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練習“場景感知”能力
很多人對“場景感知”并沒有概念,認為“場景感知”能力只是花架子,其實,“場景感知”是務實的認知模型,是產品職場的向上技能,更是復雜問題的解題思路。本文就結合幾件案例,分享一下關于“場景感知”能力的思考,希望對產品同學有所啟發(fā)。
豐田的成功,不是把日本車賣給美國人,而是把美國車賣給美國人。
眾所周知,需求調研與分析是產品經理重要的產品工作,同理心思維又是產品思維的內核,在我看來,若兩者交相輝映,則可形成以需求分析和同理心為基礎的“場景感知”能力。
事實上,但很多人對此并沒有概念,沒有總結與梳理,缺乏系統(tǒng)性的認知和思考,更別談將其刻意練習、價值放大了,這些現象表現在對問題看法比較單一、片面:
有的人認為“場景感知”就是對客戶需求的提煉,做好需求分析就夠了;有的人認為“場景感知”虛大于實,聽著高大上,實則作用有限;甚至有的人干脆對此毫無意識。
在我看來,“場景感知”能力不是花架子,而是務實的認知模型,不僅是產品職場的向上技能,更是復雜問題的解題思路。
最近發(fā)生好幾件事情,讓鏡同學忍不住想和大家分享下關于“場景感知”的思考,在我看來,“場景感知”能力不僅是初階產品經理向上突破的內在要求,更是高階產品經理的必備技能。
越向上生長,越需要場景感知,感知力越強,受益也越多,不僅產品職業(yè)發(fā)展,更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從某種角度來看,場景感知是偽裝成“產品技能”的思維認知模型,我們需要學習、練習、吸收、應用。
因此,本文結合最近的幾件案例,分享一下關于“場景感知”能力的淺薄思考,希望對產品同學有啟發(fā)和參考。
一、小區(qū)物業(yè)對“場景感知”的缺失
我最近一直居家遠程辦公,996福報被動升級為007天賜,談到工作腦海就出現面對疾風吧,一時間也給了我越塔強殺、開局強拆對方水晶的勇氣。
也是因為疫情防控升級,前兩天我們樓棟的物業(yè)管家發(fā)了通知,@所有人的那種,還是連續(xù)3次@所有人,內容卻十分簡單:頂樓天臺下午6點要鎖門,有在頂樓曬被子的業(yè)主抓緊收了?。?!
這是咋回事兒,群里一堆黑人問號,搞得我也是一臉懵逼,一時間大家都在調侃:這疫情讓只讓人居家辦公還不夠,物品也得老老實實的在家待著,嚴格遵守防控規(guī)定,做好三天兩檢,不得擅自外出。
大概過了1個多小時,管家應該是看到群里不少鄰居的質疑,才簡單回復說,因為發(fā)現不少孩子在頂樓玩耍,為了孩子們的安全才選擇暫時封閉天臺。
畫風瞬間180°大轉彎,大家一面都說管家考慮周到,但也有不少鄰居指出來應該提前說明才好啊。
你看,物業(yè)的這個管家就是典型的缺乏“場景感知”能力,并沒有深入到用戶(業(yè)主)的場景中去理解用戶需求(孩子安全顯然是業(yè)主需求),并以同理心去表達需求(提前說明封閉天臺原由)。
簡言之,因缺乏同理心和需求洞察分析力,進而沒有形成好的“場景感知”,造成的結果就是,原本可以是營銷契機、成為增進與業(yè)主關系的好事情,但卻被動變成了工作簡單、粗暴的壞事。
現象是欲速則不達,本質則是缺乏“場景感知”,其實這在我們的工作中也很常見,我們在面對B端業(yè)務時往往也踩過類似的坑,有時沒有把控好需求,有時把控到了需求卻無法達成共識,有效解決。
追根溯源就在于我們很難本能、全面地兼顧需求與同理心,也就是缺乏有效地“場景感知”。
二、需求文檔中的場景感知
前天在評審需求文檔時,我發(fā)現團隊有個小伙伴在需求文檔的描述上寫的很到位,不僅語言簡潔,結構層次清晰,最重要的是感知到了用戶的需求(技術、運營等需要通過需求文檔評審,參與把控設計方向),有意識地去營造需求場景。
因此,他在文檔描述上不僅符合李鴻軍老師在《大話軟件工程》書中提到的需求四件套(指需求原型、控件定義、業(yè)務規(guī)則、業(yè)務流程,推薦大家閱讀),而且還把他定制化升級:
如,在業(yè)務場景上表述上以業(yè)務視角、產品語言來表達,但對需求原型有注腳參考(類似于備注說明,如,采購審批有線下的審批單,并以此向技術、運營等人員介紹場景)。
再如,在對某個字段進行需求說明時,除了用簡潔語言進行功能定義之外,還會給到一個以公式運算為基礎的參考案例,這樣盡可能的貼近開發(fā)人員,理解開發(fā)場景,并努力營造這樣的需求說明氛圍。
不僅如此,他在文檔評審時,還主動帶我們進入需求場景中,比如,業(yè)務、運營的使用場景是什么樣的,我們怎么讓他們更好理解,感知更強等等,我覺得,他的需求說明書寫的很贊,評審很成功,得益于他對需求評審的場景感知能力。
而實際在工作中,不少人寫需求說明書只是簡單依據模板,對照填鴨,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完成任務即可,并非以用戶需求和場景營造為中心的思考方式。
這本質上是缺乏需求感知能力。
三、豐田的經營理念
豐田不是把日本車賣給美國人,而是把美國車賣給美國人。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聽說過這句話,豐田作為全球化的知名公司,這句話是豐田汽車在進入美國市場時提出的口號,也是其經營理念的集中體現,更是其全球化戰(zhàn)略的注腳。
豐田當時在日本國內原本就已然成功,而其仍然虛懷若谷地學習美國市場,在產品設計上適配美國人的用車習慣,在營銷宣傳上聚焦在美國人的行為方式,上下聯動,市場打法體系化。
事實上,豐田成功打入美國市場,其經營戰(zhàn)略本質上就是依托這種出色“場景感知”能力,這既是對美國市場需求的沉淀、落地,更是攜以同理心的情感共鳴。
這對產品經理同樣如此,我們面對市場需求,面對業(yè)務領域,很多時候,你單純理解用戶需求還不夠,你還需要做出來;你單純做出來也還不夠,你還需要表達出來;
這種戰(zhàn)略的核心,其實就是“場景感知”。
很多人對場景感知的認知大多來源于AI領域,類似于態(tài)勢感知,是科學決策的基礎,更是準確預判的前提,其實,不僅智能設備需要場景感知,人更需要場景感知,人的場景感知力越強就越優(yōu)秀。
鏡同學認為,不僅對于產品經理來說,對于每個職場打工人來說,都需要提高場景感知能力,因為,場景感知不僅體現在客戶調研分析、產品設計、公司經營等工作中,而是一種通用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型,體現在生活的諸多方面。
從大處著眼,我們可以看到國家之間在運用戰(zhàn)略態(tài)勢感知進行全球化的博弈,前沿的科技公司在布局以元宇宙、web3.0等先進技術為基礎的新業(yè)態(tài);
從小處著手,我們可以看到出色的產品經理懂得正確運用業(yè)務策略,知道何進何退,懂得高質量的達成合作;優(yōu)秀的職場人員也是基于對事物發(fā)展、矛盾場景的把控,從而作出正確的利己決策。
“場景感知”既是數據收集,也是可視化的駕駛艙,同時,也是決策、謀斷的基礎前提,越是重要的選擇就越需要強大的“場景感知力”。
那么,如何提高場景感知力呢?
鏡同學給個簡單的參考,可以分5步來練習:
1. 沉淀專注
首先要對現有的產品做到足夠的下沉,務必要落地,不要眼高手低,專注于現有業(yè)務場景,把精力聚焦在行業(yè)認知、政策現狀、客戶群體特征、市場競品現狀等,在行業(yè)領域內做到足夠的專業(yè)、權威。
2. 反饋溝通
構建反饋溝通的渠道,多和同事交流討論相關領域知識,同時,也可以通過論壇、沙龍等方式和行業(yè)內的專家建立鏈接,確保對稱溝通,建立并拓展反饋通道。
3. 復盤總結
同時,要養(yǎng)成復盤總結的習慣,可以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梳理成清單,并階段性的復盤分析,養(yǎng)成敏捷做筆記的習慣,學會關鍵詞檢索,不斷通過總結修正前行的方向。
4. 表達驗證
有了一定基礎后,可以嘗試去做一些預測,可以先從簡單的趨勢方向做試驗,前期可以選擇一個領域或者企業(yè),從某一個角度做分析(比如,某一企業(yè)用戶增長預測),當然,這中間需要數據支撐。
通過簡單的、務實的表達和驗證,不斷強化意識、形成習慣、夯實能力。
5. 持續(xù)進化
最后是需要持續(xù)優(yōu)化,不斷對發(fā)現的問題,過程中對行業(yè)、企業(yè)、某一領域等場景感知的理解,不斷修正、迭代進化。
最后,說了這么多,相比大家對場景感知應該有所了解,其實,很多認知模型都依賴產品思維,相較于原型設計等專業(yè)知識,產品思維才是更重要的增長因子。
鏡同學也多次分享過我對產品經理的理解:產品經理不是某個崗位,某個職位,而是一系列產品思維的表達載體,因此,我們更需要跨學科的多元化思維,也更有多元化的基礎。
就拿“場景感知力”來說,產品經理對此就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也理應以此為基礎搭建、提升“場景感知”能力、形成思維認知模型,若被動等待、毫無意識、懶于思考,不僅錯失向上的跳板,更是有愧于此番良辰美景。
別忘了,《史記》有言: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專欄作家
產品大峽谷,公眾號:產品大峽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七年B端產品經理,供應鏈物流與金融領域,擅長需求設計、業(yè)務指導、商業(yè)觀察等。
本文由@產品大峽谷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感謝分享,讀完之后感覺很有幫助,在您的很多文章中都提到產品思維,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升產品思維么
概念清楚了,必要性也了解了。有具體的例子嗎?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鍛煉感知力
感謝分享!有案例可能方便理解一點,讀完后可能對場景感知能力是啥還是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