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產品思維”沒有捷徑,需回歸本質
每個互聯網從業者能夠聽到的高頻次語就是產品思維,其重點是“產品化”的思維模式。那么,我們該如何理解產品思維以及提高自己的產品思維呢?
“產品思維”是每個互聯網從業者都會高頻聽到的詞匯之一,但“產品思維”絕不應簡單理解為產品經理的思維,其重點是“產品化”的思維模式。我們常用“產品思維”作為一種idea或方案的評判標準,而不是將某個“產品經理”的想法視為“產品思維”。
一、為什么需要產品思維
思維模式是現實社會的一種投影,優秀的思維模式能夠很好地還原和預測物理世界的真實規律。而在一個完整的軟件產品開發周期里,會出現三種標準模型。
實現模型:代表研發工程師開發產品的代碼模式。比如是云端服務,還是混合服務;是用分布式架構,還是集中式架構;是用機器學習,還是正則表達等……
呈現模型:代表工程師(包括PM和QA)設計的產品功能界面及系統。好的呈現模型能做到和用戶的心理模型基本一致,差的呈現模型會和實現模型沒什么兩樣。
心理模型:代表真實用戶使用產品時的心智模型及操作預期。有些模型是對現實生活的投影,比如:看到手推車的圖標,知道是選購商品的清單;瀏覽照片時,知道左右滑動可以翻看下一張照片。還有一些模型是由主流產品培養出來的,比如:下拉內容列表刷新內容;掃描二維碼打開網頁或APP;滑動接聽電話,等等……
那么結合現實的分工情況,呈現模型就是產品思維的一種投影和落地;相應的,實現模型和心理模型分別對應技術思維和用戶思維。
優秀的產品思維才能把呈現模型變成用戶和技術之間的最佳橋梁,所以怎樣強調產品思維的重要性都不為過。
二、什么是產品思維
產品思維本質上是一種實現思維,它天然存在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性。正如我們無法脫離用戶和開發的角度去描述“產品”本身的好壞。如何對產品思維下一個完整的定義,需要我們先理清它與“用戶思維”和“技術思維”之間的關系。
1. 用戶思維
用戶思維本質是一種需求思維,即“我”需要得到什么樣的服務或則體驗。它的特點如下:
- 是一種個人視角;
- 聚焦某個具體場景,追求細節;
- 對時效性的要求更高,很少有用戶愿意為未來的長期收益買單;
- 關注反饋,而非預期;
- 習慣使用“快思考”(參見《思考,快與慢》中的“系統1”);
最典型的例子是大多數產品的用戶反饋都是希望添加新功能,而每個人在其描述的立場都是非常合理的。以微信為例,很多人提議希望能收到刪除好友的通知,而不是等到自己發消息時才尷尬地發現消息已無法發出。站在被刪除用戶的角度上,他的提議是合理的;站在主動刪除好友的角度上,現有的模式又是更得體的。所以,用戶思維不是一種普世思維,它是個體在某個場景下的思考方式。
更有趣的是,真實的產品用戶一般不會主動提及“用戶思維”,這個詞往往在產品或市場內部被廣泛傳播,其目的是設定產品邊界,避免沒有價值的設計,是“同理心”的另一種表達方式。當然也沒有任何一個產品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用戶思維”不等于無條件妥協,比如“技術思維”在很多時候就站在了“用戶思維”的對立面。
2. 技術思維
技術思維本質上是一種成本思維,即“我”需要付出什么樣的資源來達到既定目標。它的特點如下:
- 是一種系統視角;
- 聚焦通用性;
- 對未來的可擴展性要求高,而不是功能細節上的瑕疵;
- 關注功能的邊界場景大于常規場景;
- 習慣抽象和數字化一切實物;
最典型的例子是需求評審會上開發經理和產品經理的各種爭端:
- 產品要求盡快上線一個新功能,并表示改動很小,難度不大;
- 產品要求開發一個定制功能,并承諾以后不常發生,臨時處理就可;
- 產品文檔未對極限值說明,并表示可以無窮大;
- ……
這些都是開發人員diss產品缺少“技術思維”的實例。在技術人員的視角里,真正的特例是極端條件下的輸入和輸出,而不是大客戶。技術思維的最賤實踐是用最少的技術成本實現最大的吞吐量,同時還能隨著系統負荷地增加保持穩定。相比之下,產品界面是否難看,功能是否易用,都屬于次優先級的目標。
和“用戶思維”類似,開發人員也很少主動提及“技術思維”。而且開發人員理解的“技術思維”往往是更偏向于專業性的編碼思維?!凹夹g思維”一般是產品內部用來權衡ROI的部分論據,當然也有更高階的產品經理會把“技術思維”貫穿在自己的產品設計里面,比如對未來產品功能的可擴展性和復用性的考慮。
3. 產品思維
產品思維是平衡“需求”和“成本”的鏈接器,是一種“實現”思維。它的特點如下:
- 是一種多系統視角;
- 尊重系統的復雜性,并與之共存;
- 關注需求的共性;
- 多重溯源,通過“第一性原理”理解目的;
- 想的“遠”,做的“少”;
- 商業目標和用戶體驗的平衡師;
所有的商業產品都是產品思維的最佳體現。無論是實物商品,還是軟件應用,客戶都會用腳投票,讓那些真正具有產品思維的團隊獲得商業上的延續。通過以下四個關鍵詞來延展討論產品思維的最佳實踐:
(1)多系統
產品思維是一種多系統層級的思考模式;正如客觀世界里面,很多事物都有著不可見的彼此關聯性,而產品思維則要求我們囊括所有,脫離孤立的系統看問題。
以“雙十一”大促為例,直覺上這是一次邊界清晰的年底集中促銷活動。對于平臺而言是營銷系統的服務范疇,只需提供商品打折及優惠券的分發和核銷即可。但是營銷系統的高負荷遠轉會同時引起支付系統,客服系統,物流系統的高并發。在沒有提前考慮的情況下,營銷系統的功能會引起其他系統的災難級事故。
對于商家而言,一次促銷活動除了市場部門主導營銷策略,還需要品牌部門確認對品牌商譽的影響,以及客服部門提前準備常見問題話術,同時財務部門還需要做好活動前期和后期營銷額急速下降的準備。對于消費者而言,除了準備選購自己心儀的商品外,還要激活自己的決策系統,確定下單時間,優惠券的組合,湊單策略等等……
就算我們縮小討論范疇,以簡單的頁面設計為例,多系統的視角仍然是產品思維的必備項之一。比如我們考慮給“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文章閱讀增加一項“點贊”的功能,看起來只需要在文章的列表頁和詳情頁增加一個“小紅心”入口和點擊效果就可以了,但實際上簡單一個頁面會影響多個業務系統:點贊過的文章是否允許重復點贊?“個人中心”是否需要添加一個“點贊過的文章”合集?個人推薦feed的算法是否需要將點贊數量納入推薦因子?
系統是多個部件組合在一起,并達成1+1>2的有機組合;多個系統之間的協同工作組成了真實的業務系統。產品思維是站在上帝視角,煽動“蝴蝶”翅膀的操盤思維,而不是立足于一個功能點的工具思維。
(2)復雜性
現實世界的多系統耦合,預示了產品設計中長久存在的復雜性。唐諾曼在《設計心理學 2 – 與復雜共處》中旗幟鮮明的表達了復雜性是不可避免的,設計師應該通過更巧妙的設計方式將復雜性隱藏或則將其從用戶側轉移。
產品思維首先是尊重復雜性的存在,沒有消除復雜性的妄念。同時力求將復雜性轉移到用戶不可見的一側,通過設計或則技術去處理現實世界的復雜性。搜索引擎的演變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Yahoo在2000年時搜索界面是下面這樣的,占據整屏的各種廣告位和搜索類別推薦。
而Google是一個簡單,且清晰明了的搜索框。
大家都知道故事的結尾是Google橫掃了搜索引擎市場,以破壞式創新的方式重塑了用戶的搜索方式??雌饋鞧oogle讓搜索變得更簡單了,但其實讓Google起家的算法“PageRank”復雜度遠遠超過Yahoo早年自研的搜索算法。只是Google沒有把這些復雜性交給用戶,沒有層層往下的面包屑導航,也沒有鋪天蓋地的廣告banner,只有最簡單的搜索結果排序,用戶沒有必要理解復雜性,但是機器可以理解,也可以應對人類并不擅長的海量數據統計。
高級的產品思維往往會優先提煉出產品的復雜性,并將它從用戶的注意力中轉移,甚至完全在客戶的交互界面消除。次級的產品思維則是我們常常吐槽的那些產品:超長的表單,重復多次收集的信息,難以理解的提示文案。仿佛是電腦程序在吐槽用戶,“你連這些基本的系統知識都不懂?”。把復雜性留給用戶,等同于和用戶“道別”。
(3)溯源
對需求的理解程度取決于產品思維對需求源動力的抽象高度。而且來自用戶側的需求描述,往往視角較低,正如福特說“客戶只想要更快的馬車”,而不是福特重塑汽車工業通過流水線生產的T型車。
需求溯源的方式和路徑有很多,比如Musk追求“第一性原理”,站在工程師的角度去解構現實問題;也有常見的“5 Whys”式提問法,通過層層邏輯遞推得到根本原因;也可以通過“5W”的原則,再現需求的真實場景;互聯網產品一般通過user story的方式,把需求發起方,功能和目的串聯在一起。
高級的產品思維往往會將日常需求抽象到人類的頂級需求。正如張小龍主張“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完美對應了Maslow定義的第三層級需求-“love and belonging”,所以微信也超脫了大多數即時通訊軟件的服務層次,成為當之無愧的國民應用,也正因為早期對社交需求的理解極深,微信的產品框架從誕生至今沒有結構性的調整。也有不少產品利用了人性弱點去達成產品目標,比如美國最近大火的高中生匿名社交APP- Gas,充分利用了青少年的好奇心,通過匿名的方式提問并夸獎自己的中學好友,這也很好的對應了Maslow定義的第四層級需求-“Esteem(尊重)”。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產品都需如此,很多工具產品只是為了解決個人生活或工作的效率問題。強行拔高沒有必要,也沒有任何意義。但是溯源本身是非常有價值的,一個是認清需求背后的動機;一個是挖掘需求共性,增加產品單位投入輻射的用戶數量。
(4)平衡
產品思維是被海量產品決策培養出來的平衡術。大到產品商業化的主賽道,未來一個季度的營收目標;小到產品界面的按鈕顏色,頁面的加載效果,這些都是產品思維在權衡背后的利益體后做出的決策。
但是歸類到底,產品經理的大部分決策是在多個維度去平衡產品目標和用戶需求。
開發資源永遠都是有限的,但是用戶的需求是無限的。正如一個商業產品從上線的第一天開始,它的roadmap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蓄水池。但是高級的產品思維并不體現在這長長的表單里面,有選擇地說“不”才是。如果一個產品盲目追隨用戶的聲音,會變成一個什么都有的四不像;如果一個產品一味追求產品目標,比如商業價值,它會變成被用戶唾棄的垃圾應用。
張小龍曾說每天都有一億的用戶在教他怎么做產品,但是微信一直都堅守著自己的迭代路徑和產品目標。所以做產品就是回歸商業的本質 —— 平衡供需關系,只是我們通過應用程序和市場博弈。
結語
人人都是有用戶思維的“產品經理”,但不是每個“產品經理”都有產品思維。提升產品思維也沒有捷徑,多思考,多決策,多復盤。產品決策數量會影響決策質量,進而構建優秀的產品思維。
本文由 @One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從與用戶思維和技術思維比較的角度來講,很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