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追求產品極致的思維框架:產品應當追求有條件的極致

2 評論 4640 瀏覽 17 收藏 17 分鐘

科技行業內一直在推崇一種極致的產品理念,縱觀各位優秀的產品經理或者行業大佬,在他們的經驗總結中都離不開“極致”二字。怎么理解極致?在產品工作中,如何做到極致呢?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

最近筆者在思考關于“極致”的問題。

科技行業內一直在推崇一種極致的產品理念。產品教主喬布斯畢生追求的是極致,就是蘋果致力灌輸給這個世界的信仰。他對產品極致的追求,甚至覆蓋到產品看不到的內部電路板布線上。在二代蘋果電腦的內部電路板布局上,?他否決了一開始的設計,理由是其中的線路不夠直。

張小龍推崇“用完即走”的極致產品哲學;雷軍總結了自己的創業“七字真訣”——“專注、極致、口碑、快”……

那么“極致”到底是一種什么境界?“極端”是為人所唾棄的,那么這一字之差,到底差在哪里?

本文筆者來分享自己關于極致的一些思考。先說結論,產品應當追求有條件的極致。

一、極致的方向

產品設計中,都想追求多、快、好、省,但是根據項目管理鐵三角,在市場條件下想要追求產品質量(好),那么成本(?。?、范圍(多)、時間(快)就是一個不可能三角。

那么有沒有突破不可能三角的極致產品呢?其實在市場外是存在的。最突出的就是中國古代的宮廷藝術,通過不計較收益地投入海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達到多快好省的結果。

宮廷藝術的人才培養也極其困難,只有悟道(需要掌握大量默會知識)的匠人才能被稱作大匠。

宮廷藝術這種極致的產品是一種極端的狀態,一旦窮奢極欲的皇家消失,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如今,很多宮廷藝術都已經消失或瀕臨失傳,仍然存在的也再以恢復往日的榮光。

在如今的市場條件下,成功的產品往往都會選擇抓住多、快、省中的兩個方面以占領市場。比如我們按照這個緯度,對常見的產品進行歸類。

手機:高端機型要追求多和快,用領先的技術和體驗占領市場;之前的小米之前專注于有限幾款機型,并通過快速迭代和性價比占領市場;現在的小米則和OPPO、vivo一樣,推出多種機型,覆蓋盡可能多的用戶群體,以獲取市場占有率。

電商:京東主要靠自營或商家旗艦店提供大量的優質商品和服務,以及及時的快遞創造好的用戶體驗;拼多多則為廣大的垂直中小商家快速匹配用戶,提供價廉的商品;淘寶則為頭部商戶匹配大量的用戶,以多樣、大量的產品銷售量攤平價格。

社交:相親、求職等專業性的社交平臺需要用戶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經營,快速匹配需求雙方;微信則以簡單、快速的體驗,為成人提供社交平臺;QQ則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功能豐富多樣、尋找同好、培養情感的社交平臺。

視頻:愛優騰這種PGC長視頻平臺,需要花費高額的成本搶優質IP或自制;抖音和快手這種短視頻平臺用戶可以低成本、快速地發布各種短視頻;嗶哩嗶哩之類的UGC長視頻平臺,作者需要投入較長時間打磨優質視頻,以獲取粉絲的不斷關注。

內容:與視頻邏輯類似。

新能源汽車:蔚來通過提供優質、快速、全面的購買、售后、換電等服務,為客戶營造優良的服務體驗;特斯拉則專注少部分車型,精簡車內零件,率先推出產品并快速迭代,再用銷量進一步攤低成本;比亞迪則全面布局新能源市場,推出各種級別的車型,覆蓋更多用戶群體,以銷量降低成本。

超市:Ole等精品超市靠豐富、新鮮、優質的商品服務有更高品質需求的消費者;山姆會員店等量販式超市,通過單一的sku和大包裝的產品降低庫存周期和價格;一般的大型超市則通過豐富的sku和大量的客流,降低產品價格。

總之,在自由市場環境中,產品需要在多、快、省中立足兩個維度,并在這兩個維度上做到有條件的極致,才能得以在市場上立足。

二、極致的條件限制

那么如何理解有條件的極致呢?筆者想到了融合藍海戰略、Gartner技術成熟曲線和正態分布來進行理解。

分析方法如下圖:

我們都知道Gartner技術成熟曲線,隨著技術的成熟度和市場的認知度提升,新的技術及其衍生的產品,會經歷啟動期、高峰期、低谷期、爬坡期、飽和期、直至衰亡期。

我們先來分析一個時間切片內的市場情況。

市場的分布大體都遵循正態分布,極端的用戶是少數,更多的是普通的、平庸的用戶。

我們選取一個市場階段,然后分析其市場容量,高精尖的市場具備最高的附加值,但是市場容量會相對較小,另外一個極端只追求廉價的市場也不會很大,那么有一定要求且價格敏感(即更追求性價比)的大眾市場容量最大。

再選取一個市場從用戶角度分析,那么用戶可以從消費能力、忠誠度、要求等維度依次展開分析,其分布也大體遵循正態分布。

同樣的,市場上的不同水平的公司,一個公司內產品的營收、一個產品內不同功能的價值,其分布也大體遵循正態分布。

那么我們產品經理在從0到1或從1到N迭代產品的時候,應當對市場、用戶、競對、競品進行充分的統計、分析,最終將主要的精力放在高價值、高覆蓋度、低競爭程度的功能上。

乍一看,在正態分布的中間位置發力似乎是個更好的選擇,能夠取得更高的ROI。然而,事實也并非如此,其原因如下:

  • 每個公司都會優先傾向于選擇正態分布的中間位置發力,那么反而會導致該范圍內的市場、用戶、產品、功能等競爭全方面的加劇。
  • 雖然都是正態曲線,但是對正態曲線不同位置的情況利用正態曲線分析,其收斂程度(方差)和期望(平均值)是不同的。一般來說,最右端會比中間的收斂程度更高。比如,挑剔的用戶,其消費能力和忠誠度一般較高且較為集中。因此,雖然門檻更高、更難以滿足,但是一旦打開市場,收益會更高、更穩定。
  • 右端的用戶、產品經理更喜歡發聲、更可能成為意見領袖?。其會對中間的用戶和從業者產生影響,從而導致正態分布曲線右移?。
  • 選擇的細分市場決定了?產品的天花板。

我們再來分析市場隨時間變化的情況。

  • 一個新技術剛誕生時,技術和產品不成熟、市場認知度不高,但是是一片藍海。
  • 隨著市場和資本的關注度提升,競爭加劇,進入紅海。
  • 過度的資本注入和公司入局導致泡沫,泡沫破裂導致市場處于低潮期,但是競爭降低,再次轉變為藍海市場。
  • 隨著堅守賽道的公司和用戶努力,技術和產品突破效率和價值的臨界點,并且再度吸引更多資本和公司進入,轉變為紅海市場。
  • 市場更加飽和,格局穩定,只遺漏一些高投入、低收益的散點生態位存在機會。

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用戶、產品、功能的正態分布曲線是不斷變化的,總體趨勢是變得更加收斂和有更高期望。大致的原因是在市場初期,經營者和消費者都沒有明確的方向和概念,所以偏好分散,且用戶量??;隨著經營者不斷探索和教育消費者,市場認知度提升,吸引更多用戶,用戶的期望不斷提升,且價值判斷更明確。如下圖,按紅-紫-藍-綠的趨勢演變。

切入市場的時機相當程度決定了產品的入行門檻。

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就會存在巨大的陣痛。因為市場早期都是嘗鮮者和技術愛好者,其各有各的想法且更加挑剔。如果產品前期過于追求滿足他們的極致需求,就會形成嚴重的路徑依賴,可能導致產品難以適應市場變化、轉型困難。

比如豆瓣、知乎、嗶哩嗶哩都面臨這種問題,前期的核心用戶非常忠誠,但是往往叫好不叫座。當知乎和嗶哩嗶哩試圖滿足大眾的口味而達成盈利之時,就會嚴重影響老用戶的體驗、甚至傷害其情感,最終導致用戶流失。

這種轉型的風險極高,因為無論是公司的商業模式、產品功能和員工思維,都在追求極致的過程中形成了嚴重的路徑依賴,很難再抓住大眾用戶的脈搏。一旦青黃不接,就會導致產品數據下滑,資本市場失去信心等連鎖反應。

那么如何與第一部分的多、快、省三個方面聯系起來呢?根據市場、用戶、產品、功能的正態分布曲線隨時間的變化規律,我們可以總結出一般性的做法。

  • 在市場的早期,更適合通過快和省的方式吸引中間用戶。因為此時的用戶都是更加追求新鮮感的用戶,且用戶量較少,長尾效應不明顯,因此通過在少數產品和核心功能上投入,就能比較快地搶占市場。
  • 在市場的中晚期,則多和省變得更加重要。市場變得愈加成熟,因此迭代節奏不需要太快,只要更有性價比地在核心功能上投入即可。中間用戶總量和多樣性大大提升,雖然同一類用戶的需求更加集中,但是少數的產品難以滿足不同類別客戶的需求,因此需要更豐富的產品矩陣去搶占市場。
  • 對于右端的用戶,無論何時都希望彰顯自己的品味、地位、財力和與眾不同,因此只有多和快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就可以想清楚為什么小米的商業策略會從少而優的產品轉向廣撒網的產品矩陣,因為其前期發燒友、極致性價比的策略,確實更適合智能手機早期的需求。但是隨著市場的發展,反而被OPPO和vivo不斷拉近,因此小米不得不適時調整自己的市場策略。

為什么?拼多多能夠崛起?原因之一是淘寶在電商市場中后期時,向多和省的策略轉變時,過度地聚焦頭部商家,復雜、價格高昂的營銷競爭讓中小商家難以為繼,從而讓拼多多抓住中小商家?市場乘勢而起。

同樣的,為什么特斯拉增長越來越乏力?而比亞迪要推出多品牌、多級別的產品,并且有越來越好的市場表現?為什么難有后來者對蘋果形成挑戰?都可以通過上述框架分析得出答案。

最后總結筆者對產品追求極致的一些觀點:

  1. 市場化的產品不可能追求多、快、好、省的完美極致,只能立足多、快、省三者其二。
  2. 產品應當有條件的追求極致,其限制條件包括市場、用戶、產品、功能在一段時間的情況,以及隨著時間變化的情況。
  3. 應當在深入分析市場、用戶、產品、功能的情況下,選取最適合的產品策略,在此基礎上?追求極致事半功倍。
  4. 追求極致的巨大風險在于形成?嚴重的路徑依賴。因此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追求極致,既要符合當下的存亡要求,也要滿足未來的發展需求。
  5. 對于中間市場來說,早期適合采用快、省的策略,中晚期適合多、省的策略?;轉型期就是對早期既得利益?商家的挑戰和后起之秀的機會。
  6. 對于右端市場來說,多、快一直是最佳的策略,因此市場發展中也很難產生新的機會?。除非等到新的顛覆性技術產生。

本文就分析到這里,因為每個行業和細分領域的情況千變萬化,筆者難以給出更詳細的?通用案例。

如果有讀者閱讀本文后,有更多想法和分析結果,歡迎與筆者溝通交流?。

專欄作家

一直產品汪,微信公眾號:apmdogy,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邏輯型產品經理,致力于將科學思維與產品經理方法論結合。關注人工智能、教育領域,擅長產品孵化、需求挖掘、項目管理、流程管理等產品技能。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個人水平有限,沒太看懂那些曲線,就不班門弄斧了,談談我會選擇的組合。如果是選手機的話,我更傾向于好和省的組合,而多次之,快排最后。就是說,選手機我會選軟硬件質量好的,價格不能太貴的。常用的功能就那幾個,安全、便捷和輔助等功能盡量藏好,像呼吸和心跳一樣默默的自運行就很好。一臺手機能用個三五年,出太快了我也不會換。像我這類用戶,好像也挺多的。

    來自遼寧 回復
    1. 好的標準可以從多、快、省的角度衡量。因為好是個主觀評價。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