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基本功:如何進行需求分析?

0 評論 29891 瀏覽 200 收藏 8 分鐘

需求的來源有很多,需求的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有效的收集需求,將收集到的需求去偽存真,是產品設計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如同大廈的地基,地基不堅實,大樓是蓋不起來的。

我把需求分析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收集需求,第二個階段是處理需求。完成這兩個階段之后,我們就可以進行原型設計,這一點以后再聊。

一、收集需求

收集需求有多種方式,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無針對性的用戶訪談

一般來說,toB的產品,特定的用戶是主要需求的提出者,而產品設計是為特定用戶服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機會與特定用戶進行深度的溝通。但是,即使是明確了需求的提出者,在收集需求的過程中,還是有可能遇到很多“坑”。

如果特定用戶不止一個,一定要區分“最終拍板的用戶”和“產品的直接用戶”

通過區分用戶身份,理清楚用戶需求和產品需求。

明確用戶想要什么,而不是用戶想做成什么

區別在哪兒呢?用戶想要什么,是用戶的原始需求;而用戶想做成什么,是用戶將原始需求經過自己的理解得到的需求。所以,在你提出一個問題的時候,不妨再加上一個為什么,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使用通俗的語言,避免專業詞語

如今社會,每個人都對互聯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作為用戶你無法預估他的專業程度。在訪談過程中,產品經理要盡量用通俗、嚴謹的語言去談話而不是一堆專業詞語去顯示自己的專業度。一旦用戶的理解有偏差,你收集的需求將會把你引向歧路。

2.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是比較常見的需求收集方式,對于頭腦風暴的流程也有大牛講解的非常詳細,我就不重復了。但是作為產品經理,你更多的起到的是監督和控制的作用,我認為要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第一,確保會議圍繞你提出的話題展開,而不是漫無邊際的聊天。

第二,不要對任何一個人員提出的話題進行評價或者議論。

最后,控制時間、控制時間、控制時間。

3.用戶反饋

我認為用戶反饋分為主動反饋與被動反饋兩種。

用戶在客服、官方微博、QQ群、貼吧、論壇、留言板、投訴等場合提出的意見都可以算是主動反饋;而調查問卷、有針對的用戶訪談(焦點小組討論)、用戶回訪等方式是被動反饋。

一般來說,主動反饋屬于更緊急需求,被動反饋屬于重要需求,并可以以此來定義優先級。

4.內部需求(領導、運營、運維、客服)

一般來說,產品經理是對產品結構、流程最熟悉的人,面對內部需求,你需要做的是明確需求提出的目的,并提供解決方案。

拿我遇到過的問題舉個例子:有一次,針對產品的訂單,運營人員提出一個需求“增加手動處理訂單退款的功能”,如果按照運營人員的需求,大約5個工作日可以完成一次版本迭代,我問清楚根本原因是“平臺上申請退款的用戶很多”,發現訂單顯示的界面太過復雜、不夠明確,導致用戶體驗很差,后來簡化了界面,規避了此類問題,工作量約1個工作日。

5.數據分析反饋

數據是客觀放映產品的重要指數,也是收集需求的重要來源,前期是收集的數據是可靠、客觀的,這里就不展開講收集數據了。

數據是零散的,在進行數據分析前一定要有明確的中心,劃定一個界限,收集同一個框架內的數據。

單獨的數據是死的,有對比的數據才有意義。

為了避免主觀意識的影響,同一份數據參考其他人員的分析結果。

二、處理需求

處理需求的階段,也是產品經理將需求進行篩選,梳理業務流程,設計產品架構的階段。

1.需求篩選、分類

盡管我們保持嚴謹的態度收集大量的需求,其中還是有很多需求是“偽需求”,甚至是不合理的,我們第一步就需要將這些需求進行“清洗”,擇優去重、去偽存真。

2.競品分析

由于在這個階段,產品經理不僅要定義目標用戶、產品使用場景,還要確定核心功能,產品流程等等,因此通過競品(如果有)來輔助處理需求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

通過相似競品的用戶定位、功能反推競品的需求,與自己的需求進行對比;將自己的需求代入競品中,看流程是否符合邏輯;與競品進行對比,分析需求的異同。

3.設置優先級

一般來說,從需求類型來看,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興奮型需求;

從需求來源來看,戰略性需求(領導提出)>功能性需求(核心功能)>業務性需求(拉活、存留)>體驗性需求(提升用戶體驗)。

做好最常用的是用四象限法則去評定優先級,另外可以使用RICE評定方法,KANO模型等。

4.需求評審

在這個階段之前,作為產品經理對于產品應該有了一個完整的模型,但僅僅是理論上的模型,確保UI、UE、前端開發、后臺開發、測試參與,從產品開發流程的各個角度對需求進行拆解、分析。需求評審可以看做是產品開發的初始化或者預開發。

 

本文由 @weiwoi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