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品牌法寶:“通才型”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產品是一項團隊運動,而產品經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產品的銷量。所以,好的產品經理非常重要。據研究表明,理想的產品經理,就是“通才型”產品經理,他們更有創造力、也能更好的橫向思考,并解決問題。
“新消費品牌時代,一個消費企業想要成功,有兩大不能忽視的法寶:一個是’通才型’產品經理,另一個是’全局型’品牌思維。這兩樣,缺一不可。今天先說說第一個。“
一、國產“新消費品牌”的勝利,是“組合創新”的勝利
2017年,我和同事開著車,從海南文昌的“春光”食品廠門口一路往北。
走廣州、漳州、合肥、杭州、蘇州……學習和尋找好的食品代工廠。
代工廠的強大讓我們目瞪口呆,基本上所到每一家,都能保障產能,保證質量,保住性價比。
市面上目前賣的最好的產品,家家都能做。
他們的客戶名單里,都有一排排的”知名品牌”。
這些代工廠,儼然是隱藏在品牌身后的“無名英雄”。
還有很多代工廠,歷史上曾經也有過自己的“品牌”高光時刻。
在那些供需嚴重失衡、渠道幾近壟斷的時代,他們用最傳統的渠道打法,品牌也曾打響過。
然而隨著供需又一次倒置,真正全面競爭到來后,曾經的“品牌”淪為了知名“商標”,誰都知道你,但沒人愿意掏錢了。
讓我們感到受寵若驚的是,他們的合作要求不算高,除了每個SKU最低起訂量所導致的包材耗費有點傷腦筋之外,幾乎每一家都能痛快的答應合作。
反倒每每提到那些巨無霸“甲方客戶”,他們反而有點不那么甘心的表情。
“客大欺店,店大欺客”,這是挨了欺負了。
但是他們不會直接反抗,私下里會偷偷招兵買馬嘗試做自己的自營品牌。
他們的想法是:我們有生產能力,何不直接擁有自己的品牌?
跟那些三天兩頭談賬期的甲方比,除開已經去方位公開的渠道外,缺少的僅僅是“品牌包裝”能力而已。
“品牌包裝”又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然而,一次次無功而返。
繼續在代工廠的位置上,存在,焦慮。
我跟其中一位負責品牌和新媒體的市場經理聊天,她說:“產品是我們生產的,我們只要做好營銷,不會比市面上那些品牌差?!?/p>
同年,受FoodDaily每日食品網創始人曾新的邀請,我去參加他們每年一度的“食品研發創新峰會”。
有幸在峰會上見識了包括雀巢、瑪氏、樂事等上百位全球頂級的食品企業的研發相關負責人,也了解到食品研發上游有那么多香精香料企業等原配料企業的巨頭,像瑞士的芬美意(Firmenich),他們是世界上最大的香精香料的私有企業。
聽各位研發負責人聊他們的話題,我仿佛掉進了另一個世界。
話題之專業,之細膩,讓我一次次墜入學習的“恐慌和挑戰區”。
在食品研發這件事上,想要做到頂級專業,所涉及的知識之多、專業知識之晦澀、分類之精細,讓人望洋興嘆。
在那樣的場子,我只好退化成一個“消費者”,在新產品嘗試區逡巡。
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有些讓專業人士非常興奮的新研究、重大創新,在我嘗起來,味道怪怪的,就我體驗來看,也不想復購。
但是,在權威面前,自我懷疑的我只好慚愧的自責味蕾不夠好。
現在再來看,很多研發創新產品后來并未在市場上嶄露頭角。
也許,當時作為“消費者”的我是對的。
事實上,不是那些產品不夠好,研發不夠專業,而也許是“過于專業和炫技”,并不是消費者剛剛好需要的那個東西。
消費者有時候需要的并不是“最好、最專業”,而是“剛剛好”或者“一點改變”就夠了。
過猶不及。
一波新的國產消費品牌完全吃透了這點。
”渠道為王“的大紅利陸續散去,緊接著社交電商、直播電商風生水起,只是真實效果不明。
既然“省心代工廠+品牌設計=成功消費品牌”的公式不是對的,同時,“競技式的埋頭研發”也不能打爆某款產品。
那么,怎么才是對的?
“組合創新”。答案陸續揭曉。
在“產品質量、產品創新研發、生產能力、銷售渠道、品牌設計、營銷手法、財務控制”這一系列的組合里,你得有長處,有微創新。
但不能有短板,然后把他們組合到一起。
這一盆水端的四平八穩,考驗功力。
后來,我們看到了簡愛裸酸奶、元氣森林、王飽飽、小仙燉、喜茶……
這些品牌的崛起,不知道是不是都會笑到最后。
但至少目前來看,組合拳打的都很6。
所謂“產品創新”并不是真的讓你扎到研發書堆里去死磕數據。
而是,在死磕消費者洞察方面多下點功夫,在產品側做邏輯層面的調整和創新。
有些創新,甚至跟傳統的“研發”真沒啥關系。
這些事情,背后都得有一個“通才型”的產品經理在推動。
二、“通才”產品經理是消費領域的稀缺崗位
“產品經理”這個崗位在互聯網圈子叫的響,前幾年是就業熱門,但其實最早這個崗位也是在實體行業產生的。
這個崗位在互聯網公司里一個很神奇的角色,在我看來,如果老板CEO是一部影視劇的“制片人”,這個角色就很像個“導演”或者“副導演”。
他負責去串起一個項目的從頭到尾,從立項到推廣,是一個流程梳理人和督促實現者。
后來我發現,在實體行業(尤其是生產型企業),他們對產品經理的概念和互聯網行業確實不太一樣。
他們指的真的是對這一款“產品”的產品層面的負責人。
這樣的定義,也是一把雙刃劍。
在生產提效的時代,精細化的分工有助于各個崗位的效率和考核。
但是在創新PK的時候,這樣的定義就把一個潛在的創新可能給框死了。
到了新消費創業時代,很多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創業者,從一開頭就帶著互聯網對產品經理的思路進入戰場。
從消費者需求調研和洞察開始,產品研發的邏輯跟傳統實體企業完全不一樣。
有時候我們看到的同類產品本質上可能別無二致,但私底下,企業和企業的比較,已經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了。
互聯網,一個產品經理最需要了解的是用戶需求,繼而是提升過程中的用戶體驗。
同時協調實現過程中的各路困難,從程序員到設計師到市場部。
新消費這件事里,完全也需要這樣的一個人。
只是,行業水深,門類精細,從頭開始學的中國年輕人少,過去有這樣的能力的產品經理又都被大外企霸占著。
所以這樣的人才,非常稀缺。
世界500強或者中國最好的那些消費品企業里,是有這樣的角色的,他們的崗位可能不叫“產品經理”。
因為工作的關系,接觸過消費品的各個工作流程,既懂研發的邏輯又知道供應鏈的利害,同時也很了解渠道和銷售。
但過去這些人沒出來,一直呆在大企業里,后來發現呆在那樣的“體制”里也很難發揮自身作用。
自己又看到了這一波消費的大機會,所以陸續有一些這樣的高管、產品經理開始出來創業,效果立竿見影。
我第一次試穿Ubras內衣的時候,就很驚訝,后來一問,創始人是前愛慕內衣的品牌總監。
“通才”的快,都是拿之前很多年的“慢”換來的。
當互聯網如火如荼的時候,他們在消費實體企業默默耕耘,等待時機。
他們圍著流水線、供應鏈、渠道甚至倉庫打轉,沒有白花的功夫。
遺憾的是,即使在傳統消費企業里,能做到有心愿意去了解學習別的崗位知識的人,愿意承擔更多工作職責的人也很少。
所以很多傳統企業里出來的人,都是只懂得自己一己崗位技能的人,并不是真正的“通才”。
三、創始人最好也是這樣的人
能找到這樣的“產品經理”當然是王道。
不過,很多早期的消費項目,創始人最好自己就得是這樣的人。
對于所有的流程,可以沒經驗,沒上手過,但至少得知道,深深的知道。
這是一個沉下心來學習的過程。
這個過程很枯燥,要克服自己的ego,克服“快快快”的欲速不達的焦慮,克服東張西望。
最重要的,對這件事要充分的熱愛,花10-20年也無怨無悔的那種熱愛。
然后慢慢補成一個啥都懂的“通才”。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
哦對了,補充一下:這個“通才”里,有個坑,就是品牌。
我遇到過很多補得已經七七八八的消費項目的創始人或者產品經理,他覺得自己什么都懂了,包括“品牌”在內。
但事實上,好像并不懂。
而就是這一短板,直接影響了進度。
都怪品牌這件事像鬼一樣,看不到摸不著,還不好定量評估。
以至于大家都忽視它、輕視它。
開篇我就說了,新消費品牌有兩大法寶,其一是“通才型”產品經理,另外一個就是“全局型”品牌思維了。
下回咱們說說全局品牌思維的事~~~~~~
作者:李倩說品牌;公眾號:李倩說品牌
本文由@李倩說品牌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產品是一項團隊運動,而產品經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產品的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