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維究竟是什么?| 萬字長文,全方位深度總結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做了這么久,但你真正理解了產品思維的概念了嗎?產品思維究竟是什么?作者從自己的產品實踐與思考中,總結了關于產品思維的12條法則,與你分享,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前一段時間,跟幾個人交流過有關“產品思維、產品力”的話題,聊起來非常有意思。
這兩天,我把當時表達過的部分觀點,結合自己的一些產品實踐和思考總結一下,形成如下“產品思維12條”。通過本文分享出來,與大家一起探討和交流。
產品思維第1條:產品的首要問題是定位的問題
在談具體的產品設計和產品體驗這些細節之前,產品經理首先要思考和回答的是這個基本的、核心的問題——“產品的定位是什么?用戶是誰?差異點在哪里?”
沒有清晰的定位、沒有明確的目標用戶的產品,是很難打開局面的。
舉幾個例子,比如網易云音樂的成功,就是因為有清晰的、差異化的定位——做“社區化/UGC(用戶貢獻的歌單/評論等)、算法推薦、能發現更多好歌”的音樂產品,而不是傳統的“大而全、冷冰冰、被動搜索、純工具型”的歌曲庫。
飲料市場是個古老的、紅海市場,元氣森林靠“0糖0脂0卡”的健康、時尚飲品的定位,卻能快速成長起來。
在新能源汽車賽道,理想ONE也是憑借清晰的定位發展起來。
于是,“有人恥笑增程式是落后的技術方案”,“有人覺得車型太大/太老氣”,“有人感覺‘三排六座’很多余/用不上”。
目標越精準,非目標用戶可能噴得越狠——但這不重要。
一些人的吐槽和嘲笑,恰恰是另外一群人的痛點和最愛,比如奶爸人群。所以,理想ONE還是收獲了不俗的銷量和口碑。
如果你想讓“每個人都是你的用戶”,那結果就是“沒有用戶”。
當然,在產品發展到較大規模時,可以不斷擴展功能和用戶群。但在初創階段,一定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定是“有明確定位”、“要單點突破”的。
在日常工作當中,產品經理們很容易陷入具體的產品細節當中。所以,在“低頭趕路”的時候,也不要忘記“抬頭看天”,要多思考一下產品定位、產品價值這個最關鍵的問題。
產品思維第2條:不要只盯著產品本身,更要從生態和系統的角度來思考
除了產品本身的定位、功能以及體驗之外,產品經理還要有更開闊的全局視野,跳出產品這個單點,要去思考“體系、系統和生態”——這些對于大的平臺產品尤其重要。
以微信為例,除了“交流”這個最基本的、純工具屬性的功能之外,還要構建“內容、服務的生態以及信息流轉的系統”。
生態,就意味著“多個不同的角色互相依賴、和諧共處、不斷進化”,這在自然界、產品領域、商業領域都是相通的。
在微信的生態中,就體現在要為內容和服務的生產者提供平臺(如公眾號、視頻號、小程序等),也要為信息的傳遞和消費提供機制和管道(如附近的人/服務、朋友圈、單聊/群聊分享等)。
此外,還要考慮好不同角色的“權責利”,尤其是設計好利益反饋、商業變現的機制。
只有這些系統和生態建立起來,產品才能茁壯成長、長久發展。
行業里有句話,說“產品經理是離CEO最近的人”。盡管有點過度吹噓產品經理的價值,但這恰恰是點出了真正優秀的產品經理就要像CEO一樣有“全局視野、系統思維”。
產品思維第3條:好的產品體驗,就是“最簡單、最直觀”的體驗
人類與外界交互,最天然的方式有“觸、碰、聽、說”等方式,最直觀的信息表達方式是“圖形化、圖像化”的方式。
因此,無論是日用品還是電器、軟件產品,都要考慮簡單、直觀的操作、交互方式。無論背后的原理多么復雜,對于用戶來說,都要盡量簡單和直觀,用戶不需要思考就可以“下意識”地去操作,更不用先看什么說明書或者讓人來教。
記得當年iPad剛發布的時候,我們發現家里的老人、小孩不需要教,都能慢慢自己用起來。這就是因為iPad的產品交互非常直觀——“滑動就能解鎖、滑動就能切換屏幕、點擊圖標就可以啟動應用、用手指就能縮放/旋轉圖片”等等。
奔馳汽車座椅的調節按鈕,設計得非常直觀——按鈕做成了座椅側視圖的形狀,因此你可以很直觀去調節各個部件的位置和角度。
特斯拉的空調出風調節也是很直觀,出風方向和空調氣流被可視化、動態地顯示在屏幕上,你用手指在屏幕上就可以直接拖動風向進行調節。這個設計不僅是簡單直觀,而且第一次看到會讓人覺得很酷炫。
這些年來,大家可以看到,汽車鑰匙便是不斷朝著“簡單、直觀、自然”的方向演進——從機械鑰匙、遙控鑰匙、無鑰匙進入,再發展今天“不需要鑰匙”的手機藍牙鑰匙。
有了手機藍牙鑰匙,解鎖/鎖閉車輛變得再簡單不過了。你再也不需要攜帶一個實體鑰匙了,你只需要帶著自己的手機就行。當你走近車輛時會自動解鎖、離開車輛會自動鎖閉——這是多么自然和方便啊。
有時候,把產品簡化到“消失”,讓用戶不要意識到產品的存在,那就是最自然、最好的體驗。
其實,“簡單”不光是涉及到產品體驗的問題,更是關乎產品的生命力——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產品,其產品的生命力就非常強。
一雙筷子,加一根多余、少一根夾不住菜;一個小凳子,加一條腿多余、少一條不穩。所以,你看筷子、凳子這樣簡單到極致的產品,就能存在數千年之久。
在互聯網領域,“搜索”這個產品形態(注意我說的不是某某搜索引擎)就是極簡的——你給它關鍵字,它返回搜索結果。
因此,搜索產品還會繼續存在。
如今,吞噬了廣大網民無數寶貴時光的、風頭正勁的各色短視頻產品,基本上算是把視頻產品迭代到了極簡形態——你不需要按關鍵字搜索,也不需要按頻道查找——你只需要不斷上滑,就能看到源源不斷的、精彩紛呈的視頻。
因此,這樣極簡的產品形態不僅能夠跨越國界和語言,實現老少用戶“通吃”,而且,因為視頻觀看體驗幾乎不能再簡單了,所以這樣的產品形態還將會長久地存在。
若干年前,騰訊高層就認識到“極簡設計的強大魔力”。
在微信的產品早期,馬化騰出于對競爭對手追趕的擔憂,深夜發郵件詢問張小龍一個產品細節。張小龍則信心滿滿地回復說“這個功能已經做到最簡了,對手不可能超越”。
由此可見,“簡單、直觀”的產品是多么的強大。
產品思維第4條:要到具體的場景中去設計和檢驗產品
好的產品,不僅要有常規的、基礎的功能和體驗,更要考慮到滿足某些特殊的、具體的場景需求。產品體驗到底好不好,也要去具體場景中去驗證。
比如,音樂產品不僅要“歌曲全、音質好”,還要考慮不同的聽歌場景,比如學習、駕車、運動等。因此,除了按照歌手、專輯分類歌曲外,還需要按照各種場景來“呈現歌單、聚合歌曲”。
導航軟件現在是廣大駕駛員們的高頻剛需產品。而且,導航產品的體驗還涉及到行車安全這樣關鍵的問題。因而,產品經理就必須在具體的駕車場景中,仔細打磨和驗證產品。
舉個常見的“路口轉彎提示”的場景。
在最初的設計中,導航軟件都會給出類似“前方500米右轉”這樣的提示語。
乍看起來,這樣的提示挺清晰。但當你處于駕車的具體場景中,你會發現這種看似完善的提示并不一定奏效。
這是因為,在駕車行過程中,你很難準確預估出500米的距離。于是,你很可能在300米處的一個路口,錯誤地提前右轉了。
因此,導航提示可以迭代為“在前方500米第2個路口右轉”。而且,當你路過第1個不應該右轉的路口時,導航還會提示“正在通過第1個路口”。這樣,你基本上就不會走錯了。
此外,導航還可能會有類似“通過前方天橋后立刻右轉”的提示。這樣,還給了駕駛員一個非常明顯的參照物,你就不容易走錯了。
再說個特斯拉的“露營模式”的場景案例。
所謂露營模式,就是你可以在特斯拉車內露營,在這個模式里,車內空調可以一直保持開啟、大屏幕還會顯示出一副溫馨的篝火畫面。
這是特斯拉首創的一個產品場景,引發了很多用戶的興趣。
不過,當我在自家的Model Y里露營過一晚后,才發現這個“露營模式”還是有很多細節考慮不周。
- 沒有將車內照明燈的控制進行“智能調整”。當我臨時打開車門進出時,車內燈會全亮。半夜三更的很刺眼,影響車內其他人員。
- 不能方便地關閉屏幕顯示(夜里也很晃眼),只能等待timeout后自行關閉
- ?沒有將車輛鎖閉的喇叭聲靜音,鎖車喇叭鳴叫聲在夜里很響
- ……
可見,產品經理不光要設計出適應某個場景的功能,更要到具體的場景中去仔細檢驗。
不用不知道,一用嚇一跳。
產品思維第5條:善于從用戶的行為而不僅是口中獲得產品反饋
說起獲取用戶需求和反饋,最常用的方法無外乎“問卷調查、當面溝通、焦點小組”等手段。
這些方式的確簡單易行,但是卻存在很多弊端,諸如“效率不高、問題設計不當誤導用戶、用戶經常不能表達真實想法”等等方面的問題。
其實,除了問用戶之外,產品經理更要善于觀察用戶的行為,從用戶的行為當中獲得最真實的信息。
對于汽車而言,盡管你用盡九牛二虎之力設計出了“功能強大”的車機系統,但是發現用戶基本上還是買個手機架、用手機導航或者播放音樂,那自然就說明車機系統設計得太爛。
在萬物互聯、大數據的時代,產品都有日志系統來保存用戶的各種狀態和操作信息。
產品經理應該更加重視從用戶操作日志中去挖掘有價值的信息。比如,從用戶操作日志中就可以找到產品體驗方面的問題——如果從日志當中統計發現大量用戶反復做一系列固定的操作,那這些操作里面必然就有一部分代表了糟糕的體驗。
如我之前的文章里提到,特斯拉的雨刮器和空調體驗很糟糕,這導致用戶在駕駛過程中,要經常調整雨刮器速度和空調溫度/風力。
(相比之下,我之前那輛一點都“不智能”的燃油車就省心多了——雨刮器調成“自動”、空調調成“自動/24度”之后,可以說一年都不用碰一下)
特斯拉的產品經理,如果你們看一下后臺用戶的操作日志,倘若發現了大量用戶、反復地“調整雨刮器和空調”,那么就能發現這些糟糕的體驗問題。
其實,傳統行業也是一樣,要多關注下用戶的行為。
如果你是餐廳老板,你不僅要經常問顧客感覺飯菜如何,更要觀察顧客的行為。
如果顧客頻繁地自行給飯菜里面“添油加醋”,如果菜量不大但缺剩余太多,那必然說明菜品口味有問題,需要盡快做出調整。
產品思維第6條:無論什么產品,都要開始重視品味和顏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消費水平和觀念都在不斷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品質、品位以及美感也有了意識和要求。
所以,產品除了具備基本的功能之外,需要更美、更有品位。
在消費電子產品領域,有不少“體驗好、顏值高”的產品,比如戴森的吹風機/吸塵器、哈曼卡頓的音響等等。對于這樣漂亮的產品,用戶甘愿掏更多的錢購買。
蘋果的產品也是如此,無論是手機、平板還是臺式機,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做得很漂亮。
只不過,現在大家看多了,可能都審美疲勞,沒有太多感覺了。
若干年前,蘋果的那些革命性產品剛剛問世的時候,那可以稱得上“驚艷”,蘋果與友商的顏值可謂是天壤之別。
“美學、藝術”一直是喬布斯引以為豪的強大競爭力,他當年甚至赤裸裸地蔑視競爭對手——“微軟的產品絲毫沒有品位”。
在新能源汽車賽道,這幾年涌現出不少新公司、新品牌、新產品。
其中,不少產品的顏值都有了很大突破。從車輛外觀,到內飾、車機系統,甚至連logo都看起來很不錯。在選購車輛的時候,不光女人重視顏值,男人也越來越關注這個了。
說到汽車的logo,你可不要覺得這么小點東西無足輕重。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如果看到車的logo很丑,心里的好感就莫名地少了一大截啊。事實證明,很多logo丑的汽車,顏值也好不到哪里去。
傳統行業也是一樣,也要追求美感、品質和時尚。無論你是做飲料、做酒還是做別的什么品類,你的產品、外包裝什么的都要有顏值,甚至品牌命名也得有范兒。
開餐廳、咖啡廳的朋友,在盡量保證菜品、飲品口味的基礎上,要花心思、花成本,讓菜品造型、室內外裝飾裝潢甚至是一個盤子、一個杯子都盡量地美。
如果你沒有收獲到顧客“哇”的一聲贊嘆,沒有顧客自發拍照發朋友圈,沒有吸引到人們“種草、打卡”,那就很難產生大的影響力,生意也就一般般了。
所以說,顏值就是產品力,顏值就是正義,顏值就是利潤,顏值就是流量。
產品思維第7條:要讓產品自身有引發關注和傳播的能力
在網絡時代,能否引發用戶關注和自發傳播至關重要,尤其是讓“產品自傳播”。
就是說,不要等到產品要上線時,才想到如何用常規的營銷手段去傳播。而是要想,如何不需要做營銷,讓產品自身就有引發傳播的能力。
即,要把營銷思維從業務流程的末端,前置到產品設計的前期——在產品定義和設計的階段,就把營銷點、引爆點植入到產品里面。
要實現這個目標,產品做得普普通通、平平常??隙ú恍?。你必須想辦法,讓它變得“讓用戶眼前一亮”,或者給產品增加“讓用戶眼前一亮”的東西。
以特斯拉舉例。
馬斯克肯定知道他的汽車在“底盤舒適感、內飾豪華感”等方面,比不過奔馳之類的傳統品牌。(當然,這也是其產品定位的結果。)
那么,他得有其他能夠讓“讓用戶眼前一亮”、引發關注和傳播的東西啊!于是乎,我們就看到了特斯拉汽車上的“鷗翼門、全景天窗、中控大屏、自動駕駛、智能召喚”之類“酷炫、吸睛”的東西。
所以,你心里要有底——哪些是基本面,哪些是殺手锏。
除了做產品,做服務也能引發“自傳播”。提供“極致的、讓用戶尖叫”的服務的海底撈、胖東來,就是很好的榜樣。
產品思維第8條:眼里不要只有“產品功能”,更要多多考慮“人”
做產品、搞營銷的高手,一定是“懂人性”的。
在他們的眼里,不光有基本的、冷冰冰的產品功能,還有那些活生生的人。
微信之父張小龍就分享過,微信的產品設計中是如何體現和滿足“人性”的?!案浇娜?、漂流瓶”戳中了無聊、孤獨時的人的內心,“朋友圈”則是迎合了人們喜愛炫耀的心理。
當你把人的元素考慮進去之后,產品就變得“活”起來了,品牌與用戶的距離就拉進了,用戶的忠誠度就培育起來了。
前面提到的網易云音樂,就是給歌曲增加了人的因素,引入了社區、歌單、評論等等,讓產品變得有活力、有人情味。
蔚來汽車在創立的時候,就決定要做“用戶企業”。
蔚來全體員工乃至于高管、CEO李斌本人,都通過“發布會、用戶見面會、app社區、用戶群、發紅包”等各種手段,與用戶產生高頻次、全方位的連接和交流。
因此,用戶的情緒和品牌忠誠度被極大地調動起來。用戶會免費為蔚來做推薦、拉訂單,甚至自己花錢購買戶外廣告牌給蔚來打廣告。
下來說說在線求職類產品,這類產品一向是死氣沉沉、非常低頻的。
用戶只有在找工作的時候,才會去注冊簡歷、搜索職位。當他找到工作之后,就把這些產品忘記了。
然而,當這類產品考慮到了人性、增加了社區屬性,產品的面貌和活躍度就大大不同了。
有個職場社交平臺叫“脈脈”,這兩年挺火。
脈脈也有常規的“企業發布招聘信息、求職者找工作”的基本功能,但讓脈脈有很大活力和活躍度并不是這些,而是其社區屬性的產品功能。
在脈脈的社區里,網友可以對各種職場話題進行分享和交流。其中,有些議題還很敏感和吸睛,比如職場八卦、吐槽曝光、曬薪水/獎金/offer等等。這些內容不僅吸引了無數企業的一線員工每天打開app看看,就連大廠的中高層、HR也很是關注。
再分享個案例。不久前,我在一個名叫“微基因”的基因檢測機構,測了下自己的基因。
他們的基因檢測其實挺簡單,下單后他們會寄來樣本收集工具,你把唾液樣本寄過去,過幾天檢測結果就出來了。
我原本以為結果就是一份包含若干檢測數據的報告而已,但我打開他們的APP初步研究之后,發現他們在這些冷冰冰的指標數據之上,附加了很多社區的設計元素。
比如,對于每一項指標,都有其他用戶的評論,有的還分享了自己的指標結果。這樣你就可以了解其他人的數據,以及他們的身體狀況,去交流結果是否“準確”。
經過你授權后,還可以將你的某項基因數據與其他網友匹配,來查看你們的“基因關系”。
在社區里面,還有更多關于基因的相關知識解讀、其他網友的分享討論以及一些有趣的玩法等等。
你看,在加入了“人”的因素之后,繁雜枯燥的基因數據就活了起來。
其實,產品誕生的出發點,本來就是“人”,就是要“滿足人的需求”。
因此,產品經理在設計產品時,時刻都不能忘記這個“初心”。無論多么冰冷的產品,考慮“人”以后,就會溫暖起來、活起來、火起來。
產品思維第9條:極致的產品思維,就是用產品思考一切
一個極致的產品經理,大概是什么樣的呢?
首先,他內心對于產品是極度狂熱的。
他不僅僅是把產品當成一個工作,他不會只在上班的時候才是產品經理,才有產品思維。下班之后、在工作之外,他的眼里、心中還是圍繞著產品。
對于日常生活當中接觸到的大量的產品,他會不自覺地觀察和思考:這個產品哪里設計得好或者不好?如果讓他設計該如何改進?他還會去主動學習產品、技術、心理、社會、營銷、藝術等相關的知識。遇到有關產品的話題,他會兩眼放光,會充滿激情地討論幾個小時。
喬布斯就是一個極致的產品經理,他有著極致的產品思維。
在工作當中,他對蘋果的所有產品都有極致和苛刻的要求。在生活當中,就連患病之時,他也用產品的標準和思維去審視這個世界。
《喬布斯傳》一書中記載,在癌癥復發后,喬布斯躺在病榻之上要接受深度麻醉,他竟然把麻醉面罩扯掉,原因就是“他討厭這個面罩的設計”,因而拒絕戴它。
產品思維是一種“重視用戶體驗”、“系統化、機制化、體系化解決問題”的通用思維,這種思維適合很多領域和場景。
因此,你可以用這個思維來思考很多問題,解決很多問題。
網上曾經有個年輕的產品經理,他就“用產品思維為女友做早餐”。通過分析女友對早餐的核心需求,制定了早餐的產品方案,通過不斷的優化迭代,最后獲得成功,博得了女友的芳心。
故宮博物院前掌門人單霽翔院長,通過產品思維來改造故宮,把“故宮”這個快600歲的產品推到了大眾眼前和聚光燈下,讓故宮“活起來、火起來”。
之所以在這里強調,產品經理要在工作中、生活中,要在時時刻刻都有“產品的眼光和思維”,還有另外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產品設計有相通之處。比如,軟件產品設計與日用品設計,就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
因此,我過去哪怕在面試技術平臺類產品經理的時候,也經常會問候選人“看似不相關的產品問題”,比如“以你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某個產品為例,來說說其產品設計的優劣”。
幾年前當我打開產品設計經典著作、諾曼博士的《設計心理學》三部曲之后,居然看到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在介紹門把手、電話機之類常見的產品如何設計。
后來,我就意識到:最簡單的產品當中,也蘊含著深刻的產品設計原則。
菜鳥只看到“差異”,高手更看到“道理”。大道至簡,觸類旁通。
另外一方面,對產品經理來說,有一個重要的能力要求就是要有“同理心”,要能嫻熟地將大腦在“專家模式/設計模式”與“用戶模式/傻瓜模式”之間切換。
這個能力除了天賦異稟之外,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反復修煉。
對于你自己負責的產品,你可能很難逃脫“知識的詛咒”,去“設想如果沒有這個背景知識會怎么樣”。但在日常生活中,在你接觸到的成百上千的各類產品面前,你就是用戶而不是設計者,你自然就切換到了“用戶模式/傻瓜模式”,你就能體會到各種設計不當帶來的種種問題。
當你在日常生活當中,經歷了無數次這樣的產品思維訓練之后,你的產品悟性和功力,就不知不覺地提升了。
產品思維第10條:要有敬畏之心,糟糕的設計會帶來無盡的痛苦
產品經理并非什么位高權重之人,但他們對外界產生的影響,會被產品的用戶規模極度放大。
對于有一百萬、一億用戶的產品來說,一個糟糕的設計就會影響到一百萬、一億人。
因此,產品經理要時時刻刻在心中,對于產品和用戶有“敬畏之心”。
舉幾個身邊的例子。
想必大家都被“復印身份證正反面”這件事給困擾過吧。很多次站在復印機前,自己折騰半天就是搞不對。
那你有沒有思考過,身份證為什么非要雙面復印呢?不就是因為證件有效期這一行重要的信息,跟其他姓名、住址之類的信息不在同一面上嘛。
你看,這一個小的設計細節,浪費了多少人力物力。
產品有效期這個小問題,也是非常困擾人。
我們看到,對于不同產品,其有效期的印制的位置、格式各不相同,找起來、理解起來很麻煩。
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很多產品的失效日期與生產日期并沒有一起印制出來。非要用戶在說明里面去找保質期,然后再與生產日期做加法去計算失效日期。
你看,這么簡單的設計細節,多么折騰人。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疫情出現到現在已經幾年了,大家戴口罩都成了習慣。
然而,有多少人算是正確地佩戴口罩呢?有多少人沒有把里外搞反呢?
戴口罩這么簡單的事情都搞錯,這并不能怪用戶!這是口罩設計的問題。因為很多口罩并沒有設計任何標識和提示,來方便地告知用戶哪個是正面、哪個是反面。
產品設計不好,不僅是“麻煩人、折騰人”的事,弄不好還會有更嚴重的后果。
有一次我去西安出差,沒想到入住某大酒店后,卻遭遇了意外受傷。
事情是這樣的。當天晚上在酒店客房睡覺時,我發現衣柜燈亮著就起來去關柜門,結果一不小心踢到了床尾橫放著的那個長凳的凳腿。只聽到“嘎嘣”一聲,腳趾踢傷了。
后來去醫院拍片,幸好沒有骨折,只是重度挫傷了。不過,整個出差的行程還是被打斷了。
于是,我仔細“復盤”這個事情,到底是我不小心,還是產品設計有問題。
最后發現,問題的確出在這個床尾凳的設計上。
首先,你從床頭看過去,完全意識不到這個凳子的存在,所以就很容易碰到。
其次,凳子腿是向外伸出來的,而且是帶著四個棱角的木腿。因此,一旦碰到就很難“毫發無損”。
我還觀察到那個凳子腿上已經有很多磕碰、掉漆的痕跡,后來問客房服務員,她說她們收拾房子的時候就經常碰到。
不過,她們穿的是那種硬底鞋,即使碰到了也不會受傷。但住店客人就倒霉了,他們踢到的時候,往往是穿著那個輕薄的、毫無保護作用的一次性拖鞋啊。
上面只是以幾個日常生活當中的物品舉例,更不要提那些汽車、火車、飛機等各種涉及到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產品了。
對于這類產品,產品經理更是要滿懷敬畏之心、慎之又慎才行。
產品思維第11條:不要忘記初心,去做自己都不用、甚至討厭的產品
當一個產品獲得成功,當組織越來越膨脹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非??尚涂杀默F象。
產品經理為了短期績效、被KPI綁架,或者是受老板指示,去做了很多“自己都討厭、自己都不用”的產品。
于是,各種“紅點提示、騷擾信息、彈窗廣告、誤導點擊、低俗內容”滿天飛。
你自己都討厭的東西,卻硬塞給用戶,那樣能好嗎?
在這個時刻,不妨暫停“制造垃圾產品的需求排期”,靜靜地思考一下,回顧下初心,想想自己的產品當年是如何成功的?如何緊貼用戶創造真正的價值,從而不斷創新和迭代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產品思維第12條:要形成產品文化,CEO要做最大的產品經理
當今的社會,各行各業都呈現了“供給充分、競爭激烈”的態勢。
產品創新迭代的速度越來越快,產品的細分化、差異化和區隔度越來越大。
過去,衣服、鞋子、洗發水、飲料這些產品,很多年都不會有太大變化。
產品趨同了,那就要靠鋪天蓋地的營銷去“提升知名度、創造品牌差異”。
但到了今天,產品的變化和差異本身就很大了。于是,品牌差異性自然就產生了。這一點在IT互聯網產品上,尤其突出。
比如,同為短視頻產品,抖音、快手、視頻號的差異不??;同為企業辦公協同產品,飛書和釘釘也有很大不同。
所以說,這是一個拼產品的時代。
于是,每個企業都要營造出產品文化,要重視產品,重視產品設計,重視產品經理的價值。企業的CEO最好懂產品,能做公司最大的產品經理。
放眼望去,蘋果、騰訊、360、小米、造車新勢力“蔚小理”的成功(或曾經的成功),都是體現了這一點。在這些企業當中,都是營造了濃郁的重視產品、重視體驗的文化,公司的領導人如喬布斯、馬化騰、張小龍、周鴻祎、雷軍、李斌、何小鵬、李想這些人,都是懂產品、重視產品的。
連鎖便利店711的成功和發展也是基于此,其創始人鈴木敏文就特別關注產品細節和用戶體驗。
比如,像貨架上的“紅豆糯米飯團、炒飯”這樣的產品“口感如何、加工工藝如何改進”等等這樣細節的產品問題,他都非常關注。在他所著的《零售的哲學》一書中,還有更多創始人如何關注產品和用戶體驗的案例,特別推薦大家去讀讀。
可以看出,這些公司的領導人都可以說是公司最大的產品經理,很多產品的創意和決策就是直接來自他們本人。
當然,你要是問很多公司的領導人,他們肯定能說出一堆“產品第一、用戶至上、產品驅動”之類的話。
不過,不僅要聽其言,而要觀其行。
你看看他們是否經常跟用戶面對面交流,了解用戶的所想所思,他們是否每天在用自己的產品,等等。
是否重視產品,也可以從一把手如何選擇主管業務的高管來體現。
過去,很多互聯網公司從一些傳統行業或者是成熟的IT軟件公司,高薪聘請來了背景顯赫的高級管理者,讓他們負責很重要的產品和業務,但后來發現高人很難發揮出什么價值,有的最多只能充當“吉祥物”。
究其原因,就在于這些已經功成名就的職業經理人,他們不懂也不重視互聯網產品,他們很難放下身段、沉下心來去了解產品細節、接觸用戶,他們過去獲得成功的那些所謂“領導力、商務能力、人脈關系”等方面的積累,那些“四平八穩”的經驗和能力,在現在已經不再適用了,或者至少不再是業務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了。
反過來,一些重視產品、沉浸到產品當中的年輕創業者,卻能白手起家,獲得快速的成功。
結語
提到產品思維和產品經理,就自然不會忘記程序員。
在互聯網公司,程序員與產品經理是被戲稱為“相愛相殺”的兩個群體。
程序員的工作是“高門檻、強規則、強反饋”。
不懂技術,你可能一行代碼都看不懂,更寫不出來。同一個問題,菜鳥寫的程序可能要跑幾個小時,高手的程序可能幾分鐘就運行完成。
相比而言,產品經理這個崗位則是“低門檻、弱規則、弱反饋”的,這就注定了產品經理的成長會很難。
在很多時候,產品經理的價值也不容易被認可?!澳悴痪褪且粋€“畫原型圖”的么?”——這樣的質問不絕于耳。
而且,做好產品,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既要懂技術、懂用戶、懂設計、懂交互,又要學習經濟學、心理學、設計學,還得善于表達、溝通以及推動項目、激勵人心。
所以,產品經理要不斷學習、實踐和總結,才能獲得長足發展。
產品經理是一個發展中的職業和群體,產品思維沒有標準的定義和準則。
以上“產品思維12條”,只是個人粗淺的理解和總結,供大家參考。
最后,我們還是相信產品的價值,相信用產品可以改變世界。
#專欄作家#
朱百寧,微信公眾號:八點三十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前百度品牌總監,著有《自傳播》一書,現在專注于人工智能以及產品設計等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一看就是實戰派,身經百戰總結出來的經驗
只能說一句,真是厲害,總結這么多產品思維??
產品經理為了短期績效、被KPI綁架,或者是受老板指示,去做了很多“自己都討厭、自己都不用”的產品。
有多少產品經理能不聽老板的話? 畢竟他是直接可以決定你績效 獎金 晉升的人
冷知識:產品思維可以幫你做出好產品,但不一定能幫你晉升哦
很強
干貨滿滿
厲害 鼓掌
分析總結的很全面,哈哈哈
不要只盯著產品本身,更要從生態和系統的角度來思考,貼合平臺調性
作者大大總結的這么多產品思維真的好受用哇
作者在產品這條道上吃的很透啊哈哈,總結得產品思維也很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