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平臺化,可能也是一種思維惰性
編輯導讀:在工作的時候,我們習慣會依賴平臺化的流程,這樣出錯概率小,數據和操作路徑可回溯。是不是所有的需求都可以抽象出來做平臺化運轉?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
在產品經理每天的工作中,總會面臨很多流程化的東西,最常見的就是標注數據的需求,每當這時候我總是在想,前人為什么不將這些需求抽象出來平臺化運轉,這得節省多少精力,多清晰明了。
平臺的優勢很顯然,流程清晰、不容易出錯,數據和操作路徑可回溯,有段時間,我甚至萌生了一種“萬物皆可平臺的想法”。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迷戀平臺化,究竟是迷戀什么呢?
一、流程平臺化:秩序與表面簡易
1.1 秩序化崇尚,流程平臺化的源動力
項飆老師在《跨越邊界的社區》中提到一個觀點:
秩序,是指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經驗出發的一種可預測性。中國人的公共信任度是很低的,因為我們非常不信任具體的陌生人,但是我們卻信任一個抽象的系統,比如網上支付手段,這種正規化和秩序化正是中國新民族主義崛起的基礎。
機制與系統的秩序,相比于人治,是更容易被信任的,映射到流程上,平臺化的底層邏輯就是減少人在流程中的參與比例,將更多的工作交于系統和后臺,這就是我個人乃至崇尚流程平臺化的深層想法。
1.2 人們喜歡表面簡易,流程平臺化讓流程可視
之所以這么說,是平臺將流程通過系統的方式,可視化的呈現出來,相較于操作文檔等更容易理解,也看上去更簡單,只要平臺設計的符合人操作習慣,他看上去總會比一些長長的操作文檔或者口頭的流程更好上手。一個簡單的例子,常規的數據標注的流程如下:
整套流程被分成了七個步驟,涉及到三方:rd、pm、外包評估同學,其中絕大部分是重復的工作,非常適合將其流程平臺化。在rd數據抽取方式和評估方式相對固定的情況下,這套流程平臺化之后可以簡化為如下六步:
如果單從步驟上來說,從七步簡化到六步,但整體效率提升更體現在后四步的各步流程都有了后臺的參與,很多工作被自動化地做完了,更別說后臺操作相較于excel文件的方式,更直觀更方便。
二、流程平臺化三問
2.1 流程平臺化需求收益怎么定?
在提流程平臺化的需求時,尤其作為業務方,要面對的rd最大質疑,來源于需求收益怎么定,這個問題也在持續困擾我。為什么后臺需求收益難預估,最大的原因是效率的概念比較虛無,且rd的okr指標難以歸到這個方面。
比如剛才所說的數據評估需求后臺化,我們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這個數據評估流程的效率,但后臺化能提升多少效率?這個很難預估,且數據評估效率作為策略實驗上線的一個衍生,rd只關注策略是否上線,根本不會將其作為okr指標,就更難推動他們去開發了。
筆者目前的思路是這樣:
- 通過合理邏輯預估流程效率提升比例
- 將平臺化需求和okr核心指標相關需求強綁定
- 通過刷上級的臉,推動需求落地
簡單解釋下1和3,1的話比較好用的方法是將流程列流程圖,細化每一步驟的時間和經手人,從平臺化后時間減少比例以及經手人次數上來預估效率提升情況。3則是在實在打動不了rd,推動不了的時候,pm判斷確實流程有平臺化的必要,那么可以通過同步產品團隊的職級較高的人,通過刷高p的臉,來推動需求落地(不可常用)。
2.2 所有的流程都適合平臺化嗎?
秩序化,表面簡易,這讓我相當一段時間,特別喜歡提流程后臺化的需求,將一些業務中的流程化需求搬上平臺,這種看著業務逐漸規整起來的感覺讓我產生了虛幻的掌控感。直到我發現自己搭建的絕大多數后臺在業務中發揮的價值并不顯著,很多后面甚至棄用了,這才讓自己開始逐漸反思,我們真的需要將所有流程平臺化嗎?
實際上并非如此,適合平臺化的流程需要滿足三個特點:
- 高使用人數和使用頻率
- 流程如果非平臺化效率較低
- 流程具備穩定性
下面我來一個個解釋。
最容易理解的是第一點,定義的方式是“有xx人每xx天使用xx次”。顯而易見,如果有個流程3個人每年經歷1次,那么盡管非平臺化效率不夠高,那么也是不需要將其平臺化的,因為利用頻次太低了,浪費機器資源,典型的業務場景是一個非常規的數據評估需求,比如我們這是評估多樣性,這只針對特定的策略需要評估,且并非業務重點,因此使用頻次可能是1年1次,兩人參與,這種就非常不適合平臺化。
第二點則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像上節舉的例子,數據標注,因為本身excel在多人間傳送,且有多個版本,是非常容易混淆的,在excel上標注也不如在后臺直觀清晰,所以非常適合平臺化。但有些流程,還是拿剛才舉的多樣性評估例子來看,如果線下的話,抽取用戶cuid的推薦數據,整體來看多樣性情況,通過excel抽取并匯總每個用戶的推薦內容分類來看即可,這種excel的效率甚至比平臺更高,主要不是看內容而是分類,只需要整體看一下推薦所屬分類是否內容一致即可,可視化的需求并不高,因此不適合平臺化。
第三點是流程穩定性,很多流程確實使用人數和使用頻次高,也本身不做平臺化的話效率低,但這個流程穩定性差,經常變動,那么它也不適合搬上平臺。比如抽取平臺優質內容,這個流程在于抽取評估數據的方式經常發生變動,并不能固定,有些階段可能需要看互動量(值不一定,隨產品使用人數變動,互動意愿都會發生變化),且需要防止作弊流量的影響,如果做成平臺,可能很容易一段時間后變成垃圾內容的挖掘器,失去本身的初衷。
2.3 流程平臺化真的省時省力了嗎?
剛才我們論述了什么樣的流程適合平臺化,其實還有一點沒講,那就是成本考量。
是的,工作和學校的創意比賽的不同是要深刻理解到一點:“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這個成本包括研發成本、人力成本、維護成本、機器成本等,在確定一個流程是否要上平臺之前,這些都是應該被考慮到的。最好的當然是研發成本低、機器成本低、維護成本低、人力成本低的流程平臺化需求,但這并非是強制性的,只要真的對業務有價值,能提升效率,是可以接受適當的冗余。
考慮到各種成本,以及后續流程是否高廢棄可能性,再來提需求,才是一個成熟的pm的思維路徑,而不是一切思維歸于惰性,將所有流程平臺化,追求第一直覺的簡單。
#專欄作家#
隨心將夜,微信公眾號 : 互聯網菜鳥產品進階之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社交賽道和社區發展,擅長分析行業趨勢。
本文由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