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維,到底是個什么玩意兒(一)
一款產品,首先要服務于用戶,讓用戶滿意并了解它的價值。想要做好一款產品,對于產品經理而言就需要具備一定的產品思維,那么什么是產品思維呢?作者將分享他對產品思維的思考,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作為產品的你,一定對“產品思維”這個詞非常非常熟悉,畢竟它是產品經理最重要的思(zhuang)想(B)方式。
但是好像看了很多的文章,你對這個概念還是不明不白,它是時刻保持用戶視角思考問題?還是深刻而全面地面處理你的決策?還是我們可能會用到的一條條產品準則?
可謂有一千個產品經理就有一千個產品思維。所以這篇文章,我們就來總結一下,這個無處不在的產品思維,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一、產品思維的核心是對現實的準確理解
似乎你可以在各種軟文,各種大V的口中得到很多的關于產品思維是什么的答案,他們可能是一個個模型方法論,也可能是某些準則,也可能是別的什么東西。
但是所有這些模型,所有這些準則,其實都是基于一個核心出發的:他們反映了某些重要的現實規律。所以我們可以總結說:擁有產品思維的核心是要擁有對現實的準確理解,并進行歸納。
我們所接觸到的任何的模型、任何的方法論,他們不是死板的教條,而是對現實的總結。只有真正理解了每一個用戶,他作為人,作為他的角色,他的思維有什么特點,行為模式是怎么樣的,才能真正將一些模型融匯貫通。
這里舉一個PMF的例子作為說明:
1. PMF
我們都知道,一個新的產品在進行推廣時,必須要經歷一個階段,那就是PMF,也就是驗證產品的市場匹配度。
當用戶來到你的產品中,留存率大于一個既定值并且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會輕易流失之后,你的產品才算是實現了PMF,這才說明你的產品是真實被這個社會需要的。
有了PMF之后才可以大規模進行推廣和宣傳,否則就是浪費流量。
“浪費流量”這個概念的背后,其實是人對于一個事物的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在產品第一次接觸到一個新用戶時,就要足夠好(至少核心價值要傳達到位),這樣他才會對產品有一個深的印象,選擇留下來。
如果當一個用戶第一次看到你的產品是很沒感覺的,沒有感受到任何價值,那么可能不會再打開第二次。這個流量就會流失,盡管你后期再進行迭代再進行彌補,也很難扭轉第一次流失所帶來的反噬。
這個例子中,“浪費流量”的概念對應到現實中其實是“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個例子:
2. AARRR模型
AARRR 模型研究用戶和產品相遇相識相知相愛的過程。它包含了五個環節:獲取用戶、激活用戶、留存用戶、獲取收益、傳播。
但是這個模型背后的邏輯是用戶來到你的產品中所經歷的流程:
- A – 獲取用戶:想象一下一個用戶在網上沖浪,從公眾號文章或者別的什么渠道接觸到你的產品廣告或推薦信息,然后廣告中有吸引他的點,然后他點擊你的廣告鏈接進入到你的產品中;
- A – 激活用戶:在引導頁了解了你的產品的基本概念;
- R – 留存用戶:用起來覺得,誒這就是我需要的,我需要產品來幫我處理某些問題,或者帶給了他某些良好的感受,也不是很貴;
- R – 獲取收益:于是他開始持續付費,并將產品推薦給周圍的朋友:“我用這個還挺好用的,你也可以試試”;
- R – 滿足分享欲:這個流程里包含的現實概念其實是一個用戶接觸你產品后的心理變化過程,某一個階段沒有做好就會造成流失和損失。
如果你了解了這一點,其實不需要非得按模型的五個步驟來分析,比如激活和留存其實就是一個概念,就是充分讓用戶認識到你產品的價值。
所以產品思維的核心其實是對現實的了解,對現實理解的越正確,你就越能對所有這些原則和模型融會貫通,甚至你會形成自己的原則和模型。
當然這需要靠不斷的經驗積累,不斷的深度思考。
二、產品思維的外在是一整套結構化的現實經驗
如果說產品思維的核心是對現實的準確理解,那么產品思維的外在則是一整套結構化的現實經驗。而這些經驗才是真正能夠在工作中能夠用得到的東西。
下面是筆者的總結,供大家參考:
- 對市場本身的了解。充分了解這個市場有多少規模?有哪些角色、他們各自的需求來源、他們的核心訴求 、他們希望得到什么?
- 對友商的了解。充分了解這個市場上有哪些主要的玩家在分蛋糕,他們的刀子長什么樣子以及是否鋒利?
- 產品和服務架構設計。知道產品應該是什么樣子。怎么把產品設計好,可以創造產品的競爭優勢。厲害一點的知道怎么把產品和服務的架構設計好。
- 產品增長和推廣。擁有產品增長和推廣的方法和經驗。知道如何使用數據來反饋產品增長。
- 神奇妙妙能力。1. 擁有一些創新精神、會設計一些亮點以及新鮮的東西出來。2. 同理心,能夠想到別人之所想,體驗別人之所體驗。
下面我們聊一聊這些部分的實操方法論。這里用一張圖來表達這些內容:
三、產品思維實操
1. 產品的定位
一款產品要堅持產品定位,為相似的某一群體提供服務,拒絕掉會把你產品帶偏的需求。這個規則其實很好理解,拿智慧校園舉個例子,不同的校長,對于產品的要求是不一樣的,這往往跟他們的學校定位有很大關系。
對于同樣一款產品,可能有的資金條件比較充沛的學校會要求更多的自定義模塊來彰顯學校特色。但是可能有的比較普通的學校,就對亂七八糟的特色功能不感興趣,只要能提供簡單易用的解決方案,夠滿足日常的使用,最后能夠完成教育局的指標就好。
對于這樣的差異,肯定會存在架構不一致的問題。為了滿足另一方而進行大規模重構,如果重構結果好一點還說得過去,如果重構結果會對原本的定位造成傷害,那就會有很大的風險,另一方肯定不會買賬。
這個時候就要堅持一種定位,服務好一類群體,那么你所選擇的那類群體就會被你牢牢把握在手里。不至于兩頭開工,最后手忙腳亂。
所以產品的定位就是思考你要服務哪種人,而且這種人要足夠的相似,他們的訴求和場景也要足夠的相似,就算看上去是同一類人,也會有差異性存在。
賣甜豆腐腦和賣咸豆腐腦都很好,但是你不能把甜豆腐腦和咸豆腐腦摻在一起去賣,那是折磨你的用戶。
尤其對于目前這個環境,增量時代已經離我們而去,再也不可能出現能夠服務所有人的大產品,因為人的共性已經被滿足完畢,只可能出現更加精細化的差異性小產品。
所以重新思考你的定位吧。
2. 產品優勢
有一次筆者去參加中國教育裝備展,在展會上其實能對“優勢”理解的更為透徹,你會發現有的產品你一看就覺得很有優勢,有的則亮點不足,
那到底什么才是一個產品的優勢呢?
優勢可以是很多方面:更精準的場景創新、提供更完善的內容體系、提供更到位更貼心的服務、提供更完整更閉環的解決方案。
這些都是一個產品的優勢,小的產品就堅持精準的有效創新,大的解決方案就堅持更完整更完善的產品內容體系。
許多人說,產品的競爭優勢是差異化。其實不然,或者說這句話沒有說完,差異化不是競爭力的核心,精準地解決某一個問題+持續不斷的構建壁壘+差異化才構成了產品競爭力。
如果沒有精準地嵌入某個場景,那你的方案是空中樓閣,如果沒有持續不斷的構建壁壘,你很容易被同行模仿和超越,如果你沒有差異化,你將泯然眾人。所以產品優勢三要素缺一不可。
總之找到一個點,一個用戶真正需要的點,去持續不斷的迭代優化補充,一個功能不能構成競爭力、一個idea也不能構成競爭力。持續不斷的投入和經營,一點一點的積累籌碼,才是競爭力的核心來源。
3. 需求分析產品迭代
在進行產品迭代時,要以產品定位為邊界、構建優勢為目標地進行迭代,合理的大腦里要清晰的知道,未來,產品應該是什么樣子,以此來進行需求分析。
需求不是接一個做一個,而是一個場景一個場景的做。也就是說,面對一個需求,它背后其實是一個場景,用戶提給你的需求只是他認為的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法。
但是你作為產品,你要思考明白,你要如何體系化地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往往對于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更多精彩,請期待《產品思維,到底是個什么玩意兒(二)》
本文由 @Σ(?產品科學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催更
好文
寫的很好,催更~~
催更
好文
感謝支持~