售。

概括之就是“給銷售提供工具,解決他們日常管理、客戶運營、交易方面的問題”。這些工具具象地說,基本上是“打卡”“日程”“筆記”“CRM”相關的功能,但他們的價值相較于個人管理類工具,又顯得特別小,產品經理做起來特別沒成就感,問題出在哪?

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工具是建立在方法論上的,沒有方法論的工具沒有靈魂。比如flomo因其和卡片筆記法的默契契合而風靡。

拿“個人成果管理”和“銷售業績提升”這兩個命題來比較:

個人管理的方法論很成熟,比如“費曼學習法”以及“卡片筆記法”,都是大眾喜聞樂見的。

但銷售的方法論是非常復雜的,其復雜點在于:銷售業績存在非常大的偶然性,并沒有一門學科可以精確概括。

銷售和顧客的成交是一個涉及到社會關系、營銷、產品、供需的巨型復合問題,銷售業績下滑可能是政策問題、產品問題、渠道問題,最弱的才是銷售工具問題。相應的,銷售工具的產品經理也很難直接影響銷售業績,成就感較差。

所以,銷售領域方法論的弱勢、方法論的不足,帶來了銷售工具產品的低價值。

與其做銷售產品,不如做企業協同辦公或個人管理,這兩個領域相對清晰明確。在產出指標上,“效率”和“個人成長”相對于“銷售業績”而言,在產品經理能影響的部分上要更加可控。

二、大型中臺產品

中臺產品的初衷是解決重復開發問題,其關鍵假設是:公司業務真的“有很多完全重復能力亟待合并為中臺”。

但事實上往往存在2個困境:

第一,當中臺定義的業務范圍過大,就反而變得不經濟了。

中臺產品一定是高度抽象的,比如“人臉識別”“用戶賬戶”是非常穩定、用途廣泛、聚焦的,這樣就比較適合中臺化。但“CRM”和“商品管理后臺”,就不太適合中臺化,因為其業務屬性太重。

舉個例子,比如某團購產品的CRM中臺需要支持“外賣”和“買藥”兩個團隊的需求,但“外賣”團隊更大,需求價值高,就會導致“買藥”的需求很難排上。那么久而久之,這個中臺最后就變成了“外賣團隊的后臺”。

如果不這樣,又會面臨中臺需求量極大的問題,這樣又會迭代太慢、影響業務進展,很難做到對兩個業務團隊來說都討喜。

第二,中臺的目標是支持前臺業務,當前臺業務變動時,中臺往往很被動。

中臺PM負責的是沉淀能力層,導致離業務太遠,既沒有沉淀前臺業務的Know How能力,又沒有獨立發揮價值的能力(需要依托于前臺決策),所以業務能力發展受限。

而技術能力,是無法脫離場景存在的。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鏈接“技術能力”和“需求場景”,缺乏業務的環境下,產品經理很容易陷入“修煉屠龍術”的境地,最后發展到產品設計能力極強,但業務應用能力極差。

三、內部產品

內部產品的問題在于:不能直面市場。

產品的目標背后,是產品的設計思路和價值觀。不能直面市場的產品,往往不是符合市場需求,而是符合企業內部要求,甚至老板要求?;蛟S因為沒有市場上直接競品帶來的的壓力,或許諸多懶政者存在僥幸心理,所以導致往往企業內部的產品設計決策不一定是對的。

內部產品經理做著做著,就會發現產品決策不符合市場規律和要求,質量也不如直面市場的產品,做起來感覺很迷茫,找不到方向。

所以,如果無法擺脫內部產品,與其做內部產品的PM,不如做內部產品的業務部門,至少有話語權,能夠影響公司業務。比如做采購決策者或業務負責人,或是尋求更深度的參與,而不僅僅是做采購系統PM。

當你在的產品崗位無法通過產品設計影響核心業務走向,不如下探到業務一線,或許那才是業務真正意義上的“產品經理崗位”。

四、總結

任何領域都有頭部和長尾,產品經理崗位也一樣,總有些“金飯碗”和“不那么美麗”的崗位。

上面提到的這些崗位,對于初學者來說,也能學到標準化的產品方法論,但再想深入精進,很快會遇到成長的天花板。所以,不妨未雨綢繆地去尋找接地氣的、復雜的、直面市場的項目來成長。

再實在的建議是:

如果你無法脫離以上環境,那么你對產品的研究一定要夠深入。

舉個例子,深入意味著:你能夠通過“銷售”這一種用戶,盡可能去抽象到“個人用戶”。也就是說,當你設計“銷售筆記”的時候,請不要只對標其它“銷售工具產品”,而是多看看“notion”和“flomo”這類個人筆記軟件。

嘗試把局促的場景進行泛化,也能沉淀一些抽象的設計思路。

總之,產品經理進入存量競爭時代,更考驗每個個體對場景的把控和對業務的貢獻價值,這背后需要我們不斷貼近業務、獲取一手經驗,僅做接需求的支撐者,價值貢獻有限。

這些一手經驗非常寶貴,要不斷把雙手弄臟才能得到。

所以切忌入行即自滿。仍然要放下“產品經理的名頭和自負”,踏踏實實去離一線更近的地方,真正地解決一線問題。

就說這么多,希望能幫到你。

#專欄作家#

花生醬先生,微信公眾號:產品之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金融業資深產品經理,對職涯規劃與個人發展有豐富經驗,產品涉獵廣泛,ERP、金融領域較多。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現在在做很細分的工具類產品(導圖筆記類)覺得有好的發展前景和鍛煉空間嗎?沒有所謂的業務和復雜的產品架構

    來自廣東 回復
  2. 1、工具類產品人是每個產品人的必經之路,沒有人一上來就有自己的方法論,也沒有人一上手就很了解業務,要去指導業務;反而80%的公司都是業務主導,產品經理都是要通過工具類產品經驗自己總結方法論。接觸大量需求,鍛煉需求分析能力;
    2、中臺產品,中臺的概念不是業務提出來的,跟沒有哪家一上來就說中臺,都是先有業務切業務多樣化后有中臺,能做中臺的產品具有很強的業務整合能力,可以提煉業務共性避免重復開發;
    3、做產品一定要做商用產品么?內部產品就沒有任何價值?內部產品雖然不經歷市場錘煉,不代表沒有商業價值,內部產品出發在降本,能把優化內部流程降低用工成的就是好的產品。

    來自湖北 回復
    1. 小弟拙見,輕噴。
      1、對于沒有名師指點的新人來說,工具類產品會更多的變為滿足銷售們欲望的工具,確實可以鍛煉基礎的溝通能力,但是對后續發展,會種下一個【滿足任何需求就行】的思維誤區,因為不是主導解決,而是被動解決的方式,遺毒略深。
      2、中臺需要資深且權利較大的產品或技術大佬來定框架,否者就是在做大雜燴。前臺的分歧,會讓權利不夠大的產品經理跳腳罵娘,銷售也不買單
      3、產品的定義就是提供給市場,被人們使用和消費。降成本的永遠沒有增收的話語權強。沒有話語權那憑什么能協調各方利益,優化流程。

      來自北京 回復
    2. 不敢茍同。對于Sass類的產品,真的要另當別論。工具類產品的初始目的就是提高企業各部門效率,而不是單單滿足你一個銷售部門的業務增長指標,需要各部門統籌協調、不斷溝通需求去做產品的迭代,而不是所說的去被動解決,對于影響不大的業務需求優先級肯定要放在后面。內部產品的支撐雖然沒有商業化產品那樣光鮮,但同樣重要。每個老板都知道要增加收益、降低成本,沒有成本的基礎保證,何談收益?

      來自北京 回復
  3. 中臺其實就是VC從大公司內卷業務里,勾勒出來拿出去騙投融資的玩意。累死多少程序員和產品PM。其實毫無價值,比如供應鏈中臺,實際測試,那BUG和各家問題能讓業務前端直接垮臺,這個跟業務PM沒啥關系都,就是不應太存在這破玩意。得電商火爆,各家老板也沒能力整合供應鏈。其實吧我覺得最合理的還是陶特這種,自己就是中臺,自己前端,陶特我不認為回去做一個中臺CRM拿去賣,毫無意義對淘寶。

    來自上海 回復
    1. 我和你看法類似,原因不詳,但中臺確實相對價值低一些

      來自北京 回復
    2. 其實就一句話:“想學人家拿大炮打自己家的蚊子?!睕]那么多蚊子,就想大刀闊斧的造大炮。

      來自北京 回復
  4. 最重要的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最重要了

    來自福建 回復
    1. +1

      來自北京 回復
  5. 仍然要放下“產品經理的名頭和自負”,踏踏實實去離一線更近的地方,真正地解決一線問題。這是我們應該做到的

    來自河南 回復
    1. +1

      來自北京 回復
  6. 感覺說的很對,不管做什么還是要踏踏實實的腳踏實地的去做,不要好高騖遠

    來自河南 回復
    1. 是的,回歸本質

      來自北京 回復
  7. 技術能力,是無法脫離場景存在的。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鏈接“技術能力”和“需求場景”,缺乏業務的環境下,產品經理很容易陷入“修煉屠龍術”的境地,最后發展到產品設計能力極強,但業務應用能力極差。我就怕這樣

    來自河南 回復
    1. 是的,多接近業務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