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需求分析

14 評論 26770 瀏覽 482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語:在設計一個產品的時候,我們首先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明白我們是要為誰,解決什么問題?分析的結果,將會直接影響到方案的好壞。那么要如何做好需求分析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需求分析原則

設計本質上是我們看待世界的一種思維方法,其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在實踐中,我們總要知道,我們要為誰?在什么環境或條件下,解決什么問題?如何解決?其分析的結果,直接影響到解決方案的好與壞,成或敗。

司空圖有言:“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意思大概是說,要「越過事物表象,得其核心要義」,即透過現象看本質。亦正如柳冠中老師在演講中所說:“現象之外才是核心,設計真正的功夫是在設計之外?!?/p>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能接觸到的只是事物所呈現出來的表面特征,而觸發這一結果的原因,或事物背后所隱藏的目的卻不那么顯而易見,這就需要我們從現象出發,從結果出發,一步步地分析現象,探尋現象背后的原因。

例如:用戶要一個杯子,我們就要知道用戶想要造杯子背后的目的、原因,是蓄水?飲水?還是送禮?

先謀事,再造物。先確定目標,再尋找路徑和方法。

二、需求分析方法

那么如何得知用戶在謀什么事?如何探知現象背后的原因?現象背后潛藏的目的或動機?

這就需要我們結合用戶當時的處境(什么地點?什么時間?),其所扮演的角色,所表現出的行為出發,一步步探尋。

同樣拿“我想要一個杯子”舉例,在接到這個需求之后,應結合用戶當時的處境,分析用戶所處的場景、所扮演的角色,所表現出的行為,由此探知到用戶需求背后的目的/動機。

1. 角色

即用戶的身份、角色,可以是個體用戶,也可以是一個組織團體,如學校、企業、政府部門。

2. 場景

包含具體的時間、地點。

3. 行為

即用戶具體做了什么事情,比如:

1)個體用戶

所做的事情可通過具體的行為、語言表現出來,在前期調研訪談的時候,我們要重點關注用戶的行為動作,這是因為個體用戶不總是言行一致,有時候其口中所說的可能跟真實情況會有偏差,這并不是用戶可以說謊,而是有些時候,用戶對自己可能并非十分了解。

2)組織團體,比如企業用戶

我們要觀察的就應該是群體的行為,他們所做的事情通過具體的業務流程表現出來,為這類用戶服務,我們就要與其內部的關鍵角色多做接觸,對企業內部組織架構、業務情況有所了解。

同樣拿“我想要一個杯子”舉例,在接到這個需求之后,應結合用戶當時的處境,分析用戶所處的場景、所扮演的角色,所表現出的行為,由此探知到用戶需求背后的目的/動機。

三、方案設計

經過對特定的角色、場景、行為進行分析后,了解到事情的本質,有了目標,有了動機,我們再進行具體的方案設計。

在“我想要一個杯子”的案例中,基于用戶目標的不同,我們的解決方案不盡相同,可以是茶壺、水塘,可以是吸管、勺子……

很多時候,我們接到一個需求之后,浪費了大量時間進行方案設計,忽略了事情背后的目的、原因,導致最終設計結果并不理想。

四、方案評估

前面我們發散了那么多方案,最后,要建立合適的分析維度,比如方案的新穎度,產品目標的契合度……篩選出最佳方案,評估維度太少其結果有失精準,太多則消耗時間,盡可能控制在3~5個。

但無論這個評估維度如何,方案的評估本著一個原則:投入成本要與所產生的收益成正比。

畢竟,企業不是福利院,獲取商業利益才是其目的,每個老板都希望用最小的投入成本實現最大化效益。

五、需求分析案例: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馬

比如,用戶會告訴我們:我想要一批更快的馬。這時候,如果我們直接給用戶一匹馬,不見得能達到用戶預期。這是因為我們忽略用戶需求背后的動機,即他為什么“需要一匹更快的馬”?他是要達成什么樣的目標?是出于什么原因?

在不同場景下、由不同身份角色的人提出,因目標不同,解決方案亦大有不同。

場景1

賽馬場,決賽前,賽馬選手: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馬。

1)目的

贏得比賽。

2)制約因素

  • 比賽規則(是否可更換比賽工具)
  • 路面情況
  • 雙方馬速
  • 雙方馭馬技術
  • 雙方比賽策略

3)解決方案

  • 從比賽規則出發:是否可更換比賽工具,如羚羊、獵豹、汽車……
  • 從路面情況出發:清理自己的路面,給對方跑道設置障礙……
  • 從雙方的馬出發:偷走對方的好馬,斷對方馬腿……
  • 從雙方馭馬技術出發:害對方遲到,下蒙汗藥……
  • 從雙方比賽策略出發:田忌賽馬

以上僅是思考問題的角度,在現實競技中,我們還是要遵循相應的道德規則。

4)經典案例

“田忌賽馬”,孫臏即是從比賽策略出發,通過:

  • 田忌:差馬→對方:好馬
  • 田忌:中馬→對方:差馬
  • 田忌:差馬→對方:中馬

在雙方馬力對比不大的情況下,三局兩勝,來幫田忌贏得比賽的。

這個方案,對時間、精力、資金的消耗都最少,效益還是很可觀的,不得不佩服我們孫同學的腦袋瓜?。?/p>

場景2

偏遠地區,通訊員: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馬。

1)目的

更快地傳遞信息。

2)分析

只要信息能過去,其目的就達到了。

3)解決方案

更快的傳輸工具,或者通訊設備:

  • 根據距離遠近、地理環境等情況的情況,提供傳輸工具:飛鴿、風箏、弓箭、船只、汽車……
  • 改善當地的通訊環境,提供更好的通信設備:電話、電子郵件、郵箱……

4)方案評估

最后,經過評估,結合技術、人力投入成本與最終所產生的效益,若距離較近,我們的選擇可以是弓箭……

場景3

草原等偏遠地區,普通人,日常出行: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馬。

1)目的

節約出行時間。

2)解決方案

  • 更快的交通工具、讓他人代勞
  • 更快的交通工具,如:汽車、高鐵、飛機……
  • 他人代勞,如:仆從、外賣、物流、快遞……

六、總結

需求分析的過程,實質上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再進行方案設計得出最佳設計方案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接到一個需求之后,浪費了大量時間進行方案設計,忽略了事情背后的目的、原因,導致最終設計結果并不理想。

其完整的需求分析過程如下圖所示:

 

本文由 @聽水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深入淺出,頗為受教,謝謝up

    來自廣東 回復
  2. 作者的文章寫得言簡意賅,我這個小白也能看得懂??
    現在算是能理解一點孔夫子的“視其所以 觀其所由 察其所安”了,謝謝啦,希望多出此類作品哦??

    來自中國 回復
    1. 謝謝你的鼓勵,好久沒發文,看到你的話,頓時有了創作激情~??

      來自浙江 回復
  3. 具體的角色、場景、行為是通過調研得到的嗎

    來自廣東 回復
    1. 也可以從需求方、業務方的口中得知,不一定要通過調研,調研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在具體的需求不明確的時候,需要調研,比如很多C端用戶的需求;而當需求很明確的時候就不需要了,能就理清楚就行。

      來自浙江 回復
  4. 最常見的例子:某些人給你說了一句話,沒有很直白,但你立馬明白了他真正的意思。

    又或者通過某些人的一些細微的動作或者行為,能推測出其內心的動機。

    需求分析,也大抵如此。

    來自河南 回復
    1. 通透!

      來自浙江 回復
  5. 文章寫得很好,學到了

    來自北京 回復
  6. 發現一個小錯誤,就是田忌賽馬那個,最后一個應該是好馬對中馬,但是全文讀完還是受益匪淺,辛苦作者了

    來自四川 回復
    1. 謝謝提醒

      來自浙江 回復
  7. 這三張圖很贊,思路很明確。

    來自上海 回復
    1. 謝謝

      來自浙江 回復
  8. 有時候很尷尬的是需求分析做好了,客戶也覺得沒問題,可是出來的產品就是問題多多

    回復
    1. 可以說詳細點嗎?我幫你分析下是什么原因?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