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維及方法:極致產品的度量手段—LTM時空法則

2 評論 9066 瀏覽 21 收藏 10 分鐘

LTM時空法則具體概念是什么?又是如何運用這一法則來衡量評估產品的?文章將為你解讀。

現在是信息文明的時代,也是互聯網思維橫行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有不少大咖提出了對互聯網產品和思維的認知,這其中以雷布斯(雷軍)的“專注、極致、口碑、快”最為盛名。然而,這個“專注、極致、口碑、快”七字訣充其量只有現象學的描述,既沒有具象化,更談不上量化。與此同時,小米的產品走到今天,已經不知道是咋回事了…

事實證明,這七字訣是有較大漏洞的。步步高系的兩個品牌O-V 在2016年超越小米手機,說明這個“專注、極致、口碑、快”的定義跟用戶最終體驗到結果有太大的出入。而其他大咖提出的互聯網產品思維,連這七字訣都不能超越,那就更需要提升。

究竟該如何突破這七字訣,形成真正的產品思維,進而用理性、系統的分析方法去策劃、評估我們的產品呢? 答案就在筆者一直撰著的文章之中。可以這么說,站在系統性的角度來看,事情應該是這樣的:

  • 提升產品或服務的關鍵指標
  • 構建用戶體驗的核心場景
  • 比對手更接近用戶的生理距離
  • 比對手更接近用戶的心理距離
  • 建立客戶關系的持續連接網絡

提升產品或服務的關鍵指標

產品品質好(或服務)是持續性運營(無論是否是盈利性質)的前提和基礎(可稱為產品勢能),這是必須遵循的法則。而定義品質的關鍵指標就是產品的核心功能或性能與競品相比具有可以量化的優勢。關于這點網上的論述很多,筆者就不再班門弄斧了。

構建用戶體驗的核心場景

產品以用為王,沒有人使用的產品不是好產品。然而用戶不會無緣無故的使用產品,因此提供一個用戶不得不用的理由(我,人,環境)很重要,而這樣的理由,就是由關鍵場景來表現表達的。

比對手更接近用戶的生理距離

抵近用戶的生理距離 這句話看似大家都懂,其實不然。什么叫抵近?對手距離用戶200米,我距離只有100米,這算抵近? 答案是不算!正確的做法是在能達到的能力(財力)范圍內無限接近。

比對手更接近用戶的心理距離

抵近用戶的心理距離 這句話同樣大家都懂,其實也不然。用戶對你的東西有好感,這算是抵近用戶了吧?答案是不算!用戶能夠準確描述產品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并且愿意傳播出去,才是抵近。

建立客戶關系的持續連接網絡

客戶關系連接是現代營銷(無論是否使用互聯網)的出發點。無論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要求,還是大數據分析的要求,建立可閉環的用戶連接,都是產品運營效果持續提升的關鍵所在(無論是否是互聯網時代)。更進一步的是,讓這些客戶關系依托產品形成一個有意義的網絡——比如社群。

能夠系統評估和度量以上五點的工具,就是筆者獨創的高維分析工具:時空法則 LTM ??L:距離/位移? T:時間/頻率? M:物質形態屬性。

Location:距離/位移 組織要素之間的物理間隔最大、最小、中位數值。也即組織單元(公司、分公司、辦事處等)的物理距離,與供應商之間的物理距離,服務網點與目標人群的物理距離,產品與目標用戶的平均物理距離等。

Time:時間/頻率 組織運營相關的所有時間刻度與頻度,包括信息傳送、能量傳送、物質傳送三個方面。組織運營相關的時間參數,囊括組織內部、組織與合作方、服務網點與目標群體,以及用戶使用產品或服務的時間屬性(如響應時間、使用頻率、完成時間等)

Matter:物質屬性 為達成商業目的企業所采用的手段(如服務工具、終端產品、平臺產品等)的關鍵屬性(如工具重量、外觀尺寸、靈活度、結實度等)

只要能優化LTM的參數,就能在產品競爭過程中占有顯著優勢,且立于不敗之地。所以在任何時候都是組織的產品或服務首先應該達成的目標。

TM戰略競爭力,是比核心資源更有價值的東西,必須滿足!

這點我們要學習美軍,因為美軍就是不計代價的提升各種武器的LTM的參數(攻擊力、攻擊范圍、速度),所以天下無敵~ 現在中國、俄國也清楚了,于是你能看到近乎變態的超高速飛行器不斷的失敗不斷的試飛了~~

說個笑話,現在所謂“商業模式創新”的提法鋪天蓋地的,就筆者看來,頗有緣木求魚的感覺。真要想搞好產品,還是先提升產品及體系的LTM屬性吧。

換句更現實的話說,搶占產品戰略制高點,比滿足財務報表更重要。滿足財務報表不能讓你保持競爭力,搶占戰略制高點則能讓你永操勝券。

SO,今天筆者給大家強調的關鍵要點就是,要不惜代價抵近用戶的生理距離構建產品傳導勢能。

生理距離lim x→0,傳導勢能 lim x→∞。

不計得失貼近用戶的心理位置構建產品運營動能。

心理位置lim x→0,運營動能 lim x→∞。

這才是真正的產品思維,并且,與互聯網無關!

應用案例:

與之對應的決策應該是這樣的: 某連鎖餐飲打算開若干分店,預算是每個店啟動成本200萬,而現有10個候選地址,其中一個就在某大型小區門口預算要300萬,另外3個距離小區50~200米預算在200萬,剩下6個距離小區超過200米預算低于150萬。如果按照傳統的評審標準,在符合選址條件(<200米)的前提下,應該重點考慮那3個。但實際上,真正符合第一條的,就永遠只有一個候選,表面上看預算嚴重超標,但其實獲得的產品傳導勢能無窮大。換句話說,你的競爭對手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法再靠近用戶了,除非–除非圍墻垮了…

另一方面,某電商企業做活動推廣,有兩個可選方案:針對目標用戶買1送1,推廣預算是100元;針對目標用戶買3送1,推廣預算是33元。如果按照傳統的選擇,要么選1(效果優先)、選2(成本優先)。答案是:這些都錯了,更好的做法是:買1送2,前提是要用戶再拉2個以上的人加入。因為這樣,用戶才會更靠近你,用戶的黏性才足夠牢固。

有沒有發現,這個跟企業傳統的經營(基于財務報表)思路不太一樣?是的,同樣筆者再強調,跟互聯網無關!

關于這個,筆者可以舉個 通信革命的例子:

通信工具經歷了:有線電話->無線尋呼機->無線電話->智能手機的階段,而筆者看來,未來依次是:

可穿戴設備->可植入設備->可融合設備

為什么可植入設備是必然??? 有線電話時代,你與信息的距離是500米,尋呼機時代,你與信息的距離是100米,功能手機時代,你與信息的距離是1米,智能手機時代,你與信息的距離是0.2米,可穿戴時代,你與信息的距離是0.01米,植入時代,你與信息的距離將是0米,并且沒有等待響應的時間。

 

本文由 @陳言悟趣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驗證的過程數據涉及了商業秘密,不便透露。 因為這涉及到了 what、how 、why 的核心了。 大家能用好已經很不錯了。

    來自四川 回復
  2. 提出了一個評估模型是好的,但是這個模型有經過驗證碼?驗證的過程數據和結果是否有披露?不然就是紙上談兵。

    來自福建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