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地講故事:情節與情節敘述
?講故事最為主要的目的是讓讀者理解故事背后的核心信息(這種信息可能是具體的某種道理或者觀點,也有可能是開放的視角或者情緒)。如果要衡量故事降得好與壞,除了測試故事是否完成了上述目的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標準,那就是他是否引人入勝,這將決定讀者是否認同故事的核心信息并加以傳播。通過科學的構筑情節,理解情節,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更有力的運用故事來傳播信息,特別是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
情節
敘述理論的鼻祖亞里士多德認為,情節是相互關聯的的事件,也可定義為“事件的安排”。情節敘述構成了我們理解一連串事件真想的主要通道,通道的暢通與否,他的路徑,長度都決定著用戶對于事件信息的接受度,這對于故事內容設計而言尤為重要。
情節的作用與結構
通過情節,故事的某些部分被突出,另一些部分被弱化,張力,節奏與戲劇性也隨之產生。
事件通過某表現形式呈現給觀眾,也就產生了人們對情節的整體印象。
情節結構:時間事實與邏輯事實,西蒙.查特曼將此二者稱為動態陳述與靜態陳述。前者是可以理解為一個時間軸,后者則是由各個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所形成的的事實。改變陳述順序是也就改變了情節。
情節中各個時間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無論這種關系是否通過敘述語言實際的傳達給觀眾,它都是實際存在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構思情節的過程是因果關系在時間軸上的排布。
情節敘述方式
在經典敘事中,情節的表征是以瀑布式的方式展現事件因果流。即從一個原因導出一個結果再導出另一個結果。
保羅.古德曼(Paul?Goodman)則認為創造情節的過程是一個削弱或者窄化可能性的過程。選擇變得越來越有限最后顯現出一種必然性(possible-probable-necessary)。為了用更加豐富的手法增加這種必然性,我們會使用多條情節線索。
以下我們可以用一個微型情節來舉例:
情節線索A:
a)?麥克醒了?b)?麥克發現在荒野上?c)?麥克獨自行走了三天?d)?麥克死了
在這組情節中我們得知,主人公是獨自在沙漠中行走致死的,這一過程延續的時間為3天。
但我們對于情節依然抱有很大的疑問,此時,如果我們引入第二條情節線索,許多問題會被更好的解答,而故事的情節也更加豐滿,更引人入勝。
情節線索B:
a)?湯姆在沙漠的邊緣獲救??b)湯姆回到了城市??c)湯姆告訴人們麥克死了?d)湯姆得到了麥克的女友
于是我們看到了愈發清晰的角色輪廓,而這個故事的主題是關于背叛,而不是一個虛無主義的后現代寓言。
情節敘述的構成:情節與時間
敘事能夠建立一種當前時刻的感覺,稱為敘事現在(narrative?NOW),它是區別于情節中話語現在的時間緯度。當內容以第三人稱敘述展開時,敘事現在與話語現在是互相獨立又有聯系的不同存在,而當內容以第一人稱展開時,二者便成了緊密依存的統一體。
理解情節敘述的思維基礎
人類擁有將事件進行邏輯化串聯的一是本能傾向,?這一特殊的能力能感夠幫助我們理解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復雜事件,而且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周遭世界的內在也正變得越來越復雜。
與這種社會生產變化相適應的是我們思維和理解能力的提升。1956年菲爾德.庫克
導演的影片《樣板》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個商務經理在酒吧中思考著同事的死,他的妻子找到了他,他告訴他妻子:盡管應該由公司總裁對同時之死負責,他依然決定遞交辭呈。妻子堅持陪同他去。而當年導演的處理是:1)經理與妻子穿過酒吧;2)他們上了一輛出租;3)出租車駛過一棟一棟的建筑;4)金融區的摩天大樓;5)辦公室;6)男主突然沖進辦公室門口面對總裁。
換作今天,我們只需用兩個鏡頭而全然不用擔心觀眾會產生信息接收上的困擾或者誤解:1)經理和妻子離開酒吧;2)經理走進總裁辦公室
在人類思維理解能力不斷進步的前提下,越來越多的敘事表現手法被我們加以發明與應用,這也是蒙太奇發展的主觀條件。
村上隆在《藝術的革命論》中對自己看完盜夢空間后的感嘆“100年前的人類無法理解如此復雜的故事,而現在的人卻輕松做到了”,藝術正在不斷促進人類對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科學公式參考
如何科學的構筑故事呢?這里我們綜合上述理論點進行簡單的整理,得出的步驟大致如下:
一),將所需要講述的事件進行羅列:
二),確定各個事件的因果關系,確定故事的敘述時間:
三),將事件擺放在敘述時間軸上,形成故事線:
四)運用一條或者多條故事線來收縮情節的可能性達到信息的準確性與必然性。
五),檢查你的故事,說給身邊的人聽,看看他們是否能理解?
方法論只是一個開始,如果你覺得講故事對你來說是一件難事,不防用這類手法試試,說不定你會迸發出更好的點子。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